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我們熟悉的科學家中,大多數是男性,而女性很少。雖然我沒有詳細的數據,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象牙塔高處,玫瑰稀少。
一、我身邊的案例
我也算是跟科學刮邊的人,有幸進入了物理系學習。那幾年,我們班21人,19個男生,2個女生。畢業以後,進修到博士的有10人,其中2名女生都是博士,現在都在某高校任教。
然而,真正成為國家某個科研項目領軍人物的都是男生,其中有3名男同學領銜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從神五到天宮,再到北鬥,背後都有他們的貢獻。
二、歷史上的案例
來看看這隻著名的照片吧,這張罕見的照片中,全部是世界一流的偉大科學家,其中有居裡夫人、普朗克、洛倫茲、愛因斯坦、泡利、波恩、波爾、海森堡、薛丁格、小布拉格、德布羅意、狄拉克、郎之萬、郎繆爾、康普頓、德拜、理查森等17位物理、化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居裡夫人兩次獲獎是這張照片中的唯一女性。
三、國內數據
2018年國內傑出青年學者200人,女性只佔11%。同國內其他重磅頭銜(獎項)相比,傑青評選中約 11% 的女性比例,已經是最高的。中國科協數據顯示,兩院院士中,女性只佔 5%;長江學者中,女性比例不足 4%;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者中,女性不足 9%。
男女之間懸殊的比例,不得不令人深思女性在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實際上這也是全球科研界面臨的共同問題。
根據歐萊雅委託波士頓諮詢公司的一份調研,男女在科研事業的比例差異起始於本科階段,到博士畢業,女性僅佔四分之一;到頂級研究者階段,女性僅佔一成;諾獎得主中,女性僅佔3%。這個數據與我國的情況大致相符。
四、性別分工是導致女性科學家數量少的主要原因
聲明一下,這裡絕對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各位女同胞千萬不要誤會。我這裡說的性別分工,不是說現代社會裡面這些工作崗位的區別,而是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男性和女性主要社會分工。
4.1、馬克思說,人類的生產包括人類自身的生產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毫無疑問,人類自身生產的重大任務,落在了女性身上,她們承擔了人類繁衍和延續的重大使命。而男性,則成為了物質資料生產的主力軍。
4.2、社會分工不同,導致男女在進化過程中注意力焦點不同。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由於社會分工不同,女性注意力的焦點一般都放在身邊的事物上,比如孩子、植物的果實、植物的根莖這些。而男性由於早期主要從事狩獵,他們的注意力焦點會放在大自然和獵物上。相比於女性,更關注外部環境。
4.3、注意力焦點讓男性更容易關心跟科學相關的問題。其實科學就是通過觀察客觀世界找到客觀世界運作規律的過程。男性的注意力特點,讓男性更容易先於女性發現這些規律。而對於女性來說,注意力焦點之外的東西,她們都是視而不見的。
五、外部環境不利於女性科研人員發展
2015 年,在韓國舉辦的世界科學記者大會上,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蒂姆 · 亨特談起女性在實驗室給他帶來的 「麻煩」,稱 「女孩子出現在實驗室時會發生三件事:你愛上他們,她們愛上你,而當你批評她們時,她們會哭泣」。
他甚至說,女性不應該跟男性在同一間實驗室工作,否則會引起混亂。他的這番言論遭到了學界內外的一致抨擊,他也因之辭去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榮譽教職。其實這種情況,在全世界的實驗室裡都是很普遍的現象。
全文總結:學界需要半邊天
我們從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由於兩性在進化過程中的差異,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男權社會形態,導致了女性在科學發展的早期階段發揮的作用沒有男性大。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未來一定會發生轉變,女性思維方式會讓科學更加關注人類自身。相信隨著時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會有越來越多的女性科學家走進大家的視野,她們必將給人類帶來有「溫度」的科學。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