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量子領域再突破,頂著國外技術封鎖,打造國有智慧財產權安全

2021-01-09 閒品科技

國外的技術壟斷事件早已屢見不鮮,而重力儀所涉及的技術封鎖雖十分罕見,但畢竟與國家戰略安全息息相關,諸如地震監測、資源勘探等需要精密測量的領域,可以想像,一旦假手於人,我們或許能夠獲得他國提供的信息參數,試問又有誰敢信?誰敢用呢?因此,這方面的技術封鎖,雖未有詳盡報導,但也可參考埃隆·馬斯克談及SPACEX公司不申請火箭技術專利的原因時的說辭:「我們不想給中國人知道關鍵,然後出現類似的產品競爭」。然而,我們還是做到了,頂著國外的技術封鎖,又一次破局,且一經推出,就朝著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奔去。

近日有報導稱,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科技研究方面,再度取得重大突破。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並非什麼名不見經傳的科研孤島,而是近年來已經因為引力方面的研究而聲名大噪、甚至研究成果都被收錄進教科書的,這樣一個研究團隊。它還被這一領域的國外專家們稱呼為「世界引力中心」,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該團隊在2019年測量得出世界最精確的引力常數(G),也就是中學物理課本上所說的,重力加速度。

引力中心,故名思義,是研究地心引力相關問題的地方。重力儀,也因為引力常數,或說重力加速度等數據的測量等工作,而與之息息相關。此次公布的重大進展,就是我國科學家再度挖掘出量子技術的巨大潛力,將其運用於重力測量方面,經過長達15年的苦心鑽研,攻克了量子重力儀領域多項關鍵技術,如物質波幹涉、超低頻隔振、裝備小型化等,成功研製出使用量子技術的高精度絕對重力儀,其精度水平,經評估,高達微伽級。

目前,順利驗收的我國首臺量子重力儀,已被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收用,未來,它也將成為各行業部門均可獲得一款國之重器。這一研究成果與進步,直接打破了國外在高精度重力儀領域的技術壟斷局面,不僅為我國高端量子設備的發展,提供了新途徑、新思路,也為各行業部門的儀器使用需求,為之打造出國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安全屏障,重力測量方面的安全也少了許多後顧之憂。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推出的量子重力儀,個頭小,功能強悍,十分符合當前我國在測量科學方面,廣而密集的工作需求與戰略部署。

那麼重力儀,具體而言,有哪些用途呢?不能只是測量重力加速度的精確值,還是在一般精確的數值,並不講求過分精準,就能夠通過計算解決一部分實際問題的情況下。據了解,通過高精度重力儀,所獲取得的高精度地面重力信息,能夠為地球內部結構、密度和應力分布特徵提供更為真實可靠的基礎數據,進而可為地震從孕震、到同震、乃至震後的全程監測,提供重要數據支撐。

此外,由於重力磁場,是人類生活的基本物理場,不僅對人體本身有著微妙的影響力,更體現在深地探測、資源勘探、地球科學等眾多人類活動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及影響力,也因此,除了維護國家的信息數據、地質環境等方面的戰略安全,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也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意義。

