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人類歷史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就其耗電量、體積、壽命而言,這臺計算機缺點明顯,但是它的誕生標誌著計算工具革命性發展的開始。
而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新的科學技術層出不窮,各個領域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發展的狀況不同的是,當時的中國卻仍舊深陷戰爭泥淖。
這種狀況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有所改善。面對以電子計算機等為標誌的信息技術革命的開始,我國在經過了建國初期的經濟體制改革之後,1956年也確立了發展科學事業、務求迎頭趕上的目標。
而在這其中,加速半導體學科的發展也位列其中。其後,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之下清華大學設立了半導體專業,其他大學也不甘示弱相繼成立半導體專業、研究室。
中國的電子計算機領域的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相關的計算機二極體、三極體等相繼研製成功。
但是,在隨後的一個時間段內前有特殊時期的幹擾,後又有在改革開放後與西方國家關係的緩和,造成的「造不如買」觀念大行其道,導致我國的電子計算機領域發展出現了嚴重遲滯狀態。
而作為計算機領域重要一環的晶片行業,也是一樣受人掣肘。要知道,在電子計算機經過電子管、電晶體、集成電路等數代的發展之後,晶片行業已經成為關乎國防民生的重要行業。
要想實現晶片的突破,自然也就需要奮起直追。這其中,科學家的作用也就至關重要。而在我國國產晶片的製造上,一位老人居功至偉,她就是黃令儀。
黃令儀,1936年出生於廣西南寧。當時的中國戰亂迭起,動蕩不安、民不聊生。身處亂世的黃令儀,自然也概莫能外。眼見國家受辱,黃令儀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以此來強國報國。
在那個鮮有女子上學的年代,黃令儀就如此奮力前行著。學習認真努力,也讓她每次考試都是成績優異。而後她考入了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理工大學)。在大學裡,她愈加努力,如饑似渴般地學習著新的知識。
而就在1956年清華大學響應號召建立了半導體專業。1958年,蘇聯半導體領域的專家又前往清華大學講學。彼時的黃令儀剛好從華中畢業,作為畢業生的優秀代表,她也被舉薦前往清華大學進修,主攻半導體器件。
在清華期間,生活節奏緊促,幾無閒暇時間。她被分配到了電晶體組,系統化地進行了學習。
在2年後,她回到華中創立了半導體專業以及實驗室。在那個物資極其匱乏,又毫無經驗可以借鑑的年代,她不僅教出了一批半導體領域的學生,還成功地製成了半導體二極體。
隨後,她的工作調動到了中科院計算機所。在此後的時間裡,黃令儀參與了三極體的研製、集成電路研製、微型計算機的研製等一系列工程。
而後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經濟的增長,經濟轉型的需要以及在經過從與西方國家的蜜月期再到波折之後,我國也意識到了單純的以市場來簡單的換取技術顯然是不安全的,要被人掣肘的。
由此,研製國產的CPU晶片的想法也成為了共識。在中科院計算機所的支持下,2001年國產晶片龍芯課題組成立。而黃令儀也收到了邀請,但礙於經費問題只得暫時拒絕,直至2002年黃令儀正式加入。
在設計這款國產的首款CPU中,黃令儀負責物理設計,在眾人的努力通力合作下,龍芯1號成功於當年研發完成。
雖然主頻僅266MHZ,但從無到有已經是巨大的進步。此後,龍芯2號、龍芯3A、龍芯四核等型號相繼問世。
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技術上與西方的先進水平仍有差距,但是作為國產晶片的意義是它的出現打破了西方的封鎖,並且還帶動了一系列科研企業的成長與發展。
2019年12月24日,龍芯宣布新的通用處理器研製成功,此舉也打破了美國為首的西方技術壁壘。作為其中的研發核心,84歲的黃令儀獲得計算機領域大獎——夏培肅獎。
84歲的高齡,仍舊奮鬥在研發一線,令人欽佩。其實,這背後還有一段我們不得不提的軼事。就在黃令儀67歲時她曾做出決定要退休,但是在龍芯團隊的極力挽留之下,這位深愛著計算機、深愛著祖國的老人毅然決然的又決定繼續奮戰在晶片研製領域的一線。
即便是今天,這位耄耋老人仍是孜孜不倦。
而當有記者詢問她為何如此努力之時,這位老人說的是:我這一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匍匐在地,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這句話也不禁讓人動容。
在黃令儀先生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她對祖國深沉的熱愛。作為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她經歷過祖國任人欺侮的年代,她更加明白要想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科學技術的作用至關重要。
而在她的科研道路上,我們看到的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執著與熱愛。她也用自己的行動,去圓了擦乾祖國恥辱的夢想,我們也相信在如此之多有著如此情懷的科學家的努力之下,我國的科學技術定然能夠再攀高峰。
向這位科學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