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女科學家如今依然奮戰科研一線,國產晶片出自她手,令人敬佩

2020-11-03 燭下青史

黃令儀,今年已經84歲的高齡,依然活躍在科研一線,在她的帶領下,團隊的研究成果不斷出來,國產晶片就出自黃令儀帶領的團隊之手,令人佩服。有記者曾經採訪過她,問她一生當中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她的回答是: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這就是一位女科學家的信念,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讓我們將時間回到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當時的中國到處都是戰火的地方,老百姓流離失所,社會到處都是動蕩不安,黃令儀出生於1936年,家境比較普通,父母都是農民,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不過她長大以後卻非常喜歡學習,而且成績非常優秀,當時很多家庭由於經濟的原因無法支持孩子讀書,可是黃令儀家庭不一樣,父母非常支持她繼續學生,這讓她為未來取得大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在其他人看來,一個女生讀那麼多的書有什麼用,長大以後找到一個好人家嫁了相夫教子,那已經是比較好的待遇了。


面對這麼多的非議,卻沒有動搖黃令儀的心,她依然保持高漲的學習態度,專注於學生,其他的事情一概不管,她一直在關注國家遭受的苦難,以及民族的尊嚴被一步一步踐踏,老百姓處於什麼樣的苦日子,這一切她都懂,這種恥辱一直記在她的心中。與其他的女生不一樣,小小年紀的黃令儀,已經給自己定下了目標,一定要好好學習,用知識改變命運,用能力貢獻自己的力量。經過努力,黃令儀以非常好的成績,被華中工學院錄取了,進入大學以後的黃令儀,比以前更加努力,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用來學習,畢業以後繼續選擇深造,幾年以後,她被清華大學錄取,成為一名準研究生,此時成為天之驕子的她,卻沒有停留在享受的位置,而是對自己更加嚴格要求,專注於自己一直在堅持的半導體領域進行研究。從清華大學畢業以後,她進入了中科院計算所工作,從此她就一直在這個科學研究領域工作。

而當時的我國,可以說在科學研究領域方面沒有什麼成就,國家非常需要一臺屬於自己研發的微型計算機,這一任務就交給了中科院計算所,所有的科學家都決心完成這一偉大的使命。不過開始的時候,由於實驗條件以及能力的限制,很多實驗都失敗了,項目無法往前推進,實驗只能暫停處理。可是位於核心地位的黃令儀與她的團隊一直沒有放棄,反而越戰越勇,全身心投入到科學的研究當中。辛苦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最後他們成功研發了中國第一臺微型計算機,為科學研究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與國外的差距非常大,為了能夠學到國外的先進知識,為此黃令儀選擇了自己前往美國,當時有一個展覽會召開,展覽的都是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晶片。一直對晶片技術非常有興趣的她,藉此機會去了解一下國際晶片的情況。在這次展覽會上,黃令儀看到了自己當時無法想像的一幕,因為這裡展覽的是當時國際先進及完美的晶片,可以說,這個展覽會對她的思想衝擊最大。當時的她,在展覽館內不斷來回研究,不斷對比各種晶片的不同,可是有一個令她心裡非常不舒服的地方,就是展覽的這麼多晶片,竟然沒有一個屬於中國。這讓她感受到了那種現場的尷尬及羞愧,此時的她終於明白了,雖然自己和團隊一直都在不斷努力,雖然打造了晶片,但還是無法進入世界晶片的技術標準。

66歲的黃令儀,曾經在一次會議上強調:中國人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晶片。這種信念及努力,讓她一直堅持到了82歲,終於製成了龍芯,這就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的結果。她製成了龍芯,成為了我國第一個國產的晶片,終於在國際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為提升我國科研成果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如今黃令儀已經84歲了,一般的老人家應該在家安享晚年了,可是她沒有選擇這麼做,反而是為了國家的科研發展,依然奮戰在一線,這就是真正的愛國。回顧黃令儀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科研當中度過的。據說當年她60歲的時候,本可以退休,可是龍芯還沒有研發成功,此時她申請繼續堅守崗位,與其他的專家一起投身於晶片的研究,沒有想到的是,這種堅持就持續了20多年,在這過程當中她從來沒有考慮過放棄,只是考慮如何報效祖國。這就是奉獻精神,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值得我們所有的人向她學習。

