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古海底「黑煙囪」
2003年2月23日消息,我國科學家經過長期不懈的野外「追蹤」,終於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的古海底「黑煙囪」,這些億萬年前生長在海底的「黑煙囪」不僅能噴「金」吐「銀」、形成海底礦藏,而且很可能和生命起源有關。
這一成果以封面文章的方式近日刊登在《巖石學報》上。這一雜誌是唯一入選美國《科學論文索引》(SCI)期刊源的中文地質學刊物。
現代海底黑煙囪及其硫化物礦產的發現,是全球海洋地質調查近10年中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學成就之一,因其和海底成礦、生命起源等重大問題有關而成為國際科學前沿。但因現代「黑煙囪」分布在海底,僅有美、德、法、加、日等少數國家有能力開展研究。科學家於是將目光投向了陸地上的「黑煙囪」化石,但迄今僅在俄羅斯、愛爾蘭發現3億至4億年前的「黑煙囪」殘片。
繼兩年前發現古老大洋地殼殘片後,去年長期在野外奔波的北京大學李江海課題小組首先在山西五臺山地區發現了古海底「黑煙囪」殘片,當年10月終於又在河北興隆發現了保存完整的古老「黑煙囪」,初步判斷其地質年齡約有14.3億「歲」。
在李江海教授的辦公室,記者驚奇地看到上百塊「黑煙囪」硫化物的礦石標本,其切割面閃爍著金屬般的光澤。一塊高20釐米、寬10釐米的礦石內,竟保存了6個完整的圓錐狀「黑煙囪」和多個「黑煙囪」倒塌而成的殘片。
專家描述道:14億多年前,華北地區仍是一片汪洋大海,河北興隆一帶正處於大陸裂谷最深的海底上。在海水循環加熱後,這些兩到三釐米高的「黑煙囪」成為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等地殼內部礦物質噴湧而出的通道,「黑煙囪」周圍聚集了蓬勃的微生物群落。
「顯微鏡下,可見從通道中央向外壁有四五個礦物層,煙囪頂部多被數毫米厚黃鐵礦充填,表明『煙囪』被埋藏時已經熄滅。隨著地殼運動造成的海陸變遷,這些『黑煙囪』輾轉出現在今天的華北古大陸上。」李江海說,通過對比上百個現代海底「黑煙囪」資料和初步的礦物成分鑑定,課題組確定這些礦石就是古海底「黑煙囪」。
目前,課題組正和英、美等國科學家合作,圍繞「黑煙囪」開展微生物化石研究,探索極端條件下的生命活動,以進一步探索地球早期生命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