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計量攻克顆粒標物研製 打破我國進口依賴

2020-09-17 映象網

映象網訊(記者 阮海峰 實習生 鬱晴 文/圖)9月16日,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組織有關專家對河南省計量科學研究院承擔的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科研項目「顆粒檢測儀器量值溯源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進行了科技成果鑑定,該項目歷經6年,攻克了顆粒標物研製技術,解決了目前顆粒數量濃度標準物質測量範圍窄、精度不高、效率低問題,打破我國該標準物質國外進口依賴。

據了解,該項目由該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永宏團隊完成。項目針對顆粒物監測儀校準普遍使用的美國ISO12103試驗顆粒標物價格高昂的問題,以新疆沙漠沙為原料製備得到了特徵粒徑D50定值為 (10.28±0.24)μm,D90定值為(30.67±1.33)μm的新型顆粒標物,可替代美國ISO12103-1 A2試驗顆粒標物,打破國外壟斷。與美國ISO12103-1 A2試驗粉塵相比,具有均勻性、穩定性好、售價低等優點

該項目取得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發表論文5篇、制定技術規範6項、建立社會公共計量標準2項。還研發構建了可發出氣溶膠質量濃度為(25-600)μg/m3,均勻性不超過5%,穩定性不超過5%的顆粒物監測儀的校準裝置粉塵濃度儀檢定裝置自動稱重系統。

河南工業大學張元教授、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林鴻研究員、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劉建華教授、河北省計量監督檢測研究院屈宏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環境檢測總站張楊研究員、鄭州大學周清雷教授、河南省電子規劃研究院申湘峰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作為鑑定委員參加鑑定會。經用戶使用表明,項目研製的標準粉塵具有較好的均勻性和穩定性,定值準確可靠,可以替代進口標準物質(ISO 12103-1 A2);研發的低濃度顆粒物檢測儀校準裝置準確可靠,性能優良,為大氣顆粒量值傳遞和量值溯源的準確可靠提供技術保障,對我國大氣汙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鑑定委員會聽取了項目組人員所作的項目工作總結、技術研究匯報、查新情況、效益情況等;聽取了測試組組長匯報的測試情況以及用戶介紹的使用情況。同時,進行了答辯和現場考察。

經鑑定會全體評審專家認真評審,一致認為:該項目技術先進、研究思路新穎,在水基體系單分散物顆粒數量濃度標準製備、標定和低濃度顆粒物檢測儀裝置研發等方面有創新,有效地提高了粉塵濃度儀檢定裝置檢定結果的準確性。整體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相關焦點

