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氣所:打造國際一流大氣科學研究基地—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①大氣所所長朱江


 

②曾慶存(左三)獲IMO獎


 

③地球模擬器原型機


 

④大氣所園區

■本報見習記者 高雅麗

作為中國現代史上第一個研究氣象科學的最高學術機構,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所)起源於1928年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創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新中國成立初期大氣所建立了我國天氣預報業務,開始東亞大氣環流和季風理論研究;20世紀50年代開拓雲物理研究,提出數值天氣預報和方法;60年代發展空氣汙染氣象學,70年代開展和應用衛星氣象學、大氣遙感理論和探測技術研究;80年代開展氣候數值模擬和預測研究;90年代提出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創立自然控制論;進入21世紀,發展地球系統模式、大氣灰霾和亞印澳太季風系統……目前已發展成為涵蓋大氣科學領域各分支學科的大氣科學綜合研究機構。

大氣所所長朱江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大氣所作為從事大氣科學及相關領域研究的國家隊,以建設國際一流的大氣科學研究基地為目標,積極為我國防災減災、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等作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創新貢獻。」

大氣科學「國家隊」

從大氣所建立至今,已經有了八十多年的歷史。「現在大氣所已經形成6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球系統模式發展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大氣化學、大氣環境變化及其預測機理研究,東亞季風氣候系統動力學研究與氣候預測,中層大氣過程與大氣遙感研究,高影響天氣的物理、動力及可預報性研究以及全球及區域氣候環境變化集成研究與有序適應。」朱江介紹道。

天氣預報、大氣汙染指數等與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預測預報,都離不開大氣科學發揮的作用。朱江說:「例如暴雨、高溫、寒潮等高影響天氣事件,我們將加強外場觀測實驗,研究適合我國降水的雲過程微物理參數化方案,發展強對流天氣預報相關的新方法。」

經過八十多年的建設,目前大氣所開展了地球系統模式研發以及我國氣候預測、極端天氣預報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氣所就一直致力於氣候模式和生態環境系統模式的研製,由物理氣候系統模式「飛躍」到地球系統模式。

朱江說:「地球的變化是作為整體進行變化,例如水是一個循環,落到地上的水是通過海洋蒸發得來的,如果想預報一個月之後的降雨,就需要知道海洋的狀況,因此需要將地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

大氣所先後開創了我國現代氣象預報業務、青藏高原氣象學和東亞大氣環流理論、人類活動與全球變化等領域,為我國重大天氣和氣候災害預報、人工影響天氣、應對氣候變化、大氣環境預報和控制,以及「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發射等作出了重大貢獻。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大氣所研製的國際上首個空氣品質多模式集合預報系統就被選定為北京市奧運空氣品質業務系統,準確預報了北京空氣品質及演變趨勢,同時為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北京APEC會議空氣品質提供科技支撐。

除此之外,大氣所與政府、高校、業務部門、企業等單位開展緊密的科技合作,致力於產學研結合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在環境監測、預測預警、天氣預報、氣候預測、防災減災等方面提供科技保障。

當前,大氣所設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在河北香河、興隆,安徽淮南、吉林通榆、甘肅敦煌等地設有野外觀測站,長年進行天氣、氣候、環境的綜合觀測。

創新機制吸引各方人才

大氣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在朱江看來,「包容、自由」的學術氛圍,正是大氣所吸引人才、不斷向前發展的關鍵之一。

現在大氣所有中國科學院院士6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人、歐亞科學院院士2人,先後有21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約佔全國大氣科學傑青總數的一半。

朱江大學的專業是數學,後來又到大氣所進行博士後研究,他說:「大氣所培養了我,我個人的經歷也是大氣所兼容並包的一個縮影,大氣學科有較為廣闊的胸懷,有很多來自其他學科背景的人,作一些自由開放、有交叉性的研究,對大氣學科的發展也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大氣所還建立了青年科學家實驗室,為表現突出、有發展潛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搭建創新平臺。所裡對實驗室給予經費支持,實驗室可以自主組織學術交流、開展學科戰略研究。「學術報告制度」是大氣所一直傳承的制度,每個課題組都定期召開組會,平等交流、大膽質疑,進行學術交流和討論。