相關焦點

  • 中國量子技術走向實用,產品已驗收,國外專家大讚!
    說到量子技術,雖然我們大家對量子技術並不是十分的了解,但是近年來,關於量子技術的消息卻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當中。例如當年美國谷歌提出率先實現了量子霸權,而近段時間我國也在量子計算方面實現量子霸權,而且要比谷歌更強。
  • 中國科研被「卡脖子」?量子領域迎來新突破,比谷歌快100萬倍
    而今國外對中國科技「卡脖子」,讓中國人看到了當初的自力更生有多麼重要。可能現在依然有人覺得中國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然而實際上,在中國科學家幾代人的努力下,已經有些科技領域站在了世界的前列,甚至有些可能屬於領頭。
  • 中國航天再亮「新名片」,可重複用實驗太空飛行器登場,突破技術封鎖
    中國航天事業再亮風採,「可重複使用實驗太空飛行器」在酒泉中心發射成功,這說明我國這些年所有的技術和人力、資金投入都是值得的。大家都知道,航天技術一直是各國在科技領域角逐的重點領域,而這次在航天回收技術上的突破,可以說把我國的航天事業推上了新的高度和層次,航天回收技術是什麼呢?對我國未來的航天事業發展有什麼影響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他回國研發"中國芯",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已用於空軍重大項目!
    回國後創辦晶片設計公司,多次承擔完成國家"863計劃"課題,擁有多項專利,領導中國第一塊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GNSS多系統衛星導航SoC晶片量產,獲得中國衛星定位導航協會優秀工程和產品獎,打破了外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壟斷
  • 研發自主智慧財產權晶片、打破國外封鎖,交大男神院士獲「中國工程界最高獎」
    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主管,目前已舉辦第十三屆,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機械製造及自動化領域專家,長期從事微納製造與先進傳感技術、精密超精密加工與測試技術及裝備以及生物檢測儀器等方面的研究。
  • 剛剛美國打破了中國的技術封鎖,雷射武器領域有了啥突破?
    上面兩個圖片一看,我再這麼一說,大家都會以為在雷射武器發展上,美國應該是最領先的那個吧?嘿嘿嘿嘿,你們忘了這個地球上還有一隻腹黑的兔子哦。前段時間,美國專門研發雷射武器的APC公司發表公告聲稱:該公司經過多年的努力攻關,終於成為美國唯一可以生產KBBF晶體的供貨商,該技術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打破了中國的技術封鎖。什麼?中國對美國進行技術封鎖?是不是拿錯了劇本呀?這個KBBF晶體究竟是啥?中國竟然可以在該領域對美國進行「技術封鎖」?
  • 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中要發揮積極作用
    目前,相當多的企業缺少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缺乏核心競爭力,在全球產業鏈中處於不利地位;對外技術依存度較高,一些領域的關鍵技術、大型成套設備、核心元器件、重要基礎件、關鍵新材料,仍依靠進口。國有企業既要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又要做自主創新的排頭兵,要在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上下功夫。
  • 比美國還快100萬倍,中國量子計算傳來喜訊,川普也封鎖不了
    中國量子計算傳來喜訊,比美國還快100萬倍,對於中國取得技術進步,川普也封鎖不了,由於在基礎科學領域取得的突破,中國量子計算彎道超車,速度比美快100萬倍,川普別想再封鎖。,在完成了基礎量子物理科學理論的研究後,潘建偉院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初代量子計算機製造以及技術突破,在量子物理技術應用領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由於在這一領域並沒有任何可以使用的指導資料,所以每個國家都是在憑藉自己的科研能力進行探索,如今中國發展出運算能力遠超美國量子計算機的設備,足以證明中國在未來科技領域的超強發展潛力。
  •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在漢研製成功交付使用
    長江網1月3日訊1月3日,長江網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方面取得突破,研製出的實用化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於近日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作為首臺為行業部門研製的量子重力儀,其成功交付,將打破高精度重力儀國外技術壟斷的局面,為我國高端量子裝備的發展提供新途徑,也為行業部門的儀器使用提供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選項,更能夠保障核心數據的安全。華中科技大學研製的量子重力儀正在進行測量。
  • 美國專家:中國這項科技突破技術封鎖,德日禁令淪為「笑柄」
    中國目前被其他國家封鎖的關鍵技術多達35項之多,其中每一項技術封鎖,對中國造成的損失都是非常大的,一步落後就步步落後,在光刻機和晶片領域,我們就嘗到了很大的苦頭,因此中國在近些年大力投資科研力度,希望在更多的領域實現自由化。
