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與MIT硬核較量:後摩爾時代,「碳基半導體」成為中美競逐新焦點

2021-01-19 騰訊網

當摩爾定律逼近物理極限,矽晶片製程工藝的天花板觸手可及,集成電路產業將走向何方?

這是全球從業者亟待思考和做出決策的問題,同時也是大國科技競賽的重要砝碼,誰率先找到另闢蹊徑的新方向,便意味著獲得「彎道超車」賽道的門票。

傳統晶片玩家試圖通過軟體和算法尋求出路,一些研究者則在材料源頭進行創新。

在「替代矽」新材料的冗長候選名單中,碳納米管憑藉與矽同屬族元素,具備多種相似性質基礎,並且較前者具備更好的工藝兼容性,成為發展下一代電晶體集成電路的最理想材料。

當然,在這個最具希望的集成電路前沿賽道上,中美兩國同樣在進行著意味深長的競賽與角逐。

中國基於矽基CMOS技術的傳統晶片產業一直處於被西方「卡脖子」的相對落後的境地。那麼在矽以外的新材料集成電路領域,中國的勝算幾何,布局多少?

撰文 | 吳昕、力琴

編輯 | 四月

一 中美集成電路的前沿焦點

近日,北京大學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志勇教授-彭練矛教授課題組提出針對「碳納米管」的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

製備出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並在此基礎上首次實現了性能超越同等柵長矽基CMOS技術的電晶體和電路,展現出碳管電子學的優勢。

這一成果,解決了長期困擾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的瓶頸,如材料的純度、密度與面積問題,成為碳基半導體進入規模工業化奠定基礎,也為我國晶片製造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巨大潛力。北京大學電子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表示,用碳管制成的晶片,有望使用在手機和5G微基站中。

更廣泛地,碳基技術可應用於國防科技、衛星導航、氣象監測、人工智慧、醫療器械等多重領域。

5月22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Science》(第368卷6493期850~856頁),以《用於高性能電子學的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平行陣列》(Aligned, high-densitysemiconducting carbon nanotube arrays for high-performance electronics)為題。

電子學系2015級博士研究生劉力俊和北京元芯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工程師韓傑為並列第一作者,張志勇和彭練矛為共同通訊作者。

緊隨其後,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則進一步放大了碳納米管在工業場景的商業化潛力。

6月1日,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Max Shulaker團隊展示了如何在200毫米的標準晶圓上批量製造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CNFETs),其成果以《工業矽生產設備中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的製備》(Fabrication of carbon nanotub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n commercial silicon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為題發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Electronics》雜誌上。

在商用矽代工廠內整合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

他們在基於製造CNFET沉積技術的改進,與傳統方法相比,將製造進程加快了1100多倍,同時也降低了生產成本。該技術將碳納米管邊對邊地沉積在晶圓上,14400×14400的陣列CFNET分布在多個晶圓上。

目前,該團隊在兩個不同的工廠成功地測試了這種新方法,包括 Analog Devices公司經營的商業矽製造工廠和SkyWater Technology公司經營的大批量半導體代工廠。

二 碳基材料的核心難題被中國團隊攻克

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石是集成電路晶片, 而構成集成電路晶片的器件中90%是源於矽基 CMOS技術。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基於碳基的集成電路技術即將進入2-3nm技術節點,摩爾定律即將逼近物理極限的聲音也成為業界主流, 後摩爾時代的納電子科學與技術的研究變得日趨急迫,非矽基納電子技術的發展將可能從根本上影響到未來晶片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在若干可能的矽基替代技術中, 碳納米管技術目前已被眾多學者和包括 IBM 在內的大公司認為是最有可能成功的技術。碳納米管可作為製備碳基半導體的材料,這是一種以碳基納米材料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導電材料。

然而,碳納米管集成電路批量化製備的前提是實現超高半導體純度、順排、高密度、大面積均勻的碳納米管陣列薄膜。

相較以往的製造工藝,這樣的生產要求是難以達到的,材料問題的制約導致碳管電晶體和集成電路的實際性能遠低於理論預期,成為碳管電子學領域所面臨的最大的技術挑戰。

製備出首個超越相似尺寸的矽基CMOS的器件和電路,一直都是基礎製備材料領域的夢想。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彭練矛。從2000年起,彭練矛已在碳基納米電子學領域堅守了近20年,帶領研究團隊探究用碳納米管材料製備集成電路的方法,一路披荊斬棘。被譽為是國產碳晶片發展的領軍人。

