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首次!他放棄美國優厚待遇歸國,創下多個第一,取得多項世界一流成果!

2020-10-03 蘭州大學招生辦公室

蘭州大學有一位黃大年式的科學家:2003年,他放棄在美國安逸的工作和優厚的待遇,攜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回到母校,利用地域與科研的優勢,開展半乾旱氣候變化研究。17年來,他取得了多項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同時帶出一支國家級創新研究團隊,他就是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

一生所愛獻給母校

1978年,黃建平從西寧七中畢業後考入南京氣象學院,1982年以雙學士學位本科畢業後分配到福建氣象局工作。祖籍福建漳平的黃建平,大學畢業後回到南方家鄉工作是老家親人們的夙願。

黃建平一直戀念從小長大的熱土,不顧家人的勸說,兩年後考入中科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1986年考入蘭州大學,師從醜紀範院士攻讀博士學位,成為醜紀範院士的第一個博士研究生。畢業後在北京大學王紹武先生的指導下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1992年赴美國做訪問學者。

"我在美國學習工作生活了12年,做學問搞研究的條件雖然很好,但總覺得有夢想難以實現。只有回到自己的祖國,才能將自己學到的知識發揮到極致!"黃建平說。2003年,黃建平放棄了在美國的安逸工作和優厚待遇,響應導師醜紀範院士"以國家需求為己任"的號召回國,隨後於2004年出任大氣科學學院首任院長。回國後他沒有去北大,而是選擇回到蘭大,"除了我本人的情結外,更重要的是希望在這裡實現自身價值。"

"我的夢想就是把一生所學獻給這片熱土,把它建設得更好。"十餘年來黃建平努力踐行這個諾言,在蘭州大學創建了一流學科,並帶出一支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從"光杆院長"到"優秀團隊"

2004年,蘭州大學大氣學科只是資源環境學院的一個系,教師人數少,面臨一級學科博士點被"摘帽"的危險。在蘭大時任校長李發伸的邀請下,黃建平回到母校。

"當時大氣系學術積累深厚,但人才、經費和設備嚴重不足,未來發展方向不明確,亟須頂層設計。"黃建平冷靜分析當時狀況並諮詢了多位高校專家和校領導後,作出了重要決定:成立大氣科學學院,建立現代化的氣候與環境觀測站。在黃建平看來,甘肅地處中國乾旱半乾旱區的典型位置,是研究氣候變化的天然試驗場,如果能夠配備先進的儀器設備和觀測條件,就一定可以取得國際一流的研究成果。2004年,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正式成立,成為我國高校第一所以"大氣科學"命名的學院。黃建平出任院長。為了擴大學院影響力,他不辭辛苦,多次登門拜訪,邀請到多位知名學者擔任學院特聘教授,大大充實了學院力量。

為了創立一流學科,黃建平從建設觀測站的基礎工作入手,選擇了最艱難也是最堅實的一條路。歷經十餘年,他們建立了所在地區第一個具有國際水準的半乾旱氣候與環境觀測站,這個觀測站鍛鍊出了一支強有力的創新團隊,也見證著他們一年一個臺階取得的每項成績。17年間,團隊多次深入沙塵源區,開展了多次大型野外綜合觀測試驗,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的研究成果,有力推動了我國氣候觀測研究的發展;在實測數據基礎上,系統開展沙塵氣溶膠的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沙塵對西北乾旱的影響機理,獲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0年,團隊歷時兩個多月,在我國北方6省46個觀測點開展的黑碳氣溶膠觀測實驗,填補了我國積雪黑碳氣溶膠觀測研究的空白

多年來,團隊取得多項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在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論文3篇,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2017年,大氣科學入選教育部"雙一流"建設學科;團隊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黃建平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從當年四處籌集經費到如今一年4000餘萬元的科研經費,從一名上任初期的"光杆院長"到帶出一支擁有20多名優秀人才的"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蘭大大氣科學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學科到躋身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黃建平17年裡始終為他的人生夢想不懈努力。


關注"蘭州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關於"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蘭州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文章部分素材來源:蘭州大學新聞網、絲路明珠網

