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學術圈很火,畢業於清華大學、現任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的顏寧,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在Nature連發2篇論文。
要知道,Nature可是國際三大頂級學術期刊(Cell、Nature、Science)之一,發表要求有多高呢?國內的大學對發表CNS有很大的金錢獎勵,清華大學是100萬,重慶大學是60萬,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學校是50萬。
根據統計,在2019年,國內大學在CNS發表的論文,數量靠前的分別是中科院(52),清華大學(29),北京大學(19),復旦大學(14),浙江大學(1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2),其他學校全是個位數,甚至為0。
可顏寧教授到目前為止已經發了34篇CNS,當之無愧的頂級科學家。
對於很多中國網友來說,顏寧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學家,爾等只能望其項背,但這樣一位才女,如果只把她當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古板研究員,那就大錯特錯了。除了工作之外,她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網絡社交、看電影、看劇、滑雪、烹飪、種植等等數不勝數。
比如,你打開微博,就會發現她更新的頻率非常高,1天可以發10條:追國產劇,聊明星八卦,追星(朱一龍),跟網友掐架,一言不合就刪除+拉黑,時而傲嬌,時而暴躁,活脫脫一枚娛樂圈迷妹,小編在搜索信息的時候,驚訝的發現竟然還有人能做到科研娛樂兩不誤,活得如此灑脫。
正如她的簡介一樣,自由自在。也正如她的微博暱稱一般,晃晃悠悠。
作為一個媒體人,經常在各大平臺看到關於顏寧教授的推送,但內容並不是生物的科研科普相關,更多的是一些責備,比如身為一個中國人,清華大學的高材生,為什麼要出走普林斯頓,不留在國內做貢獻呢?一個不愛國的人,有再多的貢獻有什麼用?
一般來說,這種善於挑刺、責備、挑釁別人的網友,在現實生活中,是什麼樣的人呢?他們往往都是現實生活的失敗者。
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曾經提出了社會比較理論:處在社會群體中的個體,在缺乏客觀的評價背景之下,會利用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從而得出自我評價。
這個理論是針對社會上的所有人,成功者、失敗者,家境良好與家境貧窮的人都適用,它是普遍存在的,沒有人活成孤島,不跟任何人產生關聯,不跟任何人比較。
所以當顏寧在Nature上連續發表兩篇優秀的文章時,其實所有人都會投去豔羨的目光,不得不說,她就是比絕大多數人優秀。
但是這種羨慕在兩個群體中的反應是不一樣的:
對那些在現實生活中過的很滿足的人來說,這種羨慕也就只是羨慕,因為她比我們更努力,比我們更聰明,而努力和聰明又使她擁有更好的資源,所以她的成功比一般人要卓越很多。
這類人的心裡活動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每個人也擁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陷,我會向他學習,但是我也會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身邊的人。
而那些在現實生活中鬱郁不得志,工作、生活、感情都不順利的人,往往充滿了大量的負面情緒,他們要麼懶惰不願意努力,要麼努力了也改變不了什麼結果,網絡就成了他們發洩負面情緒的地方,在網絡上打擊優秀的人,成了他們獲得自信心的絕佳途徑。
你再優秀又能怎麼樣呢?又沒有為國家做貢獻。我再差,至少是愛國的,我在國內消費,我在國內工作,為國家增長GDP,為社會創造價值,我多了不起啊!
其實那些現實中越失敗的人,在網上發言越激烈,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這種發言可以發洩心中的不滿情緒,二是以為這樣可以打擊到對方,讓別人產生不快,從而產生短暫的幸災樂禍。
殊不知,自欺欺人,活在自己編織的美好世界裡,便永遠看不到世界的真相,也沒有辦法收穫更好的自己。
關於顏寧,討論的第2大話題就是婚姻。
看過不少留言,很多網友都認為,她雖然事業很成功,但沒有家庭,沒有孩子,即使現在有很多朋友,但晚年了誰會端茶倒水、照顧生病的你,孤苦伶仃,這樣的人生難道不失敗嗎?身為一個女性,拼事業沒用,相夫教子才是最重要的。
這不僅是很多男性的想法,也是不少女性的心聲。
一聽到這種觀點,很多人都會憤怒,這種觀點就是一種偏誤,但具體錯在哪裡呢?
