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晶片要突破,就需要這樣的人,這樣的精神

2020-09-25 迪迪科技Freestyle

作者:徐子梁

來源: 中國科學報

原題:一生創「芯」終無悔 無私奉獻助國強

徐秋霞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集成電路新工藝技術和新結構器件研究,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20多項科研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部級科技進步獎14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和會議發表論文共170多篇。

1958年,為研製「兩彈一星」專用109計算機,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以下簡稱微電子所)的前身、我國第一個半導體器件生產廠——「中國科學院109廠」成立。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半導體事業。

有這樣一群人,面對艱難困境,他們不服輸、不認邪,默默為中國集成電路事業打地基、添磚瓦,把青春年華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微電子所研究員徐秋霞便是其中傑出的一位。

不畏艱難,立志科研報國

1961年,徐秋霞考入浙江大學物理學專業。大三時,國家發展半導體事業急需人才,她隨之轉入了半導體專業,從此便與半導體結下了不解之緣。

大學畢業後,徐秋霞選擇去條件艱苦的東北長春半導體廠工作,一幹就是10多年,其間與愛人兩地分居8年多。

在一次項目攻關期間,徐秋霞父親突發急病,女兒又患上急性肝炎。為了不影響生產任務,她白天帶父親、女兒看病,晚上加班加點趕進度,確保了項目按時保質保量完成。

1978年,徐秋霞進入中科院工作,作為工藝技術負責人,參與並完成了大規模集成電路4K DRAM的研製及其提高成品率的研究任務。

此後,徐秋霞陸續擔任了中科院「七五」重大項目負責人,承擔了「1~1.5微米新工藝和新器件結構探索性研究」;「八五」期間,作為核心骨幹承擔了「0.8微米全套工藝預研」項目關鍵技術研究和集成電路晶片製備,首次在國內自主研發成功用於0.8微米VLSI的雙層金屬布線技術,並成功應用於0.8微米CMOS電路研製,獲1996年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此後的「九五」「十五」「十一五」,徐秋霞承擔了多項重要攻關任務和專項研究,並帶領團隊獲得2007年教育部科技獎一等獎、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6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7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等多個獎項。

無私奉獻,書寫絢麗科學人生

徐秋霞堅信,成功不是輕易獲得的。從長春半導體廠到中科院的前沿研究,從「七五」到「十一五」技術攻關,數十載科技創新實踐磨鍊了徐秋霞艱苦奮鬥的優良品質和不畏險阻的堅強意志。

只要是工作,徐秋霞就永遠不會感覺疲憊。她每天都在超淨實驗室裡工作10多個小時,節假日也如此,任務緊急時,她甚至通宵達旦。

從項目總體技術路線的確定,到單項實驗、技術集成直至最後的流片方案,徐秋霞事必躬親,力求做到萬無一失。

2006年,先導中心工藝線改造升級。為了不耽誤科研進度,徐秋霞及其團隊採取超常規的工作方式,從早7點連續工作到次日凌晨,每天只吃一頓午飯。

臨近春節,工作強度仍然不減。徐秋霞的一名博士把家人從山東老家接到北京團聚。除夕夜,徐秋霞本打算邀請學生和他的家人一起吃年夜飯。但由於工作緊張,一直忙碌到第二天凌晨,連飯都沒顧上吃。徐秋霞感到十分愧疚。但這位學生的父親卻真誠地說:「把兒子交給您,我很放心。」學生家長的理解和信任給了她莫大的安慰和支持。

2013年,徐秋霞不慎摔了一跤,醫院診斷為脊椎壓縮性骨折。領導和同事都非常關心她的傷勢。雖然手術很成功,但必須臥床休養。其間,她每天都用電話和電子郵件與團隊成員溝通工作。一個月後,她剛能起身下床,便身著鐵背心堅持上班。同事們的關心和愛護給了徐秋霞溫暖,也給了她努力康復的精神力量。她堅持每天做康復訓練,3個月後,終於痊癒再次奮戰在科研一線。

教書育人,培育高新科技人才

在從事科研工作的同時,徐秋霞為研究生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

無論科研工作多麼繁忙,徐秋霞總會抽出時間與學生交流、悉心指導。她常教導學生,做科研首先要有創新精神,只有大膽創新、敢於突破,才能產出成果;其次要心態平和,甘於清貧、甘於寂寞、甘於枯坐「冷板凳」,要一步一個腳印,將夢想變為現實。

如今,徐秋霞已年逾七旬,但精神矍鑠,像年輕人一樣充滿活力,堅持奮戰在科研一線。她常說:「我多麼希望咱們中國在最前沿的集成電路科技領域,能夠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能夠具有核心技術的競爭力,能成為集成電路產業的強國。幾十年來,我一直希望看到這樣一個局面。」

徐秋霞為實現這個目標付出畢生努力。她幾十年如一日,忠於職守,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激勵著後來人為實現中國集成電路強國之夢而奮鬥。

(作者單位: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

《中國科學報》 (2020-09-24 第3版 信息技術)

