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潛龍二號」成功探測「海底黑煙囪」
新華社瀋陽3月25日電(記者 徐揚 王瑩)記者25日從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中國自主研發的水下機器人「潛龍二號」日前成功地對西南印度洋脊上的熱液活動區開展了試驗性應用探測。在這種被稱為「海底黑煙囪」的複雜地帶,「潛龍二號」獲得了熱液區的地形地貌數據、發現多處熱液異常點,拍攝到硫化物、玄武巖和海洋生物等大量照片,取得大洋熱液探測的突破。
「潛龍二號」是「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深海潛水器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的課題之一,課題由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負責,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作為技術總體單位,聯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製,為4500米級自主水下機器人(AUV)。
「潛龍二號」主體長3.5米,高1.3米,寬0.7米,外部為鮮黃色,頭尾部還各有兩個紅色「魚鰭」形推進器,看上去就像一條扁扁的熱帶魚。「別看它體重有1.5噸,但身形矯健,可以在深海裡以2節的時速,完成各項探測任務。」「潛龍二號」總設計師、瀋陽自動化所研究員劉健告訴記者,此次對西南印度洋脊上的熱液活動區進行探測,機器人經受了巨大考驗。
「機器人就像在石林中穿行。」「潛龍二號」軟體負責人徐春暉說,「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底環境複雜,面積30平方公裡內地形起伏可達到上千米,『潛龍二號』需要『翻山越嶺』,作業難度極大。」
為此,「潛龍二號」在設計上首次採用基於前視聲吶的避碰控制方法,大大提高了避碰障礙物能力。僅在一次下潛探測中,就觸發了90次避碰,都有效規避了障礙,整個試驗過程,沒有發生觸碰事故。
從去年12月16日出發,到今年3月4日完成潛器驗收試驗和試驗性應用。「潛龍二號」共完成16次下潛,順利通過了現場驗收專家的驗收,探測面積達218平方公裡,單次下潛最長時間超過32小時,最大深度超過3200米。
大洋深處的海底常有高溫熱液活動,俗稱「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就是這「黑煙囪」的重要產物,其中富含銅、鋅、鉛、金與銀、鈷、錳等金屬元素。隨著陸地金屬礦床的日益枯竭,海底熱液硫化物礦床開發潛力越來越受到重視。
劉健說,自主水下機器人對提升深遠海洋資源開發的國際競爭力,具有戰略價值。「潛龍二號」在西南印度洋獲得了試驗性應用成功,填補了中國深海硫化物熱液區自主探測技術裝備的空白。
連結
國內首臺再製造盾構機通過工程檢驗
單臺省2000萬元
新華社北京3月25日電(記者 陽娜 孔祥鑫)國內首臺再製造盾構機24日在完成2公裡的全標段地鐵隧道掘進任務後,在北京地鐵16號線02標段終端工地安全出洞,這標誌著我國第一臺再製造盾構機通過了實際工程應用的檢驗。
盾構機是目前廣泛用於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等城市地下空間,鐵路及公路隧道工程,引水工程及軍事隧道工程施工的特大型工程裝備。盾構機整機設計使用壽命按隧道掘進歷程計一般為6-10千米。按照目前規定,達到設計使用壽命的盾構機必須做整機報廢處理。
24日現場出洞的這臺盾構機,其前身是德國海瑞克公司生產的S-254土壓平衡盾構機,於2003年購入。截至2013年,已先後在北京4條地鐵線工程中使用,總計完成掘進裡程12千米,已出現整機故障頻發現象,按規定只能做報廢處理。
由北京建工土木工程公司盾構機維保基地成立的我國第一家盾構機再製造基地,在再製造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指導和北京奧宇可鑫再製造技術研究院的協助下,經過近半年的努力,克服了技術難題,S-254盾構機於2015年7月完成了組裝驗收。驗收測試表明,所有再製造部分運轉正常,可適應在多種類型的地層地質進行掘進施工。
2015年9月,這臺盾構機投入北京地鐵16號線02標段盾構區間施工。據測算,這臺再製造盾構機與購置一臺同類型新盾構機相比,可節省資金2000餘萬元,節省鋼材200餘噸,按標準煤計可節煤近260噸,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氣體排放近700餘噸。
北京建工土木工程公司盾構中心經理帥玉兵介紹,這臺盾構機出洞後,將運回基地進行例行檢查,為下一次地鐵隧道掘進做好準備。「從目前看,這臺再製造盾構機狀態很好,再掘進8000米應該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