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科學家的名片是她的科研成果,而不是各種頭銜

2020-10-03 映真

"名譽是無味的向日葵,戴著一頂華麗卻俗不可耐的金冠"。

當一個人光溜溜的來到這個世界,最後又赤條條地離這個世界而去的時候,到頭一生徹底想起來,浮名都可看作身外之物,只有盡一個人的心力,使世界上更多的人受益於其所創造的工作成果,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

1, 科研女神的自由人生

"上帝的磨盤轉的很慢,卻磨得很細",1977年11月出生在山東章丘小村莊裡的顏寧,6歲前在鄉村的外婆家度過了充實爛漫的童年,這些豐富有趣的事物極大地影響了顏寧的興趣愛好。

在跟隨家人搬到北京後,性情活潑的顏寧在天性愛玩的同時,也時常生出大至廣袤宇宙,小到細胞分子的遐思。

在讀《西遊記》面對孫悟空會七十二變時,顏寧就曾稚巧發問:"當孫悟空能夠無限地縮小,最終如果變成了像一個分子那樣小,然後進入到我們的細胞中,他的周圍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

好奇心能夠造就嚴謹的科學家和浪漫的詩人,無疑,這份好奇心為顏寧種下了科研的種子。

1996年,顏寧考入清華大學,學習生物科學與技術,那時她聽父親說:"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時代",在清華園的學習時光中,顏寧依舊在各種興趣活動中玩得不亦樂乎,但同時又以優異的成績在大三時就進入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饒子和的實驗室。

即將畢業時,顏寧放棄了許多公司遞來的邀請,她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鍾愛在實驗室的專注和創造,因此便向施一公大膽地寫了一封自薦信,在這位蜚聲國際的導師教導下,顏寧也一步步打開了自己的實驗之行。

2004年,在美國普林頓大學分子生物系,顏寧在導師施一公得指導下順利獲得博士學位,2007年,顏寧選擇回到祖國,她被清華大學受聘,成為了當時清華大學內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面對當時出現對她教職的質疑,顏寧毫不在意地回應道:"不管我在哪裡,回到國內我也是為了做研究的,我對職位鬥爭毫無想法,我只想用我的研究成果說話"。

科學既是人類智慧的偉大成果,又是世間最能帶來希望的物質福報的源泉。人生的意義在於自己選擇什麼,選擇在生物結構的科研世界為自己開闢天地的顏寧,最好的人生便是自己喜歡的人生。

2, 拋棄名聲裹挾,一心專注科研

自2007年開始,始終埋頭專注實驗室的顏寧迎來了自己的碩果豐收期。2009年,美國《科學》雜誌就曾將顏寧團隊成果評選為年度十大科學進展重點引用,累計發表論文40餘篇。

8年前,碩果纍纍的顏寧,一舉榮獲多個青年科學家獎,6年前,37歲的顏寧率領平均年齡20多歲的團隊,成功攻克了過去幾十年間困擾多個國家的生命科學前沿研究問題: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

在顏寧看來,科研從不是高高在上的,對這一難題的破解也並不止於實驗分析和成果論文,在顏寧的科研目標中,她始終追求的就是:"雖然專業的學術論文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理解閱讀,但一次實驗背後的重大科學發現卻能給社會,給人類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

1年前的4月30日,顏寧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引來大眾一片譁然,其實早在3年前,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一事就曾引發公眾不解。

回想起9年前,顏寧的導師施一公也曾落選當年的院士評選,當被媒體問到時,顏寧也曾毫不在意地回答道:"科學家的名片是她的科研成果,而不是各種頭銜"。

令人眼花繚亂且鑲金嵌銀的稱謂在如今的社會已成為向上攀登和追名求利的不二法寶,但是,名銜始終該為一種不斷進步並且不斷創新的勤奮和悟性服務,在淘沙撿金的社會叢林中,唯有永不停歇思考的大腦才是彌足珍貴的

科研之路本就障礙重重,多少懷揣壯志夢想有一番作為的年輕人踏上科研之路,但又因為一些科研工作者自我認知出現的偏差,追名求利、以名銜馬首是瞻,以稱號為己鍍金,令許多年輕學子止步於最高的科學殿堂。

在這樣一條荊棘密布的路上,唯有破釜沉舟的勇者才能衝破阻擋,即使社會氛圍浮躁,依然用腳踏實地的實驗成果和數據詳實的理論分析為人類的發展謀福祉,改變社會。

處於關鍵時期的中國,在科學界中,許多科研工作者應撕下種種名銜裝裱的的面具,埋頭專注,腳踏實地,從被名頭稱號裹挾的科學家還原到一名心無旁騖的科研工作者的角色,才是時代真正需要的強心臟。

3, 科學家的世界裡沒有性別偏見

顏寧身上的許多標籤令世人對這位科學家的看法帶著異樣的偏見,但在看到來自外界的種種評價後,顏寧也絲毫不曾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對於外界一直關注的顏寧單身的話題,顏寧也不為所困。

