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探測課題負責人張金輝:突破國外技術封鎖 自主研發磁力儀

2020-11-25 中國網

中國網訊(記者 葛蕾 舒珺)2015年11月,「向陽紅10號」船將搭載我國最新自主研製的4500米級深海資源勘查系統(AUV)「潛龍二號」前往西南印度洋中國勘探合同區進行試驗性應用與海底熱液硫化的勘查工作。來自國家海洋第二研究所的張金輝作為「潛龍二號」的設備應用人員和海底探測磁力儀課題組組長對「潛龍二號」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近日,記者前往位於杭州的國家海洋第二研究所,對張金輝進行了獨家專訪。

自主研發海底探測磁力儀 打破國外技術壁壘

2011年,我國成立了研製海底探測磁力儀的課題,張金輝任課題組負責人。磁力儀是「潛龍二號」的探測系統中的一個傳感器,用來探測地磁異常,為科學家提供近底的高精度的地質探測數據。張金輝說,國際上的海洋磁力儀比較多,大部分我國都可以購置到,但應用於深海的三分量磁力儀卻購買不到。因為三分量磁力儀用途比較廣泛,不僅用在海洋勘探中,還可以用在軍事上,所以這種設備國外對我國是有技術封鎖的。

成立課題組以來,他們對磁力儀的研製花了很大的精力。首先要研究磁力儀,要保證探測數據可靠;另外,因為海底磁力儀首先要應用於「潛龍二號」,而「潛龍二號」上面有很多的設備,比如下浮亞鐵、上浮亞鐵等,這些設備中產生很多磁幹擾的物質,對磁力儀探測數據造成很大的幹擾,影響磁力儀的數據質量。所以這需要一個關鍵的技術,那就是裝在AUV上以後對磁力儀對磁幹擾的校正技術。張金輝團隊閱讀了大量的國外研究文件,結合自己測試推導出的公式,研發出了磁力儀對磁幹擾的校正技術,而這個方法後來申請了發明專利。

通過三年多的努力,磁力儀被研製了出來。張金輝帶領的研發團隊沒有先放在AUV上進行試驗,而是先經過了地質臺測試。張金輝說,測試以後發現跟地質臺比對非常吻合,誤差小於兩個納特。裝載在AUV上,有了幹擾以後,他們通過對理論的研究,通過陸地的測量,還有千島湖的湖試,對磁力儀的幹擾做了很好的校正。湖試以後效果比較好,通過7月份到8月份的沿海海試,海試結果也令人滿意。首先探測的數據跟當地通過國際地質查詢數據是很吻合的,還有,通過校正方法以後使得特殊數據的質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張金輝對記者說,目前,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磁力儀表現穩定,不僅可以搭載在AUV上,還可以搭載在蛟龍號等深海設備中。並且海底磁力儀還可以應用到軍事當中,可以說用途廣泛。「現在不論從技術上還是材料上,海底磁力儀要實現量產完全沒有問題」,張金輝自豪地說。

AUV多個傳感器探測數據同步記錄 最快3小時解析出結果

除了磁力儀,張金輝帶領的AUV探測課題組也負責AUV上搭載的其他探測器的配備、維護和數據分析。此次大洋40航次,AUV探測課題組負責保證AUV從入水、海底探測到出水整個過程的正常,確保探測數據質量可靠。為了確保探測時間的同步性,除了光學相機的數據,每一個傳感探測器的數據都通過數據線傳到AUV整個數據控制中心進行保存,可以保存長達30多個小時的數據。AUV出水以後,把數據下載下來,拷貝到計算機中,通過後處理軟體對多個傳感器的數據進行融合處理,最快3個小時就可以看到結果。

張金輝說,此次大洋科考是去往西南印度洋,此地海況比較惡劣,海裡的地形比較複雜,這對AUV和AUV上搭載的探測器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張金輝解釋道,熱液硫化物礦區分為活動和非活動的,對於活動的熱液硫化物,他們通過海洋物理、海洋化學、CDD、價位等傳感器來推測發現它的異常;對於非活動停止的礦區,這些傳感器就無能為力了,這個時候就主要靠磁力儀來探測。通過AUV搭載的傳感器,可以來探知礦區有多深多大,有多少儲量,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可靠數據。

此次大洋40航次,上船名額很緊張,探測課題組只有兩個名額,所以課題組推薦量兩個更適合的年輕人上船。對於自己可能上不了船,張金輝表示挺遺憾的,但他覺得另外兩個人比自己更適合。他說,其中一位對磁力儀研製保障方面的技術比較強,我們推薦他去,讓他負責保證磁力儀的正常工作。另一位是磁測數據的研究專家,他在數據處理方面比較強。所以派他們兩位上船是最合適的。

為了「潛龍二號」總設計師哭了 AUV在海洋調查中大有可為

講到「潛龍二號」,張金輝非常自豪,他對沒有見過潛龍二號真面目的記者描述道:「它外觀很漂亮,流體利扁型,機動性非常好,適用像印度洋海底那樣的複雜地形。」

他向我們透露了一個秘密:此次南海海試三亞總結會上,「潛龍二號」總設計師劉健哭了。「之前進行過幾次潛試,都不怎麼成功,不是出現這個問題就是那個問題,劉健作為總師,就像率領部隊打了敗仗一樣,壓力很大。國家花了那麼多錢投資下去研發一個東西,研究出來發現這個東西沒用,失敗了,這個壓力肯定特別大」,張金輝說。

