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38歲當選院士,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女神

2021-03-05 火力點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火力點」,再點擊「關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精美好看的圖文、視頻。

如今越來越女性也為人類科學事業做出貢獻,她們心思細膩,而且十分專注,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

今天要說的這位優秀的中國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院士,在化學領域被稱作頂尖專家,她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

任詠華,出生於1963年,從小生活在香港,父親是土木工程師,母親則在家裡照顧孩子。

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她從小就成績優異,再加上自己也勤奮好學,尤其是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考以優秀成績考入香港大學化學系,並且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當時她的老師是支志明院士,也是一位年少有人的科研專家,35歲就成了港大最年輕的講座教授,並且在三年之後評為中科院院士。

老師身上的優秀品質再加上自己投身化學的毅力,都讓她更加堅定了在這條路走下去的夢想。

任詠華25歲港大博士畢業後,她先是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兩年,27歲回到港大母校,成為一名講師。

在任教的這段時間,她為人低調,大部分的精力也都放在科研和教學上,前進的腳步不曾有任何停息。

32歲成為港大年輕的講座女教授,而在這期間,她曾發表過三百餘篇高含量論文,還申請了三十幾個專利,科研成就享譽全球。

在她的眼中,科研並不是沉悶的,而是有趣的。她希望通過自己和團隊的努力,為人類做出更多的貢獻。她從未感到疲倦或者厭煩,反而幹勁十足,所以才能有這麼豐厚的成就。

在任詠華38歲的這一年,被增選為中科院院士,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要知道大多數院士都是四五十歲的年紀,不過任詠華雖然年輕,但在國際科學界有著相當高的知名度,多次獲得國際大獎,還被美國國家科學院、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選為外籍院士。

任詠華主要從事超分子自組裝和有機凝膠,光致變色材料,金屬有機、納米簇和納米材料,分子材料學,光電材料,發光材料和發光化學傳感器和生物標籤等方面的研究。

正如她所言,她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為人類做出更多的貢獻,所以雖然她是化學專業,卻致力於和物理、生物、醫學領域相結合,為解決能源、醫療健康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她不求名不求利,夢想高遠,踏實奮進,專心投入到科研事業。這樣的繡有女科學家,才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榜樣。很多網友覺得任詠華女士才是真正的女神,才是我們該崇拜的人。

國家和整個人類社會需要這樣的人才,正是因為有了這群認的存在,更加美好不可想像的未來才會逐漸變成現實。

點擊下方分享,讓自己的朋友也看看吧!

