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光電子晶片突破關鍵瓶頸

2020-12-08 電子發燒友

半導體光電子晶片突破關鍵瓶頸

澎湃新聞 發表於 2020-04-07 17:22:59

你能否想像通過巧妙的安排,使得許多支足球隊同時在同一個球場上訓練陣型而互不幹擾?中國一個科研團隊就為光電子晶片上的光波找到了這樣一種緊湊的方案。光電子晶片是光通訊領域的尖端器件,一夫當關,將光纖傳輸過來的大容量光信號翻譯為伺服器、處理器能「讀懂」的電信號。

面對滾滾而來的數據流,尺寸小、功耗低的光電子晶片在帶寬方面壓力很大。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副教授徐科、教授宋清海與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杜江兵、教授何祖源團隊合作,成功地設計出新型結構和優化算法,給光電子晶片增加「車道」,同時解決串擾和損耗的問題,為大規模集成做好鋪墊。

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中國光學學會主辦的中國雷射雜誌社近日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上述「可密集集成和任意路由的模分復用光子晶片」作為應用研究類成果入選。

3月26日,徐科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表示,這項工作基於一種前沿的「模分復用」概念,並突破了關鍵的瓶頸。

「我們使模分復用光子晶片的大規模集成成為可能,」他說道。「目前我們演示了三個數據通道,最新的實驗結果完成了四個數據通道,未來我們還將在復用通道數上做進一步突破,同時降低晶片的功耗。」

光電轉換的關口

該團隊研究的半導體光電子晶片屬於近年來興起的通信晶片的一種。

光通信系統的基本原理是這樣的:發射端將高速數據流的電信號調製到雷射器輸出的光信號,通過光纖傳遞,接收端接收到光信號後再將其轉化為電信號,經調製解調後變為信息。

光電子晶片在其中承擔了光電轉換這一任務。據徐科介紹,大容量、高數據流的光電晶片,在5G前傳、數據中心、超級計算互連繫統中都有重要應用。未來在量子計算、人工智慧、生物傳感等其他領域,也可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可以想像,光電子晶片的帶寬對於整個系統的速度來說相當關鍵。即使光纖傳輸速度再快,像是飛機飛行時間很短,但要是出站安檢時只有一排隊伍,也會拖慢整個行程。

增加通信的「車道」

模分復用的概念隨之誕生,它可以在不增加雷射器數量的情況下顯著提高晶片的並行處理能力。

「提到模分復用這個概念之前,首先要介紹一下波分復用。」徐科說道。波分復用早在1978年被提出,已經廣泛應用於幹線光纖傳輸系統中。

在每一個數據通道(波導)傳輸幾個到幾十個波長,每個波長加載不同的數據。由于波長之間互不幹擾,可以通過增加波長通道數提高通信容量,這就是波分復用。

「而模分復用與波分復用類似,只是用光波的另一個物理量(導波模式)替代了波長,為復用技術增加了一個維度,是提高通信容量的一種新方法。」徐科表示。

他相信,隨著帶寬需求不斷快速增長,在波長資源飽和的時候,模分復用技術可進一步提高光子晶片的帶寬。

走向大規模集成

近年來,人們通過模分復用技術,在提升光電子晶片帶寬上做了很多研究。然而,一個關鍵的問題無法解決,就是多模光波導的損耗與串擾。

「這使得模分復用晶片無法像集成電路那樣大規模布線。」徐科說道。

針對這一難題,該課題組設計了離散化的波導超結構,是一種看起來有點像二維碼的新型光子結構,配合優化算法,能實現對光場的精細調控。

研究人員設計並製備了模式(解)復用器、多模彎曲波導、波導交叉等關鍵器件,尺寸僅為數微米,比傳統器件縮小了一個數量級,且與標準矽光流片工藝完全兼容。

傳輸波導可以在任意彎曲、交叉的情況下,保持高效率、低串擾的信號傳輸。

(a) 三模式復用和彎曲結構的顯微鏡照片; (b) 模式復用和解復用器件的顯微鏡照片; (c) 具有亞波長超結構的彎曲波導SEM照片; (d) 三模式復用和交叉結構的顯微鏡照片; (e) 級聯的波導交叉器件顯微鏡照片; (f) 具有亞波長超結構的波導交叉器件SEM照片。

這種微米量級的新型多模器件,使模分復用信號在片上進行低損耗、低串擾的(解)復用和任意的大規模互連成為可能,也為尖端光通信器件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選擇。

全球光通信器件市場規模近年來穩定增長,預期2020年收入將達到166億美元。中國約佔據30%的市場份額,但核心基礎器件的研發、製造能力較為薄弱。

工信部發布的《中國光電子器件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2018-2022年)》提出,確保2022年中低端光電子晶片國產化率超過60%,高端光電子晶片的國產化率突破20%。