相關焦點

  • 四川"超牛"教授:放棄美國優厚待遇,毅然歸國,成果獲國際認可!
    在國際出版商springer出版英文圖書16部,其中一作8部,獲得多項各種榮譽獎勵認可,如中國僑界貢獻獎(團隊獎和個人獎)、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第十一屆"發明創業獎·人物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個人)創新獎、和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新獎(一等獎)等。
  • 她是我國航天材料之母,毅然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只因:中國需要我
    她帶動同事創下了多個新中國第一,受到了全球科學家的關注,在砷化鎵晶體太空生長和性質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被譽為「中國太空材料之母」 。同時,她還是我國半導體材料科學的奠基人。她很聰明,學什麼一學就會,非常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的。為此,林蘭英不惜絕食,要求家裡送自己去念書。家人害怕她出什麼意外,不得已才答應了她,同意讓她去上學。她成績優異,總是班裡的前兩名,校長決定保送她到礪青中學。1930年9月,林蘭英成了初一的學生。接下來的三年時間裡,她始終是全年級第一。
  • 他放棄福利歸國,讓美科學界炸鍋,直言:不回國就像欠了很多債
    而在這樣的選擇中有的人在接受完教育後,選擇了國外更為優厚的福利待遇而留了下來,而沒有選擇歸來建設自己的祖國發展。而在他青年時期也曾出國留學到了當時一流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並且在科學研究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當得新中國成立需要他們這群高精尖人才的時候,哪怕是面對美國的各種封鎖和限制依然反抗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也造就中國後來的國防硬實力。
  • 八位美國博士回國效力,不問待遇不問條件,只因需要
    而如今新一代的科學家也是如此,8位美國博士集體回國,放棄了在美國的優厚待遇。被稱為「八劍下哈佛,共聚科學島」。一、赤子丹心,愛國情懷近代中國經歷了歷史上最黑暗的百年,在這百年間國家的發展止步不前。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很多在外留學的學子都渴望著有一日能報效祖國,他們拒絕了國外優厚的待遇,甚至有一些人才還遭到了武力阻攔。
  • 陝西這位院士:從美學成歸國,創下多項"第一",僅一項成果為企業增產數十億
    先後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訪問學者,日本九州大學客座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學訪問教授。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等諸多獎項。2003年榮獲首屆&34;稱號,2006年獲全國&34;勞動獎章。2019年獲全國&34;殊榮。擔任兩種國際雜誌負責中國作者稿件處理的副主編,和三種國際雜誌編委會委員。
  • 女科學家棄美歸國,科研成果讓3.5億人受益,被譽「亞洲第一人」
    近年來,胡海蘭帶領著她的團隊,在抑鬱症藥物這一塊領域攻堅,開闢了一塊新大陸,他們的研究成果可以造福這3.5億人。胡海嵐,一位優秀,為人稱道的中國女科學家,她的成就在於為抑鬱症研製出了速效特效藥物,為世界上的抑鬱症患者們帶去了希望。正是這樣一個才華橫溢,對學習和研究踏實認真的女博士,對美國的待遇卻嗤之以鼻,一心回國搞科研。
  • 8位美國博士集體回國,自願放棄優厚待遇,只因祖國需要我們!
    之前有媒體報導了這樣一件事,哈佛8位博士放棄了自己在美國的優厚待遇集體回國,有專家對此評論稱,八劍下天山共聚科學島,這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被媒體的報導之後,引起了國內網友的廣泛關注
  • 放棄美國事業毅然回國,江蘇這個男人創造多個國際首次,立志做好"中國芯"
    創造多個國際首次從2010年起,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他完成的很多高質量論文紛紛發表在物理學的國際著名期刊上。杜靈傑的研究,曾實現了很多個國際首次。例如,實驗上首次觀察到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精確量子化平臺,首次觀察到破缺時間反演對稱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首次觀察到兩維BCS激子凝聚態和拓撲激子絕緣態,首次實現了半導體人工石墨烯的量子模擬。這些發現,為基礎物理及相關應用的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不可小覷。
  • 北大學子胡海嵐放棄留美優厚待遇,成為「亞洲第一人」,為3億人帶來...
    為了在生物學上更進一步,胡海嵐去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繼續攻讀生物專業。2002年,她博士畢業,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生物學方向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的她並沒有立馬回國,2003至2008年期間,胡海嵐先後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Julius Zhu博士的實驗室和冷泉港實驗室Roberto Malinow博士的實驗室工作學習,攻讀博士後。
