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科學家是如何打破國外晶片封鎖的——看看華科這位校友

2020-11-03 中原說教育

晶片,特別是高精度晶片,一直是中國企業之痛。由於技術掌握在別人手裡,所以也就成了他們制裁中國企業的常用手段。所以,現在國家不惜重金投入,打造我國的晶片產業,現在,我國已經能夠在實驗室不使用SUV光刻機生產出了7nm的晶片,不過離量產還有一段距離。

其實,我國的很多老一輩科學家,都知道缺芯之痛,也都在晶片行業奮力直追,不過由於多種複雜的原因,導致原本與世界並駕齊驅的中國芯片產業被歐美甩開了距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位在晶片行業孜孜不倦的老科學家——黃令儀。

在2020年1月11日,CCF2019年中國計算機學會頒獎會&理事長就職典禮舉行,會上頒發了2019年CCF夏培肅獎項,獲獎者是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校友黃令儀。

CCF夏培肅獎


黃令儀:1936年出生於廣西省南寧市,其父是廣西博物館創始人,母親是廣西化學研究院前輩。1954年考入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後她被派到清華大學半導體專業深造,是我國第一批半導體專業的領軍女科學家。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她一直在研發一線,參與了從分立器件、大規模集成電路,到通用龍芯CPU晶片的研發過程,為我國計算機核心器件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黃令儀


以下數據來自於華中科技大學本科招生網!(有刪改)

半導體專業的領軍女科學家


1960年,黃令儀學成返校,在母校創建了半導體專業,講授半導體器件與材料課,同時帶領學生進行半導體二極體研究。當時各方麵條件艱苦,他們就自己動手幹,還創建了實驗室,並研製出半導體二極體。

1962年,黃令儀加入中科院計算所,一心投入到科研工作當中,她應該是我國最早開始研究晶片的人之一。1973年黃令儀開始投入到013大型通用計算機的研製,013機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 。

1977年,中科院計算所引入了一個"電路預研"項目,黃令儀被點名負責集成電路、器件工藝和晶片研製這幾方面的工作。集成電路是晶片的基礎,晶片運行的快慢、功耗大小,全靠集成電路設計。為了讓自己設計的晶片能投產,在對比了不同電路特性後,黃令儀用了一個"笨辦法":把決定集成電路功耗、速度的關鍵環節一個一個拆解開,逐個突破。當時,她和研究小組成員幾乎整天泡在辦公室,一人拿著幾個版圖來回對比,直到把主流集成電路的器件原理、工藝原理完全摸透了,才研究出一種新型"I2L結構",用這種結構做出的一款256ROM內存,還獲得了1980年院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可就在黃令儀一鼓作氣想繼續突破的時候,事情卻出現了轉折——"經費緊張,大規模集成電路項目取消"。這對致力於中國芯研究的黃令儀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中國芯從與世界同步發展到10年以後全面落後世界領先水平!

晶片行業的全面落後

時間向前前進十年左右,1989年,黃令儀被公派到美國一家公司進行合作。在參觀拉斯維加斯的國際晶片展覽會時,黃令儀發現,成千上萬的攤位裡竟然沒有中國一個位置!好不容易在擁擠的人群中看到了幾個國人手中拿著長城公司的塑膠袋,她立馬迎上去,親切地問:"你們是來參展的吧?""不,是來參觀的。"

黃令儀心中猛然一震,她最明白,1963年我國集成電路的研究水平和國外是同步的,怎麼十幾年下來,反而無立足之地了?她覺得這是莫大的恥辱,一定要設計出一塊高水平的晶片,洗刷恥辱。

60年代電子產業

再次潛心專研半導體

1990年回國後,黃令儀就潛心鑽研各種集成電路的設計方法,從建立版圖庫、時序庫開始,到寄生參數對性能的影響、時鐘樹的生成、全局規劃、時序驅動布線等等,全定製、標準單元、宏單元的設計方法都研究過,用戶包括華為的程序控制晶片、計算所的模糊控制晶片等等,批准了兩個發明專利。

有關單位在2000年推薦她參加了一個國際發明專利博覽會。這個在德國紐倫堡召開的博覽會於1949年創立,2000年第一次邀請中國參加。全國大約去了32人,別人一個公司一個攤位,而我們中國只有一個小而擁擠的攤位。歸國的大巴走了約一半車程,黃令儀被通知所送的專利被評為銀獎。興奮之餘,定下心來,她仔細一想:真正用上的晶片在哪裡?令人痛心的是,晶片做出來了,沒有用,鎖在抽屜中,得了獎,又怎樣?它只是一張紙。

