我國大氣科學發展狀況的分析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究我國大氣科學的發展戰略,必須從我國大氣科學的發展實際出發,要發揚優勢,彌補或縮小差距,努力解決或克服存在的問題。

  我國大氣科學發展的優勢在於:

  1、有一個由2630個氣象臺站組成的氣象業務服務網。這個網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生產服務效益之高,堪稱世界前列,它們進行的近40年的業務實踐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大氣科學發展的內容。

  2、有一支人才結構和學科配置比較合理且數量很大的專業科研隊伍。近年來我國的大氣科學研究機構有了很大發展,中科院、國家氣象局和高等院校的大氣科學高級研究人員近1000人,中級達2000餘人,初級和其它人員約3000人。我國大氣科學研究人員之多,可謂世界之最,且擁有世界一流的大氣科學家。近10多年裡我國大氣科學界已有12項科研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71項獲國家科學大會獎,8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還有343項獲部委級獎勵。其中有些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3、近年來我國氣象現代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除了一些重點項目和國家、區域氣象中心和衛星氣象中心的建設外,以輔助通信網和微機開發應用為重點的省(區)級氣象現代化建設已逐步形成良好的業務服務能力,產生了明顯的服務效益。

  4、我國大氣科學的某些領域,如大尺度大氣動力學和大氣環流、季風研究、災害性天氣的分析和研究、人工影響天氣試驗,以及大氣遙感的某些理論研究,已取得舉世矚目的進展。

  5、我國擁有豐富的氣象歷史資料,並且幅員遼闊,地形複雜、氣候資源豐富,尤其是對世界天氣氣候起重大影響作用的青藏高原位於我國境內,因此我國是試驗研究各種大氣現象的有利場所。

  與世界潮流和國際水平相比,我國大氣科學研究的主要差距是:

  1、專題性的、綜合性的大氣觀測試驗研究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我國近年來曾開展了一些觀測試驗,但由於觀測技術和試驗手段落後,在發現新的觀測事實方面受到一定限制,所取得觀測資料的利用率不高,因而觀測研究的成果也明顯偏少。

  2、數值試驗或數值模擬研究的水平落後於發達國家。近年來觀測試驗與數值試驗相結合,已成為國際大氣科學研究的主要手段,而且隨著計算技術的發展,國際數值模擬研究和數值天氣預報已取得顯著發展。我國近年來在這方面雖也取得顯著進步,但限於計算能力、模式精度、資料及一些技術問題,我國的數值模擬能力及數值預報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3、前沿學科的發展存在明顯差距。從國內外氣象科技文獻學科分布的宏觀分析及對比國內外大氣科學的主要成就可以明顯看出,我國大氣科學研究在開拓性上存在明顯差距,在諸如大氣遙感技術、中尺度氣象學、高層大氣物理學、大氣光學、大氣電學,以及大氣化學等前沿學科的研究廣度和深度上均不及發達國家,而在南半球氣象學、火星氣象學等領域,我國還基本上處於空白。

  我國大氣科學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在於:

  1、用於大氣科學前沿研究的系統觀測資料極為薄弱,例如對大氣成分(O3、CO2、氣溶膠等)、雲和降水的宏微觀結構、大氣湍流、大氣光學特性、大氣輻射、大氣電學特性等有關大氣物理特性的大氣物理量的觀測和資料積累,一些發達國家已進行了將近半個世紀,而我國限於觀測技術落後,在觀測項目、觀測精度和資料積累上均存在明顯差距,尤其是中尺度觀測、高層大氣觀測及大氣化學觀測等方面問題更為明顯。這也正是我國大氣科學前沿學科的研究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2、大氣科學研究部門的一些重要技術裝備如大氣探測飛機、計算機和通信裝備等較為落後,嚴重地影響了資料的採集、傳輸、加工、分析、儲存等方面的效率,限制了科研能力的提高;已有的一些裝備的潛力更應當充分發揮;基本大氣物理觀測儀器極為薄弱,現有的一些儀器大多是各單位的實驗裝置,難於普遍應用,進行資料對比。

  3、目前在一些主要研究單位之間,尚待積極開展相互協作、共同參與的綜合性科學試驗。有領導、有計劃地組織中科院、氣科院、有關大專院校以及各省和有關部門單位的科研力量,協作攻關。近幾年我國氣象部門有些攻關項目的組織和實施已開始沿此方向努力,但協作的範圍、內容有待擴大和深化。