相關焦點

  • 中國女科學家黃令儀,84歲仍奮戰在科研一線,成功造出國產晶片
    有一位耋耄老人,她儘管已經是84歲的高齡,但仍然奮戰在科研一線,帶領團隊不斷研究新事物,最終成功造出國產晶片。她就是科學家黃令儀。這讓黃令儀倍感羞愧,那時黃令儀才明白,儘管她和同事們日日夜夜的奮戰,卻始終沒有達到世界晶片技術的標準。
  • 好消息,我國84歲老人造出國產晶片,投身於我國晶片領域
    本該是在家頤養天年的年齡,本該是安享晚年的的年齡,但是這位科學家為了我國地科研事業,84歲了奮戰在科研一線,不得不說在,這樣的科學家,值得我們每個人尊重和敬佩,她就是科學家黃令儀。她不僅在84歲還未退休,而且還造出了國產晶片,為我國節約了上萬億資產。
  • 84歲仍在科研一線奮鬥,為中國製成國產晶片
    晶片作為手機、電腦等產品的核心,一直被我國所重視,我國對於晶片的研究工作一直沒有停止,其中也湧現出了很多晶片研究工作者,例如這位84歲的高齡女科學家「黃令儀」。黃令儀的成長黃令儀於1936年出生,在當時的年代,人民「重男輕女」的刻板印象十分嚴重,很多人都認為只有男孩需要去上學,女孩就在家裡學習刺繡,幹些農活就行。
  • 84歲仍在科研一線奮鬥,為中國製成國產晶片
    晶片作為手機、電腦等產品的核心,一直被我國所重視,我國對於晶片的研究工作一直沒有停止,其中也湧現出了很多晶片研究工作者,例如這位84歲的高齡女科學家「黃令儀」。黃令儀的父母不一樣,她的父母都十分支持她學習,而黃令儀也是十分熱愛學習,儘管很多人對於一個女孩如此用功學習會有異議,但是她從來沒有聽進去,也沒有放棄過。黃令儀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之後又到了中科院進修。在一次參與美國晶片展覽會後,黃令儀就被晶片的魅力所吸引,她認識到了晶片是未來不可或缺的高科技產品,於是就暗下決心:要為中國製造出國產晶片。
  • 我國一年晶片進口超萬億:80多歲女院士堅持不退休,終於造出龍芯
    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富強,與默默奉獻在科研一線的科學家密不可分。科技發展就不再受制於人,就有國際話語權,也正是為了這個使命,許多科學家投入科研一做就是一輩子,發光發熱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其中就有一位女科學家,她的名字如雷貫耳,讓外國人膽寒,因為她80多歲還奮戰在工作崗位,為中國造出龍芯。
  • 黃令儀:84歲造出國產晶片,一生的心願是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
    要知道,在電子計算機經過電子管、電晶體、集成電路等數代的發展之後,晶片行業已經成為關乎國防民生的重要行業。要想實現晶片的突破,自然也就需要奮起直追。這其中,科學家的作用也就至關重要。而在我國國產晶片的製造上,一位老人居功至偉,她就是黃令儀。
  • 她是國寶級科學家,四次申請院士落選卻被美國評上,依然無怨無悔
    期間,為了國家需要,她的研究方向從冶金轉到了半導體。在1984年國際會議上,李愛珍報告了用國產分子束外延設備生長的材料和物性及器件應用的論文。1989年,國產分子束外延設備通過驗收並使用至今。這一行動,也讓西方不得不取消了對中國的禁運。
  • 從廠長到院士,他心臟裝5個支架仍奮戰科研一線,帶領團隊創下多個"第一"
    直到如今,他手上厚厚的老繭還積澱著那段來自基層的記憶。&34;盧秉恆回憶道,因為改革開放後國家百廢待興,需要新的知識,所以他努力考了研究生,從生產一線轉到了研發工作盧秉恆對於一線工作的經歷很珍惜,他說道:&34;國內3D列印領域&34;的人盧秉恆是我國3D列印領域最早的研究者之一。1992年,他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美國,在美參觀汽車模具企業時,首次看到了快速成型技術在汽車製造業中的應用,立刻意識到這項新技術的先進性。
  • #致敬真知灼見#「中國晶片之母」黃令儀,84歲仍奮戰在一線
    大學畢業時,她獲得了保送清華大學半導體深造的機會。在這所全中國最好的理工科高校,個頭小小的她,得到了全院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成為家喻戶曉的女學霸。可是,黃令儀沒有放棄,在被調到中科院做科研工作時,她依舊堅守,這一守就是將近30年。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世界晶片產業如日中天,年過半百的她,受到指派,前往美國參加了一個國際晶片展覽會。在那裡,她受到了痛徹心扉的打擊。想到30年前,我國的集成線路科研水平與世界持平。然而,事到如今,在這個全球最大的晶片博覽會上卻連一個展位都沒有。親歷一切的她,當場就心痛地流下了酸楚的眼淚。
  • 84歲老人研發國產晶片,有生之年最大的心願: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
