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60年的技術封鎖!中國科研人員攻關成功,不再依賴進口

2020-09-16 勇新微課堂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能源工業發展迅速,但結構分布極不合理,其中煤炭消費比重高達72%,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對此我國近些年大力開發清潔能源,火電廠也逐漸被取代,不過這些清潔能源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區。

以天然氣為例,中國塔裡木盆地、柴達木盆地以及四川盆地,蘊藏26萬億立方米天然氣資源。

如何將這些天然氣輸送到華南華東地區,2001年我國投資3000億開始建設西氣東輸工程,截止2007年末,國內天然氣輸氣管道鋪設程度達到15000公裡,覆蓋20多個省市區。

讓如此龐大的工程正常運轉起來,全靠著一個核心設備——乙烯壓縮機,乙烯壓縮機曾被業內人士譽為人體心臟,主要用來輸送空氣各種工業氣體或混合氣體,並提高管道壓力,提升氣體運輸效率。

在10年前我國所有的乙烯壓縮機都是從美日德進口,一臺價格高達上億元並且在工作中不能出現任何問題,以西氣東輸為例,如果壓縮機故障就會立馬導致上千萬無氣可用。

由於國內沒有製造和維修壓縮機的廠商,只能將壓縮機送回生產地請技術人員維修,中國除了要付給國外3000萬的維修費外,工廠與工人還得停工6個月等待國外消息。

當我國提出交中方人員維修時,美國與德國一直保持絕不洩露任何核心機密。

2006年中國決定在天津、鎮海、撫順分別建設三個百萬噸乙烯壓縮機項目,並聯合眾多科研人員一起攻關,以沈鼓集團為例,幾年前他們雖然完成了,一大批大型壓縮機研製任務,但百萬噸級的卻一直沒有突破,當時國內在百萬噸級壓縮機領域還處於空白階段,而且一旦試驗出現問題,每天損失高達上百萬,總負責人每天都在研究國外相關論文與資料,並跑遍了全國所有有關科研場所請教學習。

經過4年努力,2010年1月8日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臺百萬噸級乙烯壓縮機橫空出世,從此中國成為世界第4個具有百萬噸級壓縮機,徹底打破西方的技術封鎖。

