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龍二號」成功探測「海底黑煙囪」

2020-11-26 人民網

原標題:「潛龍二號」成功探測「海底黑煙囪」

  新華社瀋陽3月25日電(記者 徐揚 王瑩)記者25日從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中國自主研發的水下機器人「潛龍二號」日前成功地對西南印度洋脊上的熱液活動區開展了試驗性應用探測。在這種被稱為「海底黑煙囪」的複雜地帶,「潛龍二號」獲得了熱液區的地形地貌數據、發現多處熱液異常點,拍攝到硫化物、玄武巖和海洋生物等大量照片,取得大洋熱液探測的突破。

  「潛龍二號」是「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深海潛水器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的課題之一,課題由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負責,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作為技術總體單位,聯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製,為4500米級自主水下機器人(AUV)。

  「潛龍二號」主體長3.5米,高1.3米,寬0.7米,外部為鮮黃色,頭尾部還各有兩個紅色「魚鰭」形推進器,看上去就像一條扁扁的熱帶魚。「別看它體重有1.5噸,但身形矯健,可以在深海裡以2節的時速,完成各項探測任務。」「潛龍二號」總設計師、瀋陽自動化所研究員劉健告訴記者,此次對西南印度洋脊上的熱液活動區進行探測,機器人經受了巨大考驗。

  「機器人就像在石林中穿行。」「潛龍二號」軟體負責人徐春暉說,「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底環境複雜,面積30平方公裡內地形起伏可達到上千米,『潛龍二號』需要『翻山越嶺』,作業難度極大。」

  為此,「潛龍二號」在設計上首次採用基於前視聲吶的避碰控制方法,大大提高了避碰障礙物能力。僅在一次下潛探測中,就觸發了90次避碰,都有效規避了障礙,整個試驗過程,沒有發生觸碰事故。

  從去年12月16日出發,到今年3月4日完成潛器驗收試驗和試驗性應用。「潛龍二號」共完成16次下潛,順利通過了現場驗收專家的驗收,探測面積達218平方公裡,單次下潛最長時間超過32小時,最大深度超過3200米。

  大洋深處的海底常有高溫熱液活動,俗稱「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就是這「黑煙囪」的重要產物,其中富含銅、鋅、鉛、金與銀、鈷、錳等金屬元素。隨著陸地金屬礦床的日益枯竭,海底熱液硫化物礦床開發潛力越來越受到重視。

  劉健說,自主水下機器人對提升深遠海洋資源開發的國際競爭力,具有戰略價值。「潛龍二號」在西南印度洋獲得了試驗性應用成功,填補了中國深海硫化物熱液區自主探測技術裝備的空白。

  連結

  國內首臺再製造盾構機通過工程檢驗

  單臺省2000萬元

  新華社北京3月25日電(記者 陽娜 孔祥鑫)國內首臺再製造盾構機24日在完成2公裡的全標段地鐵隧道掘進任務後,在北京地鐵16號線02標段終端工地安全出洞,這標誌著我國第一臺再製造盾構機通過了實際工程應用的檢驗。

  盾構機是目前廣泛用於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等城市地下空間,鐵路及公路隧道工程,引水工程及軍事隧道工程施工的特大型工程裝備。盾構機整機設計使用壽命按隧道掘進歷程計一般為6-10千米。按照目前規定,達到設計使用壽命的盾構機必須做整機報廢處理。

  24日現場出洞的這臺盾構機,其前身是德國海瑞克公司生產的S-254土壓平衡盾構機,於2003年購入。截至2013年,已先後在北京4條地鐵線工程中使用,總計完成掘進裡程12千米,已出現整機故障頻發現象,按規定只能做報廢處理。

  由北京建工土木工程公司盾構機維保基地成立的我國第一家盾構機再製造基地,在再製造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指導和北京奧宇可鑫再製造技術研究院的協助下,經過近半年的努力,克服了技術難題,S-254盾構機於2015年7月完成了組裝驗收。驗收測試表明,所有再製造部分運轉正常,可適應在多種類型的地層地質進行掘進施工。

  2015年9月,這臺盾構機投入北京地鐵16號線02標段盾構區間施工。據測算,這臺再製造盾構機與購置一臺同類型新盾構機相比,可節省資金2000餘萬元,節省鋼材200餘噸,按標準煤計可節煤近260噸,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氣體排放近700餘噸。

