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能源工業發展迅速,但結構分布極不合理,其中煤炭消費比重高達72%,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對此我國近些年大力開發清潔能源,火電廠也逐漸被取代,不過這些清潔能源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區。
以天然氣為例,中國塔裡木盆地、柴達木盆地以及四川盆地,蘊藏26萬億立方米天然氣資源。
如何將這些天然氣輸送到華南華東地區,2001年我國投資3000億開始建設西氣東輸工程,截止2007年末,國內天然氣輸氣管道鋪設程度達到15000公裡,覆蓋20多個省市區。
讓如此龐大的工程正常運轉起來,全靠著一個核心設備——乙烯壓縮機,乙烯壓縮機曾被業內人士譽為人體心臟,主要用來輸送空氣各種工業氣體或混合氣體,並提高管道壓力,提升氣體運輸效率。
在10年前我國所有的乙烯壓縮機都是從美日德進口,一臺價格高達上億元並且在工作中不能出現任何問題,以西氣東輸為例,如果壓縮機故障就會立馬導致上千萬無氣可用。
由於國內沒有製造和維修壓縮機的廠商,只能將壓縮機送回生產地請技術人員維修,中國除了要付給國外3000萬的維修費外,工廠與工人還得停工6個月等待國外消息。
當我國提出交中方人員維修時,美國與德國一直保持絕不洩露任何核心機密。
2006年中國決定在天津、鎮海、撫順分別建設三個百萬噸乙烯壓縮機項目,並聯合眾多科研人員一起攻關,以沈鼓集團為例,幾年前他們雖然完成了,一大批大型壓縮機研製任務,但百萬噸級的卻一直沒有突破,當時國內在百萬噸級壓縮機領域還處於空白階段,而且一旦試驗出現問題,每天損失高達上百萬,總負責人每天都在研究國外相關論文與資料,並跑遍了全國所有有關科研場所請教學習。
經過4年努力,2010年1月8日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臺百萬噸級乙烯壓縮機橫空出世,從此中國成為世界第4個具有百萬噸級壓縮機,徹底打破西方的技術封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