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底「黑煙囪」吞金吐銀

2021-01-21 中國法院網

2003-02-24 09:41:41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王文韜 李斌

圖為我國科學家發現的完整的海底「黑煙囪」切面。圖上可見兩個完整的「黑煙囪」通道。

圖為中國出版的《巖石學報》封面上刊登的我國科學家發現的完整的海底「黑煙囪」切面。新華社發

  我國科學家在河北 發現的古海底「黑煙囪」不僅最完整,而且最古老。這是科學家的偶然發現?還是苦苦尋覓的結果?

  順藤摸「瓜」

  2001年,在河北遵化發現25億年前的古大洋巖石記錄後,可能是生命起源地的硫化物「黑煙囪」逐漸進入北京大學地質系李江海教授的視野。這些「黑煙囪」位於大洋深處的中脊或裂谷地帶,近20年來正逐漸成為海洋研究和地質科學的「顯學」。

  硫化物是「黑煙囪」可能存在的標誌。最初,研究組在一種古大洋巖石——枕狀熔巖中識別出了硫化物,但規模很小。多年的研究積累,使他們想起山西五臺山地區保留著25億年前形成的大規模硫化物礦床。

  2002年6月,研究組迅速開赴五臺山,詳細檢查20餘處硫化物礦點,終於在其中2個礦點發現了大量相關的礦石標本。經過分析測試礦石的成分、構造,這些礦石被確認為25億年前的古海底「黑煙囪」殘片。它們記錄了不同深度古海底的礦液活動過程。

  2002年8月,李江海和美國聖路易斯大學的庫斯克教授、加拿大溫莎大學的樸羅特教授共同對上述地點進行深入研究,兩位國際同行完全同意李江海的觀點,並展開國際合作。其後,李江海在國內一些專業會議上向同行專家通報了發現,引起熱烈反響。許多學者表示,這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值得繼續探索。

  飛車驚魂

  同行的認可給課題組增添了信心。然而,現有的古海底「黑煙囪」都是殘片,億萬年裡複雜的地質運動使人們迄今還未發現過完整的古海底「黑煙囪」。

  科學家並不甘心。此時,另一個地點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河北東部的興隆縣也蘊藏著大規模的硫化物礦藏。課題組迅速制定野外工作計劃,2002年11月,他們頂風冒雪深入礦山深處進行地質考察,採集了300多塊硫化物礦石標本。

  每天晚上,課題組成員都討論到很晚,仔細對巖石標本編號和記錄,進行詳細的鑑定和描述。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有一天,在攀緣山路的途中,考察車手閘突然失靈。汽車在陡峭的山坡上飛也似地向後退。車內坐著兩位課題組的成員!

  正在車外觀察路線的李江海和司機試圖搬石頭擋住汽車,然而已經來不及了。汽車從身邊呼嘯而過,直衝溝底,兩旁行人四處逃散。只聽一聲巨響,汽車後蓋撞在了3棵白楊樹上,3個車輪懸空,另一個靠在一座小石橋上。

  課題組動員附近30多位村民,折騰了一個下午才把汽車挪到路上。慶幸的是,人員沒有大礙,然而野外考察只好暫告結束。

  刀落「石」出

  將礦石標本帶回北大後,課題組迅速展開各種研究、測試,探究礦石的成分與構造。一塊塊礦石、一個個標本使科學家的注意力,最終「聚焦」在幾塊表面布滿多個圓錐、圓柱型構造的礦石上。

  這些礦石標本具備典型海底「黑煙囪」的形態,大小尺寸也與在俄羅斯、愛爾蘭報導過的古海底「黑煙囪」標本相近。但是,礦石內部究竟蘊藏著怎樣的奧秘?誰也無法打保票。

  伴隨著自動切割機的旋轉,礦石被小心翼翼地切開。當清洗掉切面上的礦砂後,人們驚奇地發現:礦石內部保留了完美的礦液提升構造和礦物生長的晶體。拋光後的切面閃爍著金屬般的光澤。

  「這就是黑煙囪!」礦石切片使一塊在常人看來普普通通的礦石展露出了海底「黑煙囪」的本來面目。興奮之餘,李江海也不無感嘆,原本完整的礦石已從不同角度切成了很多碎片。

  隨後,科學家用不同儀器對巖石標本進行各種測試,包括礦物成分、顯微結構等等。實驗常常進行到深夜,實驗數據和圖像連續刻了10多張光碟。

  時猶未晚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古海底「黑煙囪」發現之初,各國科學家就開始思考:既然大洋深處難以接近,而且成本高昂,那麼能否在陸地上找到保留下來的古海底「黑煙囪」?