  北京建工土木工程公司盾構中心經理帥玉兵介紹,這臺盾構機出洞後,將運回基地進行例行檢查,為下一次地鐵隧道掘進做好準備。「從目前看,這臺再製造盾構機狀態很好,再掘進8000米應該不成問題。」

相關焦點

  • 我國水下機器人對「海底黑煙囪」探測取得突破
    新華社瀋陽3月25日電(記者 徐揚、王瑩)記者25日從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中國自主研發的水下機器人「潛龍二號」日前成功地對西南印度洋脊上的熱液活動區開展了試驗性應用探測。在這種被稱為「海底黑煙囪」的複雜地帶,「潛龍二號」獲得了熱液區的地形地貌數據、發現多處熱液異常點,拍攝到硫化物、玄武巖和海洋生物等大量照片,取得大洋熱液探測的突破。
  • 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蛟龍」號拍攝的印度洋海底黑暗生態系統。  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的「向陽紅09」船5日傍晚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宣告歷時59天的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 海底「黑煙囪」
    「黑煙囪」的發現及其研究是全球海洋地質調查近幾十年來取得的重要科學成就。  現代海底「黑煙囪」的研究,始於20世紀的70年代末,當時,美國的「阿爾溫」號潛艇內的考察人員在東太平洋中脊的軸部約2610-1650米的海底熔巖上,發現了數十個冒著黑色和白色煙霧的煙囪,從直徑約15釐米的煙囪噴溢口中噴出約350攝氏度的含礦熱液,與周圍的海水混合後,很快產生沉澱變為黑煙,沉澱物主要由磁黃鐵礦、黃鐵礦、閃鋅礦和銅一鐵硫化物組成。
  • 科普:探秘海底「黑煙囪」
    新華社「向陽紅01」船11月29日電(記者 張旭東)在幾千米深的大西洋海底,存在很多像「黑煙囪」一樣的堆積物。這片被稱為海底熱液區的區域,無氧、無光、高壓、有毒,但卻有很多生物生存,顛覆了人們對「萬物生長靠太陽」的認知。  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
  • 【科普秀】"蛟龍"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海底黑煙囪是怎麼煉成的?(4)
    我國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古海底「黑煙囪」2003年2月23日消息,我國科學家經過長期不懈的野外「追蹤」,終於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的古海底「黑煙囪」,這些億萬年前生長在海底的「黑煙囪」不僅能噴「金」吐「銀」、形成海底礦藏,而且很可能和生命起源有關。
  • 中國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 發現海底巨大黑煙囪
    中國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 發現海底巨大黑煙囪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09年10月29日11:35 就在開始不久的第三航段考察中,「大洋一號」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海龍2號」在東太平洋海隆「鳥巢」黑煙囪區觀察到罕見的巨大黑煙囪,並用機械手準確抓獲約7千克黑煙囪噴口的硫化物樣品。這一發現標誌著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能使用水下機器人開展洋中脊熱液調查和取樣研究的國家之一。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2017-04-06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  中新社北京4月6日電 (記者 阮煜琳)「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科考隊員4月5日傍晚順利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標誌著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
  • 我國水下機器人發現海底巨大「黑煙囪」
    我國自主研製的水下機器人「海龍2號」在東太平洋海隆海底發現罕見巨大「黑煙囪」並成功取樣,標誌著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能使用水下機器人開展洋中脊熱液調查和取樣研究的國家之一。
  • 北冰洋發現海底黑煙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本報訊  瑞士和挪威科學家8月4日宣布,他們在北冰洋極北地區海域發現了被稱為「海底黑煙囪」的熱噴泉,它們不僅能噴「金」吐「銀」、形成海底礦藏,而且很可能和生命起源有關。  據新華網報導,科學家在格陵蘭與挪威之間的中大西洋洋脊上發現了5處非常集中的「海底黑煙囪」,其位置位於北緯73度海域,比此前發現的任何一處深海熱噴泉都更偏北。