「這次南海海試,我們都有種預感這個海試要失敗了。但潛器下潛以後出乎意料的順利,通過固件更換以後,潛龍二號在南海第一個長航程工作了31個小時。到了31個小時以後,潛器一直不上來,直到電池最後用光了才上來。我們對潛龍二號的設計就是,各項設備工作都很正常,電池用光的時候,才會上來。如果是提前上來,就說明是它出問題了。這次非常的順利,大家都舒了一口氣,而劉健也流下了他的男兒淚。」張金輝說,科學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潛龍二號」能夠在南海有這麼優秀的表現,源自沈自所和海洋二所的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

「AUV實現了我們以前常規調查實現不了的事。第一它可以實現近底高精度全覆蓋的作用,以前船底設備安裝以及拖曳作業都達不到這個調查精度的要求,通過AUV就可以很容易實現。而且通過我們研發技術的提高以及設備價格降下來,以後AUV大洋海洋調查有可能為多AUV作業,一次下去多個AUV一起下去作業,這樣對我們調查的效率以及調查的成本就會大大下降。所以,由於它的優勢,以後AUV為大洋調查使用會越來越多,我想,AUV在以後海洋調查中大有可為」,張金輝信心滿滿。

相關焦點

  • 航磁三分量矢量勘查技術研發實現突破
    由中國地調局航遙中心承擔的國家863計劃主題項目課題「航磁三分量矢量勘查系統與航磁全張量技術研究」近日通過課題自驗收。  該課題攻克了航磁三分量測量補償/校準技術、航磁三分量測量系統集成及飛機改裝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發了多參數高精度改正處理和反演解釋方法及軟體系統,研製了以航磁三分量測量系統為代表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儀器系統,包括航磁三分量磁力儀、航磁三分量補償儀及數據收錄系統、航空超導全張量磁梯度測量樣機、適合航磁測量的高靈敏度雙共振暗態新型原子磁力儀樣機等。
  • 「潛龍二號」成功探測「海底黑煙囪」
    王瑩)記者25日從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中國自主研發的水下機器人「潛龍二號」日前成功地對西南印度洋脊上的熱液活動區開展了試驗性應用探測。在這種被稱為「海底黑煙囪」的複雜地帶,「潛龍二號」獲得了熱液區的地形地貌數據、發現多處熱液異常點,拍攝到硫化物、玄武巖和海洋生物等大量照片,取得大洋熱液探測的突破。
  • 中國突破技術封鎖,自主研發成功,西方國家:無法阻擋。
    大家應該都知道,美國在眾多領域中的技術是非常的先進,而在高科技方面更是獨樹一幟,因為我國的發展不斷進步,美國也開始頻頻對我國進行阻撓,他們的做法,讓我國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據了解,雖然他們對我國技術進行限制,但是我國經過不斷的摸索,終於突破了限制,我國將擺脫對航空發動機對外的依賴,這讓美國坐不住了。
  • 他回國研發"中國芯",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已用於空軍重大項目!
    回國後創辦晶片設計公司,多次承擔完成國家"863計劃"課題,擁有多項專利,領導中國第一塊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GNSS多系統衛星導航SoC晶片量產,獲得中國衛星定位導航協會優秀工程和產品獎,打破了外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壟斷
  • 我國水下機器人對「海底黑煙囪」探測取得突破
    新華社瀋陽3月25日電(記者 徐揚、王瑩)記者25日從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中國自主研發的水下機器人「潛龍二號」日前成功地對西南印度洋脊上的熱液活動區開展了試驗性應用探測。在這種被稱為「海底黑煙囪」的複雜地帶,「潛龍二號」獲得了熱液區的地形地貌數據、發現多處熱液異常點,拍攝到硫化物、玄武巖和海洋生物等大量照片,取得大洋熱液探測的突破。
  • 東北這位教授厲害了:發200餘篇論文、帶領團隊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創效數十億
    近年來,他帶領團隊通過自主研製突破了十餘項關鍵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封鎖,間接為製造企業創造數十億元的經濟價值;深耕&34;造幾十載,他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屢獲科技獎,產出一批具有重大意義的科研學術成果;助力學校建設,他帶領全院實現一系列突破。他是瀋陽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劉偉軍教授。
  • 這套中國自主研發的設備首次亮相青島海科展,再次打破先進國家技術封鎖
    由中科院聲學所與南京銳聲聯合研製的深海低噪聲毛髮阻尼陣列在本次展會上首次向全球公開發布,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條完全國產的深海低噪聲毛髮阻尼陣列,系海洋探測領域的關鍵「卡脖子」裝備,此前只有某先進國家有能力設計製造。
  • 中國量子領域再突破,頂著國外技術封鎖,打造國有智慧財產權安全
    國外的技術壟斷事件早已屢見不鮮,而重力儀所涉及的技術封鎖雖十分罕見,但畢竟與國家戰略安全息息相關,諸如地震監測、資源勘探等需要精密測量的領域,可以想像,一旦假手於人,我們或許能夠獲得他國提供的信息參數,試問又有誰敢信?誰敢用呢?
  • 國外技術封鎖,他白手起家攻克我國重大科研難題,讓中國航天工業不受國外限制!
    在既無技術資料、又無專業技術人才的條件下,當時還在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的孫晉良被任命為課題組長,那一年,他還不到30歲。那時,我國碳纖維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國外對碳/碳複合材料的工藝技術又嚴格保密,他們能夠借鑑的資料非常有限
  • 我國自主研發磁性基板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新華社成都1月21日電(記者吳曉穎)在電子科技大學國家電磁輻射控制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條現代化生產線上,一片片薄如蟬翼、名片大小的磁性基板材料被製造出來。這款由電子科技大學歷時10餘年研發的高磁導率磁性基板,打破了國外基板廠商壟斷市場的局面,不僅被華為、魅族、小米等手機採用,產品還銷至美國、日本等數十個國家及地區。憑藉「高磁導率磁性基板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電子科技大學鄧龍江教授團隊近日獲得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美國專家:中國這項科技突破技術封鎖,德日禁令淪為「笑柄」
