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科學家黃令儀,研發出國產晶片,平生心願:洗刷百年國恥

2020-11-15 雲飛說史

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今天,晶片的製造已是檢驗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指向標,在美國領跑晶片市場的現在,各國對晶片研發的投入也越來越多,在這種科技的趨勢下,中國自然不甘落後,造出國產晶片,發展自有晶片產業,已是當前國內科技發展的重中之重

在我國研發國產晶片的科學團隊中,有這麼一個84高齡的女科學家,她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的一生都為振興中國的科技之路而殫精竭慮,這位國之棟梁,國寶級的科學家就是黃令儀,她的一生就是中國的計算機發展的科學史。

赤心報國,無雙國士

黃令儀,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奠基人之一,1936年,她出生在廣西南寧的一戶普通人家,在戰亂中長大,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科學家,黃令儀自幼就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中學畢業後,她考入了現在的華中理工大學,後來考研究生,進入清華大學深造,從而與半導體結下了不解之緣

眾所周知,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半導體器件是晶片研發,計算機製造的核心基礎,當時,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已經在美國誕生十多年了,而中國連基本的理論研究都還在摸索當中,對當時的中國來說,研製出第一臺國產微型計算機已是刻不容緩,而這個艱巨的任務就落在了黃令儀和她的同事身上。

對於黃令儀而言,這是一個偉大而艱巨的任務,在當時科技落後的中國,所面對的困難是無法言語的。黃令儀作為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她的「156工作室」可謂是燈火通明晝夜不息,為了不負時代所賦予的崇高使命,不讓國家和人民失望,黃令儀團隊,經歷了無數個不眠之夜,排除萬難,終於在1966年8月,完成了 「156組件計算機」的研製。

這是中國第一臺自行研製的空間計算機,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在半導體計算機行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它引領了中國科技的前進方向。但是在當時百廢待興的中國,計算機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必定是一條艱辛的。

二十多年後黃令儀因公務來到美國,那是1989年的冬天,正趕上國際晶片展覽會的召開,正是這場展會,讓黃令儀下定了中國晶片自製化開發的決心。在展會上,黃令儀整整用了一周時間,幾乎瀏覽了所有的展臺,發現在這些琳琅滿目的展品中,卻無一個屬於中國。作為中國半導體計算機領域的元老級人物,國內首臺電晶體計算機的研發者,黃令儀感到無地自容,堂堂中國在集成電路的領域,竟然如此落後,對她這類科研者而言,是件極其羞辱的事,當時的黃令儀就暗暗發誓,一定要設計出一塊高水準的國產晶片,來改變世界對中國的看法。

那時的黃令儀已經是個滿頭白髮老人,她不顧自己六十六歲的高齡躬行實踐,力學篤行,一路上披荊斬棘,最終實現了中國在國際展會上「零」的突破,並且受邀參加了德國紐綸堡博覽會。

十年困苦,玉汝於成

作為中國計算機行業的元老,黃令儀清楚地知道,國內的晶片建設任重道遠,但是計算機必定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晶片也是網際網路領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中國有自己的晶片企業,那麼對社會的發展就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於是她不顧年邁的身體,毅然邁入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的龍芯實驗室,開始了「中國晶片」的研發旅程。

對於大家來說,「晶片」這個詞並不陌生,特別是智慧型手機晶片,蘋果搭載的ARM晶片,小米的驍龍晶片,華為的麒麟晶片,這些大家都耳熟能詳,這些民用的手機晶片,我們直接進口,也無傷大雅,但是在軍事和航天領域,就必須要自產了。因為涉及軍事機密,作為衛星、航天領域所使用的高精尖晶片,必須完全靠自主研製,這不僅是面子問題,更涉及到了國防安全,其實即使購買,在行業壟斷的背景下,也會付出極高的代價。