「大氣所培養了很多氣象大家,從竺可楨、趙九章到葉篤正、曾慶存先生,大師很多,老先生一直教育我們要多做少說,不要瞎忽悠。」朱江說,「這裡學術民主做得比較好,大氣所是一個很好的舞臺。」

在這種學術氛圍和人才培養模式下,大氣所在科研方面取得累累碩果。大氣所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同時自主研發大氣、海洋和耦合模式的研究機構之一,研發的新版本FGOALS2以及地球系統模式的初始版本FGOALS-ESM,參與了第五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

過去五年,大氣所的SCI論文產出以及被引頻次位列大氣科學領域國內機構首位,論文產出與影響力越來越接近國際大氣領域領先機構。2013年,吳國雄院士「青藏高原動力和熱力強迫對亞洲夏季風爆發和氣候形成的影響」獲陳嘉庚地球科學獎;2014年,「氣候預測的若干新理論與新方法研究」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6年,曾慶存院士榮獲世界氣象組織最高獎IMO獎。

「十三五」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科院和北京市在懷柔科學城將布設六大科學中心,大氣所牽頭的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以及「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項目「京津冀大氣環境物理和環境交叉研究平臺」即位於大氣環境科學中心。

朱江說:「大科學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是懷柔科學城北京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建設內容,『京津冀大氣環境物理和環境交叉研究平臺』為『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提供所需的大氣物理和化學參量,支撐北京市大氣複合汙染的防治。」

「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將重點研究界面上的大氣科學,我們利用建立數學模型的方式,在計算機裡進行相互作用。地學不能重複精確的實驗,因此數值模擬在科學研究裡成了新的手段,我們稱之為『第三範式』的研究。」朱江說。

隨著大氣學科的迅速發展,國內相關高校都開設了相關專業,朱江坦承,「這的確對大氣所造成了一些影響」。但是,「大氣所的學術科研成績處於標杆地位,未來我們也將不斷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大氣所的優勢。」朱江說。

「十三五」期間,大氣所將使主幹學科方向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高水平人才引進和培養全面提高,擁有一批有相當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科技領軍人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進一步提升。

朱江說:「天氣預報水平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很難看到突變的東西,從20世紀50年代做天氣預報以來,每十年可以讓天氣預報的時效延長一天。因此大氣所將聚焦於區域高精度大氣環境動力學預測系統研製與應用、氣候系統動力學與氣候多時間尺度預測和地球系統模式發展與全球氣候變化三個方向上,解決一批面向我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關鍵核心科技問題,力爭產出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大原創成果。」

