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芯」彎道超車加速!北大研究團隊突破碳基半導體製備瓶頸

2021-01-18 北京大學

步入21世紀以來,傳統矽基晶片的發展速度日益緩慢,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尋找能夠替代矽的晶片材料,碳納米管就是最具前景的方向之一。然而,製造出符合要求的碳納米管材料,一直是碳管電子學領域所面臨的最大的技術挑戰。


針對這一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北京大學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志勇教授-彭練矛教授課題組發展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製備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並在此基礎上首次實現了性能超越同等柵長矽基CMOS技術的電晶體和電路,展現出碳管電子學的優勢


這一成果,將碳基半導體進入規模工業化奠定基礎,也為我國晶片製造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巨大潛力。



Science官網論文截圖

相關研究成果以《用於高性能電子學的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平行陣列》為題,2020年5月22日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第368卷6493期850~856頁);電子學系2015級博士研究生劉力俊和北京元芯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工程師韓傑為並列第一作者,張志勇和彭練矛為共同通訊作者。


近日,北京大學電子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表示,用碳管制成的晶片,有望使用在手機和5G微基站中。




如果把晶片比作一棟房子,電晶體就是建房的磚頭,一棟棟的房子就構成了我們的信息社會。


提到製造電晶體這塊「磚頭」的材料,很多人都會給出「矽」這個答案。然而,近十年來,半導體上電晶體數目增速明顯放緩,摩爾定律日漸式微,當下的矽基晶片技術,即將碰觸物理極限。


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碳元素,與矽同屬一族,它們之間具有很多相似的性質。碳基半導體具有成本更低、功耗更小、效率更高的優勢,更適合在不同領域的應用而成為更好的半導體材料選項。碳納米管由此成為取代矽材料、發展下一代電晶體集成電路的最理想材料。



然而,碳納米管集成電路批量化製備的前提是實現超高半導體純度、順排、高密度、大面積均勻的碳納米管陣列薄膜。對於以往的製造工藝,這樣的生產要求是難以達到的,材料問題的制約導致碳管電晶體和集成電路的實際性能遠低於理論預期,成為碳管電子學領域所面臨的最大的技術挑戰。



多年來,由於研究周期長、成果轉化不確定以及礙於投資人壓力,國外廠商均未能在碳管技術方面有所建樹。製備出首個超越相似尺寸的矽基CMOS的器件和電路,一直都是基礎製備材料領域的夢想。

北大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發表的成果,標誌著碳管電子學領域、以及碳基半導體工業化的共同難題被攻克。科研團隊表示,如果碳基信息器件技術,可以充分利用碳管在物理、電子、化學和機械方面的特殊優勢,就有希望生產出性能優、功耗低的晶片





課題組採用多次聚合物分散和提純技術得到超高純度碳管溶液並結合維度限制自排列法,在4英寸基底上製備出密度為120 /μm、半導體純度高達99.9999%、直徑分布在1.45±0.23 nm的碳管陣列,從而達到超大規模碳管集成電路的需求。

基於這種材料,批量製備出場效應電晶體和環形振蕩器電路,100nm柵長碳管電晶體的峰值跨導和飽和電流分別達到0.9mS/μm和1.3mA/μm(VDD=1 V),室溫下亞閾值擺幅為90mV/DEC。

批量製備出五階環形振蕩器電路,成品率超過50%,最高振蕩頻率8.06GHz遠超已發表的基於納米材料的電路且超越相似尺寸的矽基CMOS器件和電路


上述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重點專項、北京市科技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湘潭大學湖南省先進傳感與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浙江大學、北京大學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等單位研究人員參與合作。


該項工作突破了長期以來阻礙碳管電子學發展的瓶頸,首次在實驗上顯示出碳管器件和集成電路較傳統技術的性能優勢,為推進碳基集成電路的實用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晶片是一個國家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核心所在,但中國在基於矽基CMOS技術的傳統晶片產業一直處於被西方「卡脖子」的相對落後的境地。


