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祝學軍院士,昔日女學霸今日火箭女總師的院士之路

2020-12-05 家長必懂的核心教育

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中,有一位女院士備受矚目,她就是被譽為女學霸、火箭女總師的祝學軍院士。

1962年出生的祝學軍院士,是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型號系列總設計師、我國飛彈技術領域專家,擁有一連串的榮譽。

她先後有14項成果獲航天總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科技成果和技術進步獎,1篇論文獲航天總公司青年科技論文一等獎和國家機關青年優秀科技論文二等獎,兩次被評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

1996年,她被評為航天巾幗建功標兵;1998年,獲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1年,入選全國「十行百佳婦女」,「2016、2017連續兩年榮獲年度度航天功勳獎」 。

祝學軍院士37歲就擔任火箭型號總設計師的重任,一直從事地地戰術彈道飛彈技術研究,在飛彈總體設計理論方法和工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大開創性成果;建立了助推滑翔戰術飛彈設計理論方法體系;先後擔任我國三代、七型地地戰術飛彈武器系統總設計師,主持研製五個新型飛彈武器,實現了我國地地戰術彈道飛彈從威懾到實戰、從火力打擊到偵打一體、從傳統彈道式飛行到助推滑翔式機動飛行的重大技術跨越。

祝學軍院士在工作中是典型的「技術大拿」,在學生時代的時候也同樣是「學霸」,在工作中負責、敬業、嚴格、堅韌的性格,延續至祝學軍院士學生年代形成的優秀的學習習慣。

l 愛提問題

祝學軍院士25歲時,作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自培的火箭總體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被分配到總體部總體室工作,負責某型號電氣系統軟體的總體協調和設計工作,雖然在研究生期間已經大量的積累了知識和經驗,但是面對實戰還是遇到了各種難題。

祝學軍院士再次發揮了學生時代學霸的風格,成了總體室裡最愛提問題的姑娘,總是跟在老同志的後面「老師」長、「老師」短地請教個不停。

探求未知的好奇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本原因,而提問就是這種好奇心的體現。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說,「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曾經試著給出回答。他建議青少年在求知的道路上——求「學問」,先學「問」,只學「答」,非「學問」。意思是追求學問,首先要學會提問,不學會提問,不是真正的求學問。

諾貝爾獎得主赫伯特·布朗說:「我的祖父常問我,為什麼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總是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出理由,然後讓我自己知道為什麼。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於理。我以為,這一點是猶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勝一籌的地方。」

猶太人人口雖僅有1600萬人,佔比全球人口不到0.25%, 但是卻獲得了全球27%的諾貝爾獎,以色列的學校非常鼓勵孩子在上課時提問,甚至還專門開設了一門「提問課」。

無獨有偶,在很多高考狀元中,愛提問也是一個共有的特性,可見,愛提問在人的成長中具有無比巨大的影響。

l 善於學習

和祝學軍院士相處多年的12所老科研人員沈介川說,祝學軍院士非常善於學習,喜歡多聽、多學、多看。

那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善於學習,「多聽、多學、多看」的人,讓學習事半功倍?

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提出的研究成果「學習金字塔」,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學習者在兩周內還能記住多少內容,不同學習效果的一項數據。

「學習金字塔」中一共包含七種方法,塔上半部分三種:聽講、閱讀、聽和看,是傳統的被動式學習。塔下半部分四種:示範演示、小組討論、實操演練、轉教別人是學習力主動學習方法。

根據「學習金字塔」我就好理解,為什麼那些「學霸們」另一個普遍具備的特點就是,傾向於「小組討論」「為其他同學進行解答」。

「小組討論」與「為其他同學進行解答」這兩種方式中會涉及到「示範展示」「實操演練」,也就是在「學習金字塔」地下部分知識吸收率高的方式都是集中體現,在這個知識輸出的過程中,大腦會對接收的知識獲得更加深刻的吸收。

l 孜孜不倦的鑽研精神

年輕時候的祝學軍院士,面試難懂的彙編語言、枯燥的數據、複雜的算式,一本厚厚的源程序,一遍遍讀,一遍遍啃。在近乎昏天黑地的日子裡,像著魔一般,被「釘」在了計算機前。

這是第三個學霸們共同擁有的學習品質,堅忍不拔的鑽研學習精神。

執著地對知識的追求,是人類從猿不安於現狀最終走出茹毛飲血的世界發展至今的動力。

由格拉德威爾在《異數》這本書中提出的一萬個小時定律提到"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古往今來,眾多歷史名人因孜孜不倦的鑽研而獲得成功,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滋味;居裡夫人獲得的「諾貝爾」獎章因幾十年如一日的追求;曹雪芹孜孜不倦的創作而寫成《紅樓夢》。

可見孜孜不倦地鑽研對於成功而言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學習更應是如如此,只要 有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牢記「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每一位學子都有成功的一天。

