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發!深海低噪聲毛髮阻尼陣列全球首發

2020-09-24 中國船舶報


9月22日,2020(第五屆)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覽會正式開幕。本屆展會以「科技經略海洋,創新實現夢想」為主題,500餘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參展,展覽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分為涉海科研院校、海洋探測技術與裝備、海洋信息技術與裝備、海洋牧場及養殖技術與裝備、海洋船舶技術與裝備、海洋能源利用技術與裝備、海水淡化技術與裝備、海洋通用技術與裝備八大展區,全方位展示海洋科技各領域的最新發展成果,多項新奇炫酷海洋「黑科技」集體亮相。


中船海洋探測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展出了海底觀測網、手持式高頻成像聲納、海上應急救援組套工具等產品。其中,海底觀測網是利用海底光纜和無聲通信方式,將安裝在海底固定、移動平臺上的一系列海洋觀測儀器與陸基信息處理設備互聯而成的海洋綜合觀測系統,具備水下大功率遠程供能、大規模數據採集和信息傳輸能力,可實現海洋由海底到海面的大範圍、全天候、長期、連續、實施的高解析度和高精度觀測,可為水下安防、海上資源開放、海洋環境預報、海水養殖、科學研究以及其他海洋應用提供準確科考的科學數據。


深海低噪聲毛髮阻尼陣列


由中科院聲學所與南京銳聲聯合研製的深海低噪聲毛髮阻尼陣列在本屆展會上首次向全球公開發布。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條完全國產的深海低噪聲毛髮阻尼陣列,系海洋探測領域的關鍵「卡脖子」裝備,此前只有部分先進國家有能力設計製造。據悉,本屆展會上發布的阻尼陣列產品,攻克了大深度陣列水聽器設計、阻尼護套設計及實現工藝、微弱信號超遠距離傳輸等一系列技術難關,已經完全可以替代國外裝備,而且在最大工作深度、設備生存能力等一些關鍵性能指標上有顯著提升,打破了先進國家在該領域的技術封鎖,在海洋研究和開發以及海洋應用等領域,具有重大價值。該技術同時也是中科院聚焦國家最關注的重大領域,把國際上先進國家的「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清單任務之一。


全海深聲學記錄儀


由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自主研發的全海深聲學記錄儀在海科展的亮相也是該產品的「首秀」。該產品可投放在全球任何海域,可常年在海底值守工作,用於記錄水聲信號、環境噪聲及溫度、壓力等環境信息,為國內首套。該產品採用特殊結構的高耐壓水聽器,配合球型鈦鋼耐壓艙,以適應任意海洋環境條件。在極低功耗的限制條件下,該產品達到了非常出色的自噪聲水平,且具有連續工作時間長、存儲容量大、工作模式靈活等特點。


「海燕」水下滑翔機


「海燕-X」水下滑翔機也亮相本屆海科展。今年7月16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組織實施的「海燕-X」水下滑翔機萬米深淵觀測科學考察團隊順利返航。此次科學考察共有海洋觀測與探測聯合實驗室(天津大學部分)研發的2臺萬米級「海燕-X」水下滑翔機,開展了連續5天的綜合調查,共獲得觀測剖面45個,其中,3000米級、6000米級和7000米級剖面各1個;萬米級剖面3個,分別下潛至10245米、10347米和10619米,再次打破了水下滑翔機的潛深世界紀錄。連續的萬米深度滑翔剖面,充分驗證了「海燕-X」水下滑翔機在深淵環境下的工作可靠性,以及超高壓浮力精準驅動、輕型陶瓷複合耐壓殼體、多傳感協同控制等關鍵技術的自主攻關能力,標誌我國在萬米水下滑翔機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海燕-X」水下滑翔機是目前國際上唯一能夠進行萬米深淵觀測的水下滑翔機,其成功研製開啟了水下滑翔機的萬米觀測應用的新時代,實現了人類在萬米深海觀探測從點到持續剖面的歷史性跨越。據悉,「海燕-X」水下滑翔機是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專項項目支持下,由天津大學團隊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設計研發的新型萬米級輕型水下觀測系統,是譜系化「海燕」水下滑翔機深度譜系中的重要成員,可同步採集溫鹽、溶解氧、聲學和視頻資料,在海洋深淵科學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展會同期還舉辦了2020青島海洋國際高峰論壇、第十三屆國際水中機器人大賽、首個全國性海洋專題賽2020「創客中國」海洋產業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決賽以及「藍色海洋」技術成果推介會等豐富的論壇和賽事活動,豐富和延展了展會的內涵。

(劉志良 馬瀅瀅)