  • 河南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兩項科技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本報訊 9月16日,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組織有關專家對河南省計量科學研究院承擔的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科研項目&34; 和該院完成的&34;科技成果進行鑑定。結果顯示,這兩項科技成果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據了解,&34;項目,歷經6年,攻克了顆粒標物研製技術,解決了目前顆粒數量濃度標準物質測量範圍窄、精度不高、效率低問題,打破了我國該標準物質對國外進口的依賴。
  • 國內**臺橡膠瀝青生產設備在河南高遠研製成功
    該設備的研製成功,是河南高遠繼成功研製出國內首臺橡膠瀝青灑布車設備後開發的又一新產品,它填補了國內橡膠瀝青生產設備的一項空白,標誌著河南高遠在橡膠瀝青生產設備製造領域已經具備了與歐美知名品牌主流技術相抗衡的實力,另據記者了解,同時下線的還有橡膠瀝青存儲設備。
  • 湘晨自轉旋翼機取得「準生證」 打破長期依賴進口歷史
    湘晨自轉旋翼機取得「準生證」 打破我國該機型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 華聲在線7月4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羅徽 李秉鈞) 記者今天從湖南湘晨飛機工業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司研發的XY-100自轉旋翼輕型飛機,獲得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
  • 中國首架自行研製載人氦氣飛艇問世 不依賴進口
    新華網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樊曦)由中國自行研製的HJ-2000型軟式載人飛艇22日取得中國國家民航總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成為中國首架國產載人氦氣飛艇。  記者從「中國首架國產載人氦氣飛艇型號合格證頒發會」上獲悉,HJ-2000型載人飛艇由北京華教聯合飛艇製造有限公司自行設計研製,其生產的第一架和第二架HJ-2000型飛艇同時獲得民航總局頒發的適航證,成為中國最早通過中國民航適航審定的氦氣載人飛艇,打破了中國軟式載人飛艇依賴進口的歷史。
  • 新國際單位制施行 將打破人類對實物原器的依賴
    原標題:新國際單位制昨起施行  據《勞動報》報導,昨天是第20個「世界計量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的關於國際單位制(SI)基本單位變革的決議生效實施。從即日起,我國將施行經修訂後的新國際單位制(SI)。
  • 我國成功研製一維鉻原子沉積納米光柵樣板
    本報訊 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同濟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聯合組成的研究小組,經過3年科技攻關,在國內首次成功研製出一維鉻原子沉積納米光柵樣板。日前,該課題通過了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組織的驗收鑑定。
  • 國產全自動凱氏定氮儀打破高檔定氮儀依賴進口局面
    日前,一種全新的全自動凱氏定氮儀在上海晟聲自動化分析儀器有限公司研製生產成功,它採用經典凱氏法原理,運用化學、物理學、電學、自動控制等方面的新技術,對食品、農作物、肥料、土壤、水等物質中氮、蛋白質含量進行定量測定,結果精確可靠,測試過程全自動完成,無需人員值守。
  • 常熟私企終結芳綸纖維依賴進口
    常熟私企終結芳綸纖維依賴進口 2009-12-31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常熟7家私營企業出資組建的兆達特纖科技有限公司,12月28
  • 每年花費超千億,這72種材料,9成依賴進口!
    ,光纖光纜生產所需的四氯化矽等關鍵材料嚴重依賴歐洲和日本企業; 6、大飛機研製工程和第三代核電站研製工程,不僅機載設備、原材料和配套件等大量依賴進口,飛機發動機、核島設備密封件還面臨國外禁運,已成為兩項重大國產化工程的「卡脖子」環節。
  • 打破60年的技術封鎖!中國科研人員攻關成功,不再依賴進口
    ,對此我國近些年大力開發清潔能源,火電廠也逐漸被取代,不過這些清潔能源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區。在10年前我國所有的乙烯壓縮機都是從美日德進口,一臺價格高達上億元並且在工作中不能出現任何問題當我國提出交中方人員維修時,美國與德國一直保持絕不洩露任何核心機密。
  • 世界第一的鋼鐵製造大國,為什麼在特種鋼方面長期依賴進口?
    雖然目前我國的年出口鋼達到8000萬噸,而進口量也達到驚人的2000萬噸。這2000萬噸進口鋼材顯示的是我國在特種鋼材從種類到產量的巨大生產缺口和特種鋼研發技術的嚴重不足。據2018年的數據,全球特種鋼需求大約1億噸,日本提供20%的產能,德國提供18%的產能,而我國只佔不到5%的產能。
  •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蘇州崑山一機構攻克大飛機製造「卡脖子」難題
    說到飛機製造,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鋁合金材料及其生產裝備一直是我國大飛機製造的「卡脖子」問題。10月24日,上交大全等軸晶3D列印裝備在崑山周市組裝下線,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崑山晶微新材料研究院研製的首臺500公斤液態金屬3D列印智能設備,實現了連續液態金屬3D「列印」的增材成型方法,而且產品為全等軸晶組織,鋁的強度、均勻性、一致性等性能指標,都遠遠優於傳統鑄造工藝,技術已成功申請了海內外30多項發明專利。
  • 中國在氦氣上95%都依賴進口,技術上再次打破美國的壟斷
    2017年中國進口氦氣為3587噸,而2018年進口量就達到了4126噸增長了15%,不僅進口需求在增加,進口的價格整體也在不斷上升,2018年上半年中國進口氦氣均價為48.9
  • 國產透析用人工血管進入臨床試驗 將打破進口依賴
    但目前小口徑人工血管產品主要依賴於進口。   據透露,本項臨床試驗匯聚了重慶、南京、四川、鄭州、浙江大學等多省市知名診療中心共同參與,將努力使國產人工血管早日應用於臨床,打破進口人工血管的壟斷地位,造福廣大患者。   施婭雪告訴記者,此次進入臨床試驗的國產透析用人工血管是由中國的科技公司自主研發,是一種用於透析的三層結構複合型人工血管。
  • 高端絕緣材料有望打破進口依賴
    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建鋒教授近日開發出一種高端的雲母基納米紙材料,讓一張薄紙片,可以抗超強電擊,可以耐高溫,能廣泛應用於高壓絕緣領域,有望打破國內高端絕緣材料嚴重依賴國外進口的局面。絕緣材料被廣泛應用於生產生活中。無論是風扇、電視機,還是飛機、高鐵,都需要電絕緣組件。
  • 新抗生素時代開創者王以光:打破傳統 用基因工程研製新藥
    今年84歲的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王以光告訴經濟觀察報,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沒有自己的抗生素工藝,從培養抗生素的菌種到抗生素藥物全都依賴進口。現在,中國有了首個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研製成功的、臨床有實用價值的新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可利黴素。
  • 中國晶圓切割機打破空白
    5月17日深夜,網信產業龍頭中國長城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長城」,000066)在其公眾號宣布,旗下鄭州軌道交通信息技術研究院(下稱「鄭州軌交院」)和河南通用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於近日研製成功我國首臺半導體雷射隱形晶圓切割機,填補國內空白,在關鍵性能參數上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打破外國尾氣催化劑產品壟斷 自主品牌在路上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在我國自主品牌後處理系統產業鏈上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國自主的催化劑產品即將到來,柴油車尾氣催化劑依賴進口的局面或將被打破。  多方聯手 共同研製純稀土基SCR催化劑  故事還要從2016年說起。
  • 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出優質型銫原子鐘
    原標題:510所研製出優質型銫原子鐘  50萬年時間誤差不超過1秒  中國甘肅網9月2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記者 何燕 通訊員 潘穎)近日,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即510所)成功研製出優質型銫原子鐘,經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檢定測試,天穩定度相當於50萬年時間誤差不超過
  • 科技要發展,計量須先行
    課題組還通過優化設計測量方法與結構,建立相關誤差分析與補償系統,研製了超精密齒距偏差測量儀與高精度螺旋線偏差測量儀。項目解決了1級精度齒輪主要精度指標的測量難題。同時,課題組還研製了1級精度標準齒輪,應用於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等單位,作為齒輪精度傳遞的實體基準。項目的研究不僅為高端齒輪量儀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同時也將在我國「四基」發展戰略中發揮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