  4、一支基礎紮實、門類齊全、理工結合和後繼有人的攻堅隊伍尚未形成。近年來我國已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青年大氣科學家,並且人數逐年增加,有的已在國外作出了突出成績。但在人才的合理利用以及充分發揮他們的才智方面尚存在許多問題:一是人才外流;二是回國後未具有研究條件;三是隊伍不配套、出成果慢;四是青年人的研究經費得不到保證。

  5、研究經費投入過少。目前,無論從經濟、社會對大氣科學的發展需要和大氣科學的發展特點來衡量,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大氣科學方面的研究經費投資比例均屬過低。近年來我國大氣科學領域的國家科學基金年資助額約為人民幣200萬元左右,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對大氣科學研究進行資助的第一年即1976年就達4900萬美元。到了1990年,美國大氣科學面得到國家科學基金撥款佔有基金會當年總經費的5%,超過1億美元。(來源於1992年12月21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殷顯曦 張家寶 林海 張菊生)

相關焦點

  • 國際大氣科學發展經驗淺析
    綜觀世界大氣科學的發展潮流,剖析美國、日本及歐洲共同體等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大氣科學研究方面取得較快進展的因素,可以看出有以下主要經驗:  1、充分利用先進技術,使科研能力不斷提高  將最新的科學技術引進大氣科學領域,形成新的大氣探測技術、快速通信和計算機處理技術,以獲取新的更多的可用大氣信息,是推進大氣科學取得突破的前提。
  •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分析報告:前言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分析報告  前言  受國家主管部門委託,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自1997年10月開始發布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至今已十三次。基於深入分析我國網際網路、更深刻的揭示網際網路 在我國發展狀況的諸如「誰、何時、在哪裡、如何使用網際網路、網際網路的影響」等基礎性問題的目的,以第十三次和以前歷次調查的數據為主要基礎,完成本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分析報告。  和以往類似,本次分析報告撰寫過程中主要採用了趨勢對比、橫向對比、縱向對比、分組、頻數分析、相關分析、交叉分析等分析方法。
  • 宇如聰赴浙江大學調研大氣科學學科發展問題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敬濤 通訊員於文勇報導 6月20日至21日,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前往浙江大學調研大氣科學學科建設情況。其間,宇如聰會見了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宋永華,並與學校理學部和大氣科學系負責人座談交流,探討學科發展問題。
  • 2020年高考:大氣科學類專業全面解讀
    2.具有紮實的大氣科學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進行大氣探測的技術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了解國家科技發展、環境保護、智慧財產權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5.了解大氣科學及相關學科發展的理論前沿和最新發展動態
  • 在上海 把大氣科學推向世界一流
    在他們眼中,大氣科學研究越來越成為國家決策和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基礎研究支撐,而上海這座沿海特大型城市理應在大氣科學研究領域有自己的貢獻與聲音。  從天氣預報開始的大氣科學學科  在美麗的崇明東灘,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正與生命科學學院和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等聯合建設滬上最先進的「氣候變化與區域生態安全研究院」和觀測平臺。
  • 盤點英國大氣科學專業排名及其前景解析
    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產生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但是隨之而來的情況就是環境的日益惡劣,顯然,以大氣汙染換來的經濟飛躍讓我國承受了意想不到的代價。目前,我國日益關注治理大氣汙染的工作,而英國作為此領域內的代表國家受到了廣大留學生的青睞,所以越來越多的同學將英國大氣科學專業作為自己申請的目標,那麼,英國境內都有哪些院校開設了大氣科學專業呢?該專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又如何呢?下面立思辰留學就對英國大氣科學專業排名及其發展前景進行詳細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大氣科學類專業全解析
    大氣科學是研究大氣的結構、組成、物理現象、化學反應、運動規律和大氣的各種現象(包括人類活動對它的影響)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規律為人類服務的一門學科。大氣科學是地球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其研究對象主要覆蓋整個地球的大氣圈及其與其他圈層的相互作用。
  • 中國大氣科學專業十大高校
    目前,本科設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專業,並設有國家大氣科學本科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理科基礎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研究生設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氣象學(二級學科)兩個碩士和博士學位點,這兩個學科均為國家重點學科,並設有大氣科學博士後流動站。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該校的大氣科學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大氣科學學科同時被評為A+級,位列全國第一。
