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陝西北鬥一項研究成果獲2020年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一等獎

2020-11-23 西安發布

日前,在2020中國北鬥應用大會暨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第九屆年會上,陝西北鬥一項研究成果「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信息化管理服務關鍵技術及應用」科技項目獲2020年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據悉,該項目為陝西省北鬥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系統建設子課題,由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牽頭完成。項目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基礎測繪、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科技創新項目等支撐,並得到了東南大學等合作單位的協助支持,在高精度增強定位和管理服務方面取得多項重要突破。針對長基線、大高差環境下的定位難題,優化了建模方法,提升了地形複雜區域的定位精度;針對基準站網多系統並行導致的數據異構和冗餘、技術標準不統一等問題,突破了多源異構站網數據融合關鍵技術,研製了實用化的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的自動化、信息化的技術服務平臺;建立了基準站網服務完好性監測體系,開創了「網際網路+高精度導航定位」新常態的管理服務模式,具有完全獨立的自主智慧財產權,通過了以劉經南院士為主任的專家委員會的科技成果鑑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項目為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首次獲得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其研究成果已在國內多個省市和陝西省30餘個行業領域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加速有關省市北鬥精準時空服務能力的融合,帶動和促進了衛星導航與高精度位置服務這一高新技術和新型業態的快速發展,為陝西和周邊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關穎)

相關焦點

  • 石大新聞|一項目獲2020年度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一等獎
    9月23日,中國北鬥應用大會暨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第9屆年會在武漢開幕。會議頒發2020年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獎、創新應用獎和終身成就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海洋與空間信息學院王振傑、姬生月、賀凱飛、聶誌喜、吳會勝、白永良、李連偉等完成的項目「海洋地質勘探導航定位關鍵技術與國產裝備研發」獲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一等獎
  • 北京建築大學在2020年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評選中榮獲多項大獎
    近日,由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組織評選的2020年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各類獎項揭曉,北京建築大學以第一完成單位榮獲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項、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一項,1篇碩士學位論文榮獲2020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 陝西舉行北鬥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系統建設與試運行發布會
    )院長郭春喜出席發布會介紹陝西省北鬥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系統建設成果、系統特點和試運行等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作為陝西省重大基礎建設項目的「陝西省北鬥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系統」從2018年7月30日開始試運行至今,將近一年過去了,建設及試運行情況如何?
  • 歷時近10年,突破多項關鍵技術,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項目獲一等獎
    不久前,中國北鬥應用大會暨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第9屆年會在武漢開幕。會議頒發了2020年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獎、創新應用獎和終身成就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海洋與空間信息學院王振傑、姬生月、賀凱飛、聶誌喜、吳會勝、白永良、李連偉等完成的項目"海洋地質勘探導航定位關鍵技術與國產裝備研發"獲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一等獎。
  • 航天科技集團2020年十大新聞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提前半年完成星座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宣布正式開通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來賀電。
  • 2021年衛星導航定位三大獎推薦評選工作通知
    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獎是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下設的獎種之一,對科技成果認定和推廣應用,激勵廣大科技人員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傳播先進技術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有關規定和《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獎勵條例》、《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實施細則》,為做好2021年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獎推薦評選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獎項設置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獎授予在衛星導航技術領域,取得具有國內獨創、技術先進和實踐證明有重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成果的個人,以及做出了突出貢獻單位。
  • 北鬥衛星導航行業深度研究報告2020
    自 20 世紀後期 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1)試驗系統階段:2000 年發射 2 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並投入運營,建成北鬥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區域系統建設階 段:2012 年北鬥二號衛星發射數量達 14 個,建成覆蓋亞太地區的北鬥區域系統;(3)北鬥三號全球組 網:到 2020 年將完成 35 顆北鬥三號衛星的組網,向全球提供相關服務。
  • 航錦科技:攜最新成果亮相中國衛星導航年會 布局自動駕駛擁抱北鬥...
    原標題:航錦科技:攜最新成果亮相中國衛星導航年會 布局自動駕駛擁抱北鬥新時代   11月23日,由
  • 2010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公示
    為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衛星導航定位產業的科技進步、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依據《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獎勵辦法》和《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實施細則
  • 2020年中國衛星導航行業研究報告
    核心摘要:衛星導航系統可以為用戶提供定位、導航、授時三大功能,是提供時空數據的重要基礎設施。我國的北鬥導航系統還可以提供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等特色功能,2020年6月15-17日,北鬥三號系統的最後一顆星將擇機發射。北鬥三代全星座部署完成後,在中國及周邊地區定位精度優於0.3~0.6 米。
  • 我校博士學位論文榮獲「2020年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優秀博士學位...
    測繪學院一博士學位論文獲評「2020年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來源:研究生院   時間:2020-11-30  瀏覽:
  • 科技知識: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一、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概述: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鬥系統)是中國著眼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空間基礎設施。
  • 最美科技工作者|小衛星大挑戰 用自主創新為北鬥導航定位
    20年前,林寶軍接手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研發團隊「總舵手」時的雄心壯志,隨著 今年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的 建成終於得酬——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北鬥導航是中國航天人給世界的又一貢獻。
  • 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推薦評選工作啟動—新聞—科學網
    該獎是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和技術領域唯一設置的科學技術獎,至今已連續評選了六屆,對科技成果認定和推廣應用,激勵廣大科技人員技術創新積極性,宣傳科研生產單位先進技術和優秀產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該獎項取得的工作成效得到國家科技獎勵主管部門的認可,已經連續兩年向國家推薦國家科技獎,並獲得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
  •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2020年將向全球提供服務
    《瞭望》:公開的「北鬥」導航衛星秘密   北鬥系統已進入了衛星發射布網的高峰期。按計劃,到2020年,北鬥將與美國GPS一樣,成為一個向全球提供服務的衛星導航系統  第7顆北鬥導航衛星於2010年12月18日成功發射。
  •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擁抱阿拉伯國家
    從2000年10月第一顆北鬥一號試驗衛星成功發射,到2020年6月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完成部署,20年來,44次發射,中國先後將4顆北鬥試驗衛星,55顆北鬥二號、三號組網衛星送入太空,完成全球組網,為世界貢獻全球衛星導航的「中國方案」。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北鬥三號系統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的發射成功並不意味著系統建設的結束,而是服務全球的起點。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發展與應用講座紀實
    2020年11月21日晚,北鬥星通集團公司研究院博士後技術總監陳良博士受邀為北京科技大學MBA集中班做專題講座,專碩中心李曉靜主任以及集中班的五十餘名同學參加了本次講座。
  •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定位 打破美全球導航壟斷產業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獨立發展、自主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同時也是國家正在建設的重要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將於2012年前具備亞太地區區域服務能力;2020年左右,具備覆蓋全球的服務能力。 新華社記者 李明放 攝  「鬥」轉星移,時光流逝,誰在掌控著今天全球的時間和方位?夜幕清朗,凝望北方的天空,映入眼帘的是七顆璀璨齊整的星。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組網完成
    ,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此次發射成功後,聯合國外空司專門發來視頻,祝賀北鬥系統完成全球組網部署,肯定北鬥系統正在推動全球經濟社會發展,讚賞北鬥系統在和平利用外太空、參與聯合國空間活動國際合作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到底能做什麼?
    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34;)第55顆衛星搭乘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這標誌著自1994年開始預研的北鬥系統終於完成全部組網星座發射任務,正式建成!同時,北鬥也是世界上唯一擁有三種完全不同軌道的導航星座:中圓軌道衛星,靜止軌道衛星和傾斜同步軌道衛星。後兩者著重覆蓋亞太地區,進一步提高相應導航定位與授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