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有一位黃大年式的科學家:2003年,他放棄在美國安逸的工作和優厚的待遇,攜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回到母校,利用地域與科研的優勢,開展半乾旱氣候變化研究。17年來,他取得了多項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同時帶出一支國家級創新研究團隊,他就是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
1978年,黃建平從西寧七中畢業後考入南京氣象學院,1982年以雙學士學位本科畢業後分配到福建氣象局工作。祖籍福建漳平的黃建平,大學畢業後回到南方家鄉工作是老家親人們的夙願。
黃建平一直戀念從小長大的熱土,不顧家人的勸說,兩年後考入中科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1986年考入蘭州大學,師從醜紀範院士攻讀博士學位,成為醜紀範院士的第一個博士研究生。畢業後在北京大學王紹武先生的指導下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1992年赴美國做訪問學者。
"我在美國學習工作生活了12年,做學問搞研究的條件雖然很好,但總覺得有夢想難以實現。只有回到自己的祖國,才能將自己學到的知識發揮到極致!"黃建平說。2003年,黃建平放棄了在美國的安逸工作和優厚待遇,響應導師醜紀範院士"以國家需求為己任"的號召回國,隨後於2004年出任大氣科學學院首任院長。回國後他沒有去北大,而是選擇回到蘭大,"除了我本人的情結外,更重要的是希望在這裡實現自身價值。"
"我的夢想就是把一生所學獻給這片熱土,把它建設得更好。"十餘年來黃建平努力踐行這個諾言,在蘭州大學創建了一流學科,並帶出一支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2004年,蘭州大學大氣學科只是資源環境學院的一個系,教師人數少,面臨一級學科博士點被"摘帽"的危險。在蘭大時任校長李發伸的邀請下,黃建平回到母校。
"當時大氣系學術積累深厚,但人才、經費和設備嚴重不足,未來發展方向不明確,亟須頂層設計。"黃建平冷靜分析當時狀況並諮詢了多位高校專家和校領導後,作出了重要決定:成立大氣科學學院,建立現代化的氣候與環境觀測站。在黃建平看來,甘肅地處中國乾旱半乾旱區的典型位置,是研究氣候變化的天然試驗場,如果能夠配備先進的儀器設備和觀測條件,就一定可以取得國際一流的研究成果。2004年,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正式成立,成為我國高校第一所以"大氣科學"命名的學院。黃建平出任院長。為了擴大學院影響力,他不辭辛苦,多次登門拜訪,邀請到多位知名學者擔任學院特聘教授,大大充實了學院力量。
為了創立一流學科,黃建平從建設觀測站的基礎工作入手,選擇了最艱難也是最堅實的一條路。歷經十餘年,他們建立了所在地區第一個具有國際水準的半乾旱氣候與環境觀測站,這個觀測站鍛鍊出了一支強有力的創新團隊,也見證著他們一年一個臺階取得的每項成績。17年間,團隊多次深入沙塵源區,開展了多次大型野外綜合觀測試驗,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的研究成果,有力推動了我國氣候觀測研究的發展;在實測數據基礎上,系統開展沙塵氣溶膠的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沙塵對西北乾旱的影響機理,獲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0年,團隊歷時兩個多月,在我國北方6省46個觀測點開展的黑碳氣溶膠觀測實驗,填補了我國積雪黑碳氣溶膠觀測研究的空白。
多年來,團隊取得多項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在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論文3篇,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2017年,大氣科學入選教育部"雙一流"建設學科;團隊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黃建平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從當年四處籌集經費到如今一年4000餘萬元的科研經費,從一名上任初期的"光杆院長"到帶出一支擁有20多名優秀人才的"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蘭大大氣科學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學科到躋身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黃建平17年裡始終為他的人生夢想不懈努力。
關注"蘭州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關於"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蘭州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文章部分素材來源:蘭州大學新聞網、絲路明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