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破國外封鎖 研髮長徑比30倍超細長杆件

2021-01-07 人民日報海外網

王英武勞模創新工作室是中國航發東安以全國勞動模範王英武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擁有首席技能專家2人、高級技師5人、技師4人、高級工程師4人,曾先後獲得了「哈爾濱市工人先鋒號」「黑龍江省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2017年,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楊磊攝

中國航發東安 樊洋

王英武勞模創新工作室是東安以全國勞動模範王英武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也是東安公司首個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作室成員中,首席技能專家2人、高級技師5人、技師4人、高級工程師4人,絕對的高技能「大咖」團隊。成立4年以來,工作室創新成果200項,其中有1項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並有150項已經完成成果轉化;4年累計產生經濟效益600餘萬元。工作室在解決公司關鍵產品疑難雜症、推動創新、培養技能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工作室是公司的科研生產「智囊團」和攻堅「急先鋒」,哪裡有難啃的「硬骨頭」,哪裡就有工作室成員們的身影。中心拉杆系超細長杆產品,長度和直徑比近30倍,精度要求又高,加工難度大,國內共有3家在研,其他兩家一直未能交付合格件,國外始終對該零件的加工方法進行封鎖。工作室接到任務後,團隊領頭人王英武和成員們共同努力鑽研,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交付了合格試件,用普通車床創造了科研生產奇蹟,打破了國外對此機型關鍵件的技術封鎖,解決了這一生產瓶頸。擴壓器零件壁薄、直徑大,正常的加工方法無法保證。工作室成員王英武、郭君偉、馬海東等經過研究,發現問題出在零件裝夾變形,一番討論後,大家決定採用粘膠的方式來試一試,粘膠的裝夾方式可使零件處在自然狀態下加工,消除零件裝夾變形。經過幾輪試製後,成功解決擴壓器機加變形這一大難題,產品合格率達到100%。

凝聚了公司機械加工的優勢資源和智力,王英武勞模創新工作室自然而然地成了公司「改善創新基地」。機匣類零件是東安的主要產品,在加工過程中需要操作者手動輸入較多零點,然而手工輸入零點的風險較大,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產品超差和報廢。工作室積極對該項工作進行精益改善,機匣組組長劉加良組織探討編制自動算點程序,解決這一難題。經過一個星期的研究,他們將宏程序進行分解成4段編程,找正值輸入編程、角向計算編程、角向值邏輯判斷、零點計算過程,最後將這4段程序進行邏輯合併,得出完整的計算程序。新編制的零點計算宏程序,只需人工一次輸入,計算的旋轉角向及零點全部自動寫入設備,操作者只需輸入找正值,即可實現自動計算和自動寫入多個零點,極大地降低了風險,提高了加工效率。

除了攻關、創新改善,培養出更多的技能骨幹也是工作室的任務之一。公司深挖工作室「大咖」們的實踐經驗,製作成具有專業特色的崗位培訓教材,供青年職工學習;針對一些關鍵零件的加工技術難點,還有可視化示範教材用來參考,共編制專家知識案例40餘篇。「大咖」們還親自帶徒弟、傳絕技,使他們的高超技藝擁有更多的「接班人」,更好地為公司科研生產服務。工作室成員中,2人次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4人次獲省部級、地市級勞動模範稱號;3人次獲公司級勞動模範稱號。工作室儼然已經成為公司的「師帶徒基地」,為公司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技能骨幹。王英武勞模創新工作室也先後獲得了「哈爾濱市工人先鋒號」「黑龍江省工人先鋒號」「全國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

弘揚創新精神,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王英武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大咖」們將繼續凝聚團隊的集體智慧,聚成公司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能,不斷前行。


