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巨頭,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年營收超27億

2021-01-10 灼見視角

根據IFR發布的《全球機器人報告2020》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年度安裝量排名前五的市場分別為中國、日本、美國、韓國和德國。

龐大的機器人消費市場,不僅吸引了發那科、ABB、安川、庫卡四大國際機器人巨頭在我國設立中國總部或機器人總部,還孕育出一批實力強勁的本土機器人企業,如新松機器人、新時達、科大智能等等。

據了解,新松機器人創辦於2000年,是一家以機器人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企業。歷經20餘年的發展,現擁有工業機器人、潔淨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及智能服務機器人等系列產品。

根據新松機器人發布的2019年業績報告,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為27.45億元,淨利潤為2.93億元。

從營收數據上看,新松機器人的體量並不是很大,甚至不及網際網路巨頭的零頭。但在衡量一家企業的時候,並非只看營收,還要看其社會貢獻等。新松機器人的貢獻在於通過自主研發掌握了核心技術,進而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新松機器人能在短短二十餘年間取得這樣的成就,一方面離不開中科院的支持,一方面則是因為其始終堅持走自主研發的道路,同時也離不開近十餘年來機器人行業高速發展的大背景。

1、中科院孕育的機器人巨頭

新松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該所在1972年才開始研究機器人,而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早在1959年誕生於美國。

上世紀九十年代,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成立。至此,我國才開始大力發展機器人技術,行業整體起步較晚。

2000年,研究中心的工業機器人部分開始產業化,新松機器人應運而生。可以看到,新松機器人不是純粹的初創企業,而是一開始就繼承了較為豐富的底子,如工業機器人的技術等。

2、堅持自主研發

「新松」的名字取自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取這個名字也是為了紀念蔣院士。新松機器人創辦後,蔣新松的學生曲道奎便接下了重任,一步一個腳印帶領企業發展壯大。

技術出身的曲道奎,在經營新松機器人的時候自然非常注重自主研發。他曾經說過,新松不走低端路線,一定要推出高端機器人與國際巨頭一比高下。

基於這樣的理念,再加上一番辛苦研發,新松機器人成功突破海外技術封鎖,並贏得國際巨頭對中國工業機器人地位的認可。

在此後的發展過程中,新松機器人逐步形成集自主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核心產品及行業系統解決方案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產品遠銷全球各地。

3、前景廣闊的機器人行業

機器人大致可以分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醫療機器人三大類。近年來,隨著全球工業超4.0迭代發展,5G技術的加速商業化應用,以及大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機器人行業迅速發展,未來幾年有望成為千億量級的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在機器人賽道上,雖然本土誕生了諸如新松、新時達等實力不俗的企業,但由於起步晚,技術跟發那科、ABB等國際巨頭相比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即是說,廣闊的發展前景為新松機器人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未來,新松要想取得進一步發展,趕超發那科等巨頭,需要加大研發力度,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

