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參軍,她從衛生員做起,如今創造多項第一,59歲成我國燒傷界首位女院士

2020-11-02 南方醫科大學招辦

2015年8月12日22時,天津濱海新區的一處危險化學品物流倉庫發生爆炸,造成重大人員財產損失。為儘快救助被燒傷的患者,我國燒傷界首位女院士,時年61歲夏照帆院士臨危受命,率領醫療團隊連夜趕往天津,指揮搶救傷員的戰鬥,備受關注。

夏照帆,中國工程院院士,燒傷外科學專家,。1976年7月畢業於第一軍醫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前身),1984年獲碩士學位,1988年獲博士學位。她帶領團隊在燒傷併發症防治、創面修復和組織工程皮膚構建方面開展系列研究,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自然重大國際合作研究課題,以及軍隊重點項目等課題20餘項;學術成果在Lancet、Burns、J Trauma、Biomaterials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以及其他省部級科技獎勵19項。

"服從分配"開啟學醫生涯

1954年,夏照帆生於一個軍營之家。不滿15歲,她便參軍入伍,剛進入軍營的夏照帆經歷了人生第一次選擇:新戰士訓練結束後,一部分去機關,一部分去醫院。"服從分配"讓她開啟了從醫生涯。

15歲的夏照帆被分配到醫院,但工作卻與醫療幾乎不沾邊,成為病號灶——一個特殊崗位的"夥夫"。不過夏照帆並不氣餒,她堅持幹好自己的工作,一年後,終於從後勤的"夥夫"幹到了病區的衛生員,負責患者的生活護理。之後,她又到檢驗科工作。兩年之後,她被推薦到第一軍醫大學(現南方醫科大學)開始接受正規的醫學教育。

1976年,夏照帆到湖南某醫院實習,當地煤礦瓦斯爆炸,一名18歲的花季少女面部嚴重燒傷。看到豆蔻年華的姑娘傷心啜泣,年紀相仿的夏照帆心生憐憫,她跟著老師給病人換藥、手術,只為女孩能好起來。——這段照護女孩的日子,也成為了她矢志投身燒傷醫學的信念來源。

留學美國初露科研鋒芒

1988,夏照帆完成了博士學位攻讀。1990年,她赴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中心做博士後研究。不到一年,夏照帆就在燒傷界最權威的雜誌《JBCR》上發表論文。兩年後,她應邀在24屆美國燒傷學會年會和53屆美國大學外科醫生協會年會上宣讀了自己研究——"燒傷休克延遲復甦應與細胞保護措施同時進行"的論點,在國際燒傷界引起轟動。該理論運用於臨床後,使燒傷患者嚴重內臟併發症發生率由47.5%降至23.3%,治癒率由77.5%升至90.0%。

自身的勤奮,加之良好的學習環境,夏照帆的學術水平突飛猛進,短短幾年時間,她在燒傷休克發病機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她率先在國際上證明了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燒傷休克動物急性期反應質基因表達與調控;建立了可同時檢測燒傷休克動物重要臟器細胞膜功能、離子代謝和能量代謝的體內多核磁共振波譜技術;率先提出並證明"燒傷休克延遲復甦引起再灌注損傷"的理論,闡明了燒傷休克延遲復甦造成多臟器損傷的機制。

1994年學習結束,導師凱瑞科教授希望這位"最優秀的中國留學生"能留在美國,相信其"定會徵服世界",但夏照帆還是依然選擇了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她耀眼的才華,使其成為了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中心歷史上第一位外科華人女客座教授。

毅然歸國多年成果豐碩

回到祖國的夏照帆繼續燒傷學領域的研究,在理論研究和臨床救治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貢獻。她首次系統闡明燒傷後機體促炎和抗炎反應失衡的發病規律及其信號轉導機制,並制定出包括減少前炎性細胞因子產生和免疫調理在內的臨床綜合防治新方案;提出並證實急性期反應蛋白具有調控炎症反應的作用,獲得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臨床救治方面,夏照帆大膽探索可以替代人體真皮組織的人造皮膚,並和團隊成功研製出微孔化異體無細胞真皮替代物,提高了移植物的存活率。這對治療增生性瘢痕十分理想,首次用於大面積電燒傷者的皮膚修補即大獲成功,被國際醫學界譽為又一大創舉。