    中國目前被其他國家封鎖的關鍵技術多達35項之多,其中每一項技術封鎖,對中國造成的損失都是非常大的,一步落後就步步落後,在光刻機和晶片領域,我們就嘗到了很大的苦頭,因此中國在近些年大力投資科研力度,希望在更多的領域實現自由化。
  • 「天琴二號」將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來源:科技日報「天琴二號」將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近日,數十位國內空間科學領域專家齊聚廣州,研討教育部空間科學中長期和「十四五」規劃前沿課題。會上,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備受關注,其正在推進的「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將上天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其中也包括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 「天琴二號」將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近日,數十位國內空間科學領域專家齊聚廣州,研討教育部空間科學中長期和「十四五」規劃前沿課題。  會上,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備受關注,其正在推進的「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將上天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其中也包括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 「天琴二號」將上天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近日,數十位國內空間科學領域專家齊聚廣州,研討教育部空間科學中長期和「十四五」規劃前沿課題。會上,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備受關注,其正在推進的「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將上天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其中也包括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中山大學天琴中心教授葉賢基在會上介紹了「天琴二號」技術試驗衛星的進展情況。
  • 中國機器人巨頭,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年營收超27億
    新松機器人的貢獻在於通過自主研發掌握了核心技術,進而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新松機器人能在短短二十餘年間取得這樣的成就,一方面離不開中科院的支持,一方面則是因為其始終堅持走自主研發的道路,同時也離不開近十餘年來機器人行業高速發展的大背景。
  • 研發自主智慧財產權晶片、打破國外封鎖,交大男神院士獲「中國工程界最高獎」
    、精密超精密加工與測試技術及裝備以及生物檢測儀器等方面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學蔣莊德院士研製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系列MEMS特種傳感器及其核心晶片,引領和帶動了我國高端MEMS傳感技術的發展;主持研製出了國內首臺1500mm大口徑非球面車磨複合工具機,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主持研製出了國內首臺集齒輪、齒輪加工刀具、曲軸等複雜型面和迴轉軸件檢測為一體的組合式精密測量儀器,成功替代了國外產品
  • 自主研發、打破國外技術制約—— 「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
    (原標題:自主研發、打破國外技術制約—— 「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技術成果發布會」在唐山召開)
  • 自主研發!深海低噪聲毛髮阻尼陣列全球首發
    本屆展會以「科技經略海洋,創新實現夢想」為主題,500餘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參展,展覽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分為涉海科研院校、海洋探測技術與裝備、海洋信息技術與裝備、海洋牧場及養殖技術與裝備、海洋船舶技術與裝備、海洋能源利用技術與裝備、海水淡化技術與裝備、海洋通用技術與裝備八大展區,全方位展示海洋科技各領域的最新發展成果,多項新奇炫酷海洋「黑科技」集體亮相。
  • 我國有望2013年自主火星探測 螢火一號探路
    中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模擬圖  早報訊 中國深空探測的目光已投向距離地球更遠的星體——火星,昨日在北京航天城舉行的主題為「火星探測」的第三屆中國空間技術論壇透露,目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以「嫦娥一號」衛星平臺為基礎,綜合應用月球探測一、二期工程技術,已經研究並提出了中國自主火星環繞探測的技術方案,有望最早在2013年11月實現首次火星探測器發射。
  • 北京超牛團隊:突破高鐵核心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全方位實現自主!
    北京交通大學就有這樣一個團隊,匯聚了幾十名高速鐵路線路工程研究領域的優秀人才,他們拼搏在第一線,承擔鐵道部的大量課題,脫離了外國人員和技術,實現全方位自主,甚至有的研究領域連外國人也從未涉及,研究成果還曾獲得中國科學技術進步獎等榮譽。在近期交大舉行的慶祝2020年教師節暨表彰大會上,該團隊還成功入選了首屆&34;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