其實,這幾年來,我國對晶片的進口,已經是個天文數字,它已然超過石油,成為了中國每年進口最多的產品,在各個領域,無論手機電腦還艦艇衛星,晶片無處不在,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黃令儀團隊,歷經十五年時間,不斷地克服改善,終於見證了那枚「龍芯」從1B、1C到3A、3B再到GS464E的歷程黃令儀早就到了退休的年齡,但是她為了中國的晶片國產化,毅然決然地重返工作崗位,一呆就是十多年。

國之重器骨,民族脊梁

去年,龍芯實驗室,終於向世界宣布,宣告新一代通用處理器研製成功,這標誌著晶片國產化的歷程已經翻開了全新的一頁,從此時起,中國人擁有了自己的晶片,中國的發展必將走出新的高度。黃令儀用她一生的時間,實現了她畢生的追求,科教興國,實現民族復興,在那漫長的十幾年中,「國產龍芯」從一棵幼苗長成了參天大樹,並且開花結果,中國晶片也終於進入航天領域,漫遊在茫茫太空。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全球化的浪潮愈演愈烈,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舊時代走來 ,已經成長為影響全球的社會主義強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誰擁有了核心技術,誰就會引領時代的發展。

結語

數百年來,無數個仁人志士,無數個像黃令儀這樣的科研工作者,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業,他們的名字必將被鐫刻入史冊,被我們以後世子孫所膜拜,並將激勵和指引我們為了祖國的的富強和民族復興大業,砥礪前行。而黃令儀老師也憑藉自己的努力,親手抹去了祖國身上的侮辱。只要我們是中國人,就應該在祖國需要的時候,奉獻自己的力量,發揮我們自己的餘熱。這樣祖國才能夠更加強大,繁榮強盛。不知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