目前,晶片絕大部分採用矽基材料的集成電路技術製成,該項技術被國外廠家長期壟斷。採用矽以外的材料做集成電路,一直是國外半導體前沿的技術。碳基技術也是西方發達國家一直研發預備替代矽基的新技術。


從2000年起,彭練矛已在碳基納米電子學領域堅守了近20年,帶領研究團隊探究用碳納米管材料製備集成電路的方法,一路披荊斬棘。


2018年5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北京大學考察。彭練矛在北京大學金光生命科學大樓一層大廳向習近平介紹「領先世界的碳晶片技術」。


2017年1月,彭練矛率團隊研製出高性能5nm(納米)柵長碳納米管CMOS器件,這是世界上迄今最小的高性能電晶體,綜合性能比目前最好的矽基電晶體領先十倍,接近了理論極限。其工作速度3倍於英特爾最先進的14nm商用矽材料電晶體,能耗卻只有矽材料電晶體的1/4,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


而後,2018年6月,研究團隊提出超低功耗的狄拉克源場效應電晶體,發表在《科學》上。同年,用高性能的電晶體製備出集成電路,不僅躋身與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研究機構同步的國際領跑行列,而且在最關鍵的核心技術上是世界領先的。


「我們的碳基半導體研究是代表世界領先水平的。」彭練矛表示。與國外矽基技術製造出來的晶片相比,我國碳基技術製造出來的晶片在處理大數據時不僅速度更快,而且至少節約30%的功耗。


碳基技術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應用於國防科技、衛星導航、氣象監測、人工智慧、醫療器械等多重領域。未來,碳管這塊新的「磚頭」,將為整個中國的晶片領域發展帶來新的希望,為中國晶片突破西方封鎖、開啟自主創新時代開闢一條嶄新的道路。








