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令儀,今年已經84歲的高齡,依然活躍在科研一線,在她的帶領下,團隊的研究成果不斷出來,國產晶片就出自黃令儀帶領的團隊之手,令人佩服。有記者曾經採訪過她,問她一生當中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她的回答是: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這就是一位女科學家的信念,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讓我們將時間回到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當時的中國到處都是戰火的地方,老百姓流離失所,社會到處都是動蕩不安,黃令儀出生於1936年,家境比較普通,父母都是農民,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不過她長大以後卻非常喜歡學習,而且成績非常優秀,當時很多家庭由於經濟的原因無法支持孩子讀書,可是黃令儀家庭不一樣,父母非常支持她繼續學生,這讓她為未來取得大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在其他人看來,一個女生讀那麼多的書有什麼用,長大以後找到一個好人家嫁了相夫教子,那已經是比較好的待遇了。
面對這麼多的非議,卻沒有動搖黃令儀的心,她依然保持高漲的學習態度,專注於學生,其他的事情一概不管,她一直在關注國家遭受的苦難,以及民族的尊嚴被一步一步踐踏,老百姓處於什麼樣的苦日子,這一切她都懂,這種恥辱一直記在她的心中。與其他的女生不一樣,小小年紀的黃令儀,已經給自己定下了目標,一定要好好學習,用知識改變命運,用能力貢獻自己的力量。經過努力,黃令儀以非常好的成績,被華中工學院錄取了,進入大學以後的黃令儀,比以前更加努力,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用來學習,畢業以後繼續選擇深造,幾年以後,她被清華大學錄取,成為一名準研究生,此時成為天之驕子的她,卻沒有停留在享受的位置,而是對自己更加嚴格要求,專注於自己一直在堅持的半導體領域進行研究。從清華大學畢業以後,她進入了中科院計算所工作,從此她就一直在這個科學研究領域工作。
而當時的我國,可以說在科學研究領域方面沒有什麼成就,國家非常需要一臺屬於自己研發的微型計算機,這一任務就交給了中科院計算所,所有的科學家都決心完成這一偉大的使命。不過開始的時候,由於實驗條件以及能力的限制,很多實驗都失敗了,項目無法往前推進,實驗只能暫停處理。可是位於核心地位的黃令儀與她的團隊一直沒有放棄,反而越戰越勇,全身心投入到科學的研究當中。辛苦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最後他們成功研發了中國第一臺微型計算機,為科學研究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與國外的差距非常大,為了能夠學到國外的先進知識,為此黃令儀選擇了自己前往美國,當時有一個展覽會召開,展覽的都是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晶片。一直對晶片技術非常有興趣的她,藉此機會去了解一下國際晶片的情況。在這次展覽會上,黃令儀看到了自己當時無法想像的一幕,因為這裡展覽的是當時國際先進及完美的晶片,可以說,這個展覽會對她的思想衝擊最大。當時的她,在展覽館內不斷來回研究,不斷對比各種晶片的不同,可是有一個令她心裡非常不舒服的地方,就是展覽的這麼多晶片,竟然沒有一個屬於中國。這讓她感受到了那種現場的尷尬及羞愧,此時的她終於明白了,雖然自己和團隊一直都在不斷努力,雖然打造了晶片,但還是無法進入世界晶片的技術標準。
66歲的黃令儀,曾經在一次會議上強調:中國人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晶片。這種信念及努力,讓她一直堅持到了82歲,終於製成了龍芯,這就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的結果。她製成了龍芯,成為了我國第一個國產的晶片,終於在國際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為提升我國科研成果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如今黃令儀已經84歲了,一般的老人家應該在家安享晚年了,可是她沒有選擇這麼做,反而是為了國家的科研發展,依然奮戰在一線,這就是真正的愛國。回顧黃令儀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科研當中度過的。據說當年她60歲的時候,本可以退休,可是龍芯還沒有研發成功,此時她申請繼續堅守崗位,與其他的專家一起投身於晶片的研究,沒有想到的是,這種堅持就持續了20多年,在這過程當中她從來沒有考慮過放棄,只是考慮如何報效祖國。這就是奉獻精神,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值得我們所有的人向她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