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令儀:84歲造出國產晶片,一生的心願是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

2020-11-18 新語話史

引言


1946年,人類歷史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就其耗電量、體積、壽命而言,這臺計算機缺點明顯,但是它的誕生標誌著計算工具革命性發展的開始。

而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新的科學技術層出不窮,各個領域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發展的狀況不同的是,當時的中國卻仍舊深陷戰爭泥淖。


這種狀況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有所改善。面對以電子計算機等為標誌的信息技術革命的開始,我國在經過了建國初期的經濟體制改革之後,1956年也確立了發展科學事業、務求迎頭趕上的目標。

而在這其中,加速半導體學科的發展也位列其中。其後,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之下清華大學設立了半導體專業,其他大學也不甘示弱相繼成立半導體專業、研究室。

中國的電子計算機領域的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相關的計算機二極體、三極體等相繼研製成功。

但是,在隨後的一個時間段內前有特殊時期的幹擾,後又有在改革開放後與西方國家關係的緩和,造成的「造不如買」觀念大行其道,導致我國的電子計算機領域發展出現了嚴重遲滯狀態。


而作為計算機領域重要一環的晶片行業,也是一樣受人掣肘。要知道,在電子計算機經過電子管、電晶體、集成電路等數代的發展之後,晶片行業已經成為關乎國防民生的重要行業。

要想實現晶片的突破,自然也就需要奮起直追。這其中,科學家的作用也就至關重要。而在我國國產晶片的製造上,一位老人居功至偉,她就是黃令儀。


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


黃令儀,1936年出生於廣西南寧。當時的中國戰亂迭起,動蕩不安、民不聊生。身處亂世的黃令儀,自然也概莫能外。眼見國家受辱,黃令儀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以此來強國報國。

在那個鮮有女子上學的年代,黃令儀就如此奮力前行著。學習認真努力,也讓她每次考試都是成績優異。而後她考入了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理工大學)。在大學裡,她愈加努力,如饑似渴般地學習著新的知識。


而就在1956年清華大學響應號召建立了半導體專業。1958年,蘇聯半導體領域的專家又前往清華大學講學。彼時的黃令儀剛好從華中畢業,作為畢業生的優秀代表,她也被舉薦前往清華大學進修,主攻半導體器件。

在清華期間,生活節奏緊促,幾無閒暇時間。她被分配到了電晶體組,系統化地進行了學習。

在2年後,她回到華中創立了半導體專業以及實驗室。在那個物資極其匱乏,又毫無經驗可以借鑑的年代,她不僅教出了一批半導體領域的學生,還成功地製成了半導體二極體。

隨後,她的工作調動到了中科院計算機所。在此後的時間裡,黃令儀參與了三極體的研製、集成電路研製、微型計算機的研製等一系列工程。



國產晶片CPU的研製


而後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經濟的增長,經濟轉型的需要以及在經過從與西方國家的蜜月期再到波折之後,我國也意識到了單純的以市場來簡單的換取技術顯然是不安全的,要被人掣肘的。

由此,研製國產的CPU晶片的想法也成為了共識。在中科院計算機所的支持下,2001年國產晶片龍芯課題組成立。而黃令儀也收到了邀請,但礙於經費問題只得暫時拒絕,直至2002年黃令儀正式加入。

在設計這款國產的首款CPU中,黃令儀負責物理設計,在眾人的努力通力合作下,龍芯1號成功於當年研發完成。


雖然主頻僅266MHZ,但從無到有已經是巨大的進步。此後,龍芯2號、龍芯3A、龍芯四核等型號相繼問世。

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技術上與西方的先進水平仍有差距,但是作為國產晶片的意義是它的出現打破了西方的封鎖,並且還帶動了一系列科研企業的成長與發展。

2019年12月24日,龍芯宣布新的通用處理器研製成功,此舉也打破了美國為首的西方技術壁壘。作為其中的研發核心,84歲的黃令儀獲得計算機領域大獎——夏培肅獎。

84歲的高齡,仍舊奮鬥在研發一線,令人欽佩。其實,這背後還有一段我們不得不提的軼事。就在黃令儀67歲時她曾做出決定要退休,但是在龍芯團隊的極力挽留之下,這位深愛著計算機、深愛著祖國的老人毅然決然的又決定繼續奮戰在晶片研製領域的一線。

即便是今天,這位耄耋老人仍是孜孜不倦。

而當有記者詢問她為何如此努力之時,這位老人說的是:我這一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匍匐在地,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這句話也不禁讓人動容。



小結


在黃令儀先生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她對祖國深沉的熱愛。作為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她經歷過祖國任人欺侮的年代,她更加明白要想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科學技術的作用至關重要。

而在她的科研道路上,我們看到的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執著與熱愛。她也用自己的行動,去圓了擦乾祖國恥辱的夢想,我們也相信在如此之多有著如此情懷的科學家的努力之下,我國的科學技術定然能夠再攀高峰。

