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一年晶片進口超萬億:80多歲女院士堅持不退休,終於造出龍芯

2020-07-31 夢崖攬佳人
我國一年晶片進口超萬億:80多歲女院士堅持不退休,終於造出龍芯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富強,與默默奉獻在科研一線的科學家密不可分。科技發展就不再受制於人,就有國際話語權,也正是為了這個使命,許多科學家投入科研一做就是一輩子,發光發熱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其中就有一位女科學家,她的名字如雷貫耳,讓外國人膽寒,因為她80多歲還奮戰在工作崗位,為中國造出龍芯她就是黃令儀院士,一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子

經歷過戰火紛飛,立誓要報效祖國

黃令儀院士出生於1936年,正是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也是戰火肆虐的悲慘時代。黃令儀的童年沒有溫馨的家,沒有好玩的玩具,沒有父母的關懷,零零碎碎的逃難,殺戮,家破人亡的記憶構成了她的全部童年。

我國一年晶片進口超萬億:80多歲女院士堅持不退休,終於造出龍芯

面對生靈塗炭,黃令儀心中一直有個報國願望,尤其是當她意識到當時的中國之所以挨打是不發達,科技和經濟的落後,導致我們為人所欺凌

儘管戰爭的火牽動著每個人的神經,關乎著所有人的生命安危,但是「女人終究是女人」,一位舊社會的女性又能為國家做出什麼傑出的貢獻呢?這似乎是不可想像的,黃令儀沒有複製秋瑾,穆桂英等一眾女子的傳奇經歷,而是選擇用她自己的方式,默默奉獻一生

作為科研工作者,有的時候甚至姓甚名誰都不為大眾所知,他們一生中只有努力工作,十年如一日,為了國家科研事業,沒有退休安度晚年的那一天。而黃令儀選擇的就是這樣一條道路,並且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我國一年晶片進口超萬億:80多歲女院士堅持不退休,終於造出龍芯

積極投身科研事業,成為微電子研究的領軍人物

1958年,黃令儀在華中理工大學畢業了,相比於投入社會工作,她選擇了去清華進修,因為她深知自己掌握的知識還遠遠不夠。誰也想不到,走在街上輕佻曼妙,相貌出眾的女子竟然未來鼎鼎有名的科學家,黃令儀正是兼具了美貌與智慧的女人。

在清華的日子使得黃令儀更加確定了自己日後的方向——科研事業,其中她對半導體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與之結緣,如同忠貞的伴侶,互相陪伴一生一世。學成後,黃令儀回到自己曾經的母校,並且開闢了半導體專業,這使得華中理工大學的學生第一次有幸接觸半導體這種先進的科學技術

不僅如此,她還成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如此,便能夠為搞出卓越的科研成果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不久之後,黃令儀被抽調到中科院計算所,專門從事微電子的研究,這也是半導體的分支領域,是當時我國極為落後的領域。

我國一年晶片進口超萬億:80多歲女院士堅持不退休,終於造出龍芯

在黃令儀的帶領下,整個團隊不斷創造出科研奇蹟,微電子研究也有了初步的起色。後來,黃令儀又被委派研究微型計算機,儘管當時人才稀缺,研究過程困難,但一切難題都沒能將這個不一般的女人打倒。

研究晶片功成名就,黃令儀鞠躬盡瘁

黃令儀每天泡在實驗室,把這個地方當成了自己的家,本身對半導體問題的熟練,加之不懈的努力,讓黃令儀沒有辜負國家的委託。後來,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升空,其中採用的晶片與黃令儀的研究成果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一晃,大半生都已經過去,黃令儀也到了退休的年齡了。在大多數人的心中,年輕多吃苦,老了就能獲得享受生活的資格認證,又有多少人為了後半生的幸福而進行前半生的艱苦奮鬥。至此,黃令儀也應該休息了,而且,她評上了院士職稱,如此至高無上的科研榮耀,足以讓退休的日子風風光光

我國一年晶片進口超萬億:80多歲女院士堅持不退休,終於造出龍芯

她經由國家批准,身負榮耀地離開了中科院計算所,深受敬仰的她能夠享受國家提供的優厚退休待遇。人生不就圓滿了?從一個戰火中的孩子,到投身科研事業的年輕人,再到奉獻一生,成功隱退的老人。命中注定,黃令儀的科研生涯不會如此順理成章地結束,因為她還背負著更大的使命,而這一切才是剛剛開始。

重新投入科研,為中國造出了國產晶片——龍芯

2001年,退休在家已經65歲的黃令儀又回來了,原因很簡單,國家正式啟動了對國產晶片——龍芯的研究。晶片到底有什麼作用?我們使用的電子產品中都離不開晶片,簡而言之,晶片就是電子產品的中樞神經。

