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年輕女科學家發聲
近日,顏寧在微博為中國女性科學家發聲,她說:「支持女科學家這個話題,當我還處於事業發展早期,我是不會講的,因為只要一些事情與自己相關,講出來自己會受益,那麼她自己肯定不會在公開場合講。現在自己已經不再年輕,不再處於發展期,成為世界top10高校的終身講席教授,並且獲得美國科學院院士,現在講出來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讓年輕一代、幾代能夠受益,因此自己就要大聲地講」。相對於目前中國女博士數量遠超男博士數量,然而在各種科研人才頭銜中,女性科學家的數量遠低於男性科學家,是中國女性科學家實力不濟嗎?甚至在美國科學院中華人女院士的數量甚至都超過了男院士,莊小威、顏寧的女性院士實力令很多男性科學家汗顏,因此已經功成名就不計較得失的顏寧,可以公開場合為年輕的一代女性科學家發聲。
2020年傑青男女比例
2020年國家傑出基金名單出爐,在300名的候選者中僅有30人是女性,而參評的女性科學家中很多人實力不輸給當選的男性傑青,然而卻因為各種原因慘遭淘汰,這也是顏寧為何要為國內年輕的女性科學家們發聲一樣,希望她們在最需要支持的年輕年齡段獲得及時的認可,而不是像屠呦呦老奶奶一樣,直到退休多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才得到國內科研界的認可,還有發明可利黴素的科學家還是女性,可利黴素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研發、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1類新藥。然而可利黴素的發明人王以光教授作為女性科學家卻很少被人知曉,也沒有太多的頭銜,如果王以光是男性科學家,那麼在王以光年輕的時候就可能獲得大量的人才頭銜!
已經是旁觀者的顏寧
顏寧和自己的導師施一公都屬於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然而他們在評選院士的道路上卻都非常曲折,施一公落選後再次申請才獲得中科院院士的稱號,而顏寧卻直到獲得美國科學院院士後,還沒有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認可,這也是為何科研界的"炸藥包"饒毅在申請院士失敗後做出永不參選院士的申明,目前已經身在海外的顏寧已經是一位旁觀者,希望國內的年輕一代科學家可以守住底線,保持科研風氣的嚴謹性,只有整體的科研風氣變好好,才能選拔出真正的科研優異者,最需要在青年階段獲得支持的女性科學家才能得到一次公平競爭的機會,而不是等到80多歲的時候,像屠呦呦和王以光在退休的時候才獲得遲到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