相關焦點

  • 84歲老人研發國產晶片,有生之年最大的心願: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
    ,84歲終造出國產晶片,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第一臺國產微型計算機研發出來。但很多國產手機所使用的晶片也不並不是本土研發。例如小米、Vivo等本土品牌所使用的晶片都是來自美國高通的驍龍晶片。十五年的研發歲月匆匆而過,中國晶片也有了顯著的發展,從1B、1C到3A、3B再到GS464E,也開始變得愈發成熟。儘管黃令儀各方面都沒辦法和年輕的時候相比,但只要祖國有需要,她便會義無反顧的投入到工作之中。84歲的高齡卻依靠著自己的努力孕育出了絢爛的花朵。
  • 中國女科學家黃令儀,84歲仍奮戰在科研一線,成功造出國產晶片
    有一位耋耄老人,她儘管已經是84歲的高齡,但仍然奮戰在科研一線,帶領團隊不斷研究新事物,最終成功造出國產晶片。她就是科學家黃令儀。黃令儀和同事們沒日沒夜的付出終於取得了回報,他們成功研發出了中國第一臺微型計算機,這為中國微型計算機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黃令儀:84歲造出國產晶片,一生的心願是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
    要知道,在電子計算機經過電子管、電晶體、集成電路等數代的發展之後,晶片行業已經成為關乎國防民生的重要行業。要想實現晶片的突破,自然也就需要奮起直追。這其中,科學家的作用也就至關重要。而在我國國產晶片的製造上,一位老人居功至偉,她就是黃令儀。
  • 好消息,我國84歲老人造出國產晶片,投身於我國晶片領域
    本該是在家頤養天年的年齡,本該是安享晚年的的年齡,但是這位科學家為了我國地科研事業,84歲了奮戰在科研一線,不得不說在,這樣的科學家,值得我們每個人尊重和敬佩,她就是科學家黃令儀。她不僅在84歲還未退休,而且還造出了國產晶片,為我國節約了上萬億資產。
  • 84歲科學家不退休造國產晶片,一舉打破美國壟斷,為國家省上萬億
    在現如今的信息化時代中,晶片已經成為很多工業產品的核心部分,它被廣泛應用於計算機、交通、醫療、軍事、通信以及製造業等各個領域,我國也早在上個世紀就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但因為種種原因,在起步階段,七國對於晶片技術的掌控程度非常有限,大量的專利技術都被西方國家壟斷,但晶片技術是科技發展之路上必須攻克的一個難關,大量的中國科學家投身其中,「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國實現了從二極體、三極體到大規模集成電路
  • 84歲仍在科研一線奮鬥,為中國製成國產晶片
    晶片作為手機、電腦等產品的核心,一直被我國所重視,我國對於晶片的研究工作一直沒有停止,其中也湧現出了很多晶片研究工作者,例如這位84歲的高齡女科學家「黃令儀」。黃令儀的成長黃令儀於1936年出生,在當時的年代,人民「重男輕女」的刻板印象十分嚴重,很多人都認為只有男孩需要去上學,女孩就在家裡學習刺繡,幹些農活就行。
  • 84歲仍在科研一線奮鬥,為中國製成國產晶片
    晶片作為手機、電腦等產品的核心,一直被我國所重視,我國對於晶片的研究工作一直沒有停止,其中也湧現出了很多晶片研究工作者,例如這位84歲的高齡女科學家「黃令儀」。黃令儀的父母不一樣,她的父母都十分支持她學習,而黃令儀也是十分熱愛學習,儘管很多人對於一個女孩如此用功學習會有異議,但是她從來沒有聽進去,也沒有放棄過。黃令儀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之後又到了中科院進修。在一次參與美國晶片展覽會後,黃令儀就被晶片的魅力所吸引,她認識到了晶片是未來不可或缺的高科技產品,於是就暗下決心:要為中國製造出國產晶片。
  • 84歲老奶奶堅持前線研究!自研晶片打破壟斷,為祖國節省上萬億
    但並不是沒有取得進展,雖然有像陳進這樣的"漢芯造假事件"出現,但在國內也並非沒有人勤勤懇懇、為晶片研發付出大半輩子的人,她就是84歲還堅持在前線研究晶片的科學家黃令儀,黃奶奶。黃令儀出生在1936年,可以說在她的童年時期已經經歷過戰亂的時期。或許有這方面的原因,黃令儀在學習上非常刻苦,小小的她在心中立志:總有一天會為祖國的強大而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直接省下上萬億,84歲老人不退休造國產晶片,打破美國技術壟斷
    信息化時代,晶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很多工業產品的核心部分,在計算機、醫療、交通、軍事等領域廣泛應用。此前,關於晶片我國一直依賴進口,但近幾年,早也從起步階段的舉步維艱,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這些離不開大量科學家的嘔心瀝血,正是他們的堅持不懈,我國才能從二極體、三極體再到集成電路、CPU晶片實現蛻變。
  • 美國晶片封鎖,何懼!只因有她——中國國寶級科學家,黃令儀
    那時候,我國在晶片研發上一片空白,而晶片卻是一個國家科技研發的核心技術,每個國家的核心技術是不可能共享的。難道不進行晶片研究,只知道用晶片,真的就是未來嗎?果然,沒兩年,更大的打擊就來了!1989年,黃令儀被公派到美國,在參觀拉斯維加斯的國際晶片展覽會時,發現成千上萬的攤位裡,竟然沒有中國一個位置!