說起進口,你可能第一個會想到石油,因為我國是用油大國。其實,儘管石油的進口量是個天文數字,它還只能排在第二,第一是進口晶片。據統計,我國每年晶片進口超萬億。雖然有許多國產電子品牌應運而生,但是我國並沒有自主研發出來的國產晶片,晶片還是要靠從歐美進口

我國一年晶片進口超萬億:80多歲女院士堅持不退休,終於造出龍芯

這樣一來,別國就可以藉此提出條件,我們又不得不受制於此。許多年以來,在外國從事科研事業的中國人都接觸不到晶片製作技術,因為歐美發達國家有意保持著這種科研機密,這更加加劇了我們國產晶片研究的艱難性

在如此關鍵的節骨眼,黃令儀回來了,這一次她不走了,直到龍芯研究出來的那一天。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中,工作量甚至比之前還大,黃令儀的精神每天都處於高度緊張中,因為她在和歐美國家進行時間賽跑,倘若晚走一步就落後許多。

如果失敗,國家的科研投資也必將打水漂,此時此刻,黃令儀的腦中浮現出了小時候滿目積貧積弱的景象,她為了不讓中國低頭求人,寧願放棄自己安度晚年的機會。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經歷了漫長的15年後,晶片的研究看到了希望曙光。

我國一年晶片進口超萬億:80多歲女院士堅持不退休,終於造出龍芯

當時,黃令儀已經80多歲高齡,耄耋之年,本應該安享晚年的她獲得的卻是不同於安逸的更大幸福,這種幸福叫做——為祖國科技事業發光發熱。研究出的晶片先是應用於中國的國產高鐵「復興號」,後來又安裝到殲20的雷達上,北鬥衛星也有了中國芯。

在這期間,黃令儀一直做噩夢,她也是有壓力的,還好,還好努力換來了最好的結果。中國自主製造晶片——龍芯現如今已經可以應用於電子產品了,當然,我國的科研人員還在不斷完善提升它。果然不出黃令儀的預料,不久之後,美國企圖遏制中國的高級電子科技發展,其中最為關注的領域就是晶片製造。

我國一年晶片進口超萬億:80多歲女院士堅持不退休,終於造出龍芯

因為十幾年前的高瞻遠矚讓我們有了不懼威脅的信心和一騎絕塵的能力。而這些成就背後,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一個人,就是巾幗不讓鬚眉的女院士——黃令儀。如今84歲的她仍然精神矍鑠,神採奕奕,她的信仰就是投身於科學事業,不辭勞苦,奉獻一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更多精彩推薦:

713分高考狀元林萬東,清華錄取通知書送達時,他還在工地搬磚

某電商巨頭效仿拼多多返利,欺騙1200萬人,老闆攜226億巨款跑路

勵志!他是中國第一胖,為減肥切胃也沒用,卻因愛情一年減400斤

相關焦點

  • 好消息,我國84歲老人造出國產晶片,投身於我國晶片領域
    本該是在家頤養天年的年齡,本該是安享晚年的的年齡,但是這位科學家為了我國地科研事業,84歲了奮戰在科研一線,不得不說在,這樣的科學家,值得我們每個人尊重和敬佩,她就是科學家黃令儀。她不僅在84歲還未退休,而且還造出了國產晶片,為我國節約了上萬億資產。
  • 84歲科學家為打破美國壟斷,不退休成功造出中國芯,堪時代楷模
    中國的技術想要發展,就必須在晶片上做出突破,黃令儀接下了鑽研晶片的任務,1989年,又被派到了美國學習,正是這次的經歷,讓她決心不退休打造國產芯。,黃令儀團隊研製出了一款又一款的晶片,這是屬於中國的晶片,從1B,1C到3A,3B,再到GS464E,龍芯的每一塊晶片都凝聚著黃令儀的心血,如今84歲的,依舊沒有退休,還在堅守奮鬥。
  • 中國女科學家黃令儀,84歲仍奮戰在科研一線,成功造出國產晶片
    有一位耋耄老人,她儘管已經是84歲的高齡,但仍然奮戰在科研一線,帶領團隊不斷研究新事物,最終成功造出國產晶片。之後66歲的黃令儀再一次會議上說道:「中國人應該擁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晶片」。功夫不負有心人,黃令儀在82歲時製成了「龍芯」。「龍芯」成為我國第一個國產的晶片,也讓我國在國際上有了一席之地。
  • 我國成功突破美國技術,84歲老人造出國產晶片,節省了上萬億經費
    特別是到了80年代的時候,國外也迅速進入到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而晶片也就成為了國家工業,國防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標誌。但是因為我國並不能獨立地掌握生產技術,也就只能先引進外來的各種晶片設備,並且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所用到的還都是國外淘汰的設備,但是即便是這樣,這些設備依舊對我國的生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 84歲老太不退休造「中國芯」,省下上萬億元,一舉打破美國壟斷
    大家也都知道中國在晶片領域上非常依賴於外國進口,但是近幾年來,由於美國的關係,國內很多科技企業都陷入到了無芯可用的困境之中。為了能儘早突破美國的晶片壟斷,我國的科研人員一直都在努力攻破晶片上的技術,皇天不負有心人,我國的一名科學家終於製造出了屬於中國的國產晶片,還為此為祖國省下了上萬億元,但是令人更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晶片的研發者竟然是一名高齡84歲的老太太。
  • 16載苦心鑽研終得碩果,龍芯3號打破美國壟斷
    現在,在全球範圍內,我國的綜合國力、經濟實力、國際地位都取得領先水平,但唯獨在微晶片技術上,一直落後西方國家,並且一直受到他們的打壓,所以我們一直在積極研發我們自己的國「芯」,迫切爭取早日擺脫西方國家的壓制;終於,在眾多科學家堅持不懈的鑽研中,我國的科技領域再次傳出好消息!
  • 84歲院士打破技術壁壘,一箭雙鵰可節省萬億元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儘快發展起來,只有強大了才能不受欺負,因此我國科學家夜以繼日的研究新技術、新發明,為的就是打破國外技術。如今我國再次傳出一個好消息,84歲院士打破技術壁壘,一箭雙鵰可節省萬億元,美國壟斷再次失敗。
  • 美國晶片封鎖,何懼!只因有她——中國國寶級科學家,黃令儀
    因為晶片在很長時間裡一直是我國的第一大進口產品,絕大多數是美國英特爾公司和AMD公司生產的。,打破了美國對晶片的壟斷夢,為中國每年進口晶片節省了至少2萬億元。04 本欲退休,卻在65歲時,為龍芯出戰。晶片就是科技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如果沒有了晶片,計算機、手機、衛星等將會無法運行。晶片技術是關乎到國家安全的問題,它甚至比核武器更加可怕!沒有晶片電子產品就是一堆廢鐵!2001年,我國終於正式啟動了龍芯的研究。但是,缺少相關的人才,研發進展一直都不順利,後來年底找到黃令儀。
  • 直接省下上萬億,84歲老人不退休造國產晶片,打破美國技術壟斷
    信息化時代,晶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很多工業產品的核心部分,在計算機、醫療、交通、軍事等領域廣泛應用。此前,關於晶片我國一直依賴進口,但近幾年,早也從起步階段的舉步維艱,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這些離不開大量科學家的嘔心瀝血,正是他們的堅持不懈,我國才能從二極體、三極體再到集成電路、CPU晶片實現蛻變。
  • 美國晶片封鎖,何懼之有!只因有她—中國國寶級科學家,黃令儀
    因為晶片在很長時間裡一直是我國的第一大進口產品,絕大多數是美國英特爾公司和AMD公司生產的。 04 本欲退休,卻在65歲時,為龍芯出戰。 晶片就是科技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如果沒有了晶片,計算機、手機、衛星等將會無法運行。晶片技術是關乎到國家安全的問題,它甚至比核武器更加可怕!沒有晶片電子產品就是一堆廢鐵! 2001年,我國終於正式啟動了龍芯的研究。
  • 我國女科學家造出「中國芯」,後研發海上「金鐘罩」