相關焦點

  • 中國機器人巨頭,年營收35億,力壓新松機器人
    機器人被譽為「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是衡量一個國家創新能和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標準,目前已成為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中各國必爭的高地。2019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額為57.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70億元,蟬聯全球首位。
  • 打破國外技術的壟斷,這家中國企業,成功擠進全球十大機器人榜單
    中國機器人之王誕生:眾所周知,日本機器人產業非常發達,如發那科、安川機器人、川崎重工等知名企業,在全球工業製造領域具有舉足輕足的地位,可以說日本的企業長期佔據著高端製造產業。而近年來國內也湧現了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企業,新松機器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全球機器人十大巨頭排名,國內目前也只有新松機器人能躋身榜單中。
  • 中國機器人巨頭打破壟斷,產品遠銷40多個國家,半年吸金超12億
    不過,中國機器人產業因為先天不足且起步較晚,故而成長過程頗為坎坷。而且,外國壟斷企業也心照不宣地圍攻中國機器人製造業,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 中國機器人巨頭打破壟斷 雖然面臨巨大差距,中國機器人產業依舊蹣跚起步,穩穩走向世界前列。
  • 中國打破國外封鎖 研髮長徑比30倍超細長杆件
    年,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楊磊攝中國航發東安 樊洋王英武勞模創新工作室是東安以全國勞動模範王英武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也是東安公司首個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作室成員中,首席技能專家2人、高級技師5人、技師4人、高級工程師4人,絕對的高技能「大咖」團隊。
  • 2019年國外機器人巨頭加快在華布局
    2019年,由於全球經濟局勢持續不穩定,機器人市場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和影響。對不少企業來說,可謂是進入了一場「寒冬」。但另一方面,依然有不少優秀頭部企業在堅持前行,為行業的前景帶來了曙光。比如依然堅挺的國外機器人「四大家族」。
  • 打破國外30年技術封鎖河北矽谷實現對位芳綸纖維工業化生產
    近日,由河北矽谷化工有限公司和東華大學聯合承擔的「高性能芳綸纖維製備國產化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通過省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的技術鑑定。該項目攻克了超高分子量PPT A樹脂製備及其液晶紡絲等一系列難題,成功打破國外對我國長達30年的技術封鎖,實現我國獨立自主對位芳綸技術和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據了解,對位芳綸纖維是一種新型高科技合成纖維,具有優異的物理機械性能、熱穩定性、阻燃性及優良的電絕緣性能等,其強度是優質鋼材的5至6倍,模量是鋼材的2至3倍,韌性是鋼材的2倍,而重量僅為鋼材的1/5。
  • 2015中國機器人行業最具潛力上市公司TOP10排行榜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跨界轉型炒作概念,在機器人領域曇花一現,真假難辨的機器人概念股。  實際上,真正能在國內機器人市場爭得一席之位的機器人概念股屈指可數,我們結合國內機器人上市公司的業績、產業布局以及綜合實力等盤點出了2015年中國最具潛力的上市公司十強。  一.
  • 國產工業機器人崛起,但三大技術仍被國外壟斷
    這兩年,隨著中國人工成本的不斷上升,工業機器人對於製造業顯得越發重要。公開數據統計顯示,自2013年以來,中國已經連續5年成為工業機器人首席消費大國。雖然消費排名第一,但是中國的機器人製造產業如何呢?近日,平安證券出臺了名為《工業機器人產業鏈大起底,國產品牌於大浪潮中崛起》的行業報告,該報告顯示,中國的機器人製造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三大核心零部件」方面,國際巨頭的技術壁壘依然很高。
  • 她打破國外技術封鎖,使中國成為繼美、德、日之後第4個擁有這項技術的國家
    她留學5載,歸國後毅然投身彩色膠捲研究,並放棄出國進修機會,擔起國家級項目的攻關使命;她打破國外技術封鎖,讓我國感光材料製造技術第一次走出國門,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德國、日本之後第四個能自行研製、生產彩色膠捲的國家。她是我國著名的感光材料專家、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鄒競。
  • 打破60年的技術封鎖!中國科研人員攻關成功,不再依賴進口
    以天然氣為例,中國塔裡木盆地、柴達木盆地以及四川盆地,蘊藏26萬億立方米天然氣資源。由於國內沒有製造和維修壓縮機的廠商,只能將壓縮機送回生產地請技術人員維修,中國除了要付給國外3000萬的維修費外,工廠與工人還得停工6個月等待國外消息。當我國提出交中方人員維修時,美國與德國一直保持絕不洩露任何核心機密。
  • 打破國外技術封鎖,他帶領團隊填補國內空白,成果直接銷售收入超2億元