  • #致敬真知灼見#「中國晶片之母」黃令儀,84歲仍奮戰在一線
    不過,當時的華中工學院的地位,可比現在的華中科大高出幾個數量級,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的工科類高校。別看黃令儀是個女孩子,但是,在工科院校的學習成績卻十分優異,讓同系的所有男同學都特別汗顏。大學畢業時,她獲得了保送清華大學半導體深造的機會。
  • 美國晶片封鎖,何懼之有!只因有她—中國國寶級科學家,黃令儀
    從1962年加入到中科院計算所,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從二極體、三極體、大規模集成電路,到中國自主研發設計的第一枚CPU晶片,黃令儀見證並參與了中國微電子行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 於是,65歲本該退休的黃令儀,第三天就帶上五人進了龍芯實驗室,為龍芯出戰!
  • 我國成功突破美國技術,84歲老人造出國產晶片,節省了上萬億經費
    02科學家黃令儀在最開始的時候,在我國方面,對於晶片的研發是完全沒有什麼重大的突破的,但是這種看似渺小的晶片,真正卻關乎著國家工業,國防領域方面的發展。但隨著我國科學家們的不斷努力,不斷地去突破,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國在晶片領域的發展也最終得到了突破和發展。而今天這位老科學家就是其中一員,她就是黃令儀。1936年,出生在廣西南寧的普通家庭,在當時那個倫亂的年代,面對著外來侵略者對我國的欺壓,欺凌,讓黃令儀從小就有了危機感,她明白落後就會挨打,想要不受欺負,只有自己強大起來才可以。
  • 84歲女科學家打破美國壟斷,造出中國芯
    資訊時代就是晶片時代,因此,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晶片的發展,我國也不例外,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我國就開始研發晶片,1965年,我國河北半導體研究所成功研發出國內首批電晶體和數字電路,1968年,上海無線電十四廠研發成功PMOS集成電路,但是由於我國逐漸進入國際市場,由於國外供應的晶片性能和價格優勢更強,因此,我國的國產晶片事業有一定的停滯。
  • 七旬女科學家如今依然奮戰科研一線,國產晶片出自她手,令人敬佩
    黃令儀,今年已經84歲的高齡,依然活躍在科研一線,在她的帶領下,團隊的研究成果不斷出來,國產晶片就出自黃令儀帶領的團隊之手,令人佩服。有記者曾經採訪過她,問她一生當中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她的回答是: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這就是一位女科學家的信念,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 84歲院士打破技術壁壘,一箭雙鵰可節省萬億元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儘快發展起來,只有強大了才能不受欺負,因此我國科學家夜以繼日的研究新技術、新發明,為的就是打破國外技術。如今我國再次傳出一個好消息,84歲院士打破技術壁壘,一箭雙鵰可節省萬億元,美國壟斷再次失敗。
  • 84歲老太不退休造「中國芯」,省下上萬億元,一舉打破美國壟斷
    為了能儘早突破美國的晶片壟斷,我國的科研人員一直都在努力攻破晶片上的技術,皇天不負有心人,我國的一名科學家終於製造出了屬於中國的國產晶片,還為此為祖國省下了上萬億元,但是令人更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晶片的研發者竟然是一名高齡84歲的老太太。
  • 打破西方技術封鎖,84歲的她結束中國"無芯"歷史,為國"出徵"省下萬億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她一直在研發一線,參與了從分立器件、大規模集成電路,到通用龍芯CPU晶片的研發過程,為我國計算機核心器件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本期推送,讓我們走近這位84歲的女科學家,一起了解她的傳奇故事——半導體專業的領軍女科學家1936年,黃令儀出生於廣西省南寧市,其父是廣西博物館創始人,母親是廣西化學研究院前輩。
  • 老一輩科學家是如何打破國外晶片封鎖的——看看華科這位校友
    其實,我國的很多老一輩科學家,都知道缺芯之痛,也都在晶片行業奮力直追,不過由於多種複雜的原因,導致原本與世界並駕齊驅的中國晶片產業被歐美甩開了距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位在晶片行業孜孜不倦的老科學家——黃令儀。
  • 84歲巾幗英雄造中國芯,每年為國節省20000億,她讓美國坐立難安
    如果一定要在科學界評出一位重量級明星的話,那今年已經84歲,卻為國家科學事業奉獻了半生,被稱為「龍芯之母」的黃令儀院士,毋庸置疑就是科學界最耀眼的星。 自主研發晶片有多重要?曾有美國科學家說過:「美國可以隨時關閉中國發電廠的發電機,讓他們再也打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