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的古海底「黑煙囪」 | ||
NEWS.SOHU.COM 2003年02月24日03:28 中國青年報 |
據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記者王文韜 李斌)我國科學家經過長期不懈的野外「追蹤」,終於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的古海底「黑煙囪」,這些億萬年前生長在海底的「黑煙囪」不僅能噴「金」吐「銀」、形成海底礦藏,而且很可能和生命起源有關。 這一成果以封面文章的方式近日刊登在《巖石學報》上。這一雜誌是惟一入選美國《科學論文索引》(SCI)期刊源的中文地質學刊物。 現代海底黑煙囪及其硫化物礦產的發現,是全球海洋地質調查近10年中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學成就之一,因其和海底成礦、生命起源等重大問題有關而成為國際科學前沿。但因現代「黑煙囪」分布在海底,僅有美、德、法、加、日等少數國家有能力開展研究。科學家於是將目光投向了陸地上的「黑煙囪」化石,但迄今僅在俄羅斯、愛爾蘭發現3億至4億年前的「黑煙囪」殘片。 繼兩年前發現古老大洋地殼殘片後,去年,北京大學李江海課題小組首先在山西五臺山地區發現了古海底「黑煙囪」殘片,當年10月又在河北興隆發現了保存完整的古老「黑煙囪」,初步判斷其地質年齡約有14.3億「歲」。 在李江海教授的辦公室,記者看到上百塊「黑煙囪」硫化物的礦石標本,其切割面閃爍著金屬般的光澤。一塊高20釐米、寬10釐米的礦石內,竟保存了6個完整的圓錐狀「黑煙囪」和多個「黑煙囪」倒塌而成的殘片。 專家描述道:14億多年前,華北地區仍是一片汪洋大海,河北興隆一帶正處於大陸裂谷最深的海底上。在海水循環加熱後,這些兩到三釐米高的「黑煙囪」成為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等地殼內部礦物質噴湧而出的通道,「黑煙囪」周圍聚集了蓬勃的微生物群落。 「顯微鏡下,可見從通道中央向外壁有四五個礦物層,煙囪頂部多被數毫米厚黃鐵礦充填,表明『煙囪』被埋藏時已經熄滅。隨著地殼運動造成的海陸變遷,這些『黑煙囪』輾轉出現在今天的華北古大陸上。」李江海說,通過對比上百個現代海底「黑煙囪」資料和初步的礦物成分鑑定,課題組確定這些礦石就是古海底「黑煙囪」。 目前,課題組正和英、美等國科學家合作,圍繞「黑煙囪」開展微生物化石研究,探索極端條件下的生命活動,以進一步探索地球早期生命起源。 新聞資料 海底「黑煙囪」:20世紀海洋科學最重大發現之一 科學家1979年在數千米深的海底首次發現了「黑煙囪」,隨後又發現在「黑煙囪」附近生活著大量熱水生物。這已成為20世紀海洋科學領域最重大發現之一。 1979年,繼前一年採集到硫化物後,美國的「阿爾文」號載人深潛器在2610米至1650米的東太平洋海底熔巖上,發現數十個冒著黑色和白色煙霧的「煙囪」,附近出現大規模的硫化物堆積丘體。從直徑約15釐米的「煙囪」中,約350攝氏度的含礦熱液以每秒幾米的速度噴出。礦液剛噴出時為澄清溶液,與周圍海水混合後,很快產生沉澱變為「黑煙」,沉澱物主要由磁黃鐵礦、黃鐵礦、閃鋅礦及其他銅鐵硫化物組成。這些海底硫化物堆積形成直立的柱體及圓丘,被形象地稱為「黑煙囪」。 科學家隨後在各大洋發現了許多「黑煙囪」,它們主要集中於新生大洋地殼上,如洋中脊和弧後盆地擴張中心的位置上。 「黑煙囪」是如何形成的呢?專家指出,由於新生大洋地殼或海底裂谷地殼的溫度較高,海水沿裂隙向下滲透可達幾公裡,在地殼深部加熱升溫後,淋濾並溶解巖石中多種金屬元素後,又沿著裂隙對流上升並噴發在海底。由於礦液與海水成分、溫度的差異,形成濃密的黑煙,海底及其淺部通道內則堆積這些硫化物的顆粒沉積。它們在海底形成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多金屬(鐵、銅、鋅、鉛、汞、鋇、錳、銀等)礦產,成為新世紀人類潛在的礦產資源。有意思的是,科學家還在一些「黑煙囪」上發現了原生的自然金顆粒和天然水銀。 大量海底調查發現,「黑煙囪」周圍廣泛存在古細菌,它們極端嗜熱,可直接生存於80—120攝氏度的環境中。這種細菌最初發現於美國黃石公園的高溫熱泉中。它們在現在海底生存的環境,類似地球早期環境的極端高溫環境中。 基因組測序發現,這些「黑煙囪」周圍的古細菌非常原始,處於生命樹源頭的位置上。科學家因此提出原始生命起源於海底「黑煙囪」周圍的理論,認為地球早期的生命可能就是嗜熱微生物。正因為如此,尋找古老的海底「黑煙囪」,將可能為生命演化提供重要的科學證據。 (據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