  首先想到湖泊的國外科學家很快在貝加爾湖、肯亞東非裂谷湖泊中,發現湖底的「黑煙囪」和噴口周圍的生物活動。許多地質學們則猜測,板塊碰撞可將原先的大洋地殼擠壓變形後保留在陸地上,原來在海底形成的硫化物礦床中應該保留「黑煙囪」。

  於是,科學家們在世界各地的古大洋巖石、古海底地層中尋找硫化物「黑煙囪」。英國科學家首先在愛爾蘭發現了4億多年前形成的「黑煙囪」殘片。隨後,英國人又和俄羅斯科學家一起在烏拉爾山脈發現許多3億到4億年前的硫化物「黑煙囪」構造。遺憾的是,這些「黑煙囪」並不完整。

  華北大陸是我國最古老的大陸,這次發現的古海底硫化物「黑煙囪」年齡達14.3億「歲」,不僅時代最古老,而且其形態保存完整,對於研究礦產成因、探索生命活動均有重要科學價值。

  李江海認為,在地球科學的發展史上,新技術也會不斷得到應用,新發現會不斷產生。「非常高興,我們能找到完整的『黑煙囪』,並在此基礎上開展生命起源及海底流體活動的研究。儘管這一發現比發達國家晚了約20年,但我們還有機會。」