相關焦點

  • 中科院5nm光刻技術突破西方壟斷?實情是這樣
    中國以舉國之力投入晶片(晶片)研製,但作為生產高端晶片的必要設備,最先進的光刻機仍由西方壟斷。 中國科學院早前發表論文,介紹最新研發的一種「5納米超高精度雷射光刻加工方法」,燃起國內晶片業起飛的希望。 但事實證明仍空歡喜一場,負責撰寫的中科院學者昨日(1日)開腔,形容是外界誤讀。
  • 美國頂級晶片專家全是華人?不要以訛傳訛了!真相是這樣的
    隨著近幾年,美國大力打壓中國華為公司的發展,並且嚴禁該國相關公司為華為提供晶片產品。這也讓我們充分的認識到,技不如人就會受限於人。然而目前,我國嚴重的缺乏相關的技術人才,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就在近期,網絡上不斷傳出與之密切相關的消息,甚至還有些媒體表示,世界上頂級晶片專家的前六名都是中國人。
  • 中國在量子晶片獲得了重大突破,這是值得國人驕傲的事情
    ​技術領域的發展是我們一直在把控的領域,但是在這一領域我們存在很多缺陷,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持來取得突破,我們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投入了大量資金,在近年來的各種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我國這一方面的一些進步。
  • 中國碳基晶片已經取得重大突破,「中國芯」夢想就要實現了
    中國碳基晶片已經取得重大突破,「中國芯」夢想就要實現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現在過程當中其實是更為關鍵和更為重要的,如果在這方面沒有實力的話,很容易被其他國家所超越和看不起。在現在的發展過程當中,晶片製造確實是更為關鍵的,而晶片製造也需要多方面的一些共同發展我國的晶片製造存在著最大的缺陷就是技術上的,而為了能夠實現中國新的一些夢想產的目標,我國就對晶片製造有了更多的一些研製。
  • 不再受限於人!N+1晶片技術取得突破,14納米級已經開始量產
    之前技術不成熟的時候,我國在晶片行業非常的依賴EUV,但是現在隨著我國技術的不斷推進,這樣依賴別人的日子也算是畫上了句號。隨著晶片行業的瓶頸被一點一點的突破,我國的半導體行業也是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期。為了日後,我國在這樣的關鍵技術上不再受困於人,我國也是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已經將很多具備晶片研發和製造能力的企業聚集了起來,一起面對這次挑戰。同時,我國也已經出臺了一些政策,以此來推動我國國內半導體行業以及晶片行業的發展。我國大幅度地減少了該晶片行業的稅收,同時還全國範圍內的召集人才,共同研發有關的技術。在給出支持的同時,我國自然也是給出了相對於的要求:五年後自產晶片要能夠達到七成。
  • 突破!中國首款國產溫度傳感器晶片發布,美日德壟斷的市場!
    5G網絡現在在全球都已經沸沸揚揚,但是我們可能僅僅局限於手機,在概念上我們要知道,5G時代的到來不僅僅是手機方面,是全世界的智能設備方面,尤其是一些傳感器,可能大家對於傳感器這一方面不是特別的了解,那我就來為大家說一下吧。
  • 晶片禁令失效了?芯動科技首個n+1晶片,不需要光刻機了?
    在中國之前還會光刻機頭疼的時候,突然傳出了一則消息,我們國家現在生產晶片的話是不需要利用到這個機器的。這種說法還真的有點自誇,荷蘭公司方應該是不相信的,畢竟他們製造晶片的技術目前可是世界第一。怎麼會有別的製造晶片的道路,可以繞過他們的專業技術領域,這簡直是痴人說夢話。
  • 中國量子晶片研發突破,比碳基晶片性能更強
    我們都知道現在我國的晶片生產遇到了很大的問題,雖然說我們每天都在看到我過關於晶片生產方面的突破性進展,未來看起來也一片光明。但是問題如果換一個方向去解決可能會更好,這就是我國的科研人員在晶片的另一個方面進行了研究的原因,這一研究使得我們將迎來全新布局,量子晶片研發突破,比碳基晶片性能更強。
  • 中國晶片新突破,一旦石墨烯技術成熟將改變世界晶片格局
    自從華為晶片被美國斷供後,晶片國產化的呼聲高漲,因為國人都明白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只有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才不至於處於被動、受人掣肘的局面。傳統晶片也就是矽基晶片,要在短時間內突破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中國對晶片的研發並非是一片空白,晶片得以量產主要分為三大環節,晶片設計,晶片製造,晶片封裝。
  • 中國的光刻機、軍用晶片,在全球處於什麼水準?答案讓人出乎意料