北大張志勇教授-彭練矛教授課題組採用多次聚合物分散和提純技術得到超高純度碳管溶液,並結合維度限制自排列法,在4英寸基底上製備出密度為120 /μm、半導體純度高達99.9999%、直徑分布在1.45±0.23 nm的碳管陣列,並在此基礎上首次實現了性能超越同等柵長矽基CMOS技術的電晶體和電路,從而達到超大規模碳管集成電路的需求。

大規模集成電路對碳管材料的要求:碳納米管集成電路批量化製備的前提是實現超高半導體純度(>99.9999%)、順排、高密度(100~200 /μm)、大面積均勻的碳納米管陣列薄膜。

課題組從市售的碳納米管開始,將其置於甲苯溶劑中,並在其中加入聚合物,然後將其放入離心機中對包覆的納米管進行分選。再重複該過程兩次,進一步對它們進行分選,結果得到99.9999%的納米管溶液,比之前採用的方法達到的99.99%有所改進。研究人員表示,通過多次重複該過程,可以進一步提高納米管的選擇率。

高密度、高純度半導體碳管陣列的製備和表徵

基於這種材料,批量製備出場效應電晶體和環形振蕩器電路,100nm柵長碳管電晶體的峰值跨導和飽和電流分別達到0.9mS/μm和1.3mA/μm(VDD=1 V),室溫下亞閾值擺幅為90mV/DEC。

高性能碳管電晶體

批量製備出五階環形振蕩器電路,成品率超過50%,最高振蕩頻率8.06GHz遠超已發表的基於納米材料的電路,且超越相似尺寸的矽基CMOS器件和電路。

碳管高速集成電路

據彭練矛團隊介紹,碳納米管作為一種新型納米半導體材料,在物理、電子、化學和機械方面,具備特殊優勢。早在2018年,他們就利用碳納米管網絡薄膜作為材料,在超薄柔性襯底上製備出高性能的CMOS電子器件,並成功地將傳感集成系統應用於人體信息監測。

彭練矛和張志勇所在的北京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碳基技術有著比矽基技術更優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性能功耗綜合優勢在5到10倍,這意味著碳基晶片性能比相同技術節點的矽基晶片領先三代以上。

比如,採用90納米工藝的碳基晶片有望製備出性能和集成度相當於28納米技術節點的矽基晶片;採用28納米工藝的碳基晶片則可以實現等同於7納米技術節點的矽基晶片。

「我們的碳基半導體研究是代表世界領先水平的。」彭練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與國外矽基技術製造出來的晶片相比,我國碳基技術製造出來的晶片在處理大數據時不僅速度更快,而且至少節約30%的功耗。

三 碳納米管從美國實驗室走向工業場景

矽電晶體尺寸的不斷縮小,推動著電子技術的進步。當摩爾定律走到盡頭,矽電晶體縮小變得越來越困難。

以半導體碳納米管為基礎的電晶體,作為先進微電子器件中矽電晶體的替代品,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MOSFET)類似,它成為構建下一代計算機的基本單元。

當然,儘管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CNFET)比矽場效應電晶體更節能,但它們目前仍大多存在於實驗室當中。現在,麻省理工學院Shulaker研究團隊通過對標準納米管沉積溶液工藝進行優化,將少量的納米管溶液沉積在晶圓上,顯著提高了吞吐量,加快了沉積過程的速度超過1,100倍,同時降低了成本。

這使他們能夠在商業矽製造廠和大批量半導體代工中製造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

Max M. Shulaker是2013年第一臺碳納米管計算機研究成果第一作者;於2016年加入MIT擔任助理教授,繼續開展碳納米管相關的研究。

目前,將碳納米從實驗室轉移到工業場景面臨的核心挑戰在於:所有用於製造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的材料和工藝必須滿足矽基商業製造設施的嚴格的兼容性要求,更深層次的挑戰還在於,如何在工業標準基板尺寸(200mm直徑的晶圓及以上)上均勻地沉積碳納米。