65歲"出山"再戰,不問回報

2001年,已經退休的黃令儀突然接到當時計算機所李國傑所長的邀請,希望她能幫助計算機所的"龍芯CPU"做物理設計。黃令儀只問了他們一個問題:經費有多少?當得知全實驗室的可用研究經費只有100萬時,黃令儀"拒絕"兩個字幾乎就要脫口而出。

黃令儀和她的同事


100萬?軟體費、投片費、人工費、返工費算下來都不止100萬,想做晶片,怎麼可能?當時已65歲黃令儀,經歷過"大規模集成電路"因缺少經費夭折之後,她承受不起因經費緊張再次半途而廢的打擊了。可是如果還想在有生之年做出一塊讓自己驕傲的晶片,錯過這次,還有更好的機會嗎?

想通了這一層,黃令儀毅然決定再次"出戰":"我來和你們幹!"

黃令儀的榮譽證書


雖然對晶片研究有經驗,但是黃令儀知道,十幾年過去了,技術迭代後自己熟悉的那些理論基礎已經不再適合當下的工藝規範。"龍芯課題組"的工作氛圍,總讓黃令儀有一種回到年輕時的感覺,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惡補相關知識。

龍芯1號晶片的全定製宏單元設計都是由黃令儀負責的,包括寄存器、IO PAD等。龍芯1號是我國首款自主研製的高性能通用CPU,它的研製成功表明我國初步掌握了當代CPU的關鍵設計技術,終結了中國計算機產業"無芯"的歷史。

龍芯3號


從龍芯1號,2號到3A、3B,龍芯的每一塊晶片中都凝聚著黃令儀的心血。龍芯2號CPU 採用先進的四發射超標量超流水結構,片內一級指令和數據高速緩存各64KB,片外二級高速緩存最多可達8MB.最高頻率為1000MHz,功耗為3-5瓦,遠遠低於國外同類晶片。目前龍芯2號系列晶片已被廣泛運用在行業終端、工業控制、數據採集、網絡安全等領域。2007年開始,黃令儀參與龍芯3號定製模塊的物理設計。首款龍芯3號於2009年研製成功,集成4個處理器核,主頻達到1GHz,標誌著我國在關鍵器件及其核心技術上取得的重要進展。

根據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僅進口晶片就需要對外支出2000多億美元。2018年,82歲的黃令儀又再度出山,帶著團隊一起自主研發出中國龍芯最新一代處理器。這款晶片的誕生,讓我國能省下每年幾萬億向國外購買晶片的錢!

時至今日,84歲高齡的黃令儀仍然站在研發一線,在屏幕前拖動滑鼠查看版圖,對祖國的忠誠和對事業的熱愛支持著她瘦小的身軀不斷前行。兩鬢斑白終不悔,路途艱辛亦無懼,一腔熱血赤子心,鑄就一顆中國"芯"!

(上述數據來源:華中科技大學本科招生網)

由此可見,華中科技大學致力於為國家育才,將為國家貢獻高科技人才作為一件驕傲的事情。而在其官宣中從來都是哪位校友成為了中國頂尖的科學家,為國家和社會做了多少貢獻。

儘管華科的校友在國外知名大學中有不少院士校友,但是,但是縱觀華科的官網,他們基本上是上不了學校官網的(即使有所提及都是一筆帶過),因為為他國培養的人才不值得驕傲,即使再厲害也不值得宣傳。可見,華科這樣的高校一直都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高校。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簡介:華科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於2000年5月26日合併成立,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和「985工程」建設高校之一,是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

師資力量:現有專任教師3400餘人,其中教授1200餘人,副教授1400餘人;教師中有專職院士19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5人,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57人,國家級教學名師9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4人、青年拔尖人才28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2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4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9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9個。

硬體實力:在硬體平臺方面,華科建設有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以及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籌)、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還擁有1個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專業實驗室、6個科技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及一批省部級研究基地。還有今年七月份開建的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

華中科技大學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一所高校最應該宣傳的是自己國際化有多厲害呢還是為國家做出了多少貢獻?