此外,夏照帆還在成批燒傷救治這一災難醫學和軍事醫學的前沿課題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她牽頭制定了國內首部適用於單中心開展的《成批燒傷、多發傷傷員救治組織實施預案》,培養了一支技術全面、反應快速的燒創傷救治團隊,帶領團隊出色地完成了30餘次重大事故和災難性事件成批危重燒創傷救治任務,包括上海842公交車爆燃成批燒傷、上海11.15高層公寓特大火災成批燒傷、崑山化工廠粉塵爆燃成批燒傷、天津港爆燃事故成批燒傷、廈門公交車燃燒成批燒傷、桂林市小學門前爆燃成批燒傷、成都公交車燃燒成批燒傷等。

醫者仁心無愧"國之名醫"

行醫救人多年,夏照帆為無數創傷患者帶來希望。在工作之餘,她仍舊彰顯著醫者仁心的行事準則。2015年,臺灣新北市重大粉塵爆炸事件和天津海濱新區"8·12"爆炸事故發生後,夏照帆積極響應燒傷學界泰鬥盛志勇院士的號召,和王正國、付小兵四位院士組成"盛志勇燒燙傷慈善基金會籌備委員會",捐贈數千萬元的醫療救助物資。

2018年,夏照帆當選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她依舊以關心患者的生死為己任,提交《構建軍民融合創傷救治體系,提升我國創傷救治整體水平》的個人提案,建議通過整合軍、地創傷救治優勢資源,構建國家創傷救治新體系。

2018年,64歲的夏照帆院士獲評"國之名醫"。如今,她還繼續忙碌在科研與醫療的第一線,為攻克燒傷難題,為給更多患者帶來希望默默做出著自己的貢獻。


關注"南方醫科大學招辦"頭條號,獲取關於南方醫科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官網、南方醫科大學官微、南方醫科大學報、南醫大新聞網、南方都市報、人民網