要實現這種碳納米沉積技術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一是在保證規模化生產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二是要能夠利用現有設備,不引入禁止的化學汙染物或微粒;

三是要實現比同等尺寸矽基更強的性能。

在實驗室中構建CFNET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納米管沉積方法,即將晶圓浸泡在納米管液中,直到納米管粘在晶圓表面。

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CNFETs)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沉積工藝決定的,它影響著晶圓表面碳納米管的數量和方向。"它們 "要麼以隨機的方向粘在晶圓上,要麼全部排列在同一方向。

這種沉積方法雖然對工業界來說很實用,但根本無法使納米管對齊。通過對沉積過程的仔細觀察,研究人員發現乾式循環,一種間歇性地乾燥浸泡晶圓的方法,可以將沉積時間從48小時大幅縮短到150秒。

通過ACE方法培養提高碳納米管沉積的方法。

於是,他們提出了ACE(通過蒸發人工濃縮),將少量的納米管溶液沉積在晶圓上,而不是將晶圓浸泡在槽中。溶液的緩慢蒸發增加了碳納米管的濃度和沉積在晶圓上的納米管的總體密度。

目前,研究人員與商業矽製造廠Analog Devices和半導體代工廠SkyWater Technology合作,使用改進後的方法製造出了CNFET。他們能夠使用這兩家工廠製造矽基晶圓所使用的相同設備,同時也確保了納米管溶液符合這兩家工廠對化學和汙染物的嚴格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產出的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計算機晶片,僅是製造工藝的演示,而且電晶體的柵極長度(即製程)為130nm,相當於2001年代的晶片工藝。新工藝也只實現了45個納米管/微米,這仍然明顯低於之前研究人員預測的200個的最佳密度。

不過,研究人員還對納米管的密度與能效關係進行了分析:即使在較低的密度下,節省的成本也會很可觀。即使納米管密度為25,也會帶來2.5倍的能效提升。

雖然要將這一突破轉化為一個實用晶片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它是朝著高性能納米管計算的未來邁出的重要一步,可能成為摩爾定律之後下一個最為重要的「武器」。