來源:北大新聞網、信息科學技術學院、Science官網、DeepTech深科技、受訪者

編輯:馬逸

圖片:北大新聞網、視覺中國、新華社、受訪者

相關焦點

  • 碳基半導體、彎道超車與楚王失弓
    許多媒體報導,這有望為碳基半導體進入規模工業化奠定基礎,也為我國晶片業彎道超車提供巨大潛力(為「中國芯」彎道超車加速!北大研究團隊突破碳基半導體製備瓶頸)。正如北大官方的微信文章評論的(為「中國芯」彎道超車加速!
  • 通過碳基晶片,中國芯要換道超車?背後是北大團隊20年的努力
    通過碳基晶片,中國芯要換道超車?背後是北大團隊20年的努力互眾所周知,近日有一則消息傳出讓大家興奮不已。那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彭練矛和張志勇教授帶領的團隊,經過研究與實踐,解決了長期困擾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的瓶頸,如材料的純度、密度與面積問題。
  • 北大突破碳基晶片量產關鍵技術!我國晶片可望「換道超車」
    《科學》雜誌評價:該成果突破了長期以來阻礙碳納米管電子學發展的瓶頸,首次在實驗上顯示了碳納米管器件和集成電路相對於傳統技術的性能優勢,顯示了碳納米管電子學在其他材料中鮮有的優勢,為推進碳基半導體技術的實用化和規模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 國產8英寸石墨烯晶圓問世,中國芯能否「彎道超車」?
    好消息是,我國在碳基晶片方面完全走在世界前列,歷經近20年探索研究之後,以北大彭練矛院士團隊和中科院團隊為代表的中國科技工作者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這個成果將至少從兩方面大大加速中國碳基晶片的研究進程,甚至改變未來世界晶片發展的格局意義一:世界首個可量產的碳基晶圓,證明大規模生產碳基晶片是可行的這塊8英寸石墨烯單晶晶圓是人類首次製備出這麼大尺寸的碳基晶圓,這就證明碳基晶片的量產是完全可行的,像臺積電和三星用於製造傳統矽基晶片的晶圓,尺寸也不過6英寸、8英寸和12英寸而已簡單解釋一下石墨烯單晶晶圓是啥意思
  • 迎來新突破!北大碳基晶片研發成功,碳納米管成第3代半導體材料
    比如碳化矽(SiC)、氮化鎵、金剛石、碳納米管半導體等。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在碳納米管材料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北大和相關企業已經研發具備了99.99995%的提存工藝。8月26日,北大一支研究碳納米半導體材料的團隊再次登上全球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電子學》,該團隊研出一種「抗輻射」,耐高溫的碳納米管電晶體和集成電路,可用於航天航空和核工業等特殊環境,而且在此之間,北大曾在4英寸基底上製備出密度為120 /μm、半導體純度高達99.9999%、直徑分布在1.45±0.23 nm的碳管陣列,這些研究成果將意味著我國在第三代半導體的研發上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
  • 中國芯彎道超車的關鍵技術-碳基晶片
    按照摩爾定律,我們的晶片每年都在進步,那如果晶片突破了一納米後會發生什麼?雖然臺積電突破了五納米工藝,但它在兩納米工藝研發中是會遇到瓶頸的。因為受到材料器件和量子物理的限制,矽基晶片逼近物理極限就會出現量子隧穿導致的漏電效應和短溝道效應的問題。所以隨著摩爾定律逐漸失效,現在的科學家都在尋找新的材料來取代矽,其中石墨烯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石墨烯來源於石墨,也就是鉛筆芯。
  • 不僅要彎道超車,還要勇於換道超車 | 長江評論
    這是繼此前北大團隊在碳基晶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後,我國在此領域的又一個引人注目的科技亮點。賴鑫琳 攝 圖片源自解放日報)石墨烯單晶晶圓與目前半導體電路所用的矽晶圓的最大不同,就在於所用材料,一個是碳基,一個是矽基。現在的半導體晶片無論大小,都是基於矽晶圓而製造的矽基晶片,從晶片設計、封裝、製造到材料、製造設備,相對於世界最先進水平,我國還是追趕者。
  • 中國突破碳基晶圓技術,或實現彎道超車
    打開APP 中國突破碳基晶圓技術,或實現彎道超車 海峽新資訊 發表於 2021-01-06 13:53:20 近年來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一系列不菲的成就
  • 碳基半導體,更好的半導體材料
    採用矽以外的材料做集成電路,包括鍺、砷化鉀、石墨烯和碳,一直是國外半導體前沿的技術。優勢相對於矽基,碳基半導體具有成本更低、功耗更小、效率更高的優勢,更適合在不同領域的應用而成為更好的半導體材料選項。世界最初的碳基集成電路乃IBM開發的在單一碳納米管分子上構建的完整電子集成電路。而據說我國的碳基半導體起步方面和國外幾乎同步。
  • 矽基晶片已到天花板,新材料彎道超車,碳納米管未來是否有潛力?
    相對於傳統的矽晶體晶片,碳基晶片更具有應用前景,而且國內在這方面一直在布局,我們從2000年就開始碳基晶片的研究,終於在今年碳基晶片亮相了,國內也傳來了好消息,北大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突破了半導體碳納米管關鍵材料的瓶頸,使其製備出的器件和電路在真實電子學表現上首次超過了矽基產品。
  • 不要過度解讀中科院3nm碳基晶片,不要輕易認為碳基可以彎道超車
