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如今咱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是越來越好,許多有條件的家庭也選擇把孩子送出國讀書,以開闊孩子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將來好為祖國做貢獻。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其中一部分人在看到了國外燈紅酒綠的生活後,便選擇永遠留在了那裡。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是一位天才少女,她15歲入中科大少年班,25歲拿博士學位,29歲成哈佛教授,34歲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正當國人滿懷期待著她能回國繼續做研究時,卻發現她早已成了美國人。
1972年,一個可愛的女嬰在江蘇省如皋市一書香世家呱呱墜地,父母為其取名為莊小威,她的父母都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教授,故而莊小威從小就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她還繼承了父母的優良基因,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5歲便熟讀唐詩宋詞,掌握1000多個漢字,並自學了小學1年級課本。
於是父母決定,直接跳過幼兒園階段,從小學二年級讀起,面對突如其來的學校生活,莊小威絲毫不慌,完美適應了環境,各科成績均名列前茅,等到初中,還輕鬆拿下了全國中學生數理化競賽第一名,於是被推薦到北京,上了半年中科大的預備班。
1987年,莊小威以600多分的高考成績獲得中科大少年班入學資格,這一年她不過15歲,是班上最小的孩子之一。莊小威知道,少年班是一個臥虎藏龍的地方,40多年來,1500多名天才人物從這裡畢業,成為我國科學界、教育界等領域的尖端人才,她一定要加倍努力,才能追趕他們。
於是莊小威拿出了十二分幹勁,認真完成每一項任務,而且每次遇到不懂的地方,都會拿出「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老師們非常欣賞這個愛思考的孩子,經過不懈努力,莊小威取得了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4門課滿分的好成績,著實令人敬佩。(這個記錄至今無人打破)
這樣一位天賦異稟的人才,自然受到了國家的重點關注,中科大也早就把莊小威作為重點培育對象,儘可能地給她最好的資源,分配最好的老師,等到莊小威從中科大畢業後,還主動送她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希望她可以開闊眼界,學到更多本事,以後報效祖國。
莊小威果然沒有讓大家失望,24歲那年便成功拿下物理學博士學位,接著又馬不停蹄地進入史丹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她的導師,乃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在老師的傾力指導下,在莊小威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她以迅雷不及之速進步著。
與此同時,她的研究方向也進一步擴大,從單純的物理,擴展到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交叉研究,對於這個從小和物理打交道,對生物一竅不通的女孩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莊小威曾坦言:「那時候我連DNA和RNA的區別都搞不清,是完全的無知者無畏。」
但面對挑戰,莊小威向來是不怕的,她從頭開始,一點一點學習摸索,犯錯、受挫、碰壁簡直是家常便飯,莊小威吃了很多苦,但也正是因為這段經歷,為她日後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1年,莊小威順利成為世界頂級名校哈佛大學的助理教授,並在2年後憑藉研究單個分子特性的傑出才能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她是第一位榮獲此榮譽的華人女科學家。
國內收到這個消息後,第一時間就進行了報導,所有人都為我國出了這樣一位天才人物而感到高興,但大家卻突然發現了一個問題——此時的莊小威,已經成為「華人女科學家」,這就意味著,她已經不是中國國籍了!原來,早在幾年前,莊小威就已經默默加入了美國籍,後來,她還在哈佛大學建立了「莊小威單分子生物物理實驗室」,繼續在美國做著研究。
國人們在知道這件事後,頓時對莊小威特別失望,當年國家耗費心血培育她,給她最好的教育資源,還送她出國深造,為的是日後她學成歸來,為祖國作貢獻,卻沒想到她一去不復返。人們總是說:「科學無國界,他們在哪裡都是為人類作貢獻。」但大家也不能忘了:「科學家是有國界的。」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