在保持科研大神的生物王國中,顏寧也保護著自己的個人世界,多年來顏寧身上始終帶著的女科學家的標籤也讓她無數次鼓勵女孩勇敢的做真實的自己。她曾說:"女科學家本身這個稱謂,就是對女性科研工作者、甚至女性的不尊重"。

今時今日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一些被世俗普遍接受的看法,它們與事實相悖卻出奇的與公眾意識相投合,仿佛是從遠古的時代幻想中延續至今的後果,而我們的職責就是與這些成見作鬥爭

"一位於人類發展有裨益的科學家可以在不屬於這個時代的同時豐富這個時代,而他為所有時代發聲也無需從屬於某個時代",或許未來如何我們不能預知,但是作為科學家的教授顏寧也必然會在學術上以豐饒之海化作涓涓細流滋潤著清華學子,在她所在的生物王國裡開疆擴土,為國家為世界同樣堅定不移地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相關焦點

  • 科研女神顏寧,不像科學家的科學家
    其實在此之前,顏寧就憑藉各種學霸事跡多次上過熱,顏寧之所以被格外關注,是因為他身上有太多讓人驚訝、羨慕、崇拜的標籤。 通常人們心中的院士都是三高人士:年紀高,學歷高,眼睛度數高。但顏寧卻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從出生到現在,她的人生就是開掛的女生在打怪。
  • 科研女神: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1、論待遇,我們國家現在這麼強大,難道還養不起幾個科學家嗎?我們給最好的待遇了嗎?2、論科研環境,我們的科學家到底有沒有學術自由,有沒有被各種雜事困擾?但再怎麼樣她可是考進清華的學霸,適應能力方面也不是蓋的,終日浸潤在實驗室單純的科研環境中,她發現親自動手做實驗,等待未知的實驗結果的過程,就像升級打怪一樣快樂。
  • 如果顏寧沒有遠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她最終能成為中國院士嗎?
    這種傳統、官僚的競選方式註定年紀輕、資歷淺、人脈窄的學者很難僅憑研究成果在競選中一蹴而就。顏寧若留在清華大學熬年限,不出走普林斯頓大學就能選中院士嗎?這也有著很高的不確定性。因為我國的科研環境、設備及資金都不及美國先進、充裕,但缺乏這些條件,科學家的科研進度和成果都會大,沒有成果的科學家又無法跑贏院士競選。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顏寧這十年
    2007年, 未滿30歲的顏寧即從普林斯頓博士畢業回到清華任教,成為「清華最年輕教授」。此後,她的科研成果更令人矚目——2009年以來,她以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最有影響力的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其中兩篇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引用。
  • 顏寧在微博為國內女性科學家鳴不平,傑青男女比例就是最好的例子
    為年輕女科學家發聲近日,顏寧在微博為中國女性科學家發聲,她說:「支持女科學家這個話題,當我還處於事業發展早期,我是不會講的,因為只要一些事情與自己相關,講出來自己會受益,那麼她自己肯定不會在公開場合講。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娛樂博主」
    圖片源自微博@nyouyou身上又多了個標籤,說心裡話,比起「科學家」「美女教授」「院士」等高大上的頭銜,顏寧這個「標籤」恐懼症患者,更願意聽到別人喊她「顏寧微博置頂著施一公實驗室的研究成果除了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之外,遇到學術上的不正之風,姑娘是絕對要剛正不阿地說叨說叨的,學術圈裡出了名「眼裡容不得沙子」的主兒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該對國內科學家再好一點
    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a賓傑出研究獎,授予了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顏寧起碼不是那種最初就死活不肯回國的人。,她的學術科研還會有今日之「高光時刻」嗎? 局外人很難想像的是:從博士到助教,再到副教授、教授,不僅是各種頭銜和待遇在改變,更重要的,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是否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2、論科研環境,我們的科學家到底有沒有學術自由,有沒有被各種雜事困擾? 但再怎麼樣她可是考進清華的學霸,適應能力方面也不是蓋的,終日浸潤在實驗室單純的科研環境中,她發現親自動手做實驗,等待未知的實驗結果的過程,就像升級打怪一樣快樂。
  • 愛恨分明的顏寧身上富有的墨家精神!請黑粉和無聊的人自動取關!
    在國內需要面對社會輿論和高校的形象,顏寧需要壓抑自己的外向性格,保持一位嚴謹科學家的形象,甚至顏寧在國內的時候有時參加娛樂節目和一些明星派對,成為被網絡攻擊的垢點,中國社會認為的科學家都是老學究的形象,不應該分心去關注其他事情,顏寧也在輿論的導向下,努力壓抑自己的天性,但是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不是裝出來的老學究,而是一顆對科研的愛好和工作認真的嚴謹態度,就像當年韓春雨事件一樣,因為她從專業的角度認為韓春雨論文有問題