    ,84歲終造出國產晶片,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她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的發展,始終奮鬥在科研第一線,即便早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眼神也大不如前,然則只要祖國有所需要便會回到工作之中。正是因為無數像黃令儀這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我們的晶片產業、航天事業才會如此的碩果纍纍。
  • 她曾是好萊塢巨星,也是著名科學家,一生發明一樣東西用到現在
    如今娛樂圈的明星成為了人人追捧的對象,但是一場疫情讓人們看到了真正應該受到追捧的人是誰,他們是奮戰在一線的英雄們,是潛心鑽研的科學家們,是奮不顧身救人的白衣天使們。相比起他們的默默無聞來說,現如今的明星們空有顏值,在關鍵時刻卻總能夠掉鏈子,當真是受不起粉絲們的如此追捧。
  • 她是中國晶片之母,64歲科研成果被雪藏,只因:會幹活不會說話
    她是中國晶片之母,「只會幹活,不會說話」,64歲科研成果被雪藏近日,曾經的清華「學術女神」顏寧發布的兩條微博,引發了廣泛熱議。所以,導致目前我國人才外流的大部分原因就是國內科研環境依舊保持著封建傳統老一套,做好的研究不如與某些人拉關係更重要。發生在我國著名女科學家、「中國晶片之母」黃令儀身上的故事,就充分說明了國內科研世界中的潛規則。
  • 純「國產科學家」中國奇才,年輕的她剛斬獲大獎,讓全世界驚嘆
    純「國產科學家」中國奇才,如此年輕地她,剛剛斬獲大獎,讓全世界驚嘆!文章來源於:德國優才計劃,如需白名單請聯繫原作者她年紀輕輕,就足以讓國人驕傲不已!說到以上這些專業名詞,可能大多數人都很難明白,她究竟在研究什麼?究竟有多牛?但是說到美國對中興通訊,乃至華為的制裁,想必大家就會立刻想到,最刺痛中國的那兩個字:「晶片」。研發晶片需要很多技術支持,特別需要的就是科學家去攻堅。
  • 84歲科學家黃令儀,研發出國產晶片,平生心願:洗刷百年國恥
    在我國研發國產晶片的科學團隊中,有這麼一個84高齡的女科學家,她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的一生都為振興中國的科技之路而殫精竭慮,這位國之棟梁,國寶級的科學家就是黃令儀,她的一生就是中國的計算機發展的科學史。
  • 她年過半百投身科研前線,攻克造晶片難題,只為「擦乾」祖國恥辱
    她曾經對別人說:「我這一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匍匐在地,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這個人就是年過半百仍投身科研前線,攻克晶片製造難題,只為造出「中國芯」的黃令儀。所以在當時,一項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落在了黃令儀所在團隊的身上,那就是研製出我國第一臺國產微型計算機。
  • 女太空人劉洋回到地球後,為何沒有消息了?如今現狀令人鼻頭一酸
    那麼我國的第1位女太空人劉洋在回到地球之後,為什麼沒有消息了呢?看到她如今的現狀令人鼻頭一酸。劉洋是在1997年考入飛行學院的首批女飛行員之一,後來在軍隊經過了長達多年的訓練之後成為了飛行員,在2010年的時候通過了太空人選拔
  • 【萬眾一心 抗擊疫情】懷孕八月 亦然奮戰在疫情防護保障一線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張掖網 >> 縣區 >> 臨澤 【萬眾一心 抗擊疫情】懷孕八月 亦然奮戰在疫情防護保障一線
  • 中國晶片要突破,就需要這樣的人,這樣的精神
    不畏艱難,立志科研報國1961年,徐秋霞考入浙江大學物理學專業。大三時,國家發展半導體事業急需人才,她隨之轉入了半導體專業,從此便與半導體結下了不解之緣。此後,徐秋霞陸續擔任了中科院「七五」重大項目負責人,承擔了「1~1.5微米新工藝和新器件結構探索性研究」;「八五」期間,作為核心骨幹承擔了「0.8微米全套工藝預研」項目關鍵技術研究和集成電路晶片製備,首次在國內自主研發成功用於0.8微米VLSI的雙層金屬布線技術,並成功應用於0.8微米CMOS電路研製,獲1996年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顏寧:科學家的名片是她的科研成果,而不是各種頭銜
    "好奇心能夠造就嚴謹的科學家和浪漫的詩人,無疑,這份好奇心為顏寧種下了科研的種子。回想起9年前,顏寧的導師施一公也曾落選當年的院士評選,當被媒體問到時,顏寧也曾毫不在意地回答道:"科學家的名片是她的科研成果,而不是各種頭銜"。
  • 中科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享年80歲 年逾七旬仍堅持為本科生上課
    張俐娜院士把自己的一生無私奉獻給了祖國的科研和教育事業,為我國化學學科特別是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她在教學科研一線辛勤耕耘數十載,年逾七旬仍堅持在講臺上給本科生授課,她的《高分子科學導論》課堂深受學生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