相關焦點

  • 這套中國自主研發的設備首次亮相青島海科展,再次打破先進國家技術封鎖
    由中科院聲學所與南京銳聲聯合研製的深海低噪聲毛髮阻尼陣列在本次展會上首次向全球公開發布,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條完全國產的深海低噪聲毛髮阻尼陣列,系海洋探測領域的關鍵「卡脖子」裝備,此前只有某先進國家有能力設計製造。
  • 我國自主研發「深海一號」能源站交付啟航
    摘要 【我國自主研發「深海一號」能源站交付啟航】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14日宣布,由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在山東煙臺交付啟航,用於開發我國首個1500米深水自營大氣田——陵水17-2氣田。
  • 中科院海洋所自主研發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深海熱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閻軍團隊、李超倫團隊在深海熱液系統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研究中獲得進展,基於自主研發的深海原位雷射拉曼光譜探測系統(Raman insertion probe-RiP)對衝繩海槽中部熱液區的高溫熱液流體進行了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在國際上首次獲得高溫熱液流體中溶解二氧化碳及硫酸根離子的原位濃度
  • 中國自主研發製造的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挑戰全球海洋最深處
    &nbsp&nbsp&nbsp&nbsp央廣網北京11月10日消息(記者白傑戈 總臺央視記者周旋 叢威娜)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2020年10月27日,由中國自主研發製造的萬米級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達到10058米
  • 西安光機所拖曳式光纖水聽器陣列海試完成
    本次海試中,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自主研製海洋光學設備——拖曳式光纖水聽器陣列經受住了惡劣環境的考驗,順利完成了調查任務。  拖曳式光纖水聽器陣列是光、機、電、聲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型水聲探測裝備,具有靈敏度高、動態範圍大、抗噪能力強等優點,在水下目標探測、海洋環境噪聲測量、海底石油礦產勘探等多個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又一我國自主研發儀器!全球首發商品化單細胞精準分選儀
    2019年4月29日,在吉林長春國家光電國際創新園,一個小型會議正在召開,對媒體公布了一個好消息:2019年2月,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李備團隊研發的單細胞精準分選儀研製成功,這臺分選儀也是目前世界上公開發布的第一款基於雷射精準分選技術的商業化單細胞分離產品。
  • 配置自主研發晶片 這款閃充神器引發體驗革命
    繼6月發布兼容惠普智能閃充粉盒後,格之格於近日再次官宣, 格之格閃充墨盒線上+線下全球首發上市。格之格閃充墨盒採用創新子母盒專利設計,配置自主研發晶片,實現極速充墨。     據了解,格之格閃充墨盒採用子母盒組合方式,依靠自主研發晶片技術實現一拔一扣便可輕鬆續墨,徹底擺脫手動加墨。
  • 用於GPS接收機的天線陣列抗幹擾射頻前端
    基於天線陣列的抗幹擾技術需要同時採集多路GPS天線信號,而通用GPS接收機大多只能接收單路天線信號,難以滿足需求。為此,設計了一種四元天線陣列的GPS抗幹擾射頻前端。通過四元天線陣列分別接收四路GPS信號,經過低噪聲放大器、射頻濾波器、下變頻到中頻信號,以供給後級A/D採樣,經抗幹擾模塊後達到抗幹擾目的。最後,對此射頻前端進行整體電路測試,並給出了測試結果。經實際應用,驗證了該系統方案的可行性。
  • 首個全球研發中國首發1.1類新藥國內獲批上市
    作為腎性貧血(CKD)治療的口服創新藥物,羅沙司他膠囊是首個全球研發中國首發的1.1類新藥,將為中國的腎性貧血患者提供更便捷、更安全的治療選擇。首個全球研發中國首發的1.1類新藥羅沙司他是一種缺氧誘導因子脯氨醯羥化酶抑制劑,中文名為可博美膠囊,能夠在氧分壓正常的情況下抑制 HIF-脯氨醯羥化酶,穩定 HIF-α,促進內源性 EPO 生成並改善鐵吸收利用,可抑制缺氧誘導因子的泛素化降解,幫助機體產生更多的紅血球,用於慢性腎 髒病患者的貧血治療。
  • 新松公司「松果Pro」商務機器人全球首發
    新松公司「松果Pro」商務機器人全球首發 2018-08-21 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8月18日,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持股公司——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公司」)旗下產品「松果Pro」商務機器人於北京「世界機器人大會」全球首發
  • 全球最大射電陣列望遠鏡「大耳朵」背後的那些事兒
    2月6日下午,以中國主導研製的未來全球最大的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其首臺天線在石家莊出廠。從外觀上看,它像是一隻立著的「大耳朵」,它是人類探究宇宙的「大耳朵」。
  • 喜訊,中國大型低噪聲風洞投入使用,未來飛機將越來越安靜
    這次的試驗成功,標誌著我國正式形成了8米量級大型低速風洞全機縮比模型氣動噪聲試驗能力,填補了國內空白,可為我國飛機型號的低噪聲設計提供高水平的聲學試驗研究與驗證手段。也就是說,未來我國的飛機設計,將越來越注重安靜性,低噪聲。也許有人說,這次的風洞模型明顯是一架民用客機呀。沒錯,民用客機最追求的就是舒適性,而低噪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關鍵指標。
  • 68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匯總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68個重點專項概覽2015年啟動的6個試點專項幹細胞及轉化研究、七大農作物育種、化學肥料和農藥減施增效綜合技術開發、新能源汽車、數字診療裝備研發、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2016年啟動的38個試點專項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納米科技、全球變化及應對
  • 全球首個人工角膜投產 中國曆時10年自主研發
    由中國科學家團隊自主研發的生物工程角膜產品23日在北京發布,有望解決中國人體捐獻角膜大量缺乏的臨床困境,為角膜盲患者帶來光明。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主要由中國再生醫學國際有限公司與第四軍醫大學組織工程研發中心聯合開發,並於4月底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頒發的醫療器械註冊證書。
  • 俄羅斯14位科學家犧牲生命,深海潛水器為什麼如此重要?
    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研究所牽頭自主研製的我國首臺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從2002年開始啟動研發,歷經十年,接連取得了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下潛的海試成功。很多人不知道,在此之前,中國潛水器最深的下潛記錄只有600米。從600米到7000米,中國「蛟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