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交通大學,常常會見到這樣一位老者,他背著黑色的雙肩包,精神矍鑠,行走在梧桐道上。他的課堂需要提前佔座,否則就只能坐在小馬紮上聽,他的課程內容詳實,信息量大,讓人收穫頗豐……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陶文銓。
陶文銓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57-1962年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1962-1966年完成研究生學業,1986年起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從1990年起任博士生指導教師。先後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訪問學者,日本九州大學客座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學訪問教授。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等諸多獎項。2003年榮獲首屆&34;稱號,2006年獲全國&34;勞動獎章。2019年獲全國&34;殊榮。擔任兩種國際雜誌負責中國作者稿件處理的副主編,和三種國際雜誌編委會委員。現任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副理事長。
1957年,交通大學主體遷往西安。當時從紹興稽山中學讀完高中的陶文銓憑著對交通大學的滿腔熱愛,報考了動力工程系鍋爐專業,從此紮根西北。&34;
陶文銓是國際數值傳熱學專家,也是我國計算傳熱學學科分支的奠基人之一。緣何走上計算傳熱學的求索之路?陶文銓回憶,1979年8月的一個午後,他在學校圖書館翻到了一本英文版的《計算方法》。隨後兩個星期的時間,陶文銓寫下了兩本自學筆記。正是這本書,開啟了他研究數值計算的大門。 1980年到1982年他受派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傳熱學實驗室進修,他分外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抓住每分每秒,凡是有關數值計算的課程,都去聽、都去學。
學成歸國後,陶文銓一直潛心研究傳熱強化與流動傳熱問題的數值計算兩個分支領域,並開創了國內這一領域的多個&34;:1986年,在西安交大主辦了我國第一個計算傳熱學講習班,首次將傳熱強化與流動傳熱問題的數值計算等領域研究引入國內;1996年,牽頭組建熱質傳遞數值預測科技創新團隊,隨後創建熱流中心,開展複雜熱質傳遞問題數值預測基礎研究及重大工程技術創新研究;在國際上率先構建了宏觀—介觀—微觀多尺度計算框架體系,發展了界面耦合的重構算子和耦合理論;發明了高效低阻的強化傳熱技術,突破了國際上&34;的傳統理念,使我國流動與傳熱的多尺度模擬研究處於國際前沿。
陶文銓的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化工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他所開發的強化傳熱技術已用於工業實際,對我國氣體換熱器產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陶文銓帶領團隊研發的新型換熱器,為企業新增產值數十億元。
自1966年起留校教書育人,如今,陶文銓已經從教54載。&34;&34;這兩句話已成為陶文銓工作的座右銘。他每天精神飽滿地面對學生,認真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在陶文銓的課堂,能容納367人的大教室都&34;,陶文銓還格外買了小馬扎,在上課前讓助教安排臨時座位。坐著小馬扎認真聽講的學生,成為陶文銓課堂上獨有的風景。
&34;現在已是能動學院教授的王秋旺當時就被陶文銓的魅力所折服,一心報考了他的研究生。
在西安交大校園,關於陶文銓上午做完白內障手術、下午就去給學生上課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34;說起這段往事,陶文銓說學生的關懷讓他格外溫暖。
陶文銓說,&34;陶文銓的弟子們發起捐贈,設立了西安交通大學陶文銓教育基金,用於母校能源動力學科優秀教師和創新型人才培養。飲水思源,這正是陶文銓樂意看到的。
2018年,央視《開講啦》&34;系列節目錄製首站走進西安交大,邀請陶文銓院士深情開講。作為親歷者,陶文銓帶領現場觀眾重溫了那段波瀾壯闊的西遷歲月,講述了西遷人紮根西安艱苦創業的勵志故事,引得了現場觀眾和網友的熱烈反響。
如今,陶文銓已經81歲了,是名&34;院士。但他退而不休,仍在為國家發展做貢獻,&34;
歡迎選擇西安交通大學深造,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34;頭條號
部分素材來源:西安交通大學校友網、西交利物浦大學官網、人民網、新浪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