  • 【中國科學報】打造國際一流大氣科學研究基地
    新中國成立初期大氣所建立了我國天氣預報業務,開始東亞大氣環流和季風理論研究;20世紀50年代開拓雲物理研究,提出數值天氣預報和方法;60年代發展空氣汙染氣象學,70年代開展和應用衛星氣象學、大氣遙感理論和探測技術研究;80年代開展氣候數值模擬和預測研究;90年代提出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創立自然控制論;進入21世紀,發展地球系統模式、大氣灰霾和亞印澳太季風系統……目前已發展成為涵蓋大氣科學領域各分支學科的大氣科學綜合研究機構
  •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分析報告前言和內容摘要
    前 言  受國家主管部門委託,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自1997年10月開始發布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至今已十五次。基於深入分析我國網際網路、更深刻的揭示網際網路在我國發展狀況的諸如「誰、何時、在哪裡、如何使用網際網路、網際網路的影響」等基礎性問題的目的,以第十五次和以前歷次調查的數據為主要基礎,完成本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分析報告。  和以往類似,本次分析報告撰寫過程中主要採用了趨勢對比、橫向對比、縱向對比、分組、頻數分析、相關分析、交叉分析等分析方法。
  • 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基本資料服務專題
    青藏高原作為我國的重要地貌單元,除了本身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外,還在全球氣候格局變化與區域災害天氣和極端氣候變異中起著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高原對氣流的機械動力作用(地形抬升)和熱力作用兩個方面。因此,青藏高原是預測東亞地區旱澇氣候異常以及預警我國災害性天氣的關鍵區。
  • 《大氣科學進展》| 氣象萬千 初心不變
    為了大力推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在論壇舉辦之際,我們將一些期刊的好做法好點子介紹給大家,以助力我國科技期刊健康成長。今天給大家帶來氣象萬千 初心不變《大氣科學進展》(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簡稱AAS)創刊於1984年,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主辦。
  • 清華大學成功發射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
    2020年8月6日12時01分,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的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首個專用於重力與大氣科學測量的衛星,其主要目標是進行低軌大氣密度和重力場聯合探測。
  • 中科院大氣所:打造國際一流大氣科學研究基地—新聞—科學網
    新中國成立初期大氣所建立了我國天氣預報業務,開始東亞大氣環流和季風理論研究;20世紀50年代開拓雲物理研究,提出數值天氣預報和方法;60年代發展空氣汙染氣象學,70年代開展和應用衛星氣象學、大氣遙感理論和探測技術研究;80年代開展氣候數值模擬和預測研究;90年代提出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創立自然控制論;進入21世紀,發展地球系統模式、大氣灰霾和亞印澳太季風系統……目前已發展成為涵蓋大氣科學領域各分支學科的大氣科學綜合研究機構
  • 《大氣科學進展》——地學期刊中冉冉升起的新星
    基本科學指標是基於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而建立,為研究人員和科研管理人員提供研究績效的量化分析,在宏觀上跟蹤科學的發展趨勢和方向。
  • 大氣科學重要期刊分析—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9年發文分析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是大氣科學領域重要SCI期刊,其近五年的影響因子如下圖所示,其中2019
  • 行業綜述 我國皮革化學品的發展狀況
    相比之下我國的皮革化工工業發展較晚,起點低。60年代以前,我國的皮革化工基本處於空白情況,僅有硫酸化蓖麻油、揩光漿等少量品種生產;70年代在輕工系統中出現了以北京皮革化工廠、上海皮革化工廠為代表的二十多家化工企業;進入80年代以後,隨著世界皮革工業的重心逐漸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的皮革化工工業也隨之得到迅猛發展。
  • 大氣科學,竟然是第一次聽說這個專業名稱,好評如潮
    都是周圍朋友從事的行業,從來沒有考慮過像大氣科學這樣的專業,感覺離我們的生活很遠,第一次聽說大氣科學這個專業,好好研究了一下,與大家共享。專業分析:屬於理學範疇。主幹學科:大氣科學、環境科學主要課程:大氣科學概論(地球科學概論)、大氣物理學、大氣探測學、天氣學、大氣動力學基礎、近代氣候學基礎等。
  • 大氣科學專升本考什麼?難不難?
    如今氣候預測以及區域環境監測的作用越來越大,大氣科學對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具有了更加重大的意義,因此大氣科學專業的就業前景相當的好。大氣科學專升本近年來也受到廣大在職人員的歡迎,那麼大氣科學考什麼?難不難?
  • 開辦大氣科學專業知名院校縱覽
    一 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  大氣科學系的前身是清華大學氣象系,1952年併入北京大學物理係為氣象專業,1958年成為北大地球物理系的大氣物理學和天氣動力學2個專業,1998年合併為大氣科學專業,從2001年5月正式成為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下轄的大氣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