《中國科學報》 (2017-12-04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打造國際一流大氣科學研究基地
    作為中國現代史上第一個研究氣象科學的最高學術機構,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所)起源於1928年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創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新中國成立初期大氣所建立了我國天氣預報業務,開始東亞大氣環流和季風理論研究;20世紀50年代開拓雲物理研究,提出數值天氣預報和方法;60年代發展空氣汙染氣象學,70年代開展和應用衛星氣象學、大氣遙感理論和探測技術研究;80年代開展氣候數值模擬和預測研究;90年代提出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創立自然控制論;進入21世紀,發展地球系統模式、大氣灰霾和亞印澳太季風系統……目前已發展成為涵蓋大氣科學領域各分支學科的大氣科學綜合研究機構
  • 中科院大氣所公眾科學日:上演「冰與火之歌」—新聞—科學網
    當天,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公眾科學日上演了一場科學的「冰與火之歌」。 中科院大氣所院內不但布置了巨大的以龍為背景的展板,還掛滿了《冰與火之歌》中各大家族的旗幟,令參觀的公眾耳目一新,帶來了與眾不同的參觀體驗。
  • 在上海 把大氣科學推向世界一流
    這兩位分別出生於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50後」院士,用了不到兩年時間,把原本只有大氣化學一個方向的學科,發展成與國際接軌,跨大氣、海洋和環境等多個學科的科研與人才培養機構。  在他們眼中,大氣科學研究越來越成為國家決策和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基礎研究支撐,而上海這座沿海特大型城市理應在大氣科學研究領域有自己的貢獻與聲音。  從天氣預報開始的大氣科學學科  在美麗的崇明東灘,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正與生命科學學院和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等聯合建設滬上最先進的「氣候變化與區域生態安全研究院」和觀測平臺。
  • 《大氣科學進展》| 氣象萬千 初心不變
    為了大力推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在論壇舉辦之際,我們將一些期刊的好做法好點子介紹給大家,以助力我國科技期刊健康成長。今天給大家帶來氣象萬千 初心不變《大氣科學進展》(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簡稱AAS)創刊於1984年,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主辦。
  • 中國大氣科學專業十大高校
    目前,本科設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專業,並設有國家大氣科學本科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理科基礎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研究生設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氣象學(二級學科)兩個碩士和博士學位點,這兩個學科均為國家重點學科,並設有大氣科學博士後流動站。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該校的大氣科學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大氣科學學科同時被評為A+級,位列全國第一。
  • 國際大氣科學發展經驗淺析
    例如在美國,都卜勒雷達、風廓線儀、新型氣象衛星、下投式探空儀、雙極化雷達及溫溼廓線儀等新的遙感系統的應用已使中尺度氣象學和中層大氣物理學的研究有了顯著進展;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使用了僅次於軍事部門的巨型電子計算機,才有能力模擬全球大氣海洋的耦合作用,取得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而且預計到公元2000年,美國能源部將採用運算速度達每秒10萬次的高並行度計算機,使氣候模擬能力提高10萬倍。
  • 大氣科學專業,考上這所大學,等於考上北京大學,就業不愁
    大氣科學是研究大氣的各種現象(包括人類活動對它的影響),這些現象的演變規律,以及如何利用這些規律為人類服務的一門學科。大氣科學是地球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大氣科學的分支學科主要有大氣探測、氣候學、天氣學、動力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大氣化學、人工影響天氣、應用氣象學等。
  • 我國大氣科學發展狀況的分析
    這個網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生產服務效益之高,堪稱世界前列,它們進行的近40年的業務實踐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大氣科學發展的內容。  2、有一支人才結構和學科配置比較合理且數量很大的專業科研隊伍。近年來我國的大氣科學研究機構有了很大發展,中科院、國家氣象局和高等院校的大氣科學高級研究人員近1000人,中級達2000餘人,初級和其它人員約3000人。
  • 氣象局局長與中科院大氣所新一屆領導班子交流
    氣象局局長與中科院大氣所新一屆領導班子交流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24 09:17 來源: 氣象局網站    6月23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會見來訪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所)所長朱江一行。
