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向陽紅01」船11月29日電(記者 張旭東)在幾千米深的大西洋海底,存在很多像「黑煙囪」一樣的堆積物。這片被稱為海底熱液區的區域,無氧、無光、高壓、有毒,但卻有很多生物生存,顛覆了人們對「萬物生長靠太陽」的認知。
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第二、三航段的重點都是探秘南大西洋的海底熱液區。近年來,海底熱液區也是國際海洋科技界研究的熱點。
本航次第二、三航段領隊,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孫永福介紹,海底熱液區一般分布在洋中脊和弧後盆地等有巖漿活動的區域,成因在於海水從地殼巖石裂縫滲入地下,遇到熔巖被加熱,溶解了周圍巖層中的化學元素後又從地下噴出。這些化學元素形成的產物沉積到附近海底,像「煙囪」一般堆積起來,因此也被形象地稱為「黑煙囪」。
有些「黑煙囪」處於活動期,這樣的區域被稱為活動海底熱液區;有些「黑煙囪」已停止噴發,這是由於地質環境條件變化,「黑煙囪」或海底巖層中的縫隙被堵死而停止噴發,這被稱為非活動海底熱液區。
科研人員介紹,深海海底水溫只有二到三攝氏度,而活動「黑煙囪」噴口的水溫非常高。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曾用耐高溫的溫度探針測量了多個「煙囪口」溫度,最高溫度達379攝氏度。
海底熱液區被認為是20世紀的重大發現之一,它像天然的海底實驗室一樣,供全世界的科研人員研究。海底熱液區中的硫化物富含金、銀、銅、鋅、鉛等金屬,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是日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的一種海底礦藏。
海底熱液區有一套獨立的生態系統。目前,已知海底熱液區特殊生物至少有400多種,大型生物有蝦、貝、蠕蟲和腹足類生物等。這些生物耐高溫、耐高壓、耐毒,生物基因非常獨特,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應用價值,對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1977年,科學家乘美國「阿爾文」號載人潛水器在加拉帕戈斯裂谷下潛,首次發現海底熱液區,至今人類已發現數百個海底熱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