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國的學術大牛越來越多了。連計算機界的泰鬥朱松純教授都回來了。人們一邊竊喜著,一邊問:曾經擔任清華大學教授的顏寧會回來嗎?是啊,那個回歸故土,又離去的最美女教授顏寧,會回來嗎?
最近顏寧又一次刷了屏。
繼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之後,顏寧拿到了女科學家組織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在得知這一消息後,許多網友都酸了:這明明是我們的科學家,卻在大洋彼岸大放異彩。
很多人猜測顏寧2017年遠赴普林斯頓是因為她在國內沒能當上中科院院士。實情當然並非如此。
顏寧兩個字就代表了一個傳奇。顏寧的顏值很高,可明明可以靠臉吃飯的她卻還有著超高的智商,已經有了超高的智商還給了她專注力和求知慾。總之,大多數人聽了顏寧的成長經歷,只會有一個想法:老天也太偏心了吧!
顏寧出生於1977年,兒時的她特別頑皮,爬樹、下河什麼都幹。你問她什麼時候寫作業?放學前都寫完啦!就是這麼氣人。
顏寧還是個文理雙料大學霸。
她在讀高中的時候,整天想的是要寫詩,要拍電影,要考北大中文系,要當一名記者。如果她能夠如願,那現在就會少了一位大科學家,多了一個著名的記者吧。是顏寧的高中老師,說顏寧理科學得那麼好,學文科可惜了,硬是給她分到了理科班。
填志願的時候,父親建議顏寧選生物,因為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
這話我們現在當然知道是忽悠人的,生化環材是四大天坑嘛。不過對別人是坑,對顏寧可不是。大學畢業後,顏寧拒絕去企業工作,她說:我這個性子,去企業,我肯定不習慣。
剛好那年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施一公回國做演講,顏寧就趁機拜在了施一公門下,繼續做研究。
一開始,在普林斯頓的日子,顏寧過得並不順利,無論她怎麼做實驗,就是做不好。作為一名生物系的研究人員,沒有比做不好實驗更糟的事了。這種煎熬的日子,顏寧熬了一年半,終於有一天,她獨立完成了實驗。老師施一公欣慰地說:顏寧,你終於會做試驗了。
從此她就像開了掛,各種發論文,做實驗,在生物膜蛋白領域一騎絕塵,走在了前面。畢業後,顏寧做出了一個令國人激動的決定,她沒有留在美國,而是回到了清華任教。
顏寧做科研的時候,不喜歡受到打擾,她的作息跟別人不一樣。她習慣每天睡到自然醒,接近中午才起,下午教教課,跟學生討論一下問題,刷刷微博,從吃過晚飯到凌晨兩三點,才是她搞科研的時間段。這個時間段顏寧幾乎不受外界打擾。
在接受雜誌採訪時,顏寧說,自己對於搞科研這事兒很享受,很感興趣,相對的,她不太願意花時間去搞關係,搞社交。
在清華的時候,按說國內各種各樣的評審會比較多,但顏寧不願意為此消耗自己的時間,她會直接拒絕,說:不行啊,我沒有這個時間,沒有那個時間。再加上顏寧奇葩的作息時間,為她擋掉了很多繁雜瑣事,也擋掉了很多獎項。
在清華待了一段時間後,顏寧感到自己在學術上陷入了舒適區,一切都那麼熟悉,熟悉到很難突破自己。她左思右想之下決定換一個環境,於是顏寧接受了普林斯頓的offer。
然而在普林斯頓,顏寧卻感到並未達到她突破自己的預期。
普林斯頓是她讀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後的地方,也是她十分熟悉的地方。儘管中間她離開了10年,但是生活環境和科研環境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對於顏寧來說,之前做過的科研已經有些索然無味了,她需要尋找新的方向,去突破之前的自己。從這一點來說,顏寧對普林斯頓的科研生活也並不十分滿意,但她從未停下過科研的步伐。
對於更多像顏寧這樣的科學家來說,他們需要的可能是更加純粹的科研環境,而不是被各種瑣事所圍繞。申請獎項,申請獎金,準備材料,這些工作不應該由科研人員去做。或許如此一來,顏寧們就能更加安心地回國搞科研了。
希望不再有科研大牛回國之後又離開祖國。把科研的土壤養肥一點,人才就自然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