    中國的光刻機、軍用晶片,在全球處於什麼水準?答案讓人出乎意料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在半導體的領域上起步要比較晚,所以一直以來的成績也都處於落後階段。其實軍用的晶片在性能上是沒有手機晶片要求那麼高的,主要的關注點是在耐用以及耐高溫。而我們中國的軍用晶片在這一點上就做的相當的好。除此之外,我們也擁有獨立研發軍用晶片的實力,完全不需要依靠其他國家的技術。當然了,這也並不能依靠其他國家的技術,要不然的話我們國家還怎麼立足。
  • 中國晶片達到國際標準,不再需要EUV,受制於人成為過去
    隨著中國N+1技術的不斷推進,中國的晶片生產也不再需要EUV,半導體行業更是風生水起,受制於人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中國半導體行業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也加速推進了現代化進程,但是中國的半導體行業一直存在技術上的短板,晶片更是一直依賴於歐美國家。
  • 星光| 2020,江蘇科技之星這樣詮釋「科學家精神」
    在2020年末,科技周刊記者採訪了在不同領域傳承創新、綻放光彩的五位江蘇科技之星,這一年裡,他們朝乾夕惕,攻城拔寨,以實際行動為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作出了生動註腳,新的一年,他們滿懷期待,暢想未來,他們的科學理想與祖國發展緊緊相連,無論是去火星下深海,還是紮根實驗室,科學家精神始終引領前行之路。
  • 晶片行業最新突破!臺積電兩納米晶片工藝重大突破中國晶片任重道遠
    大家好,這裡是科幻金屬,晶片行業傳來一個重磅消息,臺積電晶片兩納米工藝取得重大突破!臺積電計劃在2021年初 開始試險3nm晶片,2022年底 開始量產3nm晶片,2023年底 試險2nm晶片兄弟們,我知道,大家肯定在想憑啥不是咱們?
  • 中國向全世界宣布:國產晶片突破6納米,外媒:這就是中國速度
    中國速度對於全世界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了,它已經成為中國崛起的標籤之一。相比上個世紀以前,中國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在很多領域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提升,比如說網際網路領域和基建領域等。因此中國速度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證實和表現,隨之而來的就是不斷地出現中國奇蹟,讓世界為之震驚。
  • 中國量子晶片突破!為什麼讓全世界為之震撼?
    20、韶山為什麼要填水庫?與群眾商量了嗎?一請記住這個時間,2019年8月10日!今晚 ,全球科技都在報導中國量子晶片,就連世界最頂尖的雜誌都刊登了中國量子晶片的文章。舉個例子:要破解現在常用的一個RSA密碼系統,用當前最大、最好超級計算機需要花60萬年,但用一個有相當儲存功能的量子計算機,則只需花上不到3個小時!在量子計算機面前,我們曾經引以為豪的傳統電子計算機,就相當於以前的算盤,顯得笨重又古老!
  • 取得突破!中國成功研發出2納米晶片,光刻機的技術何時能突破
    我國為了能夠有一些更好的發展,現在其實有很多方面的努力,在現在的發展過程當中是有很多新技術的匯入的,而這樣的技術匯入就有很多的一些科技領域。
  • 半導體光電子晶片突破關鍵瓶頸
    中國一個科研團隊就為光電子晶片上的光波找到了這樣一種緊湊的方案。光電子晶片是光通訊領域的尖端器件,一夫當關,將光纖傳輸過來的大容量光信號翻譯為伺服器、處理器能「讀懂」的電信號。 面對滾滾而來的數據流,尺寸小、功耗低的光電子晶片在帶寬方面壓力很大。
  • 洞見|中國的晶片和發動機為啥還是沒有突破?因為人們都向錢看了?
    ▲C919使用美制LEAP-1C心臟仍受制於人我們在這兩個領域的缺失有多大呢?小米、OPPO使用的晶片來自美國高通,民航客機引擎依賴CFM,幾種主力戰機的發動機技術源自俄羅斯,就連航母、大驅的艦用燃汽輪機也仿自美國通用動力、德國MTU和烏克蘭的設計。
  • 5納米光刻機或將拋棄,石墨烯晶片迎來突破,性能是矽基晶片10倍
    各類媒體解讀的也不在少數,有些媒體稱「荷蘭ASML EUV光刻機白菜價」、「中國彎半導體道超車」、「光刻機突破美國封鎖」,來讚美,說心裡話,大家聽到這些讚美詞的時候還是很開心,但是冷靜的思考後呢?由於雷射直寫光刻機由於不需要掩模板,所以非常有利於實驗室環境。正是因為不需要掩模板,在集成電路、光子晶片、微納傳感、光電晶片、納米器件等領域有很廣闊的應用前景。
  • 老特下臺,美國解凍,中國晶片要起飛?
    經歷了生死考驗的國產晶片企業,在這兩年中已經清醒過來,看到了中國晶片的大方向,對於中國晶片的前途,每個人的心裡都寫著的四個大字:國產替代 在這樣的全球晶片競爭格局下,我國要做的晶片自主可控,就必須擁有自主研發和生產芯力的能力。中興和華為的遭遇就告訴我們:核心科技是多少錢也買不回來的。 晶片行業涉及的領域很多,有集成電路,光電器件,傳感器的,也關係到晶片材料,設計軟體,晶片設計,生產封裝等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