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這位院士:從美學成歸國,創下多項"第一",僅一項成果為企業增產數十億

2020-08-26 西安交通大學研招辦

在西安交通大學,常常會見到這樣一位老者,他背著黑色的雙肩包,精神矍鑠,行走在梧桐道上。他的課堂需要提前佔座,否則就只能坐在小馬紮上聽,他的課程內容詳實,信息量大,讓人收穫頗豐……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陶文銓

陶文銓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57-1962年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1962-1966年完成研究生學業,1986年起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從1990年起任博士生指導教師。先後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訪問學者,日本九州大學客座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學訪問教授。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等諸多獎項。2003年榮獲首屆&34;稱號,2006年獲全國&34;勞動獎章。2019年獲全國&34;殊榮。擔任兩種國際雜誌負責中國作者稿件處理的副主編,和三種國際雜誌編委會委員。現任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副理事長。

奉獻熱愛,開創第一

1957年,交通大學主體遷往西安。當時從紹興稽山中學讀完高中的陶文銓憑著對交通大學的滿腔熱愛,報考了動力工程系鍋爐專業,從此紮根西北。&34;

陶文銓是國際數值傳熱學專家,也是我國計算傳熱學學科分支的奠基人之一。緣何走上計算傳熱學的求索之路?陶文銓回憶,1979年8月的一個午後,他在學校圖書館翻到了一本英文版的《計算方法》。隨後兩個星期的時間,陶文銓寫下了兩本自學筆記。正是這本書,開啟了他研究數值計算的大門。 1980年到1982年他受派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傳熱學實驗室進修,他分外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抓住每分每秒,凡是有關數值計算的課程,都去聽、都去學。

學成歸國後,陶文銓一直潛心研究傳熱強化與流動傳熱問題的數值計算兩個分支領域,並開創了國內這一領域的多個&34;:1986年,在西安交大主辦了我國第一個計算傳熱學講習班首次將傳熱強化與流動傳熱問題的數值計算等領域研究引入國內;1996年,牽頭組建熱質傳遞數值預測科技創新團隊,隨後創建熱流中心,開展複雜熱質傳遞問題數值預測基礎研究及重大工程技術創新研究;在國際上率先構建了宏觀—介觀—微觀多尺度計算框架體系,發展了界面耦合的重構算子和耦合理論;發明了高效低阻的強化傳熱技術,突破了國際上&34;的傳統理念,使我國流動與傳熱的多尺度模擬研究處於國際前沿

陶文銓的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化工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他所開發的強化傳熱技術已用於工業實際,對我國氣體換熱器產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陶文銓帶領團隊研發的新型換熱器,為企業新增產值數十億元

三尺講臺,桃李芬芳

自1966年起留校教書育人,如今,陶文銓已經從教54載。&34;&34;這兩句話已成為陶文銓工作的座右銘。他每天精神飽滿地面對學生,認真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在陶文銓的課堂,能容納367人的大教室都&34;,陶文銓還格外買了小馬扎,在上課前讓助教安排臨時座位。坐著小馬扎認真聽講的學生,成為陶文銓課堂上獨有的風景。

&34;現在已是能動學院教授的王秋旺當時就被陶文銓的魅力所折服,一心報考了他的研究生。

在西安交大校園,關於陶文銓上午做完白內障手術、下午就去給學生上課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34;說起這段往事,陶文銓說學生的關懷讓他格外溫暖。

陶文銓說,&34;陶文銓的弟子們發起捐贈,設立了西安交通大學陶文銓教育基金,用於母校能源動力學科優秀教師和創新型人才培養。飲水思源,這正是陶文銓樂意看到的。

2018年,央視《開講啦》&34;系列節目錄製首站走進西安交大,邀請陶文銓院士深情開講。作為親歷者,陶文銓帶領現場觀眾重溫了那段波瀾壯闊的西遷歲月,講述了西遷人紮根西安艱苦創業的勵志故事,引得了現場觀眾和網友的熱烈反響。

如今,陶文銓已經81歲了,是名&34;院士。但他退而不休,仍在為國家發展做貢獻,&34;