相關焦點

  • 任詠華:38歲當選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一心為人類做貢獻
    一路開掛的科研生涯與恬靜優雅的氣質,讓她成為無數人心目中的女神。然而化學領域也有一位同樣建樹頗豐,讓無數學子敬仰的女科學家——任詠華。  任詠華女士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是我國著名的無機化學家。1985年從香港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師從支志明院士繼續學業,3年之後就獲得了博士學位。
  • 她38歲就已經當選中科院院士,卻說:「今天你可能是最好的,明天就不是了,科研需要終身學習!」
    在我國科研領域,越來越多的傑出女性展現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實力。這位女科學家,就是38歲當選院士,曾經是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她致力於無機化學以及合成化學的研究,並在該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曾在含金量極高的SCI雜誌上發表過150篇文章之多。
  • 院士們比39歲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不要問我為什麼跪在電腦前
    ——顏寧  38歲當選,最年輕院士:盧柯  ▲盧柯院士  2003年,38歲的盧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改革開放後當選年齡最小的院士,這個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在常人眼裡,今年51歲的盧柯一直在「驚悚地成長」——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傑出人才6位人選之一。
  • 我國年齡最小的三位院士,兩位是江蘇人,一位是浙江人
    最近,隨著2019年兩院院士增選名單正式公布,網友對院士的關注度也開始增加。作為我國最頂尖的科研人才,院士的各種信息總是讓網友們很感興趣,其中就包括年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院士的年齡一般都比較大,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根據統計,今年新當選的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齡為55.7歲,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齡更是達到58歲。但是,並不是所有院士的年齡都很大,那麼,我國現有院士中,哪三位院士年齡最小呢?
  • 38歲中國女院士:大的成就一定是源于堅定的信念和堅持
    歡迎關注公眾號「考研考博早知道」獲取更多考研考博最新資訊 博士在我國科研領域,越來越多的傑出女性展現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實力,比如大家熟知的30歲即擔任清華大學教授的顏寧等。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了院士,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
  • 38歲當選院士,這位大牛的開掛人生!
    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盧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齡人更快更受矚目。
  • 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盧柯院士  2003年,38歲的盧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改革開放後當選年齡最小的院士,這個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在常人眼裡,今年51歲的盧柯一直在「驚悚地成長」——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傑出人才6位人選之一。  盧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齡人更快更受矚目。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截至目前,中國科學院共有院士 833人,外籍院士108人。中國工程院共有院士924人,外籍院士93人。「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和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 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代表中國科技頂尖水平。根據相關規定,院士增選每兩年舉行一次。評選有何標準?哪些專家當選概率高?哪裡是盛產院士的熱土?「大咖雲集」「優中擇優」的院士遴選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 中科院3位女神院士:集美貌智慧於一身,她們才是我輩之楷模
    其實,我們真正該關注的並非只是外貌,應該學習的是優秀者的智慧、才能與品質。就如中科院的三位女神院士:于吉紅、李蓬、徐穎,她們集智慧和美貌於一身,這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才是我們心中真正的偶像。、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除此之外她還是吉林大學化學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
  • 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顏寧教授  女神,中科院院士候選人。這兩個極具分量的詞彙讓顏寧,這位研究成果在世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生物學家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這位清華女神有多牛?看看她所獲得的榮譽就知道了。盧柯院士  2003年,38歲的盧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改革開放後當選年齡最小的院士,這個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 有3個院士頭銜,對諾貝爾獎沒興趣!這才是學子們心中的真女神!
    ,江蘇南通市,其成長過程真正的是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小時候在江蘇如皋跟爺爺、奶奶生活了5年,5歲多被父母接到合肥中國科大,沒有上過幼兒園,直接上了科大附小二年級;初中時曾獲得全國中學生數理化競賽第一名,後被推薦到北京景山學校上了半年中國科大預備班;1985年,13歲時轉入離家較近的蘇州中學首屆中科大少年班預備班
  • 四川82歲老教授,當選中美"雙院士",讓中國在這一領域實現崛起!
    1960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固體物理專業本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200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4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曾任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生物材料學會理事長等。
  • 16歲上大學,38歲當選院士,盧柯今日再發《Science》
    開掛的人生,38歲便當選院士盧柯身上有兩個繞不開的「標籤」,第一個標籤就是「超音速」:他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傑出人才之一。
  • 10位華人科學家當選2018年美國工程院院士!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界最高榮譽,這一榮譽獎勵那些「在工程領域內從事研究、實踐和教育並做出卓越貢獻的學者」,以及「對新的技術領域起到開創作用、在傳統工程領域具有突出貢獻、或者是在工程教育中開發或者採納了創新方法的學者」。  美國工程學界的最高三大獎項(即拉斯獎,戈登獎和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均由美國國家工程院評選。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領域專家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
  • 他是獲此獎項的第一位中國人,填補全球這一領域研究空白,45歲當選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植被生態與生物多樣性、全球變化與碳循環、生態草業等方面的研究。先後發表學術論文近400篇,曾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基金一等獎等。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生態學卷》等。
  • 這才是真女神!國寶級女院士獲國家獎勵100萬,一舉反超美國
    在大家的認知當中,女神的定義是什麼?難道僅是美麗、有氣質、身材好?相信很多人都不認同這個觀點,對社會甚至是對國家有貢獻的巾幗英雄,才是名副其實的女神。眾所周知,我國的軍事領域發展起步較慢,但是到目前為止,已經很大程度拉近了與世界第一強國美國之間的差距,這一切都離不開我國科技人才的付出。不過,說起軍事領域的功臣就不得不說起祝學軍。
  • 施一公當選美國院士能說明什麼
    值得關注的是施一公教授,這位在美國先後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雙料院士」,卻在2012年落選我們自己國家的中科院院士,當時就引來一片鳴不平,這次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更是一石激起千重浪,筆者注意到,在媒體報導的網絡評論中,不乏很多偏激語言,矛頭顯而易見是直指我們的院士評選,更有部分網友對我國中科院院士評選機制展開某些無端的「聯想」,筆者不能說網友的這些評論和
  • 中國工程院公布新增院士名單 18位外籍專家當選院士
    經濟日報北京11月27日訊 記者常理報導:中國工程院27日公布了2017年新增院士名單,有67位院士當選。此外,外籍院士增選結果同步產生,比爾·蓋茨等18位外籍專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據悉,此次新當選的67名院士中,男性63人,佔94%;女性4人,佔6%。
  • 以第一名考入985名校,他大學就參加"絕密任務",開創我國多個第一當選院士
    他被稱為"有故事的傳奇人物",前半生致力於科學研究,是我國板殼結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開拓者之一;18歲參與我國第一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研究,後來又參與了神舟飛船、遼寧艦上的殲15戰機等高精尖項目的研究;71歲高齡掛帥創業,以企業創始人身份進軍環境科學領域,讓廚餘垃圾變成"黃金"。
  • 清華女神級教授,落選中科院赴美擔任教授,如今成美國院士
    很多人認為,博士都是天資聰穎,學富五車的天才,能夠成為博士就已經是一輩子要追逐的夢想,但如果把科研界比作一個金字塔,那麼博士就是金字塔的最底層,兩院院士就是金字塔的最高端。兩院院士,就是科學家裡面最厲害的人物,也是我國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當然,我國對評選兩院院士的要求非常嚴格,除了本身科研實力強大外,還需要獲得兩院院士的認同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