相關焦點

  • 我國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的古海底「黑煙囪」
    「黑煙囪」,這些億萬年前生長在海底的「黑煙囪」不僅能噴「金」吐「銀」、形成海底礦藏,而且很可能和生命起源有關。但因現代「黑煙囪」分布在海底,僅有美、德、法、加、日等少數國家有能力開展研究。科學家於是將目光投向了陸地上的「黑煙囪」化石,但迄今僅在俄羅斯、愛爾蘭發現3億至4億年前的「黑煙囪」殘片。
  • 新聞分析:古海底「黑煙囪」緣何引起關注
    新聞分析:古海底「黑煙囪」緣何引起關注   我國科學家日前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的古海底「黑煙囪」,引起了各界關注。這是因為海底「黑煙囪」不僅是海底礦藏形成的源泉、新世紀的礦產來源,也很可能是生命的起源地,並具有巨大的生物醫藥價值。
  • 【科普秀】"蛟龍"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海底黑煙囪是怎麼煉成的?(4)
    我國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古海底「黑煙囪」2003年2月23日消息,我國科學家經過長期不懈的野外「追蹤」,終於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的古海底「黑煙囪」,這些億萬年前生長在海底的「黑煙囪」不僅能噴「金」吐「銀」、形成海底礦藏,而且很可能和生命起源有關。
  • 圖文:我國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的古海底「黑煙囪」
    圖文:我國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的古海底「黑煙囪」   圖為我國科學家發現的完整的海底「黑煙囪」切面。圖上可見兩個完整的「黑煙囪」通道。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李江海教授率領的課題組2002年10月在河北興隆地區發現14.3億年前的古海底「黑煙囪」。「黑煙囪」的形成,是由於新生大洋地殼或海底裂谷地殼的溫度較高,海水沿裂隙向下滲透可達幾公裡,在地殼深部加熱升溫後,淋濾並溶解巖石中多種金屬元素後,又沿著裂隙對流上升並噴發在海底。由於礦液與海水成分、溫度的差異,形成濃密的黑煙,海底及其淺部通道內則堆積這些硫化物的顆粒沉積。
  • 我國首次發現「黑煙囪」 生命起源探索再進一步
    「黑煙囪」,這些億萬年前生長在海底的「黑煙囪」不僅能噴「金」吐「銀」、形成海底礦藏,而且很可能和生命起源有關。但因現代「黑煙囪」分布在海底,僅有美、德、法、加、日等少數國家有能力開展研究。科學家於是將目光投向了陸地上的「黑煙囪」化石,但迄今僅在俄羅斯、愛爾蘭發現3億至4億年前的「黑煙囪」殘片。
  • 中國發現14.3億年前古海底「黑煙囪」 - 新聞回顧
    2003年6月6日         華聲報訊:中國科學家經過長期不懈的野外「追蹤」,終於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的古海底「黑煙囪」,這些億萬年前生長在海底的「黑煙囪」不僅能噴「金」吐「銀」、形成海底礦藏,而且很可能和生命起源有關。
  • 「海底黑煙囪」解生命和地質之謎
    什麼是「海底黑煙囪」?    海底黑煙囪的發現及其研究是全球海洋地質調查近十年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學成就。    現代海底黑煙囪的研究始於1978年,當時,美國的阿爾文(Alrin)號載人潛艇在東太平洋洋中脊的軸部採得由黃鐵礦、閃鋅礦和黃銅礦組成的硫化物。
  • 青山踏遍成正果——古海底「黑煙囪」發現始末
    順藤摸「瓜」  2001年,在河北遵化發現25億年前的古大洋巖石記錄後,可能是生命起源地的硫化物「黑煙囪」逐漸進入北京大學地質系李江海教授的視野。這些「黑煙囪」位於大洋深處的中脊或裂谷地帶,近20年來正逐漸成為海洋研究和地質科學的「顯學」。  硫化物是「黑煙囪」可能存在的標誌。最初,研究組在一種古大洋巖石——枕狀熔巖中識別出了硫化物,但規模很小。
  • 北冰洋發現海底黑煙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本報訊  瑞士和挪威科學家8月4日宣布,他們在北冰洋極北地區海域發現了被稱為「海底黑煙囪」的熱噴泉,它們不僅能噴「金」吐「銀」、形成海底礦藏,而且很可能和生命起源有關。  據新華網報導,科學家在格陵蘭與挪威之間的中大西洋洋脊上發現了5處非常集中的「海底黑煙囪」,其位置位於北緯73度海域,比此前發現的任何一處深海熱噴泉都更偏北。
  • 海底「黑煙囪」
    「黑煙囪」的發現及其研究是全球海洋地質調查近幾十年來取得的重要科學成就。  現代海底「黑煙囪」的研究,始於20世紀的70年代末,當時,美國的「阿爾溫」號潛艇內的考察人員在東太平洋中脊的軸部約2610-1650米的海底熔巖上,發現了數十個冒著黑色和白色煙霧的煙囪,從直徑約15釐米的煙囪噴溢口中噴出約350攝氏度的含礦熱液,與周圍的海水混合後,很快產生沉澱變為黑煙,沉澱物主要由磁黃鐵礦、黃鐵礦、閃鋅礦和銅一鐵硫化物組成。
  • 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本航段首席科學家韓喜球說,本航段在這一海域臥蠶1號、臥蠶2號、天休與大糦4個熱液區首次實施載人深潛調查,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和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
  • 科普:探秘海底「黑煙囪」
    新華社「向陽紅01」船11月29日電(記者 張旭東)在幾千米深的大西洋海底,存在很多像「黑煙囪」一樣的堆積物。這片被稱為海底熱液區的區域,無氧、無光、高壓、有毒,但卻有很多生物生存,顛覆了人們對「萬物生長靠太陽」的認知。  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
  • 「黑煙囪」意味著什麼?
    本周在銅礦供應上又有了新的發現,在西南印度洋執行下潛科考的「蛟龍」號,在2800多米深的洋底發現了一個20多米高的「黑煙囪」,直徑2米左右,非常壯觀罕見。「黑煙囪」是活火山巖漿融化海底礦物形成的熱液硫化物。它被公認為國際深海科考的最前沿,我國在短短幾年中已經發現了30多個。   目前海底多金屬硫化物已經成為各國的關注熱點。
  • 海洋科普 奇特的海底「黑煙囪」
    「黑煙囪」是聳立在海底的硫化堆積物,呈上細下粗的圓筒狀,形似煙囪,所以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黑煙囪」。它們的直徑從數釐米到2米,高度從數釐米到50米不等。專家們認為,海底「黑煙囪」的形成過程很複雜,主要與海水及相關金屬元素在大洋地殼內熱循環有關。
  • 中國「大洋一號」尋找海底「黑煙囪」
    船長甄松剛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半年,他們將在太平洋中脊上尋找海底「黑煙囪」,爭取發現新的熱液硫化物區。「大洋一號」科考船第22航次第6、7航段首席科學家倪建宇說,「大洋一號」將開赴的海域位於太平洋中脊南部,國際上還沒有在這一區域發現過活動的熱液硫化物區,「大洋一號」希望在那裡找到海底「黑煙囪」。
  • 【大洋科考40天】⑩:海底「黑煙囪」是怎樣煉成的
    此番「向陽紅10」船遠渡重洋,其實主要是為了探尋20世紀最激動人心的科學發現之一——「黑煙囪」。「金記者」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神秘的「黑煙囪」——  點擊進入【直擊大洋科考40天】專題   【神秘的「黑煙囪」】發現「黑煙囪」,這是所有大洋科考隊員夢寐以求的一件事。
  • 中國海洋科考探秘南大西洋 探查"海底黑煙囪"
    深海奧秘:  探查「海底黑煙囪」   大西洋航段首席科學家李傳順表示,南大西洋海域的核心工作是探查海底熱液硫化物分布特徵。「海底熱液硫化物是一種富含金、銀、銅、鐵、鋅的礦產資源,由洋殼內高溫熱液噴發至海底冷卻沉澱形成。它俗稱『海底黑煙囪』。」  「海底黑煙囪」主要出現在大洋中脊的斷裂帶上。
  • 我國水下機器人發現海底巨大「黑煙囪」
    我國自主研製的水下機器人「海龍2號」在東太平洋海隆海底發現罕見巨大「黑煙囪」並成功取樣,標誌著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能使用水下機器人開展洋中脊熱液調查和取樣研究的國家之一。
  • 生命起源「原始湯」新佐證 或是深海「黑煙囪」
    昨天,為紀念「物種起源」發表150周年,由省科協、南京地質古生物所主辦的「達爾文與進化論」科學論壇上,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介紹,30多年來,隨著深海生物科研的不斷深入,科學界認為:生命可能起源於深海海底熱液形成的「黑煙囪」。生命可能起源於「黑煙囪」海底「黑煙囪」的發現及其研究是全球海洋地質調查近幾十年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學成就。
  • 汪品先院士:生命可能起源於深海「黑煙囪」
    (新華組稿·達爾文誕辰200周年)汪品先院士:生命可能起源於深海「黑煙囪」新華網上海2月11日電(記者楊金志、張建松)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學系教授汪品先最近表示,近30年來隨著深海生物科研的不斷深入,科學界有看法認為:生命可能起源於深海「黑煙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