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消息,5月13日,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的2篇論文在Nature同時上線。這是顏寧今年的「CNS首秀」,也是其學術生涯的第33、34篇CNS論文,這位傑出的女科學家再一次讓我們眼前一亮,也再一次讓我們提高了對她的關注度。
顏寧,這位被稱為中國最美女科學家,19歲考入清華大學,所學專業是生物學,更有幸的是她遇到了享譽海內外的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施一公教授。跟著施一公教授從事學術研究,孜孜不倦地鑽研學習,不斷解決那些困擾人們的生物學難題。
之後,為了進一步提高她的學術修養,在施一公的幫助下,顏寧出國深造,來到了世界著名大學普林斯頓。在那裡,顏寧如饑似渴,對知識的追求,讓她付出了巨大努力,並學成歸來,回到清華大學任教,當時年齡才30歲。
年紀輕輕就成為中國最頂級大學的教授,這也使得她成為當時「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她也像施一公一樣,帶著自己的學生,從事艱苦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多不菲的成績。她先後在《自然》、《細胞》、《科學》等國際著名雜誌上發表了近20篇論文,而且多篇論文被引用。
生命科學是21世紀的搖籃,顏寧雖然取得了很多重大成績,但是她從來不知道滿足,帶領團隊繼續攻堅克難,之後,她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世界級的生物領域難題,首次成功破解了人源葡萄糖轉運關鍵蛋白的晶體結構和工作原理,這個成功填補了生物科研領域的空白。
後來,普林斯頓大學再次向顏寧發出邀請,希望她可以擔任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也欣然接受,並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然而,她的離開卻讓很多人感覺不愉快,這樣的一位人才「流失」讓人心痛。
就連顏寧的老師施一公在公開場合也提到過,為什麼中國頂尖大學培養的高材生最後都成了別人的「嫁衣」呢?我們不僅要反思自己教育領域的存在的問題,比如學術不端,比如論文抄襲等等。其實,更重要的還是要培養大學生的情懷和國際視野。
這次顏寧發布的成果除了她自己,還有同樣是中國人面孔但也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中國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後錢洪武為論文的另一共同通訊作者及第一作者,當然,也有咱們國內大學的高材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趙新、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鄢仁鴻為並列第一作者。
在李老師看來,這些出國深造,甚至在國外長期執教搞研究的人未必就不愛國,他們這樣做,是去更好的地方,更優秀的地方汲取進步的營養,我們也不要太狹隘,開放的中國應該有這種願意向比我們優秀的群體學習的胸懷。當然,也有的長期不回來,也有的回來報效國家,但是我想,只要給人類做貢獻都是值得的。
關於這件事您怎麼看?歡迎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