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中,有一位女院士備受矚目,她就是被譽為女學霸、火箭女總師的祝學軍院士。
1962年出生的祝學軍院士,是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型號系列總設計師、我國飛彈技術領域專家,擁有一連串的榮譽。
她先後有14項成果獲航天總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科技成果和技術進步獎,1篇論文獲航天總公司青年科技論文一等獎和國家機關青年優秀科技論文二等獎,兩次被評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
1996年,她被評為航天巾幗建功標兵;1998年,獲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1年,入選全國「十行百佳婦女」,「2016、2017連續兩年榮獲年度度航天功勳獎」 。
祝學軍院士37歲就擔任火箭型號總設計師的重任,一直從事地地戰術彈道飛彈技術研究,在飛彈總體設計理論方法和工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大開創性成果;建立了助推滑翔戰術飛彈設計理論方法體系;先後擔任我國三代、七型地地戰術飛彈武器系統總設計師,主持研製五個新型飛彈武器,實現了我國地地戰術彈道飛彈從威懾到實戰、從火力打擊到偵打一體、從傳統彈道式飛行到助推滑翔式機動飛行的重大技術跨越。
祝學軍院士在工作中是典型的「技術大拿」,在學生時代的時候也同樣是「學霸」,在工作中負責、敬業、嚴格、堅韌的性格,延續至祝學軍院士學生年代形成的優秀的學習習慣。
l 愛提問題
祝學軍院士25歲時,作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自培的火箭總體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被分配到總體部總體室工作,負責某型號電氣系統軟體的總體協調和設計工作,雖然在研究生期間已經大量的積累了知識和經驗,但是面對實戰還是遇到了各種難題。
祝學軍院士再次發揮了學生時代學霸的風格,成了總體室裡最愛提問題的姑娘,總是跟在老同志的後面「老師」長、「老師」短地請教個不停。
探求未知的好奇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本原因,而提問就是這種好奇心的體現。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說,「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曾經試著給出回答。他建議青少年在求知的道路上——求「學問」,先學「問」,只學「答」,非「學問」。意思是追求學問,首先要學會提問,不學會提問,不是真正的求學問。
諾貝爾獎得主赫伯特·布朗說:「我的祖父常問我,為什麼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總是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出理由,然後讓我自己知道為什麼。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於理。我以為,這一點是猶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勝一籌的地方。」
猶太人人口雖僅有1600萬人,佔比全球人口不到0.25%, 但是卻獲得了全球27%的諾貝爾獎,以色列的學校非常鼓勵孩子在上課時提問,甚至還專門開設了一門「提問課」。
無獨有偶,在很多高考狀元中,愛提問也是一個共有的特性,可見,愛提問在人的成長中具有無比巨大的影響。
l 善於學習
和祝學軍院士相處多年的12所老科研人員沈介川說,祝學軍院士非常善於學習,喜歡多聽、多學、多看。
那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善於學習,「多聽、多學、多看」的人,讓學習事半功倍?
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提出的研究成果「學習金字塔」,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學習者在兩周內還能記住多少內容,不同學習效果的一項數據。
「學習金字塔」中一共包含七種方法,塔上半部分三種:聽講、閱讀、聽和看,是傳統的被動式學習。塔下半部分四種:示範演示、小組討論、實操演練、轉教別人是學習力主動學習方法。
根據「學習金字塔」我就好理解,為什麼那些「學霸們」另一個普遍具備的特點就是,傾向於「小組討論」「為其他同學進行解答」。
「小組討論」與「為其他同學進行解答」這兩種方式中會涉及到「示範展示」「實操演練」,也就是在「學習金字塔」地下部分知識吸收率高的方式都是集中體現,在這個知識輸出的過程中,大腦會對接收的知識獲得更加深刻的吸收。
l 孜孜不倦的鑽研精神
年輕時候的祝學軍院士,面試難懂的彙編語言、枯燥的數據、複雜的算式,一本厚厚的源程序,一遍遍讀,一遍遍啃。在近乎昏天黑地的日子裡,像著魔一般,被「釘」在了計算機前。
這是第三個學霸們共同擁有的學習品質,堅忍不拔的鑽研學習精神。
執著地對知識的追求,是人類從猿不安於現狀最終走出茹毛飲血的世界發展至今的動力。
由格拉德威爾在《異數》這本書中提出的一萬個小時定律提到"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古往今來,眾多歷史名人因孜孜不倦的鑽研而獲得成功,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滋味;居裡夫人獲得的「諾貝爾」獎章因幾十年如一日的追求;曹雪芹孜孜不倦的創作而寫成《紅樓夢》。
可見孜孜不倦地鑽研對於成功而言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學習更應是如如此,只要 有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牢記「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每一位學子都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