相關焦點

  • 她出身中國,15歲考進中科大,四大力學得滿分,如今成美國院士
    一個出生於中國科研世家的天才,15歲即考進中科大少年班,成就之高身兼三個院士,而立之年卻成為了美國人,她就是華裔生物物理學家莊小威很快她便被推薦到北京上中科大預備班,半年以後又轉入了蘇州中學的中科大預備班,當時她才十二三歲,教她的老師回憶說,莊小威特別專心、勤奮,求知慾極強,「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勁頭」。15歲那年參加高考,她不出意料地考出了600多分,幾乎是以狀元成績考進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 15歲少年參軍,71年後與母親重逢,他86歲母親已106歲
    婆娘和小孩幸好離得比較遠,氣浪雖然把她打翻在地但是沒受什麼傷,她用身子死死壓著兒子,趴在地上一動也不敢動。幾分鐘後,頭頂上的轟鳴聲漸漸遠去,周圍滿是血汙,一堆一片的屍體和傷者混雜著,哭嚎聲響成一片。這個小男孩眼睜睜地瞧著爹就死在了血泊裡,籮筐裡的妹妹被一個死屍壓著,也是勉強撿回了一條命。婆娘沒有哭,草草將自己的男人下葬,抱著女兒拉扯著小子,又開始向西逃去。
  • 中國女科學家15歲上中科大,40歲身兼三個院士銜,卻選擇加入美籍
    然而近些年我國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讓他們前往海外繼續深造之後,便放棄了本國的國籍。有一位中國姑娘叫莊小威,從小成績就拔尖,15歲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40歲身兼三個院士銜,成為哈佛大學雙聘教授。有著如此成就的她卻選擇加入了美國國籍,令人不解。極高的學習天賦1972年,莊小威出生於江蘇南通一個高知識分子的家庭中。她的父母都是中科院的一名科學家。
  • 中國女科學家15歲上中科大,40歲身兼三個院士銜,卻選擇加入美籍
    然而近些年我國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讓他們前往海外繼續深造之後,便放棄了本國的國籍。有一位中國姑娘叫莊小威,從小成績就拔尖,15歲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40歲身兼三個院士銜,成為哈佛大學雙聘教授。有著如此成就的她卻選擇加入了美國國籍,令人不解。
  • 他是江西人、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女英雄,80歲的她走了
    你是否發現,一些完全可以用長相吃飯的美女,她選擇了才幹。他們才是女性中的王者,讓很多男人自愧不如。有一位來自江西的女性,他是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80歲的她走了!她所做出的科研成果,貢獻大,萬眾矚目!張俐娜院士雖然1940年生於福建光澤,不過他的祖籍地是我國第一大將軍省——江西,老家在江西萍鄉市上慄縣金山鎮。他在江西接受了啟蒙教育,小學畢業考入南昌一中(現,南昌第五中學),196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 我國一年晶片進口超萬億:80多歲女院士堅持不退休,終於造出龍芯
    其中就有一位女科學家,她的名字如雷貫耳,讓外國人膽寒,因為她80多歲還奮戰在工作崗位,為中國造出龍芯。她就是黃令儀院士,一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子。不僅如此,她還成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如此,便能夠為搞出卓越的科研成果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不久之後,黃令儀被抽調到中科院計算所,專門從事微電子的研究,這也是半導體的分支領域,是當時我國極為落後的領域。
  • 她是浙江大學最美教授,45歲成亞洲第一人,如今入圍院士候選人
    2008年,當她學有所成後,沒有像其他那樣,留在國外享受優厚的科研待遇,她選擇了回國報效祖國。《Nature》(《自然》)上,同一期上發表了兩篇高水平的研究長文,創造了「一期雙刊」的壯舉,瞬間在引發了全世界的轟動。
  • 中國女科學家15歲高考,40歲身兼3院士銜,可惜卻加入美籍
    #身兼3院士華人女科學家加入美籍#中國女科學家15歲高考,40歲身兼3院士銜,可惜卻選擇加入美籍!21世紀最可貴的就是人才,這在國內外都一樣。其中一位女科學家的經歷更說明了這個問題,更說明了中國的人才流失現狀。更讓人意外的是,她40歲就身兼3個院士頭銜。
  • 37歲祝學軍院士,昔日女學霸今日火箭女總師的院士之路
    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中,有一位女院士備受矚目,她就是被譽為女學霸、火箭女總師的祝學軍院士。1962年出生的祝學軍院士,是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型號系列總設計師、我國飛彈技術領域專家,擁有一連串的榮譽。
  • 又一80歲巨星隕落,武大首位女院士張俐娜,因病救治無效逝世
    據最新媒體報導稱,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這個消息播報出來之後,不少人強忍悲痛為她的離世沉痛哀悼。不禁感慨一代科研巨星隕落,張俐娜的名字乃至全球在科研發展事業上都是享譽盛名的。
  • 她本是中科大天才,如今成美國院士,是「認賊作父」還是為了學術
    曾經,中科大傾力培養的一位天才,距離諾貝爾獎僅僅一步之遙,畢業後加入美國就再沒回來過,如今已成為美國院士,在美國拿下30多項科研大獎。中科大之痛這位天才出生於1972年,名叫莊小威,她的父母均是中科大教授,受此薰陶,莊小威5歲跳級上二年級,15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在校期間取得四門力學功課滿分的成績。
  • 中國女科學家15歲高考,40歲身兼3院士銜,可惜卻加入美籍
