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2日22時,天津濱海新區的一處危險化學品物流倉庫發生爆炸,造成重大人員財產損失。為儘快救助被燒傷的患者,我國燒傷界首位女院士,時年61歲夏照帆院士臨危受命,率領醫療團隊連夜趕往天津,指揮搶救傷員的戰鬥,備受關注。
夏照帆,中國工程院院士,燒傷外科學專家,。1976年7月畢業於第一軍醫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前身),1984年獲碩士學位,1988年獲博士學位。她帶領團隊在燒傷併發症防治、創面修復和組織工程皮膚構建方面開展系列研究,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自然重大國際合作研究課題,以及軍隊重點項目等課題20餘項;學術成果在Lancet、Burns、J Trauma、Biomaterials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以及其他省部級科技獎勵19項。
1954年,夏照帆生於一個軍營之家。不滿15歲,她便參軍入伍,剛進入軍營的夏照帆經歷了人生第一次選擇:新戰士訓練結束後,一部分去機關,一部分去醫院。"服從分配"讓她開啟了從醫生涯。
15歲的夏照帆被分配到醫院,但工作卻與醫療幾乎不沾邊,成為病號灶——一個特殊崗位的"夥夫"。不過夏照帆並不氣餒,她堅持幹好自己的工作,一年後,終於從後勤的"夥夫"幹到了病區的衛生員,負責患者的生活護理。之後,她又到檢驗科工作。兩年之後,她被推薦到第一軍醫大學(現南方醫科大學)開始接受正規的醫學教育。
1976年,夏照帆到湖南某醫院實習,當地煤礦瓦斯爆炸,一名18歲的花季少女面部嚴重燒傷。看到豆蔻年華的姑娘傷心啜泣,年紀相仿的夏照帆心生憐憫,她跟著老師給病人換藥、手術,只為女孩能好起來。——這段照護女孩的日子,也成為了她矢志投身燒傷醫學的信念來源。
1988,夏照帆完成了博士學位攻讀。1990年,她赴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中心做博士後研究。不到一年,夏照帆就在燒傷界最權威的雜誌《JBCR》上發表論文。兩年後,她應邀在24屆美國燒傷學會年會和53屆美國大學外科醫生協會年會上宣讀了自己研究——"燒傷休克延遲復甦應與細胞保護措施同時進行"的論點,在國際燒傷界引起轟動。該理論運用於臨床後,使燒傷患者嚴重內臟併發症發生率由47.5%降至23.3%,治癒率由77.5%升至90.0%。
自身的勤奮,加之良好的學習環境,夏照帆的學術水平突飛猛進,短短幾年時間,她在燒傷休克發病機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她率先在國際上證明了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燒傷休克動物急性期反應質基因表達與調控;建立了可同時檢測燒傷休克動物重要臟器細胞膜功能、離子代謝和能量代謝的體內多核磁共振波譜技術;率先提出並證明"燒傷休克延遲復甦引起再灌注損傷"的理論,闡明了燒傷休克延遲復甦造成多臟器損傷的機制。
1994年學習結束,導師凱瑞科教授希望這位"最優秀的中國留學生"能留在美國,相信其"定會徵服世界",但夏照帆還是依然選擇了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她耀眼的才華,使其成為了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中心歷史上第一位外科華人女客座教授。
回到祖國的夏照帆繼續燒傷學領域的研究,在理論研究和臨床救治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貢獻。她首次系統闡明燒傷後機體促炎和抗炎反應失衡的發病規律及其信號轉導機制,並制定出包括減少前炎性細胞因子產生和免疫調理在內的臨床綜合防治新方案;提出並證實急性期反應蛋白具有調控炎症反應的作用,獲得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臨床救治方面,夏照帆大膽探索可以替代人體真皮組織的人造皮膚,並和團隊成功研製出微孔化異體無細胞真皮替代物,提高了移植物的存活率。這對治療增生性瘢痕十分理想,首次用於大面積電燒傷者的皮膚修補即大獲成功,被國際醫學界譽為又一大創舉。
此外,夏照帆還在成批燒傷救治這一災難醫學和軍事醫學的前沿課題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她牽頭制定了國內首部適用於單中心開展的《成批燒傷、多發傷傷員救治組織實施預案》,培養了一支技術全面、反應快速的燒創傷救治團隊,帶領團隊出色地完成了30餘次重大事故和災難性事件成批危重燒創傷救治任務,包括上海842公交車爆燃成批燒傷、上海11.15高層公寓特大火災成批燒傷、崑山化工廠粉塵爆燃成批燒傷、天津港爆燃事故成批燒傷、廈門公交車燃燒成批燒傷、桂林市小學門前爆燃成批燒傷、成都公交車燃燒成批燒傷等。
行醫救人多年,夏照帆為無數創傷患者帶來希望。在工作之餘,她仍舊彰顯著醫者仁心的行事準則。2015年,臺灣新北市重大粉塵爆炸事件和天津海濱新區"8·12"爆炸事故發生後,夏照帆積極響應燒傷學界泰鬥盛志勇院士的號召,和王正國、付小兵四位院士組成"盛志勇燒燙傷慈善基金會籌備委員會",捐贈數千萬元的醫療救助物資。
2018年,夏照帆當選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她依舊以關心患者的生死為己任,提交《構建軍民融合創傷救治體系,提升我國創傷救治整體水平》的個人提案,建議通過整合軍、地創傷救治優勢資源,構建國家創傷救治新體系。
2018年,64歲的夏照帆院士獲評"國之名醫"。如今,她還繼續忙碌在科研與醫療的第一線,為攻克燒傷難題,為給更多患者帶來希望默默做出著自己的貢獻。
關注"南方醫科大學招辦"頭條號,獲取關於南方醫科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官網、南方醫科大學官微、南方醫科大學報、南醫大新聞網、南方都市報、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