  • 世界頂級科學家棄美歸國,辭去美國大學終身教授,回國入清華大學
    可以說,此時此刻的段路明已然是世界上知名科學家,他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足以讓世界各國科學界為之一振。即便是強大的美國,對於段路明這個科學界的新貴也是非常看重,曾一度想要把段路明留在美國。然而,作為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終身教授,段路明有著無人能及的聲名地位。儘管如此,段路明仍在美國和祖國之間選擇了祖國。
  • 放棄國外優厚待遇,用一生去建設祖國,雙聘院士的榮譽當之無愧
    可當時國外對於科技人才的投資可是十分大的,那些精英們真的會捨棄優厚的待遇,回到山溝溝中建設祖國嗎?答案是肯定的,當那些寄身於國外的頂級科學家們聽說新中國建立後,歷經艱難險阻回到了熟悉的土地,承擔起建設祖國的重擔。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我國無機材料科學技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嚴東生先生。
  • 頂級科學家姚期智,71歲放棄美國籍,用特殊方法培養清華人才!
    但是姚期智這位世界頂級華人卻在71歲的時候選擇放棄美國國籍,放棄美國給予的一切優厚待遇,毅然決然的回到中國,為中國培養科研人才。學霸姚期智姚期智出生於大都市上海,在很小的時候就跟隨著經商的父母前往臺灣生活。在當時臺灣的教育水平要比大陸發達的多,從小就接受教育的姚期智顯得要比同齡孩子聰明得多。
  • 頂級科學家姚期智,71歲放棄美國籍,用特殊方法培養清華人才
    但是姚期智這位世界頂級華人卻在71歲的時候選擇放棄美國國籍,放棄美國給予的一切優厚待遇,毅然決然的回到中國,為中國培養科研人才。取得非凡成就姚期智目光長遠,他始終關注著國際前沿學科的發展。他想讓計算機領域更上一層樓。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下,他首先提出了量子通信的複雜性,在幾百個日日夜夜下,他攻堅破難,披荊斬棘的完成了量子計算機的理論基礎。
  • 西湖大學全球選聘優秀學術人才,待遇對標國際一流高校
    薪酬福利與其他待遇方面,將看齊國際一流大學相應職位,甚至給出更優厚的條件。這所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出任校長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從2015年3月發起辦學申請開始就備受矚目。施一公校長曾做出這樣的期許:十年、二十年之後,在浙江杭州,有一所在世界上備受尊崇的、立足中國大地而又充滿中國特色的高等學府,西湖大學。
  • 棄美歸國的饒毅:發誓永不參選院士!是誰在澆滅歸國人才的熱忱
    最近,離開清華,到美國任教的顏寧女士再次斬獲世界大獎: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再次讓大家把目光關注在我國人才流失上。人才交流本來就非常正常,有人出走,就有人回國。在現在的歸國才子中,最優秀的要數施一公和饒毅這兩位科學家了。
  • 創下國際首次,上海這所高校多項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積極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國家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大力推進科研創新,近段時間上海大學在碳量子點的合成與應用、滑坡預測方法、新型電池材料等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在包括Science子刊在內的多個國際期刊上發表——吳明紅教授、王亮副研究員在Science子刊發表論文
  • 中國天才少女「一戰成名」,放棄高薪歸國搞科研,打破美國壟斷
    現在很多科學家為了追求更好的學術環境和待遇而留在國外,這是個人的選擇我們無法幹涉,但是對於那些放棄國外優渥的生活和高薪的誘惑,毅然決然回國的科學家,我們總是心懷感激。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驚豔世界的物理學天才毛蔚。1995年,在第26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上,一位中國少女以90分的成績榮獲一等獎第二名。
  • 世界頂級科學家姚期智,71歲放棄美國籍,回中國特殊方法培養尖子
    在71歲之前,他不是中國公民,但是他的身上流淌著中國人的血液。 2017年,他自願放棄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竭盡全力為中國計算機學科培養拔尖人才,用世界上最好的教學方法來培養中國學生。 他是迄今為止,唯一獲得計算機領域的最高獎,圖靈獎的華人,姚期智。
  • 「美國院士」鄧興旺:放棄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歸國籌建北大農學院
    他曾經獲得美國總統柯林頓頒發的總統青年教師獎,而且在201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各種榮譽加身,卻回到了中國。他就是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及生理學、植物光形態建成和農業生物技術等方面研究,2014年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