    更讓人意外的是,她40歲就身兼3個院士頭銜。但可惜的是,她選擇加入了美國國籍。到底怎麼回事呢?大家一起去看看。她的父母都是中科院的科學家,就是這樣的高知識分子家庭,莊小威開始長大。父母因為工作忙,就把照顧女兒莊小威的重擔交給了爺爺奶奶。3、4歲的時候,爺爺奶奶曾問莊小威的父母,是不是該讓孫女讀幼兒園了。但是,父母認為沒必要,所以一直待到5歲,父母才把她送到合肥的中國科大。因為工作忙,父母平時工作之餘只教她讀書認字。
  • 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38歲當選院士,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女神
    如今越來越女性也為人類科學事業做出貢獻,她們心思細膩,而且十分專注,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今天要說的這位優秀的中國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院士,在化學領域被稱作頂尖專家,她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她從小就成績優異,再加上自己也勤奮好學,尤其是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考以優秀成績考入香港大學化學系,並且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當時她的老師是支志明院士,也是一位年少有人的科研專家,35歲就成了港大最年輕的講座教授,並且在三年之後評為中科院院士。老師身上的優秀品質再加上自己投身化學的毅力,都讓她更加堅定了在這條路走下去的夢想。
  • 我國四大女富豪,剛畢業就闖進福布斯前十,91歲手握千億帝國
    後來楊國強將自己價值千億的股權都交給她,楊惠妍的身價扶搖而上,成為我國貨真價實的女首富。 楊惠妍的能力也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在13歲的時候她就跟著父親旁聽董事會的會議,並且楊國強也從不把她當孩子,會議報告背後的含義也會逐句跟她分析。在這種耳濡目染之下,楊惠妍早早就明白了當家人的責任和需要的能力,因此畢業之後才會那麼快就上手工作。
  • 38歲中國女院士:大的成就一定是源于堅定的信念和堅持
    歡迎關注公眾號「考研考博早知道」獲取更多考研考博最新資訊 博士在我國科研領域,越來越多的傑出女性展現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實力,比如大家熟知的30歲即擔任清華大學教授的顏寧等。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了院士,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
  • 她是祖國傾力培養的神童,15歲進中科大29歲當教授,現已是美國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如今咱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是越來越好,許多有條件的家庭也選擇把孩子送出國讀書,以開闊孩子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將來好為祖國做貢獻。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其中一部分人在看到了國外燈紅酒綠的生活後,便選擇永遠留在了那裡。
  • 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成長曆程一帆風順,如今氣質不輸女明星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或許你會發現一些非常優秀的女生,她們不僅有著姣好的容貌,而且在學習和工作中還能做得十分優秀,或許有人會感嘆,上天真的太不公平了,有的人已經有了美麗外表,智商卻不輸給任何人,比如今天咱們要介紹的這位人物,她是我國最年輕的院士,而且她的氣質和容貌還十分出眾,一起來看看
  • 中科院的「掃地僧」:31歲考研遭嘲笑,54歲成院士
    一如這位中科院裡的「掃地僧」——李小文院士。提起中科院,想必都不會陌生,這是我國專注於科學研究的一所高等院所,為國家培育了大批人才,也創造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中科院的院士頭銜更是非同凡響。中科院院士全國不過800人左右(不包括中科院外籍院士),這是我國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的最高榮譽稱號。
  • 她研製出我國第一臺微型計算機,82歲再創輝煌,打破美國壟斷
    你能想像82歲時自己在幹嘛嗎?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想,等到自己82歲,一定放下了生活的所有重擔,一心在家裡含飴弄孫,過上一輩子最後的休閒自在的生活。大部分都會這麼想,但是卻有些人,在82歲高齡,依舊在為自己的事業奮鬥,為國家的事業奮鬥,甚至再次創造奇蹟,這位幾乎無人得知的科學家黃令儀就是這樣一個人。
  • 我國半導體材料的大功臣,卻4次落選院士,如今成美國院士
    幸運的是,我國即便是受到重重阻礙,依然在近幾十年來蓬勃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一個科技大國。隨後,她又將研究方向轉向了半導體材料,在3年的研究中,她就為我國的半導體領域,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在隨後的幾十年裡,她每天兢兢業業地待在工作崗位上,最終從一名實習員,一直到了我國半導體材料研究室的主任,先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1個,是我國半導體材料的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