向這位科學家致敬。

相關焦點

  • 中國女科學家黃令儀,84歲仍奮戰在科研一線,成功造出國產晶片
    有一位耋耄老人,她儘管已經是84歲的高齡,但仍然奮戰在科研一線,帶領團隊不斷研究新事物,最終成功造出國產晶片。科學家黃令儀她曾說她最大的願望就是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從那時開始,黃令儀暗自定下目標,要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
  • 84歲老人研發國產晶片,有生之年最大的心願: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
    ,84歲終造出國產晶片,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但取得如此成就之後老前輩也沒有沾沾自喜,她心中有著更加遠大的志向,她希望國家晶片的發展可以更進一步。66歲高齡的黃令儀依然在研發的一線,她還篤定道為中國人設計屬於自己的CPU,這也是她畢生所奮鬥的目標。黃前輩也明白晶片事業對於社會發展的重要的性。
  • 她年過半百投身科研前線,攻克造晶片難題,只為「擦乾」祖國恥辱
    01在中國的晶片歷史上,有著這樣一個奇女子,她以84歲的高齡,率領團隊研發出了屬於我們自己國家的航天晶片,為我國的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石。她曾經對別人說:「我這一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匍匐在地,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這個人就是年過半百仍投身科研前線,攻克晶片製造難題,只為造出「中國芯」的黃令儀。
  • 84歲科學家黃令儀,研發出國產晶片,平生心願:洗刷百年國恥
    在我國研發國產晶片的科學團隊中,有這麼一個84高齡的女科學家,她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的一生都為振興中國的科技之路而殫精竭慮,這位國之棟梁,國寶級的科學家就是黃令儀,她的一生就是中國的計算機發展的科學史。
  • 我國成功突破美國技術,84歲老人造出國產晶片,節省了上萬億經費
    「我這一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匍匐在地,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這是黃令儀老奶奶親口所說。03清華深造,不忘初衷後來,當時的中國也正在研究著半導體科學,並且國家正準備培養一批半導體人才,而此時22歲的黃令儀剛好從華中工學院畢業,這也就是她的一個機會。
  • 84歲科學家為打破美國壟斷,不退休成功造出中國芯,堪時代楷模
    我這一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匍匐在地,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因為我曾親眼看到同胞被日本鬼子的飛機炸死——黃令儀。,1936年,還在襁褓當中的她,就跟著父母親四處逃往,3歲左右孩子已經有了記事能力,小時候記憶總會伴隨一生,我想大多數的人童年都是在父母懷中撒嬌度過的吧。
  • 好消息,我國84歲老人造出國產晶片,投身於我國晶片領域
    本該是在家頤養天年的年齡,本該是安享晚年的的年齡,但是這位科學家為了我國地科研事業,84歲了奮戰在科研一線,不得不說在,這樣的科學家,值得我們每個人尊重和敬佩,她就是科學家黃令儀。她不僅在84歲還未退休,而且還造出了國產晶片,為我國節約了上萬億資產。
  • 七旬女科學家如今依然奮戰科研一線,國產晶片出自她手,令人敬佩
    黃令儀,今年已經84歲的高齡,依然活躍在科研一線,在她的帶領下,團隊的研究成果不斷出來,國產晶片就出自黃令儀帶領的團隊之手,令人佩服。有記者曾經採訪過她,問她一生當中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她的回答是: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這就是一位女科學家的信念,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 美國晶片封鎖,何懼!只因有她——中國國寶級科學家,黃令儀
    是她,一步一步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01 僅1年便研製出微型計算機,開創我國計算機發展史新紀元。泱泱大國,連一個拿得出手的晶片都沒有,這對黃令儀來說是莫大的恥辱!從展會回來,她一直問自己:明明1963年我國集成電路的研究水平和國外是同步的,怎麼十幾年下來,反而無立足之地了?
  • 84歲老奶奶堅持前線研究!自研晶片打破壟斷,為祖國節省上萬億
    但並不是沒有取得進展,雖然有像陳進這樣的"漢芯造假事件"出現,但在國內也並非沒有人勤勤懇懇、為晶片研發付出大半輩子的人,她就是84歲還堅持在前線研究晶片的科學家黃令儀,黃奶奶。說起她的故事,她的一生可以說見證了國產晶片從無到有的過程。
  • 美國晶片封鎖,何懼之有!只因有她—中國國寶級科學家,黃令儀