相關焦點

  • 陝西這位院士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封鎖,斬獲中國工程界最高獎!
    1996年,該獎項首屆頒發,迄今已有機械、運載、信息、電子、化工、醫藥、衛生、工程管理等不同工程學科的304位科學家及1個團體獲獎。25年間,光華工程科技獎見證了中國工程科技領域的高速發展,激勵了一大批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華人工程科技專家,表彰了他們在工程科學技術及工程管理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傑出成就,在工程科技界產生了強烈反響,並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 他60歲被癌症患者召回創業 研發5nm晶片蝕刻機 迫使美國放棄封鎖
    同時半導體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幾乎任何一個電子設備都有半導體晶片的身影。中國每年的晶片進口額高達3000億美金,比進口的石油還要多。這背後的原因正是國內半導體行業極度落後的現實。從上遊的原材料、製造設備,再到晶片設計、代工生產、封裝測試,全都被國外巨頭牢牢壟斷。
  • 他回國研發"中國芯",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已用於空軍重大項目!
    近日,據俄羅斯工程科學院消息,中國五位科學家:龍騰、王立軍、張丹、莊巍、李永勝,當選為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已進入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官方網站最新公布的外籍院士名單。其中,大連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傑出校友,北京聯星科通公司董事長莊巍當選為"信息系統、計算和電子工程、通信和電信"學部外籍院士。
  • 向老一輩科學家致敬 《侯德榜》巡演走進內蒙古—新聞—科學網
    弘揚科學精神,向老一輩科學家致敬。
  • 日本媒體稱讚, 中國這位最美女科學家, 打破美國50年技術封鎖
    其實中國的科技在剛建國那會是非常落後的,那個時候的中國,什麼都是從零開始,別說科技了,平常人能夠吃飽穿暖就已經還是奢望了,但是即便是在那樣的貧困的年代,中國的科技水平照樣是不斷地提高著,而這背後離不開那些可親可敬的中國科學家
  • 研發自主智慧財產權晶片、打破國外封鎖,交大男神院士獲「中國工程界最高獎」
    西安交通大學蔣莊德院士研製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系列MEMS特種傳感器及其核心晶片,引領和帶動了我國高端MEMS傳感技術的發展;主持研製出了國內首臺1500mm大口徑非球面車磨複合工具機,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主持研製出了國內首臺集齒輪、齒輪加工刀具、曲軸等複雜型面和迴轉軸件檢測為一體的組合式精密測量儀器,成功替代了國外產品;主持研製的4種規格納米臺階高度樣板獲
  • 我國晶片產業能否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從航空航天到金融保險從衛生醫療到家用家電,晶片幾乎在每個行業都有所應用,可是由於我國晶片技術起步較晚,和國外的技術封鎖,導致我國所使用的晶片大多依賴進口,而當今世界絕大多數晶片都是採用矽基材料的集成電路,像矽以外材料做成的集成電路包括鍺,砷化鉀,石墨烯和碳,一直都是半導體領域的前沿科技
  • 緬懷-陳創天,這位讓美國嘗到封鎖滋味的科學家,才是民族脊梁!
    但如果提起中國封鎖美國的KBBF雷射晶體,很多人都有所了解。沒錯,陳創天就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塊KBBF雷射晶體的製造人。正是他研發的雷射晶體,首次讓美國嘗到了被封鎖的滋味。由於KBBF在軍事領域的應用遠大於民用,2009年,我國正式發布禁令,禁止向國外出口KBBF晶體產品和相關技術,尤其是美國。這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封鎖美國的技術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項軍用技術。在遭到我國禁運後,美國經過多年研發,於2016年才製造出第一塊美國的KBBF晶體,而且成本遠低於中國。這讓人們不禁驚呼,打破封鎖,一直是中國的報導,美國是不是拿錯劇本了。
  • 打破國外封鎖!首臺國產全動飛行模擬機交付
    華模科技首席科學家、南航民航學院教授顧宏斌說:「一項新產品的研發雖然是艱難且漫長的,但是大家一起埋頭攻克難關的寶貴經歷未嘗不是人生的財富。」校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此次交付的飛行模擬機是南航與華模科技在產學研方面深入合作的成果,除了由顧宏斌擔任技術研發的首席科學家之外
  • 畢業年薪百萬,26歲當上副教授,華科的人才生產力何為如此兇猛?
    華科官方公眾號披露,這位本科生在四年內一共發表了SCI論文10篇,其中3篇一作或共同一作。其導師更是評價他為「學術水平已達到博士畢業生水平」。不僅如此,更進一步的公開信息中,還顯示這位少年還成為華科有史以來,首個直博斯坦福的本科生。但這還不是結束,外界也開始把更多華科之前披露的優秀人才成果聯繫在一起。當做華科現象來關注。
  • 打破西方技術封鎖,84歲的她結束中國"無芯"歷史,為國"出徵"省下萬億
