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對於人才的培養很重視,每年都會花費很多的資源去培養優秀人才,支持他們做科學研究。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被大家知道,像是前幾年的一個科學發現就讓大家記住了一個名字。
眾所周知,青蒿素的發現者是屠呦呦團隊,屠呦呦也因為青蒿素的發現被授予諾貝爾獎,這也是中國首位本土科學家得到這個獎項。
有人說屠呦呦是「當代神醫」,她和團隊的發現救治了很多的病患,讓瘧疾不再是無法救治的疾病。屠呦呦能有如此卓越成就,和她自身的努力脫不了關係,但是國家對她的栽培也是她成功的一方面。
除屠呦呦外,很多科學家為我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在國外學成之後,放棄那邊更好的發展空間,毅然決然地回到祖國做科研。但曾有一位我國扶持的人才,現在卻是美國籍,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15歲考上中科大, 力學四門功課滿分
莊小威是江蘇人,她的父親和母親都是高材生,就職於中科大,職位是教授。所以莊小威從小就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學習能力也比同齡孩子快,是大家公認的天才。
五歲很多小孩子還在上幼兒園,那時莊小威就展現出了神童天賦,跳級到小學二年級開始學習。身邊同學年齡都比她大,但她的成績在班級中還是很突出,初中參加數理化比賽時,她還獲得了第一名的成績。
在她15歲的時候她以600多分的分數考上了中科大,很順利地進入了少年班,從此開始了自己的科學研究之路。莊小威的父母日常工作比較忙,也很尊重女兒自己的選擇,所以莊小威就根據興趣選擇了物理學專業。在中科大學習期間,她的四門力學功課均是滿分,這種情況是很少看到的。
莊小威說過,她對分數不是很感興趣,她只是想要弄清楚更多的知識,所以願意花時間進行研究。有人考到90分已經覺得自己很棒了,但莊小威考了一百分,對於學習還是如饑似渴,在別人眼中,她就是一個很厲害的學霸。
這樣的人才學校很在意,中科大對她進行了重點培養,她的優秀也得到了國家的關注。在莊小威19歲的時候,她被送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傾力培養這個神童,希望她能在這裡學到更多的知識報效祖國。
莊小威在伯克利的表現很好,取得了物理學博士位後進入斯坦福開始博士後研究工作。她在這裡對化學和生物學進行研究,她的導師是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他也是一名很優秀的科學工作者,也曾獲得過諾貝爾獎。
在國外定居,拿到哈佛雙學科教授
在國外待久了,莊小威萌生了留在這裡的想法,於是就加入了美國國籍。在2001年的時候,她開始了在哈佛大學的教學生涯。2006年,她拿到了哈佛化學和物理學科的雙教授,還擁有了自己的獨立實驗室。
她曾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這個獎從設立初還沒有一位華人女科學家得到過,而莊小威就是第一個拿到這個獎項的華人女科學家。在這之後,莊小威的名字漸漸被更多人知道,她在生物科學研究領域也嶄露頭角。
美國《科技雜誌》曾評選過35歲以下100名青年創新者,莊小威就在其中。
2012年她當選了美科院院士,2015年她發明了一種成像法,因此獲得了美國科學院的生物學獎,在這一年的12月,她被選為中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莊小威這一路走來順風順水,也收穫了很多掌聲和鮮花,但是因為國籍這件事,她也受到了很多的質疑。雖然後來她成為了中科院的院士,但也是外籍院士的名號。
雖說莊小威現在不是中國籍,但她也為祖國做出了很多貢獻,她為祖國培養人才,還在中科院和很多國內知名院校進行交流訪問,以及舉辦講座。
人才流失現象已成很多國家的共性
其實像莊小威這樣的科研人員不少,之前就有一位名叫顏寧的科學家,她在國外學成之後,回到祖國開展自己的科研事業,為國家獲得了榮譽,但是後來她又選擇去到了國外,這件事讓人唏噓不已。
因為這件事她也受到了不少質疑,但有網友從她的社交平臺找到了蛛絲馬跡,並且推測出,她可能是因為院士評選落榜,或者是研究經費的原因,才去到了國外。雖然她的決定讓人惋惜,但是每個人都有追求生活的權利,我們不應該站在制高點去評價他們。
而且「人往高處走」,考慮自身利益這一點是沒有錯的,就像有些公司會出現高層員工跳槽現象,科研人員去到國外發展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不能憑這一點說他們不愛國,也許他們是有更長遠的考慮呢。
人才流失的現象發生的不少,面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轉向他國國籍,確實很讓人唏噓,這也讓我們開始反思一個問題,為什麼部分學者願意留在國外呢?
國內的科研環境確實沒有國外好,很多設備、資源等跟不上國外,這也就導致了科研人員的研究進程較慢。
而且頂尖人才流失也不是只發生在我們國家,現在很多國家都採取開放性政策,對於外來人才有各種扶持,這些人才在學成後,不光回國這一個選擇,所以人才流失是很多國家的共性。
從建國初我國一直處於上升趨勢,我們的國際地位也在不斷的攀升。未來我們還會持續發展,我們的實力也會越來越強大,到時候自然會有更多的人才願意來到中國發展。
我們每個人都在儘自己的一份力,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我們是龍的傳人,自是會騰飛於天,讓世人看到我們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