歡迎選擇西安交通大學深造,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34;頭條號

部分素材來源:西安交通大學校友網、西交利物浦大學官網、人民網、新浪新聞

相關焦點

  • 湖南這位女院士:科研成果被外企贊為"世界唯一",僅一項技術作價2億!
    科學家的科技成果是汗水和智慧的結晶,每一項技術革新都傾注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付出。經過近半個多世紀的辛勤耕耘,一位中國工程院的女院士憑藉對冶金機械事業的飽滿熱情,建功立業,碩果纍纍,成為該領域的奠基人和主要開拓者之一。她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輕合金研究院教授——鍾掘。
  • 230多項院士成果「超高密度」亮相工博會
    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區域展示了繞著地球的北鬥衛星系統模型。很少有一個平臺能像今年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那樣,一下子匯聚起超過100個院士團隊的200多項重大成果,從而催生出「聚變效應」,助力產業發展。記者日前探訪了本屆工博會首次設立的「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硬核技術,不但讓觀眾耳目一新,更有望走出展會,與海量企業對接,加速成果轉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
  • 中國小夥子研製出隱身衣,成果引起轟動,歸國時被他國百般阻撓
    中國有一位小夥子就曾經研製出了隱身衣,成果轟動世界,美國得知後千方百計阻撓他回國。    這位小夥子叫劉若鵬。他是陝西人,大學畢業後便赴美國深造。三年之後,他和自己的團隊完成了一項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那就是打造出了一件隱身衣。當然這件隱身衣並非穿上之後就消失,而是可以引導微波轉向,從而在對方的儀器探測中達到隱身的效果。研究結果一經披露後,在世界範圍內都引起了轟動。可以想像這項成果如果應用於軍事偵察領域,將大有可為。
  • 他放棄美國優厚待遇歸國,創下多個第一,取得多項世界一流成果!
    17年來,他取得了多項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同時帶出一支國家級創新研究團隊,他就是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黃建平一直戀念從小長大的熱土,不顧家人的勸說,兩年後考入中科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1986年考入蘭州大學,師從醜紀範院士攻讀博士學位,成為醜紀範院士的第一個博士研究生。畢業後在北京大學王紹武先生的指導下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1992年赴美國做訪問學者。
  • 陝西北鬥一項研究成果獲2020年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一等獎
    日前,在2020中國北鬥應用大會暨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第九屆年會上,陝西北鬥一項研究成果「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信息化管理服務關鍵技術及應用」科技項目獲2020年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據悉,該項目為陝西省北鬥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系統建設子課題,由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牽頭完成。項目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基礎測繪、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科技創新項目等支撐,並得到了東南大學等合作單位的協助支持,在高精度增強定位和管理服務方面取得多項重要突破。
  • 這位985學者曾是最年輕教授,手握多項國獎卻為何屢次落選院士?
    前言院士作為我國科研工作者的最高榮譽,是科研人員孜孜以求的目標。在我國,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每次增選不足百人,增選難度非常之大。由於競爭激烈,因此很多學者雖然科研成績出色,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遺憾落選。我們今天關注的這位學者就是這樣的典型。
  • 拒絕財團買斷,服務國家建設,陝西這位院士僅一項技術作價1.5億!
    以解決&34;被人們熟悉的郭烈錦教授是西安交通大學&34;主任,也是我國能源動力多相流及氫能學科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他帶領團隊研發的&34;產業化項目作價1.5億元轉讓、實現產業化,並於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7年讀完本碩博,這位"天賦型"國寶院士曾捐出全部獎金,創下多項中國第一
    近年來在國際和國內大力推動材料信息學並首提&34;新概念;倡導融合專家知識的數據驅動新材料發現,材料正向設計和逆向設計相結合的新理念;呼籲發展以數據為中樞,向上支撐新材料研發和創新,向下加快產業製造生產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新模式。
  • 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陝西科技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和第一作者單位,趙偉副教授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2018級碩士研究生呂巖鳳為第二作者,輕工學院青年教師李季為共同通訊作者。"青年拔尖"人才,"生物質化學與材料"院士創新團隊骨幹成員。
  • 女科學家棄美歸國,科研成果讓3.5億人受益,被譽「亞洲第一人」