責編:吳瀟

相關焦點

  • 打破國外30年技術封鎖河北矽谷實現對位芳綸纖維工業化生產
    該項目攻克了超高分子量PPT A樹脂製備及其液晶紡絲等一系列難題,成功打破國外對我國長達30年的技術封鎖,實現我國獨立自主對位芳綸技術和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據了解,對位芳綸纖維是一種新型高科技合成纖維,具有優異的物理機械性能、熱穩定性、阻燃性及優良的電絕緣性能等,其強度是優質鋼材的5至6倍,模量是鋼材的2至3倍,韌性是鋼材的2倍,而重量僅為鋼材的1/5。
  • 25歲打破國外壟斷!「湖南小夥」自主研發,讓世界用上「中國芯」!
    他曾領銜攻關「高速重載工程機械大流量液壓系統核心部件」項目,成功研製出液壓系統核心部件端面貼合式新型緩衝油缸、分體式大流量多功能集成液壓閥組並實施應用;曾主持軍工級「高性能油氣懸掛油缸」項目的研製工作,成功研製出的第一代高性能油氣懸掛油缸,打破了發達國家對該產品的技術封鎖。
  • 他回國研發"中國芯",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已用於空軍重大項目!
    回國後創辦晶片設計公司,多次承擔完成國家"863計劃"課題,擁有多項專利,領導中國第一塊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GNSS多系統衛星導航SoC晶片量產,獲得中國衛星定位導航協會優秀工程和產品獎,打破了外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壟斷
  • 中國機器人巨頭,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年營收超27億
    根據IFR發布的《全球機器人報告2020》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年度安裝量排名前五的市場分別為中國、日本、美國、韓國和德國。新松機器人的貢獻在於通過自主研發掌握了核心技術,進而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新松機器人能在短短二十餘年間取得這樣的成就,一方面離不開中科院的支持,一方面則是因為其始終堅持走自主研發的道路,同時也離不開近十餘年來機器人行業高速發展的大背景。
  • 研發自主智慧財產權晶片、打破國外封鎖,交大男神院士獲「中國工程界最高獎」
    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主管,目前已舉辦第十三屆,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西安交通大學蔣莊德院士研製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系列MEMS特種傳感器及其核心晶片,引領和帶動了我國高端MEMS傳感技術的發展;主持研製出了國內首臺1500mm大口徑非球面車磨複合工具機,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
  • 打破國外封鎖!首臺國產全動飛行模擬機交付
    此前,該飛行模擬機順利通過了中國民用航空局D級鑑定。該模擬機由上海均瑤(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華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模科技」)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南航」)飛行模擬與先進培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研發。
  • 這套中國自主研發的設備首次亮相青島海科展,再次打破先進國家技術封鎖
    首條國產深海低噪聲毛髮阻尼陣列亮相據悉,本次展會上發布的阻尼陣列產品,攻克了大深度陣列水聽器設計、阻尼護套設計及實現工藝、微弱信號超遠距離傳輸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已經完全可以替代國外裝備,而且在最大工作深度、設備生存能力等一些關鍵性能指標上有顯著提升,打破了先進國家在該領域的技術封鎖,在海洋研究和開發以及海洋應用等領域,具有重大價值。
  • 山東:打破國外技術封鎖,青島卓英社對標世界一流電子配套企業
    2018年5月,青島卓英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密度微孔聚氨酯泡棉項目正式量產,此前因為該技術一直被國外封鎖,國內沒有規模較大的生產企業,因此卓英社的投產意味著打破了國外供應商對國內的市場壟斷。不僅如此,青島卓英社目前已成為中國光電行業相關領域成長性最好、最有價值的電子產業配套企業之一。
  • 「當代蔡倫」拋棄百萬年薪,研發的紙比鋼還硬,打破美國技術封鎖
    在她的手中研發了這樣一種紙,打破了人們對紙的認知,強度為一般鋼鐵的7倍以上,在厚度足夠的基礎上其強度甚至能與裝甲戰車的裝甲強度一較高下,能夠抵禦炮彈的襲擊。打破美國技術封鎖拋棄年薪百萬的工作,她沒有後悔
  • 她打破國外技術封鎖,使中國成為繼美、德、日之後第4個擁有這項技術的國家
    她留學5載,歸國後毅然投身彩色膠捲研究,並放棄出國進修機會,擔起國家級項目的攻關使命;她打破國外技術封鎖,讓我國感光材料製造技術第一次走出國門,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德國、日本之後第四個能自行研製、生產彩色膠捲的國家。她是我國著名的感光材料專家、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鄒競。
  • 中國2萬瓦光纖雷射器將實現國產化 打破國外壟斷