    2020年1月11日,CCF2019年中國計算機學會頒獎會&理事長就職典禮舉行,會上頒發了2019年CCF夏培肅獎項,獲獎者是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校友黃令儀。一直以來,中國的"無芯"之痛,激勵著科研人員的鬥志,黃令儀就曾為國"出徵",成功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
  • 接過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火炬接續奮鬥——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學習傳承科學家精神
    新華社北京7月17日電題:接過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火炬接續奮鬥——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學習傳承科學家精神新華社記者溫競華「這一別,就是30年,30年我一次也沒有回過家。……有同志問我,忠孝不能兩全,你是怎樣理解的?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 突破國外技術封鎖?60歲美國科學家帶15人團隊回國,為祖國效力
    我國的科技實力一直都是人們的一個人們話題,而美國在對我國企業進行晶片禁運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才不會被卡脖子,而有位60歲美國科學家帶15人團隊回國,為祖國效力,突破國外技術封鎖。
  • 打破國外30年技術封鎖河北矽谷實現對位芳綸纖維工業化生產
    該項目攻克了超高分子量PPT A樹脂製備及其液晶紡絲等一系列難題,成功打破國外對我國長達30年的技術封鎖,實現我國獨立自主對位芳綸技術和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據了解,對位芳綸纖維是一種新型高科技合成纖維,具有優異的物理機械性能、熱穩定性、阻燃性及優良的電絕緣性能等,其強度是優質鋼材的5至6倍,模量是鋼材的2至3倍,韌性是鋼材的2倍,而重量僅為鋼材的1/5。
  • 中國打破國外封鎖 研髮長徑比30倍超細長杆件
    中心拉杆系超細長杆產品,長度和直徑比近30倍,精度要求又高,加工難度大,國內共有3家在研,其他兩家一直未能交付合格件,國外始終對該零件的加工方法進行封鎖。工作室接到任務後,團隊領頭人王英武和成員們共同努力鑽研,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交付了合格試件,用普通車床創造了科研生產奇蹟,打破了國外對此機型關鍵件的技術封鎖,解決了這一生產瓶頸。擴壓器零件壁薄、直徑大,正常的加工方法無法保證。
  • 84歲科學家不退休造國產晶片,一舉打破美國壟斷,為國家省上萬億
    在現如今的信息化時代中,晶片已經成為很多工業產品的核心部分,它被廣泛應用於計算機、交通、醫療、軍事、通信以及製造業等各個領域,我國也早在上個世紀就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但因為種種原因,在起步階段,七國對於晶片技術的掌控程度非常有限,大量的專利技術都被西方國家壟斷,但晶片技術是科技發展之路上必須攻克的一個難關,大量的中國科學家投身其中,「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國實現了從二極體、三極體到大規模集成電路
  • 美國晶片封鎖,何懼!只因有她——中國國寶級科學家,黃令儀
    前言美國曾有科學家說過:「美國可以隨時關閉中國發電廠的發電機,讓他們再也打不開!」美國憑什麼這麼狂!在技術上,國外公司完全有可能在出口到我國的處理器中植入可用特定手段激活的破壞性或間諜性指令。一旦晶片被動手腳,那麼中國發電廠必將陷入癱瘓!也就是說,你用別人的晶片技術,等於自己的心臟被別人緊攥在手裡!
  • 喝假酒,乾重活:華科校友88毫克機器人登Science子刊
    機器之心報導編輯:杜偉、小舟、蛋醬僅靠甲醇續命,卻能拖運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體,南加州大學研究員、華科校友楊秀峰以一作身份發表的這篇研究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者需要進一步探索如何實現機器人的燃料添加功能,從而在更長的時間內持續供能。此外,如果能夠對 RoBeetle 進行編程並實現與操作者通信,那麼這款機器人還能用於人工授粉或協助手術等更多場景。
  • 「晶片大牛」毅然回國,給華為帶來30多位人才
    正因為如此,美國很多時候都能夠對其他國家進行封鎖,很多國家由於自身實力有限,對於美國的封鎖也是敢怒而不敢言。不過在最近這些年,我國猶如一隻黑馬脫穎而出,在經濟、軍事以及科研領域都取得了飛速發展,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也越來越高。美國想要對我們封鎖,也變得越來越困難。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晶片行業,我國和美國還有著一定的差距,很長時間都需要大量進口。
  • 喝假酒,乾重活:華科校友88毫克機器人登上Science封面
    導語僅靠甲醇續命,卻能拖運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體,南加州大學研究員、華科校友楊秀峰以一作身份發表的這篇研究,剛剛登上了 Science 機器人子刊封面。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者需要進一步探索如何實現機器人的燃料添加功能,從而在更長的時間內持續供能。此外,如果能夠對 RoBeetle 進行編程並實現與操作者通信,那麼這款機器人還能用於人工授粉或協助手術等更多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