  • 中國首臺!陝西這位院士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封鎖,斬獲中國工程界最高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蔣莊德獲此殊榮!25年間,光華工程科技獎見證了中國工程科技領域的高速發展,激勵了一大批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華人工程科技專家,表彰了他們在工程科學技術及工程管理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傑出成就,在工程科技界產生了強烈反響,並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 取得突破!中國量子衛星技術超過西方,美國希望分享共用!
    取得突破!中國量子衛星技術超過西方,美國希望分享共用!在科技領域上,全世界範圍內可以說美國在許多年來一直都獨攬大頭,的確這個國家在這一方面的實力是非常雄厚的。但與此同時,我國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雖然在起步上比較晚,再加上我國有著堅持不斷的精神,其實到現在我們國家發展程度已經非常的迅速了,並且當前在一份報告當中就宣稱我國在一個新興領域上所取得的突破就已經遠遠的超過了美國!
  • 維護智慧財產權領域的國家安全
    我們要認清我國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的形勢和任務,總結成績,查找不足,提高對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從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方面,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強維護智慧財產權領域國家安全。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關係國家安全。
  • 中國量子技術再獲突破!國外高度關注,為何國內有人抹黑潘建偉?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6月15日,中國科學家潘建偉團隊在量子通訊技術研究上,再次獲得世界級突破,相關研究結果也登上了最新一期的《Nature》,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驕人成就。不過在國內,似乎關注的人並不太多,反而西方國家對這一突破 表現出了相當高的關注度。
  • 如何下好量子計算的先手棋?
    雖然在一些細分領域取得了科研上的突破,但在量子計算整體的工程化實現與製造工藝層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具有明顯差距。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外量子計算的發展差距有擴大趨勢。一方面,國外科技巨頭紛紛入局量子計算,資本的高強度投入持續推動量子計算實用化與產業化發展。另一方面,國內的量子計算仍是停留在實驗室中的項目,科研成果轉化緩慢。
  • ARJ21採用國際最新安全標準 曾遭國外多重封鎖
    原標題:ARJ21採用國際最新安全標準 曾遭國外多重封鎖  原標題:ARJ21採用國際最新安全標準 曾遭國外多重封鎖   【環球航空報導】11月29日,中國自行研製的ARJ21噴氣式支線飛機從上海飛往成都,正式交付成都航空公司,這標誌著國產民機商業航空時代的來臨,更代表著中國走完了噴氣式客機從設計、試製、試驗、試飛、
  • 我國量子技術取得突破後,美來求合作,卻遇「閉門羹」
    我們國家發展了這麼多年,早就已經在很多方面「彎道超車」在很多領域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的程度,就比如我們國家的量子領域技術最少領先世界10年,曾經輕視我們國家,封鎖我們國家的技術的很多國家現在也已經開始慢慢的向我們示好,這其中最為熟知的就是美國了。
  • 發力國產替代 東旭集團LTPS玻璃基板技術突破國際封鎖
    該項目打破國外企業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標誌著東旭集團成功實現了產品轉型升級,也標誌著中國又一關鍵顯示材料生產技術實現突破。平板顯示產業是國家重點支持的戰略新興產業,是資訊時代先導性支柱產業,事關產業升級,涉及產業安全。近年來中國平板顯示行業取得長足進步,產能持續提升。但在核心技術、尤其是上遊核心材料方面,本土企業仍面臨被國外掣肘的壓力。結合當前外部環境,這種壓力更加真實,也更加具體。
  • 中科院再傳好消息!中國芯又升級,光刻技術有了新突破
    引言自從中國成功製造光刻機研發晶片不再依賴國外進口後,中科院再一次傳來好消息,中國製造的晶片又一次成功升級,中國光刻技術有了新的突破。不僅是晶片,我國在科技研發上一直受到美國的壓迫和制裁,加上美國對華為在晶片上的封鎖,美國對我國自己製造晶片一直抱著不看好的態度。除了美國的不看好之外,還有荷蘭對我國的「嘲諷」,在重重困難之下,中國研製出了28nm光刻技術,但是這還不能達到我國的目標,因此,我國再接再厲,這次中科院又傳來了好消息。
  • 全球只有美國掌握的技術,中國民企突破成世界第二,封鎖也沒用了
    ,使西方又一50年封鎖被打破,這家中國民企就是藍箭航天,該公司於近日成功匹配了液氧甲烷燃料發動機「天鵲」,以及新一代液體火箭「朱雀」,並進行了200秒的點火試驗,在試驗成功後,標誌著這家中國民企突破成世界第二,在此之前,液氧甲烷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