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行業一直被譽為工業領域「皇冠上的明珠」,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是人類發明的最精密最複雜的工業產品。以華為海思今年發布的麒麟990為例,這款採用臺積電7nm製造工藝生產的手機處理器,在僅1元硬幣一半大的面積上集成了103億顆電晶體,其精密程度已經無法用「細如髮絲」來形容了。
同時半導體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幾乎任何一個電子設備都有半導體晶片的身影。中國每年的晶片進口額高達3000億美金,比進口的石油還要多。這背後的原因正是國內半導體行業極度落後的現實。從上遊的原材料、製造設備,再到晶片設計、代工生產、封裝測試,全都被國外巨頭牢牢壟斷。不過在半導體生產的刻蝕環節,有一個歸國華人科學家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成功研發出最先進的5nm蝕刻機,打破國外巨頭壟斷,並迫使美國放棄在蝕刻機領域對中國的封鎖。
這位華人科學家就是上海中微半導體的創始人兼董事長尹志堯,他畢業於中科大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畢業後在英特爾、泛林和應用材料等美國半導體巨頭企業工作,個人在半導體行業持有86項美國專利和200多項各國專利。尹志堯在歸國前曾是全球第一大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應用材料的全球副總裁,他的歸國經歷也十分傳奇,是被一個患有癌症的中學校友拉回來的。
有一次在國際半導體設備展上,時任上海經委主任的江上舟與尹志堯相遇,江上舟與尹志堯是北京四中的校友。江上舟當時問尹志堯,這個蝕刻機比原子彈還精密,外國人用它來掐我們的脖子,你覺得我們自己能造出來嗎?當時江上舟已經查出患有肺癌,見尹志堯猶豫,江上舟又說:「我是個癌症病人,只剩下半條命,哪怕豁出命去,也要為國家造出刻蝕機,我們一起幹吧!」
尹志堯的愛國熱情被江上舟點燃,他的家族祖上三代報國,他的曾外祖父是清末革命黨人,祖父是庚子賠款留學生,支持本土工商業發展來對抗日本經濟侵略的政治家,父親是留日回國報效的電化學專家。雖然已經年近60,尹志堯還是接下了這個重任,在2004年帶領15個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回國,創辦上海中微半導體有限公司。
中微半導體雖然白手起家,但發展很快,僅用3年時間就研發出了第一介質刻蝕機,效率比國外同類產品高出30%以上。刻蝕機是晶片製造僅次於光刻機的最重要的微觀加工核心設備,加工精度在納米級。多年來,刻蝕機一直被應用材料、泛林和東京電子壟斷,因此中微半導體的出現無疑是虎口拔鬚。從2007年起,美國應用材料、泛林、維科等行業巨頭就不斷起訴中微半導體,妄圖阻撓中微半導體的發展,但由於中微半導體準備得當,全部大敗而歸。
2015年,美國商務部對中芯國際和中微半導體實地考察宣布:由於一家中國公司已經生產出在數量和質量上和美國同等的刻蝕機,取消在刻蝕機領域對中國的出口管制,並通報「瓦森納協定」。2017年,中微半導體宣布,已經研發出5nm的介質刻蝕機,並被臺積電納入半導體設備採購名單,成為中國大陸唯一一家進入名單的設備商。
巧合的是,尹志堯和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同年出生,如今都已經75歲高齡。但兩位老爺子依然奮戰在第一線,為中國的高科技產業添磚加瓦。這樣的為人才值得每一個國人學習,而不是盲目追星,大家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