「高端光電子晶片一直是發達國家爭先布局的上遊技術,而我國目前國產化程度還很低。」徐科表示。「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必須突破關鍵核心晶片技術,擺脫『缺芯少魂』困境。」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光電子技術的「破繭」之路
    認準了半導體光電子器件及集成技術是構建未來信息社會的核心和基礎,半導體所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分別將其作為重點培育方向和重大突破方向,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突破半導體光電子器件及集成技術的瓶頸,研製出自主可控核心光電子器件,以實現其在光通信、光互連、光傳感等領域的典型應用。
  • 開發微電子與光電子集成晶片在高端信息領域應用,中科院半導體研究...
    集微網消息,9月26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蘇州微電子與光電子融合技術研究院項目在江蘇吳江汾湖籤約。圖片來源:汾湖發布現場,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與汾湖高新區管委會就項目進行了現場籤約。蘇州微電子與光電子融合技術研究院是由中科院與汾湖高新區合作打造,將基於中科院半導體所在微電子、光電子技術領域的技術沉澱和科研成果,通過成立聯合實驗室,共同開發微電子與光電子集成晶片在高速通信、傳感、新一代人工智慧等高端信息領域的應用。
  • 光電子器件在光纖通信中的應用及相關企業介紹
    重點支持人工智慧、網絡協同製造、3D列印和雷射製造、重點基礎材料、先進電子材料、結構與功能材料、製造技術與關鍵部件、雲計算和大數據、高性能計算、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地球觀測與導航、光電子器件及集成、生物育種、高端醫療器械、集成電路和微波器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等重大領域,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光電子器件是什麼?為何如此重要?
  • 金屬晶片存儲效率提高百倍,碳基晶片同樣高效突破製備瓶頸!
    突破摩爾定律矽基晶片極限,新材料晶片誰與爭鋒,美國的鎢化合物金屬晶片,還是我國碳基晶片。美國科學家研究的金屬晶片厚度僅三個原子,新金屬晶片能提高存儲速度百倍。我們的數據存儲方式,早已從磁帶、軟盤和CD等介質,進化到了能夠在無數微型電晶體中保存數據的精密半導體晶片,而且其容量可以呈指數級增長。這是一個壯舉。
  • 美國公司找到晶片提速新方法!破解2D微縮關鍵瓶頸
    (Applied Materials)推出一項構建電晶體和其他金屬導線連接的新工藝技術,能夠用於提升電晶體連接區域的導電性,進而突破晶片的運算速度瓶頸。利用應用材料公司的新技術,電晶體及其連接區域的製造節點可以推進到5nm、3nm及以下,晶片的功效、性能、面積/成本(PPAC)能夠同步提高。一、傳統電晶體連接方式阻礙電晶體尺寸縮小計算機晶片由電晶體組成。電晶體可以被視為一種「開關」,能幫助計算機晶片實現1和0的數字邏輯。但是,只有在與導電金屬連接時,這些電晶體才能發送和接收信號。
  • 半導體快速發展,目前光電子技術如何?
    光電子技術作為科技領域的一顆閃耀的明珠,為推動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光電子元件作為光電子技術研究的基本單位,既是光電子技術研究的核心,也是光電子技術快速發展的關鍵。近幾年來,新生代光電子元器件的發展與誕生如雨後春筍,勢如破竹。
  • 光電子發展路線圖發布,多領域獲益
    1月2日從工信部獲悉,《中國光電子器件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2018-2022年)》發布,《路線圖》較為系統地梳理了國內外光電子器件產業技術現狀,聚焦於信息光電子領域的光通信器件、通信光纖光纜、特種光纖、光傳感器件四大門類並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產業競爭優劣形勢,剖析發展面臨機遇挑戰,研究發展思路和戰略目標
  •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光電晶片引領第四次科技革命,將成投資...
    隨著「消費光子」時代的到來,集成電路將走向集成光路時代,突破」摩爾定律」瓶頸;同時,消費電子時代將過渡到「消費光子」 時代,將帶來萬億美金市場。比如,2007年iPhone開啟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消費電子成為產業主流。
  • 我國完成碳基晶片關鍵技術突破,未來晶片製造或不再受限於光刻機
    北京元芯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昨日舉辦媒體發布會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彭練矛和張志勇教授帶領的團隊,經過多年研究與實踐,解決了長期困擾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的瓶頸,如材料的純度、密度與面積問題。受此消息影響,今天在大盤迴調的背景下,碳基半導體材料概念股今天大面積漲停
  • 突破低溫瓶頸,長春應化所開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鈣鈦礦雷射器