  • 中科院南海所首次測得水下熱通量數據—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尚曉東團隊在海洋熱通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海洋學報》英文版。
  • 中科院計算所泛研院落地濟南 打造新型學研基地培養專業化人才
    面向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求,於2019年8月在中科新經濟科創園成立的中科院計算所泛在智能研究院,是搭建以計算所技術為主,整合中科院計算所全院以及日韓為重點的國際技術資源的開放性支撐平臺。
  • 2020年全國大氣科學專業大學排名,想成為氣象學家的高考學子看看
    天氣狀況關乎民生,時時刻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而大氣科學也應運而生。當然,不少學子也是氣象愛好者,夢想成為未來的氣象學家,服務於社會。全國設置大氣科學專業的大學並不多,本文給大家推薦了大氣科學學科最好的10所大學,高考學子們,看看有沒有你想要報考的高校吧。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雲南大學聯合培養大氣科學碩士研究生...
    12月21日下午,我校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在資環樓舉行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mdash雲南大學聯合培養大氣科學碩士研究生協議」籤署儀式。出席籤署儀式的領導和專家,有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陸日宇,雲南大學副校長張力,雲南大學教務處長吳澗,以及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生負責老師和雲南大學資環學院黨政領導、教師代表。
  • 大氣科學,我知道的..
    我們智慧的祖先很早就開始認識和利用氣候了呢,例如24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說起氣候,人們所熟知的可能只是天氣預報。殊不知,天氣預報只是大氣科學的一個小小分支呢。大氣科學專業本身是一個相對較為小眾的專業。為什麼這樣說呢?其一,國內開設這個專業的學校真的不多,不像數學、物理學、計算機、經濟、國際貿易等相關專業那麼普遍。其二,相信很多寶寶們會將或者可能已經遇到這樣的囧境:當親朋好友詢問「你的大學專業是什麼」時,你自豪地說出「大氣科學」,而對方往往是一頭霧水。。。只因為你是來「大氣」的。。。是的,是大氣,不是火星。。。
  • 中科院廣州分院赴海南昌江、三亞考察交流—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中科院廣州健康院以及中科院駐瓊單位代表有關負責人參加了考察活動與會人員對面源汙染治理成果在瓊擴大示範與推廣可行性開展研究討論。   據了解,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歷經10年研究農業農村汙水的高效生態處理方法,首次發現綠狐尾藻溼地具有去除汙水中有機物和氮磷等能力強、生物質產量高並可作為優質飼料的特點。去年綠狐尾藻在昌江縣試種成功,種苗數量從3000多株繁殖到30000多株。
  • 訪王貽芳:打造國際領先的高能物理研究基地—新聞—科學網
    在目前中國引力波研究的三個主要方向上,中科院高能所便佔據一席。由其主持的「阿里計劃」與中山大學領銜的「天琴計劃」和剛剛公布的中國科學院「太極計劃」一起構成中國引力波探測多點並進新局面。憑藉「阿里計劃」,高能所的科學家期待,由自主「阿里CMB探測計劃」,能夠成功破譯「宇宙誕生」密碼,領導建設北半球首臺CMB望遠鏡。 其實,引力波探測只是高能所從事的眾多重大項目之一。
  • 2019中國大氣科學類一流專業排名 (校友會)
    2019中國大氣科學類一流專業排名 (校友會) 2019世界一流專業、中國頂尖專業和中國一流專業行列?
  • 中山大學2015年招聘大氣科學學院院長、副院長啟事
    ,歷經90餘載薪火相傳,形成了優良的學風和校風,具備了人文社科和理醫工多學科的堅實基礎,現已發展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科創建於1961年,辦學層次齊全,以熱帶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大氣環境為主要研究對象和辦學方向,是我國培養大氣科學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
  • 國際首次!他放棄美國優厚待遇歸國,創下多個第一,取得多項世界一流成果!
    17年來,他取得了多項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同時帶出一支國家級創新研究團隊,他就是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黃建平一直戀念從小長大的熱土,不顧家人的勸說,兩年後考入中科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1986年考入蘭州大學,師從醜紀範院士攻讀博士學位,成為醜紀範院士的第一個博士研究生。畢業後在北京大學王紹武先生的指導下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1992年赴美國做訪問學者。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60年的發展備忘錄—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60年的發展備忘錄 創新為主軸 以「創新」為主軸貫穿全書,並非編纂者的一時興起或權宜之計,而是基於遺傳發育所60年不斷開拓進取的創新文化而言:從雜交高粱到麥草遠緣雜交,再到水稻分子設計育種;從胚胎移植到人類基因組測序,再到組織器官再生。正是這一次次在生命科學和技術前沿的突破,一項項尖端科技創新成果,鋪就了遺傳發育所60年的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