相關焦點

  • 她是長三甲總設計師,航天領域首位女院士,人稱「火箭女神」
    她是長三甲總設計師,航天領域首位女院士,人稱「火箭女神」關於火箭這一類的研發我們總會想到的是一群不解風情不懂浪漫的理工男,但是在我們的航天領域流傳著一句話就是「航天軍中無性別」,在我國的航天系統中也是有著非常傑出的女性在為我們的航天事業做出非常大的貢獻,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人稱「火箭女神」的長三甲總設計師我國航天領域第一位女院士姜傑
  • 中國突破飛彈核心技術,女院士獲創新大獎,直接獎勵300萬
    而每當我們在一個領域獲得了成就之後,最應該感謝的是在背後為這項成就付出了辛勤努力的科學家們,而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最應該感謝的是一位叫做祝學軍的女科學家。而這位名叫祝學軍的中國女院士,就是成功研製出了新型飛彈材料,解決了高超音速武器方面存在的難題。而國家也為這位女院士頒發了創新大獎,同時也給予了她獎金,高達三百萬,並且不用交稅。其實,國家之所以會對科學家們的發明有所獎金獎勵,也是一種形式的鼓勵。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要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 國寶級女院士立下大功,國家獎勵現金100萬,一舉反超美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祝學軍這個名字,她可以說是我國的國寶級女院士,一直從事彈道飛彈的研究,在相關領域多次取得突出成就,甚至讓我們一舉反超美國。也正是因為她立下了這樣的大功,國家直接對其獎勵現金100萬。據悉,祝學軍於1962年出生於瀋陽,2019年當選為中科院的院士,是我國系列飛彈的總設計師,2017年拿到了航天功勳獎並且獲得了100萬元的獎勵。
  • 殲-20總師楊偉的超級「學霸」之路:初中畢業就高考,15歲上大學
    每一年的高考結束之後,各省市都會出現高考狀元,學霸們的成功之路雖然不能被完全複製,但或多或少給了後來者以啟發和借鑑。說起學霸,我國殲-20隱形戰鬥機總設計師楊偉也是超級學霸一枚,而且在中學時期就霸氣側漏;本來高考是高中應屆生的獨木橋,而楊總師在初中畢業之後就通過了獨木橋,令人驚嘆。那麼,當年楊總師的初中畢業成績有多強悍呢?
  • 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要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張俐娜逝世 享年80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張俐娜逝世 享年80歲】10月17日,記者從武漢大學相關人士獲悉,17日晚8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在中南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 張俐娜,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
  • 張俐娜院士昨晚逝世,71歲成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
    、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訃告稱,遵照張俐娜院士生前意願,張俐娜院士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大器晚成,46歲踏入科研領域,成為武大第一位女院士據武大官網介紹,張俐娜院士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
  • 我國女科學家祝學軍,克服世界性難題,使東風飛彈實現「打水漂」
    提起飛彈事業,會讓人想起錢學森等前輩,然而卻有一位女子,她攻克了錢學森留下的大難題,並且生產出新型飛彈,這位女科學家名叫祝學軍,她克服了世界性的難題,並且使東方飛彈實現「打水漂」。祝學軍出生於1962年的遼寧瀋陽,年少時她就是一名學霸,雖然祝學軍長得很標緻
  • 國寶級女院士獲國家獎勵100萬,一舉反超美國
    不過,說起軍事領域的功臣就不得不說起祝學軍。這位國寶級女院士因研發出一款新型飛彈一舉反超美國,還獲得了國家獎勵的100萬現金。不誇張的說,這樣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她,才是真正的女神!祝學軍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送外號女版錢學森。出生遼寧瀋陽,畢業於國防大學航天專業,從碩士畢業就開始潛心鑽研彈道彈道技術,如今已經是中科院院士,國外軍事專家都對她感到很是敬佩,還笑稱她比核彈更厲害。
  • 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導讀 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誰?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 來源:科學時報
  • 38歲中國女院士:大的成就一定是源于堅定的信念和堅持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了院士,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
  • 四次落選中國院士的女科學家,71歲時卻被選為美國院士
    李愛珍從小就對科學表現了很大的天賦,她從復旦大學畢業後,就分配到了上海冶金所開始了她稀有金屬化學冶金研究、半導體材料研究之路。於是在1980年,當時中美剛建交,兩國正處於蜜月期,已44歲的李愛珍公派留美去學習進修,進入了全球頂尖學府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工程系(EE系)做訪問學者,開始了分子束外延技術的研究。
  • 中國院士名人錄|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
    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01最前延天才的成長之路
  • 又一80歲巨星隕落,武大首位女院士張俐娜,因病救治無效逝世
    據最新媒體報導稱,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這個消息播報出來之後,不少人強忍悲痛為她的離世沉痛哀悼。不禁感慨一代科研巨星隕落,張俐娜的名字乃至全球在科研發展事業上都是享譽盛名的。
  • 昔日貧困戶 今日女「羊倌」
    原標題:昔日貧困戶 今日女「羊倌」   幾年間,楊珍的身份從貧困戶變成脫貧戶,又成為遠近聞名的女「羊倌」。在她的帶動下,養羊產業成為大湖鄉的脫貧致富特色產業。目前,該鄉養羊脫貧戶有7戶,養殖總數達500多隻。
  • 武大首位女院士張俐娜逝世
    張俐娜,在武大中南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她是張俐娜,武漢大學首位、也是唯一女院士。10月17日晚8時,她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她離開後,湖北目前沒有了女院士。 生前,張俐娜曾多次接受採訪,她說得最多的是:「科研成果一定要轉化,要造福社會,造福人民;一個科學家首先應當愛自己的國家;每一次站在國際學術講臺上,我都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
  • 「美人在骨不在皮」,最美女院士于吉紅!
    但是中科院的人員構成也如同編程員那樣,總是男編程人員多,女編程人員少,中科院也亦如此。因為搞科學的大部分是男生,所以說中科院中男性人數較多,而女性因為要同時兼顧事業和家庭以及孩子,所以說女性人員較少,沒有那麼多精力去放在科學研究上。因此在中科院裡,90%左右的院士都是男性,僅有10%的女性是女院士。這也更加的說明了,能夠進入中科院中的女院士是多麼的獨特而又有著堅毅的精神。
  • 中國最年輕女院士!25歲拿到博士學位,曾發150多篇SCI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了院士,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