    【不要過度解讀所謂中科院3nm碳基晶體,更不要認為碳基材料可以彎道超車解決晶片問題?】在2019年,中科院研究所的殷華湘團隊公布:他們已經成功研發出相等於人類DNA的寬度的3nm電晶體。其實,在5月26日,北京元芯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宣布,解決了長期困擾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的瓶頸!實際上,所謂的碳基半導體,它的成本更低、功耗更小、效率更高。它是一種有別於現在晶片的矽材料,因此突破這種材料的限制,對於我們的晶片未來確實非常有幫助。
  • 中國碳基半導體研究團隊再登頂刊!為3nm製程提供另一種選擇
    此項研究成果意味著我國碳基半導體研究成功突破抗輻照這一世界性難題,為研製抗輻照的碳基晶片打下了堅實基礎。今年五月份,我國北京大學研究團隊在製備碳納米管方面取得了世界先進性成果,有望把晶片製程推進3nm以下!就在兩天前,北京大學研究團隊在碳納米半導體材料方面的最新進展又被學術期刊《自然·電子學》收錄。其實早在2008年,ITRS研究報告曾明確指出,未來的研究重點應聚焦於碳基電子學。
  • 中國碳基半導體研究團隊再登頂刊!為3nm製程提供另一種選擇
    此項研究成果意味著我國碳基半導體研究成功突破抗輻照這一世界性難題,為研製抗輻照的碳基晶片打下了堅實基礎。半導體廠商巨頭、學術研究領先者紛紛下注碳基半導體,再次反證了碳納米管材料在半導體領域的巨大潛能。但是,這並不代表著對碳納米管半導體技術的研發會一帆風順。1998年首個碳納米管電晶體研發至今,碳納米管半導體技術一直遭遇材料上的瓶頸。長期以來,最小碳納米管CMOS器件的柵長停滯在20nm(2014年 IBM)。
  • 國產芯有望實現突破!中科院院士:「碳基電子」是國產芯突圍利器
    近期,中科院攻克碳基半導體技術再次傳來好消息,國產芯有望實現突破。碳基半導體技術一直由張志勇教授領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帶領團隊合作,並且研發突破該技術性限制,一旦實現,對於全球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碳基電子」更是國產芯的突圍利器。
  • 國產芯有望實現突破!中科院院士:「碳基電子」是國產芯突圍利器
    近期,中科院攻克碳基半導體技術再次傳來好消息,國產芯有望實現突破。要知道,碳基半導體技術相比矽基技術能夠更有效處理數據、能耗低,可以實現更加精細的納米製程晶片。碳基半導體技術一直由張志勇教授領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帶領團隊合作,並且研發突破該技術性限制,一旦實現,對於全球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
  • 碳基晶片獲突破,性能提升千倍,我國碳基晶片能否實現借道超車?
    同時,我國在傳統半導體領域落後的情況下,但在碳基晶片上,我國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具備國際領先水平,這也是我國晶片發展的重要方向,也將藉助碳基晶片超車。最重要的是,我國發現碳基晶片可藉助華為光電技術,為製造碳基晶片已具備成熟條件。
  • 北大與MIT硬核較量:後摩爾時代,「碳基半導體」成為中美競逐新焦點
    製備出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並在此基礎上首次實現了性能超越同等柵長矽基CMOS技術的電晶體和電路,展現出碳管電子學的優勢。這一成果,解決了長期困擾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的瓶頸,如材料的純度、密度與面積問題,成為碳基半導體進入規模工業化奠定基礎,也為我國晶片製造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巨大潛力。
  • 北大與MIT硬核較量:後摩爾時代,「碳基半導體」成為中美競逐新焦點
    這一成果,解決了長期困擾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的瓶頸,如材料的純度、密度與面積問題,成為碳基半導體進入規模工業化奠定基礎,也為我國晶片製造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巨大潛力。
  • 碳基半導體取得重大突破!我國晶片產業能否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從航空航天到金融保險從衛生醫療到家用家電,晶片幾乎在每個行業都有所應用,可是由於我國晶片技術起步較晚,和國外的技術封鎖,導致我國所使用的晶片大多依賴進口,而當今世界絕大多數晶片都是採用矽基材料的集成電路,像矽以外材料做成的集成電路包括鍺,砷化鉀,石墨烯和碳,一直都是半導體領域的前沿科技
  • 矽基、碳基、第三代半導體?如何區分?
    半導體指常溫下導電性能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材料,按照材料劃分,以矽材料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半導體稱為矽基半導體,以碳材料為基礎的半導體則被稱為碳基半導體。很多人聽說過「矽基半導體」。人類對 Si 性能的探索已經非常成熟。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以矽(Si)材料為代表的第一代半導體材料取代了笨重的電子管引發了集成電路(IC)為核心的微電子領域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