  • 顏寧,一個視自由為生命的女科學家
    今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GWIS(Graduate Women in Science)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共包含三個獎項),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Florence R. Sabin Award for Research Excellence)授予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研領域的傑出貢獻。
  • 「默默無聞」的莊曉瑩,「風口浪尖」的顏寧
    我納悶的是,國內也有學術水平與顏寧相當,甚至更高的學者、科學家。為什麼熱度居高不下的只有顏寧,而其他人卻一點動靜都沒有。這是誰在炒作,或者說,是誰在借題發揮?顏寧的火,可能一方面來自於高顏值,改變了人們對女科學家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是從普林斯頓大學歸國後,再次出國的經歷。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SA
    2、論科研環境,我們的科學家到底有沒有學術自由,有沒有被各種雜事困擾?3、論學術腐敗,我們的科學家研究成果究竟能不能歸自己所有,領導愛分一杯羹嗎?比如顏寧在國內沒評上院士,為什麼到美國就評上了呢?是因為我們對院士的要求更高嗎?
  • 顏寧再獲大獎,我很慶幸她離開了中國
    ,其中有差不多20篇以顏寧為通訊作者的名義發表在《自然》《科學》《細胞》等世界頂尖雜誌上,有兩個科研成果入選《科學》雜誌的年度十大進展,發表論文之多、能力之巨,讓外國科學家驚嘆。為什麼我會慶幸顏寧離開中國對一個科學家來說,顏寧希望大家關注的是她的科研成果和學術理論,而不是揪著性別、單身不放。
  • 為何從清華跳槽去普林斯頓大學 顏寧終於說出原因
    獲獎理由  身為一名純粹的科學家,她卻屢屢被貼上「明星學者」等標籤,並在「海歸」與「歸海」之間一再成為話題焦點。面對外界的解讀,她保持著科學家的獨立品格,和個人的率真、清新風格。即將過去的一年,是她在科研成果上收穫的一年,也是她在職業生涯上再出發的一年。她是國際化的、代表未來的科學家。
  • 43歲美女科學家顏寧至今仍單身,她沒另一半的原因在哪裡?
    顏寧大家應該都聽過,年紀輕輕的她,已經是美國科學院的院士,著名學府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她不僅學術出色,顏值也頗高,因此被人譽為「美女科學家」。她就像科學界的一朵鮮花一樣,在整個科學界散發出誘人的清香。對於顏寧這樣一個集顏值和才華於一身的科學家,找到一個對象當然不是難事。如今為何還單身?我想有如下幾點原因:首先,漫長的求學生涯耽誤了她找對象。
  • 43歲美女科學家顏寧至今仍單身,她沒另一半的原因在哪裡?
    顏寧大家應該都聽過,年紀輕輕的她,已經是美國科學院的院士,著名學府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她不僅學術出色,顏值也頗高,因此被人譽為「美女科學家」。她就像科學界的一朵鮮花一樣,在整個科學界散發出誘人的清香。顏寧出生於山東章丘,現在整個章丘地區都知道顏寧,那裡的人也都以她為驕傲。
  • 女科學家顏寧:以智慧定義美麗
    非典型科學家:「研究確實很難,可越難越好玩不是嗎?」  很難尋找一個新鮮的形容詞用在顏寧身上。  聰明、奉獻、堅韌,這些通常用來形容科學家勤勉的通俗字眼,放在她的身上總是「差點意思」。但凡接觸過她的人,就能明白存在於她特質中的一點「反差」。  「科學發現,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 離開清華大學後,顏寧教授獲評美國外籍院士,是榮譽還是挑撥?
    ,顏寧教授也被譽為是一位傑出的女科學家,但是在她的身上卻存在著一定的爭議性,這是為何呢? 而在顏寧回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教授兩年以後,她成功被評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也算是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院士夢想,獲得了院士的榮譽頭銜。
  • 顏寧:別叫我女科學家!
    這開掛的人生】一般來說,科學家往往不是流量所愛。但顏寧太不一樣了,因為長得實在好看,而且學術成就「超神」。她未滿30歲就從普林斯頓博士畢業回到清華任教,成為「清華最年輕教授」。雪莉·蒂爾曼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建校200多年來的首位女校長,這樣的頭銜在美國教授序列裡被認為是獨一無二的。顏寧離開清華的消息迅速在國內引起轟動,很多人將她的這次個人的職業選擇解讀成「負氣出走」,「人才流失」,給她貼上了個「歸海派」科學家的標籤。顏寧不得不頂著壓力一遍遍解釋,「普林斯頓是我的母校,回到普林斯頓任教,是我一直的理想!」
  • 像顏寧這種世界頂尖科學家,你是否期待她回國?
    這是她這份堅持和努力,在回清華大學的10年裡,她帶領團隊每年在Nature、Science、Cell這世界三大頂尖雜誌發表多篇論文,比全國99%的高校加起來還要多,緊接著,各種榮譽如約而至: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結構生物學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