相關焦點

  • 她打破國外技術封鎖,使中國成為繼美、德、日之後第4個擁有這項技術的國家
    她留學5載,歸國後毅然投身彩色膠捲研究,並放棄出國進修機會,擔起國家級項目的攻關使命;她打破國外技術封鎖,讓我國感光材料製造技術第一次走出國門,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德國、日本之後第四個能自行研製、生產彩色膠捲的國家。她是我國著名的感光材料專家、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鄒競。
  • 打破壁壘!發力國產替代 東旭集團LTPS玻璃基板技術突破國際封鎖
    近日,安徽省2019年度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公布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人員)名單。由東旭集團及旗下公司完成的「G6(兼容G5.5)LTPS玻璃基板研製與產業化項目」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打破國外企業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標誌著東旭集團成功實現了產品轉型升級,也標誌著中國又一關鍵顯示材料生產技術實現突破。
  • 中國北鬥:三十年磨一劍,打破美國封鎖
    ,所以在很多事件中一直處於劣勢地位,這也就是中國要研製自己衛星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第二階段就是中國開始研製屬於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並一步步打破美國封鎖  ,讓自己製造的導航系統能夠被世界認可。  1993年,美國聲稱在中國大連港出發,目的地為伊朗的「銀河號」貨輪上裝載有硫二甘醇和亞硫醯氯兩類化學武器  。那時的我國還尚且沒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所以在大海上的銀河號想要行駛,就必須依賴美國的GPS系統。
  • 盤點中國嚴重依賴進口的20項產品,兩類科學儀器在列!
    中國製造業目前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落後挨打,到現在巨龍騰飛,中國製造人付出了巨大心血和努力。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目前許多產品仍然高度依賴進口,中國製造在這些領域的研發和生產依然存在難以攻破的技術難關。
  • 河南計量攻克顆粒標物研製 打破我國進口依賴
    映象網訊(記者 阮海峰 實習生 鬱晴 文/圖)9月16日,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組織有關專家對河南省計量科學研究院承擔的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科研項目「顆粒檢測儀器量值溯源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進行了科技成果鑑定,該項目歷經6年,攻克了顆粒標物研製技術,解決了目前顆粒數量濃度標準物質測量範圍窄、精度不高、效率低問題,打破我國該標準物質國外進口依賴。
  • 中國在氦氣上95%都依賴進口,技術上再次打破美國的壟斷
    2017年中國進口氦氣為3587噸,而2018年進口量就達到了4126噸增長了15%,不僅進口需求在增加,進口的價格整體也在不斷上升,2018年上半年中國進口氦氣均價為48.9
  • 日本媒體稱讚, 中國這位最美女科學家, 打破美國50年技術封鎖
    中國一直都在大力發展科技,而這70年來,我國的科研人員們辛苦奮鬥換來現在的美好生活。中國的科技發展非常的坎坷,因為美國不希望中國這個東方大國能夠再次崛起,因此在很多方面對中國有所限制,只允許一些淘汰掉的西方技術進入中國。
  • 美國封鎖50年的核心技術,如今被我國民企突破
    今天,要和大家說的就是一個被西方國家封鎖了半個世紀,將近50年的核心零件,但是今天他被我們國家的一家民營企業研究成功,並且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多次改進,研製出了性價比更高的產品。在我國剛開始發展核工業的時候,只有美國可以生產密封圈,但美國封鎖了這項技術長達半個世紀也就是50年。
  • 常熟私企終結芳綸纖維依賴進口
    常熟私企終結芳綸纖維依賴進口 2009-12-31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常熟7家私營企業出資組建的兆達特纖科技有限公司,12月28
  • 18年磨一劍,自主研發,打破進口壟斷 ——中國首個民族創新抗HER2...
    公司 18年磨一劍,自主研發,打破進口壟斷 ——中國首個民族創新抗HER2單抗誕生紀實 2020年8月21日 11:14:19 智通財經網 智通財經獲悉,2020
  • 全球只有美國掌握的技術,中國民企突破成世界第二,封鎖也沒用了