    近年來,胡海蘭帶領著她的團隊,在抑鬱症藥物這一塊領域攻堅,開闢了一塊新大陸,他們的研究成果可以造福這3.5億人。胡海嵐,一位優秀,為人稱道的中國女科學家,她的成就在於為抑鬱症研製出了速效特效藥物,為世界上的抑鬱症患者們帶去了希望。正是這樣一個才華橫溢,對學習和研究踏實認真的女博士,對美國的待遇卻嗤之以鼻,一心回國搞科研。
  • 創下多項第一
    創下多項第一 2021-01-11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百歲稀土院士李東英逝世,成果用於「兩彈一星」及農業增產等
    南都記者從中國工程院證實,9月22日,該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工程管理學部院士李東英逝世,享年100歲。今年以來,我國已送別26位院士。李東英是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也是稀土農用研究的首倡者,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新中國成立71年來,我國稀有金屬生產從「白手起家」到產量穩居世界前列,成果應用於「兩彈一星」、載人航天事業、農業增產、醫療器械製造等領域,李東英功不可沒。李東英。
  • 15歲參軍,她從衛生員做起,如今創造多項第一,59歲成我國燒傷界首位女院士
    為儘快救助被燒傷的患者,我國燒傷界首位女院士,時年61歲夏照帆院士臨危受命,率領醫療團隊連夜趕往天津,指揮搶救傷員的戰鬥,備受關注。1976年7月畢業於第一軍醫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前身),1984年獲碩士學位,1988年獲博士學位。
  • 30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
    30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科技無國界!!!科技的進步離不開科學家的貢獻,許多科學家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奔赴美國留學深造,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說到顏寧她於1977年生於山東萊蕪,曾經出走美國,專研創新型科技,13年後攜帶科研成果棄美歸國,將AR技術發散全國。
  • 【自然資源廳】陝西地質雲榮獲「2020年數字陝西建設優秀成果」
    為推進網絡強省、數字陝西、智慧社會建設,中共陝西省委網信辦組織開展了「2020年數字陝西建設優秀成果和最佳實踐案例」評選活動。由陝西省自然資源廳推薦,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申報的陝西地質雲榮獲「2020年數字陝西建設優秀成果」。陝西地質雲是在自然資源部的領導下,由陝西省自然資源廳、陝西省地質調查院、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共同建設。
  • 華裔及留美歸國科學家接二連三離奇死亡,是意外?還是陰謀
    劉冰的死被美國警方認定為他殺,兇手為一名與劉冰相識的美國人,他殺死劉冰後,回到車內自殺。至於他為什麼要殺死劉冰,作案動機是什麼?警方表示還在調查中。2018年12月1日,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張首晟意外去世。當地警方稱張首晟是因為抑鬱症導致跳樓自殺。
  • ​2019年陝西新增兩院院士6名 新增高新技術企業首次突破1000家
    ​2019年陝西新增兩院院士6名 新增高新技術企業首次突破1000家 時間 ​2019年陝西新增兩院院士6名 新增高新技術企業首次突破1000家 報告指出,2019年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國家科技獎獲獎數量、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技術合同交易額繼續位居全國前列,新增兩院院士6名,實施重點產業創新鏈32個、關鍵技術創新點289
  • 陝西現有兩院院士66人 研發人員14.13萬人
    全省現有兩院院士66人,數量位居全國前列。研發人員14.13萬人;培育省級重點科技創新團隊322家,青年科技新星923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92名、科技創新創業人才146名、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13家;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84人、科技創新創業人才20人、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6個、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8個。
  • 第一大地測量隊劉站科獲第十三屆陝西青年科技獎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副總工程師劉站科榮獲「第十三屆陝西青年科技獎」。陝西青年科技獎由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省科協、團省委共同組織開展,是我省面向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旨在表彰陝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特別是科研生產一線、基層、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取得突出成績,為陝西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的青年人才。
  • 沈寅初院士:「我只是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因子」
    「得益於沈院士的科研成果,浙江成為井岡黴素的重要生產基地,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80%。如今,除了在水稻上應用外,在其他經濟作物上也廣泛嘗試,而且勢頭很好。」桐廬滙豐生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倪正剛說。20世紀80年代,沈寅初又成功研發高效殺蟲殺蟎抗生素——阿維菌素(7501殺蟲素)和瀏陽黴素。1992年,阿維菌素技術成果轉讓給一家浙江企業,進行工業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