相關焦點

  • 北大與MIT硬核較量:後摩爾時代,「碳基半導體」成為中美競逐新焦點
    在「替代矽」新材料的冗長候選名單中,碳納米管憑藉與矽同屬族元素,具備多種相似性質基礎,並且較前者具備更好的工藝兼容性,成為發展下一代電晶體集成電路的最理想材料。當然,在這個最具希望的集成電路前沿賽道上,中美兩國同樣在進行著意味深長的競賽與角逐。
  • 迎來新突破!北大碳基晶片研發成功,碳納米管成第3代半導體材料
    矽材料作為第一代半導體材料,本身擁有很多優點,比如存儲儲量大(沙子到處都有),製作和提煉工藝成熟,狀態穩定,但是根據摩爾定律的發展,半導體晶片約每隔18-20個月性能就會提升一倍,內部的電晶體數量也要增加一倍,矽基晶片發展到現在已經突破了5nm工藝,預計在未來的幾年內,臺積電的2nm
  • 技經觀察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產業篇
    納米CMOS器件和光電器件在這個無摻雜集成工藝中自然地結合了起來,有望為納米電子和光電子電路的開發提供一個統一的平臺,而電子和光電子器件的集成,特別是光通訊電路與高性能電子電路的集成有望極大地提高計算機系統的能力,為後摩爾時代的電子學帶來新一輪的繁榮。
  • 北大研究團隊突破碳基半導體製備瓶頸
    然而,近十年來,半導體上電晶體數目增速明顯放緩,摩爾定律日漸式微,當下的矽基晶片技術,即將碰觸物理極限。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碳元素,與矽同屬一族,它們之間具有很多相似的性質。碳基半導體具有成本更低、功耗更小、效率更高的優勢,更適合在不同領域的應用而成為更好的半導體材料選項。碳納米管由此成為取代矽材料、發展下一代電晶體集成電路的最理想材料。
  • 專訪北大碳基晶片團隊:我們換道走了二十年,覺得能走下去
    DeepTech 圖1947年,貝爾實驗室演示了世界上第一個基於鍺半導體的電晶體,標誌著資訊時代的開啟。1954年,矽電晶體問世,隨後成為集成電路技術的主流。60多年後, 「摩爾定律」奄奄一息,晶片材料是否要再次「換道」?「我們在碳基集成電路這條路上走了二十年,還沒有看到什麼令我們覺得走不下去的障礙。」
  • 矽基、碳基、第三代半導體?如何區分?
    繼5G、新基建後,半導體之戰近日在國際市場上的熱度高居不下。投資熱,股市熱,政策熱,還有研究熱!晶片之於信息科技時代,是類似煤與石油之於工業時代的重要存在。尤其是在華為晶片突然被制裁,全面「斷供」,華為Mate40也將成為搭載高端麒麟晶片的「絕版」機。發酵已久的中國晶片危機迎來了一次爆發!一時間,形成晶片困局,掣肘中國的局面!
  • 碳基半導體潛在應用領域和產業難題
    納米CMOS器件和光電器件在這個無摻雜集成工藝中自然地結合了起來,有望為納米電子和光電子電路的開發提供一個統一的平臺,而電子和光電子器件的集成,特別是光通訊電路與高性能電子電路的集成有望極大地提高計算機系統的能力,為後摩爾時代的電子學帶來新一輪的繁榮。   (三)柔性電子器件   柔性電子是將有機/無機材料電子器件製作在柔性/可延性基板上的新興電子技術。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新機遇
    (一)碳基半導體是晶片技術發展的必然嘗試近年來,國際上關於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判斷越來越頻繁。為維持矽基半導體晶片性能高速提升的勢頭,半導體領域的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從結構、工藝和材料三個方面尋找破局之道,雖然推出電晶體3D結構、異構集成架構、應變矽技術、矽基光電集成技術等新成果,但矽基半導體晶片性能提升效果逐漸下滑,即將達到物理和技術的「天花板」已是業界共識,尋找和轉向新材料替代的呼聲越發高漲。碳基半導體展現的優異性能,為晶片技術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 中國碳基半導體材料取得新突破,或將終結矽時代,實現晶片全面領先
    因為一旦自己的方案真的取代了矽時代,那麼就意味著在新一代全球晶片產業中佔據了核心話語權。碳基半導體具有成本更低、功耗更小、效率更高的優勢,更適合在不同領域的應用而成為更好的半導體材料選項。 而科學界普遍認為碳納米管自身的材料性能遠優於矽材料,碳管電晶體的理論極限運行速度可比矽電晶體快5~10倍,而功耗卻降低到其1/10,因此是極佳的電晶體製備材料,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會研究碳納米管的原因。
  • 北大碳基晶片研發突破,採用碳納米管工藝,性能將提升10倍以上
    沙子,一個看似很普通的材料,但是卻有著非同尋常的用途,它可以製作成漂亮的玻璃製品,還可以用作建築材料,甚至還能製作出性能強大的晶片,通過提煉後的沙子會被製作成矽錠,打磨切割後就成了晶圓,而通過光刻和蝕刻等上千道工序後,得到的就是我們想要的晶片。
  • 中國碳基半導體研究推進到3納米以下,論文登頂級刊物!越來越近