  • 「蛟龍」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向陽紅09」船圓滿完成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5日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科考隊員抵達三亞。
  • 蛟龍號在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的「向陽紅09」船4月5日傍晚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宣告歷時59天的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
  • 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黑煙囪 即海底熱液噴口
    新華社青島5月12日電(記者張旭東)我國最先進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12日完成首個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在這個航次中我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了兩個「黑煙囪」,即活躍的海底熱液噴口。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超倫告訴記者,「科學」號首先在衝繩海槽獲得了一個50公裡×50公裡的高解析度海底地形圖,科考隊員參考以往資料,取得了熱液區的位置,再用水下纜控潛水器(ROV)下潛作業,探測到了2個「黑煙囪」和4個熱液溢流區。李超倫介紹,2個「黑煙囪」位於「科學」號探測區域的北部、衝繩海槽的中部。
  • 海洋科普 奇特的海底「黑煙囪」
    「黑煙囪」是聳立在海底的硫化堆積物,呈上細下粗的圓筒狀,形似煙囪,所以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黑煙囪」。它們的直徑從數釐米到2米,高度從數釐米到50米不等。專家們認為,海底「黑煙囪」的形成過程很複雜,主要與海水及相關金屬元素在大洋地殼內熱循環有關。
  • 蛟龍號首次載人深潛印度洋發現海底「黑煙囪」
    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首次載人深潛西北印度洋 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成功發現「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 「海底黑煙囪」解生命和地質之謎
    什麼是「海底黑煙囪」?    海底黑煙囪的發現及其研究是全球海洋地質調查近十年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學成就。    現代海底黑煙囪的研究始於1978年,當時,美國的阿爾文(Alrin)號載人潛艇在東太平洋洋中脊的軸部採得由黃鐵礦、閃鋅礦和黃銅礦組成的硫化物。
  • 中國「大洋一號」尋找海底「黑煙囪」
    船長甄松剛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半年,他們將在太平洋中脊上尋找海底「黑煙囪」,爭取發現新的熱液硫化物區。「大洋一號」科考船第22航次第6、7航段首席科學家倪建宇說,「大洋一號」將開赴的海域位於太平洋中脊南部,國際上還沒有在這一區域發現過活動的熱液硫化物區,「大洋一號」希望在那裡找到海底「黑煙囪」。
  • 新聞分析:古海底「黑煙囪」緣何引起關注
    隨著最近二三十年深海探測及載人深潛等科技手段的發展,美國、日本、法國等國科學家在大洋深處發現了大量冒煙的「黑煙囪」。這些「黑煙囪」一般位於正在擴張的大洋中脊處,裡面不僅可以「噴」金「吐」銀,而且噴射出許多微生物,並在周圍形成繁榮的深海生物圈。  就在20年前,人們還普遍認為地層和大洋深處是生命的禁區。然而,一系列研究發現,大洋深處並非一片冰冷,也並非一片寂靜的「生命沙漠」。
  • 青山踏遍成正果——古海底「黑煙囪」發現始末
    然而,現有的古海底「黑煙囪」都是殘片,億萬年裡複雜的地質運動使人們迄今還未發現過完整的古海底「黑煙囪」。  科學家並不甘心。此時,另一個地點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河北東部的興隆縣也蘊藏著大規模的硫化物礦藏。課題組迅速制定野外工作計劃,2002年11月,他們頂風冒雪深入礦山深處進行地質考察,採集了300多塊硫化物礦石標本。
  • 北極發現最高溫"海底黑煙囪" 或為生命起源處?
    北極發現最高溫"海底黑煙囪" 或為生命起源處?,富含礦物質的濃稠水柱從區內地殼裂口噴湧而出,狀似「海底黑煙囪」,且熱液溫度達攝氏四百度以上,是地球上已知的位置最北端海底地熱出口及最高溫海底湧泉。
  • 「黑煙囪」意味著什麼?
    本周在銅礦供應上又有了新的發現,在西南印度洋執行下潛科考的「蛟龍」號,在2800多米深的洋底發現了一個20多米高的「黑煙囪」,直徑2米左右,非常壯觀罕見。「黑煙囪」是活火山巖漿融化海底礦物形成的熱液硫化物。它被公認為國際深海科考的最前沿,我國在短短幾年中已經發現了30多個。   目前海底多金屬硫化物已經成為各國的關注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