    最近,一家中國民企創下全球記錄,使西方又一50年封鎖被打破,這家中國民企就是藍箭航天,該公司於近日成功匹配了液氧甲烷燃料發動機「天鵲」,以及新一代液體火箭「朱雀」,並進行了200秒的點火試驗,在試驗成功後,標誌著這家中國民企突破成世界第二,在此之前,液氧甲烷燃料
  • 科研用生物試劑嚴重依賴進口,國產化建設迫在眉睫
    生物試劑是科研的關鍵性基礎材料。近日,中國科學院面向市場創建的第三方科研服務平臺喀斯瑪的交易數據顯示,我國部分科研機構的中高端生物試劑嚴重依賴進口——進口品牌交易額累計佔比高達79%。根據喀斯瑪提供的數據,自2013年上線以來,共計2052家科研、教育及產業機構在喀斯瑪平臺交易,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累計交易額高達78億元,有38%的交易來自生物試劑。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承擔重要課題項目的科研機構嚴重依賴進口——在平臺96家產生交易的中科院屬機構中,進口生物試劑交易額佔比高達83%;平臺上醫藥類高校對進口生物試劑的依賴平均也在81%左右。
  • 十年積累百日攻關 巨化「巨芯冷卻液」打破國際壟斷
    這是巨化傳統氟製冷劑產業的延伸產品,集成了氟製冷領域的先進生產技術,填補了國內高性能大數據中心專用冷卻液的空白。據了解,「巨芯冷卻液」是巨化集團公司在十餘年的冷卻液研發技術積累基礎上,經過近100天連續攻關奮戰,成功開發。隨著5G時代來臨,全球信息產業發展驟然提速,這離不開數量龐大的伺服器支撐。傳統數據中心超過一半的能耗用於伺服器的冷卻設備。
  • 打破國外技術的壟斷,這家中國企業,成功擠進全球十大機器人榜單
    根據知名調研機構IDC預測,在全球機器人主要發達區域,亞太市場處於絕對領先地位,預計其2020年支出將達1330億美元(約合9000億人民幣),全球佔比達七成。中國機器人之王誕生:眾所周知,日本機器人產業非常發達,如發那科、安川機器人、川崎重工等知名企業,在全球工業製造領域具有舉足輕足的地位,可以說日本的企業長期佔據著高端製造產業。
  • 中國打破國外封鎖 研髮長徑比30倍超細長杆件
    年,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楊磊攝中國航發東安 樊洋王英武勞模創新工作室是東安以全國勞動模範王英武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也是東安公司首個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作室成員中,首席技能專家2人、高級技師5人、技師4人、高級工程師4人,絕對的高技能「大咖」團隊。
  • 國產全自動凱氏定氮儀打破高檔定氮儀依賴進口局面
    日前,一種全新的全自動凱氏定氮儀在上海晟聲自動化分析儀器有限公司研製生產成功,它採用經典凱氏法原理,運用化學、物理學、電學、自動控制等方面的新技術,對食品、農作物、肥料、土壤、水等物質中氮、蛋白質含量進行定量測定,結果精確可靠,測試過程全自動完成,無需人員值守。
  • 打破國外封鎖!首臺國產全動飛行模擬機交付
    多年來,全動飛行模擬機幾乎一直為發達國家的少數企業掌握,形成技術和產品的雙重壟斷。目前,國內民航大型客機高端模擬機(D級)完全依賴進口,單臺D級模擬機售價在1億元左右,是目前國內飛行員培訓的最大成本支出。
  • 25歲打破國外壟斷!「湖南小夥」自主研發,讓世界用上「中國芯」!
    他曾領銜攻關「高速重載工程機械大流量液壓系統核心部件」項目,成功研製出液壓系統核心部件端面貼合式新型緩衝油缸、分體式大流量多功能集成液壓閥組並實施應用;曾主持軍工級「高性能油氣懸掛油缸」項目的研製工作,成功研製出的第一代高性能油氣懸掛油缸,打破了發達國家對該產品的技術封鎖。
  • 這套中國自主研發的設備首次亮相青島海科展,再次打破先進國家技術封鎖
    首條國產深海低噪聲毛髮阻尼陣列亮相據悉,本次展會上發布的阻尼陣列產品,攻克了大深度陣列水聽器設計、阻尼護套設計及實現工藝、微弱信號超遠距離傳輸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已經完全可以替代國外裝備,而且在最大工作深度、設備生存能力等一些關鍵性能指標上有顯著提升,打破了先進國家在該領域的技術封鎖,在海洋研究和開發以及海洋應用等領域,具有重大價值。
  • 又一個好消息,中國5nm蝕刻機正式面世,再次打破技術封鎖!
    又一個好消息,中國5nm蝕刻機正式面世,再次打破技術封鎖!在以前,我們中國在半導體這個領域一直是一個短板,我們的起步很晚,科技也跟不上。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們所有的零件都需要依賴進口,一直在被別人卡脖子。最值得一說的是,我們也擁有了很多屬於自己的頂尖世界級技術——蝕刻機5nm。2004年,尹志堯博士帶著很多有才能的人回國,一起創辦了中徽半導體公司。在經過了幾年的努力之後,攻克了5nm的蝕刻機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準。而就在前不久,從裡到外均為國產研發製造的5nm蝕刻機技術面世之後,率先被臺積電採用,繼續為其5nm的晶片代工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