第一,把結婚、有孩子照顧,當成了晚年幸福的必要條件。
有伴侶的陪伴,有孩子的照顧,這真的是晚年幸福的必要條件嗎?不管是網上還是現實生活中,不少七八十歲的老人生了四五個孩子,一旦生病之後,依然沒有人願意去照顧,因為子女越多,就越容易互相推脫責任,產生一種責任分散現象。
既然贍養父母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那憑什麼是我一個人負責?憑什麼我出1000塊,你只出800塊,父母小時候最疼愛的可是你呢!
至於伴侶,同為七八十歲的老人,身體的健康狀況都差不多,也沒什麼餘力要把對方照顧得多麼無微不至。
第二,以為結婚養孩子,是0成本的投資行為。
很多人,以為結婚生孩子是一件非常輕鬆的事情,只要把這一件事情做好了,晚年就一定快樂無憂。但實際上,兩性的相處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生孩子對身體的健康影響很大,養育孩子花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也相當高。
如果是出於養孩子可以養老的目的,有沒有想過,如果放棄這個選擇、選擇其他的選項,同樣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是否可以換來更大的回報呢?
第三,認為敢於挑戰世俗、拒絕從眾的人都是瘋子。
不得不說,從眾心理在社會上是廣泛存在的,別人娶了個漂亮的妻子,你也想娶個美女,別人買了漂亮的好車,你也想買,別人拿到了名校的MBA學位,你也想去讀。
對於很多人來說,從眾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防止被群體排斥,我不這樣做,大家就會詆毀、擠兌我,被孤立的滋味太難受了;二是為了降低風險,因為大家都在做的事情,怎麼可能是錯的呢?為什麼要冒險去做與眾不同的事?
但事實上,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不一定是對的,或者他們沒有想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只是隨大流。即使後悔,結了婚還可以離,生了孩子還可以讓對方一個人養,也可以把一切責任拋給父母長輩:都是你們逼我的。
女性必須結婚生子,把精力放在家庭上,對於整個社會來說,當然是有好處的,尤其對於男性:有人能把家庭打理好,做好後勤工作,就可以放心地把全部精力放在事業上,何樂而不為?
按照如今的離婚率,全世界很大一部分人都會經歷離婚的歷程,在美國,結婚時不管多麼信誓旦旦、海枯石爛,終將會有50%的夫妻會離婚。而在中國離婚之後,妻子為家庭的付出是沒有折現功能的。在看到了別人的教訓之後,很多女性就把重心放在事業上,甚至終身不婚。
法國作家伏波娃曾說過一段非常有深意的話: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他們都被要求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而女人的不幸則在於,她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享受的巔峰,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所以女性被社會文化裹挾著結婚、生子、回歸家庭,不僅僅是男性的強迫,更是不少女性自以為是的幸福。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應該全心全意拼事業,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孩子。你的選擇應該來自你的內心,而不是外界的強迫。
顏寧在採訪中說過這樣一段話:每個人的選擇要儘量遵從內心,決定要儘量來,選擇要自己做,如果不知道應該做什麼決定,可以多跟別人聊,在聊天的過程中發現還有更多的選擇,從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一個。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在人生道路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感,顏寧覺得做科研就是她的價值,而有一些人想要成為作家,有一些人想要成為企業家,因為是自己的選擇,所以不會後悔。
當然,也正是因為選擇了自己想要的,所以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但無論是什麼樣的選擇,每個人都不是踽踽獨行。
顏寧教授很排斥別人叫她女科學家,在她看來,科學家並不是男人獨有的標籤,並不是只有男性才能幹科研的工作。她曾經在瑞典參加一次學術討論會上,發現現場有一半的科學家是女性,她感到很震驚,原來有的國家真的做到了男女平等。
不僅如此,她還發現,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中,女性數量遠高於男性,誰說的女子不如男,第1個獲得諾貝爾獎理科類的華人不也是女性嗎。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無形中給自己戴上了枷鎖,給自己設定了很多限制,我們彷徨、不甘、抱怨,是因為沒有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而每個人要做的,就是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維信念,挖掘人生更多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無關性別、無關國籍、無關年齡,只與你是否想要把它做好、想要把它弄明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