    集微網消息,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秦川江課題組、日本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研究室合作,開發出一種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鈣鈦礦的雷射器。這種雷射器突破了其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實現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
  • 光子晶片有望成為下一代晶片技術發展方向
    而決定電子產品性能的關鍵在於晶片。不過,隨著摩爾定律逐步逼近物理規律極限,微電子技術集成電路發展瓶頸已經出現,而利用光信號進行數據傳輸、處理和存儲的光子晶片有望成為下一代晶片技術發展方向。 作為一項新興技術,光子晶片技術有望帶動整個信息技術產業進入「從電到光」的轉變,並在未來光存儲、光顯示、光互聯、光計算,以及醫療衛生和航天、國防等領域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 光電子器件發展路線圖發布 確保2022年中低端光電子晶片國產化率...
    e公司訊,近日,《中國光電子器件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2018-2022年)》發布。路線圖提出光通信器件產業目標,包括確保2022年中低端光電子晶片國產化率超過60%,高端光電子晶片的國產化率突破20%;2022年國內企業佔據全球光通信器件市場份額的30%以上,有1家企業進入全球前3名等。
  • 北大突破碳基晶片量產關鍵技術!我國晶片可望「換道超車」
    《科學》雜誌評價:該成果突破了長期以來阻礙碳納米管電子學發展的瓶頸,首次在實驗上顯示了碳納米管器件和集成電路相對於傳統技術的性能優勢,顯示了碳納米管電子學在其他材料中鮮有的優勢,為推進碳基半導體技術的實用化和規模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 晶片領域半導體材料獲大突破 概念股梳理
    晶片領域半導體材料獲大突破,概念股全梳理,龍頭已出爐(名單) 摘要 【重磅利好!晶片領域半導體材料獲大突破 概念股全梳理】昨天,北京元芯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舉辦媒體發布會,該院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彭練矛和張志勇教授帶領的團隊,經過多年研究與實踐,解決了長期困擾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的瓶頸,如材料的純度、密度與面積問題。(數據寶)   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取得突破,早盤多隻概念股漲停。
  • 光通信器件仍嚴重依賴進口 核心技術待突破
    高端光通信器件晶片與配套集成電路(IC)晶片作為光通信器件的瓶頸,也就是信息技術產業瓶頸中的難題,對我國正在大力發展的光通信產業,已造成極高的產業安全風險,其產業戰略重要性與核心技術發展與突破的緊迫性是不言而喻的。
  • 北大研究團隊突破碳基半導體製備瓶頸
    針對這一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北京大學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志勇教授-彭練矛教授課題組發展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製備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並在此基礎上首次實現了性能超越同等柵長矽基CMOS技術的電晶體和電路,展現出碳管電子學的優勢。
  • 繼蝕刻機全球領先後,晶片製造關鍵設備再突破!光刻機也開始合圍
    而晶片製造中設備是關鍵,其中包括光刻機、蝕刻機、離子注入機等等,這些設備我們都在研發突破,下面帶大家了解下這些設備國產化進展。蝕刻機已達到全球領先光刻機是晶片製造的魂,蝕刻機是晶片製造的魄,要想製造高端晶片,這兩個設備都必須頂尖。
  • 大功率半導體雷射晶片新秀瑞波光電獲6500萬A輪融資
    《中國製造2025》的報告裡面提出要求,到2020年中國晶片自給率要達到40%,2025年要達到50%,「十三五」以來,隨著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等國家戰略出臺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我國光電子器件產業也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但相關基礎研發薄弱、產業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鏈發展不均衡情況依然存在,核心高端光電子器件(例如雷射晶片)水平相對滯後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
  • 光電子器件發展路線圖公布 這些A股公司值得關注
    光通信器件產業的目標是,確保2022年中低端光電子晶片國產化率超過60%,高端光電子晶片的國產化率突破20%;2022年國內企業佔據全球光通信器件市場份額的30%以上,有1家企業進入全球前3名等。何為光電子器件?光電子技術是電子信息技術的重要分支,也是半導體技術、微電子技術、材料技術、光學、通信、計算機等多學科交叉產生的新技術。
  • 化合物半導體材料或成新一代半導體發展的重要關鍵
    傳統矽半導體因自身發展侷限和摩爾定律限制,需尋找下一世代半導體材料,化合物半導體材料是新一代半導體發展的重要關鍵嗎? 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高電子遷移率、直接能隙與寬能帶等特性,恰好符合未來半導體發展所需,終端產品趨勢將由 5G 通訊、車用電子與光通訊領域等應用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