    1979年,施斌考進了南京大學地質系(即現在的地球科學系)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此後,他又先後於1986年和1995年在南京大學獲得工程地質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1998年,長江中下遊發生特大洪水,也是在這一年施斌從美國訪學歸國。
  • 中國首臺!陝西這位院士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封鎖,斬獲中國工程界最高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蔣莊德獲此殊榮!1996年,該獎項首屆頒發,迄今已有機械、運載、信息、電子、化工、醫藥、衛生、工程管理等不同工程學科的304位科學家及1個團體獲獎。25年間,光華工程科技獎見證了中國工程科技領域的高速發展,激勵了一大批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華人工程科技專家,表彰了他們在工程科學技術及工程管理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傑出成就,在工程科技界產生了強烈反響,並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 東北這位教授厲害了:發200餘篇論文、帶領團隊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創效數十億
    近年來,他帶領團隊通過自主研製突破了十餘項關鍵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封鎖,間接為製造企業創造數十億元的經濟價值;深耕&34;造幾十載,他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屢獲科技獎,產出一批具有重大意義的科研學術成果;助力學校建設,他帶領全院實現一系列突破。他是瀋陽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劉偉軍教授。
  • 安集科技:打破國外壟斷進入全球供應鏈的半導體材料公司
    來源:巨豐投顧雖然我國半導體行業與國際巨頭仍有很大差距,但是最近五年的政策、資金、人力、技術等方面的不斷追趕,國內也湧現出一批優秀公司和團隊,特別是已經陸續看到一些公司在某一細分領域取得的突破進展,打破了國外壟斷甚至開始向國外巨頭接單供貨。今天就來看一家科創板公司---安集科技(688019)。
  • 中國量子領域再突破,頂著國外技術封鎖,打造國有智慧財產權安全
    國外的技術壟斷事件早已屢見不鮮,而重力儀所涉及的技術封鎖雖十分罕見,但畢竟與國家戰略安全息息相關,諸如地震監測、資源勘探等需要精密測量的領域,可以想像,一旦假手於人,我們或許能夠獲得他國提供的信息參數,試問又有誰敢信?誰敢用呢?
  • 建龍微納醫用制氧分子篩營收增162% 新技術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國產...
    來源:長江商報●長江商報記者黃聰分子篩產能居國內首位、全球第六,即便是在營收下降的時候,建龍微納(688357.SH)還能保持利潤增長。值得一提的是,建龍微納研發和生產的新型分子篩專利產品多次填補國內分子篩吸附劑應用領域的技術空白,並打破國外技術壟斷。2019年,公司成型分子篩產品正式進入普萊克斯的產品供應商體系,並以「自有品牌」直接應用於國際市場的制氧制氫裝置領域,拉開了公司與國際大型分子篩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的序幕。
  • 他回國研發"中國芯",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已用於空軍重大項目!
    回國後創辦晶片設計公司,多次承擔完成國家"863計劃"課題,擁有多項專利,領導中國第一塊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GNSS多系統衛星導航SoC晶片量產,獲得中國衛星定位導航協會優秀工程和產品獎,打破了外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壟斷
  • 研發自主智慧財產權晶片、打破國外封鎖,交大男神院士獲「中國工程界最高獎」
    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主管,目前已舉辦第十三屆,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機械製造及自動化領域專家,長期從事微納製造與先進傳感技術、精密超精密加工與測試技術及裝備以及生物檢測儀器等方面的研究。
  • 中國北鬥:三十年磨一劍,打破美國封鎖
    ,所以在很多事件中一直處於劣勢地位,這也就是中國要研製自己衛星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第二階段就是中國開始研製屬於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並一步步打破美國封鎖  ,讓自己製造的導航系統能夠被世界認可。  我們能一眼看到的,似乎是北鬥系統三十年的蒸蒸日上,可我們也應該知道,這三十年裡,北鬥系統的建設遇到了怎樣的困難,這其中美國對我們的種種技術封鎖更是引人深思。
  • 山東:打破國外技術封鎖,青島卓英社對標世界一流電子配套企業
    2018年5月,青島卓英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密度微孔聚氨酯泡棉項目正式量產,此前因為該技術一直被國外封鎖,國內沒有規模較大的生產企業,因此卓英社的投產意味著打破了國外供應商對國內的市場壟斷。不僅如此,青島卓英社目前已成為中國光電行業相關領域成長性最好、最有價值的電子產業配套企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