    據科技日報報導,記者22日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院獲悉,該院所屬武漢銳科光纖雷射器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正在研發國內首臺2萬瓦光纖雷射器,有望於2018年上半年問世並投入使用。光纖雷射器是繼二氧化碳和半導體雷射器之後的第三代產品,它由細如髮絲的光纖來釋放雷射能量,可廣泛應用於工業造船、飛機和汽車製造、航空航天以及3D列印等領域。
  • 打破國外技術封鎖,他帶領團隊填補國內空白,成果直接銷售收入超2億元
    當時國際上正在探索研發一種分布式光纖測量技術,能夠長距離、分布式監測被測物的形變和溫度等物理指標,可用於長距離線性工程的監測。施斌聽說後十分興奮,因為這一技術正適合像堤防這樣的地質工程災害的監測,於是決心將這一技術應用到地質災害預警與巖土工程的安全監測中。
  • ...二號」探測課題負責人張金輝:突破國外技術封鎖 自主研發磁力儀
    中國網訊(記者 葛蕾 舒珺)2015年11月,「向陽紅10號」船將搭載我國最新自主研製的4500米級深海資源勘查系統(AUV)「潛龍二號」前往西南印度洋中國勘探合同區進行試驗性應用與海底熱液硫化的勘查工作。來自國家海洋第二研究所的張金輝作為「潛龍二號」的設備應用人員和海底探測磁力儀課題組組長對「潛龍二號」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 打破60年的技術封鎖!中國科研人員攻關成功,不再依賴進口
    以天然氣為例,中國塔裡木盆地、柴達木盆地以及四川盆地,蘊藏26萬億立方米天然氣資源。由於國內沒有製造和維修壓縮機的廠商,只能將壓縮機送回生產地請技術人員維修,中國除了要付給國外3000萬的維修費外,工廠與工人還得停工6個月等待國外消息。當我國提出交中方人員維修時,美國與德國一直保持絕不洩露任何核心機密。
  • 華科大這項研發打破國外壟斷
    2021年1月3日,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方面取得突破,研製出實用化的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裝備,並於近日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經過市區、郊區和野外臺站等多個點位的雙盲測量評估,以及來自國家測繪局、中國地震局、中科院等多家單位的專家綜合評定,該儀器精度達到微伽水平,受到用戶好評,順利通過驗收。
  • 中國北鬥:三十年磨一劍,打破美國封鎖
    衛星  銀河號事件背後折射出的衛星導航系統問題  說起衛星問題,筆者看來可以將中國衛星的發展歷史大致上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中國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研發製造衛星的能力  ,所以在很多事件中一直處於劣勢地位,這也就是中國要研製自己衛星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第二階段就是中國開始研製屬於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並一步步打破美國封鎖  ,讓自己製造的導航系統能夠被世界認可。
  • 剛剛美國打破了中國的技術封鎖,雷射武器領域有了啥突破?
    雖然兩個眼睛長得都不一樣,還搖頭晃腦的,但是看起來還是很厲害的樣子呢。這是美國波音公司HEL-MD高能雷射炮攔截飛彈的動態圖展示,這東西能利索地把一飛彈幹掉,還不厲害。前段時間,美國專門研發雷射武器的APC公司發表公告聲稱:該公司經過多年的努力攻關,終於成為美國唯一可以生產KBBF晶體的供貨商,該技術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打破了中國的技術封鎖。什麼?中國對美國進行技術封鎖?是不是拿錯了劇本呀?這個KBBF晶體究竟是啥?中國竟然可以在該領域對美國進行「技術封鎖」?
  • 中國首臺!陝西這位院士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封鎖,斬獲中國工程界最高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蔣莊德獲此殊榮!",由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朱光亞和臺灣實業家尹衍樑、杜俊元、陳由豪4位捐贈人捐資設立,經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批准,由中國工程院主管、光華工程科技獎勵基金會管理。
  • 打破壁壘!發力國產替代 東旭集團LTPS玻璃基板技術突破國際封鎖
    該項目打破國外企業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標誌著東旭集團成功實現了產品轉型升級,也標誌著中國又一關鍵顯示材料生產技術實現突破。平板顯示產業是國家重點支持的戰略新興產業,是資訊時代先導性支柱產業,事關產業升級,涉及產業安全。近年來中國平板顯示行業取得長足進步,產能持續提升。但在核心技術、尤其是上遊核心材料方面,本土企業仍面臨被國外掣肘的壓力。結合當前外部環境,這種壓力更加真實,也更加具體。
  • 美國專家:中國這項科技突破技術封鎖,德日禁令淪為「笑柄」
    中國目前被其他國家封鎖的關鍵技術多達35項之多,其中每一項技術封鎖,對中國造成的損失都是非常大的,一步落後就步步落後,在光刻機和晶片領域,我們就嘗到了很大的苦頭,因此中國在近些年大力投資科研力度,希望在更多的領域實現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