    所以,大眾應該給這些科學家們更多的掌聲,不要再追「戲子」了,這些女科學家們不更值得我們追捧麼,她們不但造出「中國芯」,還研發出了海上「金鐘罩」,為中國的發展貢獻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黃令儀66歲的時候,她遇到了的事業上的知音胡偉武,兩人都對國家的微電子發展充滿信心,在兩人的共同努力下,研發有了曙光,主要部件開始基本成型。但這時候黃令儀已經67歲了,她感覺自己的前半生都用在科研上,想要給自己留一點自己的時間去多陪伴家人,她平靜的把資料都和同事們交接好,然後依依不捨離開這個她奮鬥了幾十年的科研所。
  • 84歲老奶奶堅持前線研究!自研晶片打破壟斷,為祖國節省上萬億
    但並不是沒有取得進展,雖然有像陳進這樣的"漢芯造假事件"出現,但在國內也並非沒有人勤勤懇懇、為晶片研發付出大半輩子的人,她就是84歲還堅持在前線研究晶片的科學家黃令儀,黃奶奶。之後,黃令儀又加入到中科院計算所,從二極體到三極體到大規模集成電路再到後來的第一枚CPU晶片,黃令儀花了40多年與同胞們的共同協作下終於實現了國產半導體從無到有。
  • 84歲女科學家打破美國壟斷,造出中國芯
    資訊時代就是晶片時代,因此,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晶片的發展,我國也不例外,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我國就開始研發晶片,1965年,我國河北半導體研究所成功研發出國內首批電晶體和數字電路,1968年,上海無線電十四廠研發成功PMOS集成電路,但是由於我國逐漸進入國際市場,由於國外供應的晶片性能和價格優勢更強,因此,我國的國產晶片事業有一定的停滯。
  • 84歲科學家黃令儀,研發出國產晶片,平生心願:洗刷百年國恥
    在我國研發國產晶片的科學團隊中,有這麼一個84高齡的女科學家,她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黃令儀作為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她的「156工作室」可謂是燈火通明晝夜不息,為了不負時代所賦予的崇高使命,不讓國家和人民失望,黃令儀團隊,經歷了無數個不眠之夜,排除萬難,終於在1966年8月,完成了 「156組件計算機」的研製。
  • 84歲仍在科研一線奮鬥,為中國製成國產晶片
    時代不斷發展,新時代的各種產物也是多種多樣,目前高新產業十分吸引目光,我國對於高新科技的研究目前與西方國家有一定的差距,在早期更是「一窮二白」,沒有任何經驗和技術。晶片作為手機、電腦等產品的核心,一直被我國所重視,我國對於晶片的研究工作一直沒有停止,其中也湧現出了很多晶片研究工作者,例如這位84歲的高齡女科學家「黃令儀」。
  • 84歲仍在科研一線奮鬥,為中國製成國產晶片
    時代不斷發展,新時代的各種產物也是多種多樣,目前高新產業十分吸引目光,我國對於高新科技的研究目前與西方國家有一定的差距,在早期更是「一窮二白」,沒有任何經驗和技術。晶片作為手機、電腦等產品的核心,一直被我國所重視,我國對於晶片的研究工作一直沒有停止,其中也湧現出了很多晶片研究工作者,例如這位84歲的高齡女科學家「黃令儀」。
  • 中科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享年80歲 年逾七旬仍堅持為本科生上課
    據武漢大學10月18日消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張俐娜院士把自己的一生無私奉獻給了祖國的科研和教育事業,為我國化學學科特別是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她在教學科研一線辛勤耕耘數十載,年逾七旬仍堅持在講臺上給本科生授課,她的《高分子科學導論》課堂深受學生喜愛。
  • 84歲科學家不退休造國產晶片,一舉打破美國壟斷,為國家省上萬億
    在現如今的信息化時代中,晶片已經成為很多工業產品的核心部分,它被廣泛應用於計算機、交通、醫療、軍事、通信以及製造業等各個領域,我國也早在上個世紀就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但因為種種原因,在起步階段,七國對於晶片技術的掌控程度非常有限,大量的專利技術都被西方國家壟斷,但晶片技術是科技發展之路上必須攻克的一個難關,大量的中國科學家投身其中,「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國實現了從二極體、三極體到大規模集成電路
  • 黃令儀:84歲造出國產晶片,一生的心願是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
    CPU的研製而後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經濟的增長,經濟轉型的需要以及在經過從與西方國家的蜜月期再到波折之後,我國也意識到了單純的以市場來簡單的換取技術顯然是不安全的,要被人掣肘的。此後,龍芯2號、龍芯3A、龍芯四核等型號相繼問世。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技術上與西方的先進水平仍有差距,但是作為國產晶片的意義是它的出現打破了西方的封鎖,並且還帶動了一系列科研企業的成長與發展。
  • 七旬女科學家如今依然奮戰科研一線,國產晶片出自她手,令人敬佩
    不過在其他人看來,一個女生讀那麼多的書有什麼用,長大以後找到一個好人家嫁了相夫教子,那已經是比較好的待遇了。一直對晶片技術非常有興趣的她,藉此機會去了解一下國際晶片的情況。在這次展覽會上,黃令儀看到了自己當時無法想像的一幕,因為這裡展覽的是當時國際先進及完美的晶片,可以說,這個展覽會對她的思想衝擊最大。當時的她,在展覽館內不斷來回研究,不斷對比各種晶片的不同,可是有一個令她心裡非常不舒服的地方,就是展覽的這麼多晶片,竟然沒有一個屬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