    是她,一步一步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 1989年,黃令儀被公派到美國,在參觀拉斯維加斯的國際晶片展覽會時,發現成千上萬的攤位裡,竟然沒有中國一個位置! 泱泱大國,連一個拿得出手的晶片都沒有,這對黃令儀來說是莫大的恥辱!從展會回來,她一直問自己:明明1963年我國集成電路的研究水平和國外是同步的,怎麼十幾年下來,反而無立足之地了?
  • 84歲仍在科研一線奮鬥,為中國製成國產晶片
    晶片作為手機、電腦等產品的核心,一直被我國所重視,我國對於晶片的研究工作一直沒有停止,其中也湧現出了很多晶片研究工作者,例如這位84歲的高齡女科學家「黃令儀」。黃令儀的成長黃令儀於1936年出生,在當時的年代,人民「重男輕女」的刻板印象十分嚴重,很多人都認為只有男孩需要去上學,女孩就在家裡學習刺繡,幹些農活就行。
  • 84歲仍在科研一線奮鬥,為中國製成國產晶片
    晶片作為手機、電腦等產品的核心,一直被我國所重視,我國對於晶片的研究工作一直沒有停止,其中也湧現出了很多晶片研究工作者,例如這位84歲的高齡女科學家「黃令儀」。黃令儀的父母不一樣,她的父母都十分支持她學習,而黃令儀也是十分熱愛學習,儘管很多人對於一個女孩如此用功學習會有異議,但是她從來沒有聽進去,也沒有放棄過。黃令儀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之後又到了中科院進修。在一次參與美國晶片展覽會後,黃令儀就被晶片的魅力所吸引,她認識到了晶片是未來不可或缺的高科技產品,於是就暗下決心:要為中國製造出國產晶片。
  • 我國一年晶片進口超萬億:80多歲女院士堅持不退休,終於造出龍芯
    其中就有一位女科學家,她的名字如雷貫耳,讓外國人膽寒,因為她80多歲還奮戰在工作崗位,為中國造出龍芯。她就是黃令儀院士,一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子。重新投入科研,為中國造出了國產晶片——龍芯2001年,退休在家已經65歲的黃令儀又回來了,原因很簡單,國家正式啟動了對國產晶片——龍芯的研究。晶片到底有什麼作用?
  • 為祖國省下上萬億!84歲女科學家打破美國壟斷,造出中國芯
    資訊時代就是晶片時代,因此,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晶片的發展,我國也不例外,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我國就開始研發晶片,1965年,我國河北半導體研究所成功研發出國內首批電晶體和數字電路,1968年,上海無線電十四廠研發成功PMOS集成電路,但是由於我國逐漸進入國際市場,由於國外供應的晶片性能和價格優勢更強,因此,我國的國產晶片事業有一定的停滯。
  • #致敬真知灼見#「中國晶片之母」黃令儀,84歲仍奮戰在一線
    我國著名女科學家「中國晶片之母」黃令儀。1936年生,現為龍芯中科的研究員。這位已經54歲的老太太,又在科研一線足足奮鬥了十年,達成了數項舉世矚目的相關成果,其中,華為的程序控制晶片、中科院計算所的模糊控制晶片都和她息息相關。彼時,正值德國彼得堡國際發明專利博覽會召開之際。這個業已舉辦51年的世界級展會,首次邀請中國參展。已經花甲之年的黃令儀去了,還一舉拿下了博覽會的銀獎,她的世界專利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 直接省下上萬億,84歲老人不退休造國產晶片,打破美國技術壟斷
    信息化時代,晶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很多工業產品的核心部分,在計算機、醫療、交通、軍事等領域廣泛應用。此前,關於晶片我國一直依賴進口,但近幾年,早也從起步階段的舉步維艱,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這些離不開大量科學家的嘔心瀝血,正是他們的堅持不懈,我國才能從二極體、三極體再到集成電路、CPU晶片實現蛻變。
  • 84歲科學家不退休造國產晶片,一舉打破美國壟斷,為國家省上萬億
    ,以及後續的CPU晶片的一步步蛻變,最終在該領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就不得不提一位傳奇人物——黃令儀女士,她見證並參與了中國微電子行業從無到有的全過程,並在此期間為中國晶片技術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對於年輕一代人來說,黃令儀女士的名字或許有些陌生,但我們都要銘記,現如今能享受到各種智能設備所帶來的便利,其中少不了黃令儀的一份功勞。黃令儀早年期間曾在清華大學半導體專業進行深造,後進入中科院固體電路組工作,期間曾被公派到美國開展相關合作,1990年順利歸國並投身於集成電路的設計與開發。
  • 大娘84歲仍奮戰在中國科研一線,所造之物,均用在高鐵和北鬥之上
    有的人為祖國的發展獻出了自己的一生,在目前不管是什麼電子產品,晶片都是最核心的物件,但是我們國家在剛開始的時候因為技術落後大部分的晶片都是需要進口的,每年光進口晶片就需要花費上萬億,有時候還面臨著竊取機密事情的發生。
  • 84歲老太不退休造「中國芯」,省下上萬億元,一舉打破美國壟斷
    為了能儘早突破美國的晶片壟斷,我國的科研人員一直都在努力攻破晶片上的技術,皇天不負有心人,我國的一名科學家終於製造出了屬於中國的國產晶片,還為此為祖國省下了上萬億元,但是令人更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晶片的研發者竟然是一名高齡84歲的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