    並且,由於碳納米管具有強碳-碳共價鍵、納米尺度橫截面積、低原子數等特點,可以用來發展新一代超強抗輻照集成電路技術。但如何將碳納米管的超強抗輻照潛力真正發揮出來,卻是全世界科學家面臨的幾大難題之一。」聯合研究組成員、北京大學碳基電子學中心副主任張志勇教授說。其實,這已經是這支團隊今年第二度登上頂級學術期刊。早在5月份,這支團隊就憑藉一種創新的碳納米管電晶體製備方法登頂《科學》。
  • 碳基計算機時代來臨,首個完全碳基的電晶體金屬線被成功製造
    碳基半導體時代的開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集成電路開始迅速發展,半導體製造工藝技術不斷提升,一小塊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數目不斷增加,摩爾定律穩步發展。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晶片性能不斷提高,尺寸也在不斷變小上實現一次次的突破,以單晶矽為主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已成為整個信息技術的強大支柱。
  • 碳基半導體、彎道超車與楚王失弓
    許多媒體報導,這有望為碳基半導體進入規模工業化奠定基礎,也為我國晶片業彎道超車提供巨大潛力(為「中國芯」彎道超車加速!北大研究團隊突破碳基半導體製備瓶頸)。要達到好的性能,導體管子的比例要在百萬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說半導體管子的比例要達到99.9999%,小數點後4個9。這就是所謂半導體純度的要求。
  • 碳基晶片賽道上,僅中美兩個選手,我們可以直道超車嗎?
    7nm的性能提高300%,相當於15代矽基技術的改善,有望將摩爾定律續命到2050年。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當柵極長度降低到3nm以下時,矽基晶片的使命就走到盡頭了,摩爾定律一頭撞在了牆上。這種情況下,作為拯救摩爾定律的未來新星,「貴比黃金,細賽人發」的碳納米管(CNT)登場了。簡單說,碳納米管就是將單層的碳原子薄片捲起形成的管狀半導體材料。
  • 中國碳基半導體研究團隊再登頂刊!為3nm製程提供另一種選擇
    此項研究成果意味著我國碳基半導體研究成功突破抗輻照這一世界性難題,為研製抗輻照的碳基晶片打下了堅實基礎。發現鍺材料製成的晶片難以承受高溫工作條件後,研究人員翻開元素周期表,選出與鍺屬於同族、儲量更足、耐熱性更好的矽成為替代。相比矽材料的「按圖索驥」,碳基半導體材料被發現要偶然得多。碳納米管由碳分子管狀排列而成,可看作是由單層石墨捲成了一個「圓筒」,需要由石墨棒等碳材料經特殊方法製備而成。
  • 中國碳基半導體研究團隊再登頂刊!為3nm製程提供另一種選擇
    此項研究成果意味著我國碳基半導體研究成功突破抗輻照這一世界性難題,為研製抗輻照的碳基晶片打下了堅實基礎。並且,由於碳納米管具有強碳-碳共價鍵、納米尺度橫截面積、低原子數等特點,可以用來發展新一代超強抗輻照集成電路技術。但如何將碳納米管的超強抗輻照潛力真正發揮出來,卻是全世界科學家面臨的幾大難題之一。」聯合研究組成員、北京大學碳基電子學中心副主任張志勇教授說。其實,這已經是這支團隊今年第二度登上頂級學術期刊。早在5月份,這支團隊就憑藉一種創新的碳納米管電晶體製備方法登頂《科學》。
  • 北大突破碳基晶片量產關鍵技術!我國晶片可望「換道超車」
    《科學》雜誌評價:該成果突破了長期以來阻礙碳納米管電子學發展的瓶頸,首次在實驗上顯示了碳納米管器件和集成電路相對於傳統技術的性能優勢,顯示了碳納米管電子學在其他材料中鮮有的優勢,為推進碳基半導體技術的實用化和規模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 碳基晶片獲突破,性能提升千倍,我國碳基晶片能否實現借道超車?
    什麼是碳基晶片? 因為摩爾定律的限制,晶片在到達2nm就幾乎無法突破了。於是就產生了新的課題,需尋找新的材料,來替代矽基晶片,經過反覆研究發現石墨烯就是一種理想的電晶體材料。同時,我國在傳統半導體領域落後的情況下,但在碳基晶片上,我國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具備國際領先水平,這也是我國晶片發展的重要方向,也將藉助碳基晶片超車。最重要的是,我國發現碳基晶片可藉助華為光電技術,為製造碳基晶片已具備成熟條件。
  • ​中科院攻克難題,邁出碳基晶片的第一步,新技術成為國之利器
    目前,矽基晶片是業界的主流。不過,矽基晶片存在對光刻機等精密設備依賴度高;受摩爾定律限制,矽基材料尺寸有物理極限等問題。因此,擁有更高物理極限、電子遷移率、結構穩定性的碳基晶片,成為業界公認的矽基晶片替代者。
  • 北大科研團隊破解碳納米管應用難題
    原標題:北大科研團隊破解碳納米管應用難題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李彥教授課題組在單壁碳納米管手性可控生長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該成果日前在《自然》雜誌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