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獲此獎項的第一位中國人,填補全球這一領域研究空白,45歲當選院士!

2020-11-03 安徽農業大學本科招生

他"暈針",卻已完成60餘座山地的野外調查工作,鑽山林、上高原、睡帳篷,足跡遍布全國,去過世界三極的兩極;他喜歡看書多於說話,但講起生態學總有說不完的經驗和新奇想法;他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提建議時直言不諱。務實而創新、執著而勇敢,他就是安徽農業大學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方精雲

方精雲,1982年本科畢業於安徽農學院林學系。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理學部副主任、中科院植物所學術所長。現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雲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植被生態與生物多樣性、全球變化與碳循環、生態草業等方面的研究。先後發表學術論文近400篇,曾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基金一等獎等。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生態學卷》等。

科研之路起航

1959年7月,方精雲出生在安徽懷寧。他從小學習就自覺,父母都是務農的,"學習是自己的事,不學習也是自己的事",他白天勞動、晚上點著煤油燈看書,"村裡書少,誰要是得了本書,必須飛快看完,因為很多人都排隊等著呢。"

後來,18歲的方精雲參加完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次全國統一高考後,被安徽農學院林學系錄取,報考安徽農學院林學系也緣於一個樸素的願望——家鄉沒有木材,方精雲希望"長大了從事跟木材有關的工作,幫村裡人搞到木材"。1982年畢業後,他考入北京林學院教育部政府派遣出國研究生。

1989年和1990年,方精雲曾兩度回國,但因生態環境領域的課題獲得科研經費相當困難,於是,他又去日本去做博士後研究。1995年,方精雲獲得"傑出青年基金"60萬元的資助。用方精雲的話說:傑青改變了自己人生的方向。自此,這位未來之星開始真正向生態學科研領域發起衝擊。

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對於方精雲而言,科研之路有溫馨的時刻,也有不少驚心動魄的記憶。1990年夏天,方精雲參加中日合作的喜馬拉雅山南坡生物多樣性調查,並在珠峰腳下海拔5000~5800米的高山凍原地帶,研究植物對高寒環境的生態適應性。那次野外調查他兩次面臨死亡,幸運的是,都化險為夷。

1995年5月,方精雲作為"遠徵北極點"科考隊7名隊員之一參加了我國首次有組織的北極科學考察。方精雲回憶整個過程都很驚險:在極區飛行時,螺旋槳式的飛機出現了故障;取樣的過程也十分艱難,當時同行的人民日報社記者孔曉寧在《走進北極》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這事需要精細。他嫌戴手套礙事,於是把手套甩了上來。很快,他兩隻裸露的雙手,凍得又紅又腫……就這樣,方精雲冒險取得了北極生物、凍土、冰雪和大氣的大量樣品。

回北京對這些樣品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後,方精雲便開始關注植物和環境中重要化學元素的分布及相互關係。2005年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英國《新植物學家》(NewPhytologist)上發表關於中國氮、磷元素化學計量特徵的論文,被國外著名學者評價為"填補了全球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的空白"。這一年,年僅45歲的方精雲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科研路上"上下求索"

在關於植物多樣性的野外調查過程中,方精雲被"森林碳匯"在緩解全球變暖方面的價值所吸引。經過對森林、草地、農作物、灌叢以及土壤等碳儲量的研究,方精雲課題組建立了我國陸地植被和土壤碳儲量的研究方法,構建了我國第一個國家尺度的陸地碳循環模式。同時,憑藉在野外科技工作中做出的突出成績,在2009年6月召開的我國首屆野外科技工作會議上,方精雲榮獲了"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稱號。這一稱號也是他科研足跡的有力見證。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召開前夕,受中科院學部委託,方精雲帶領他的團隊奮戰2個多月,對全球主要國家的碳排放趨勢和排放量做了詳細測算,並據此對我國的氣候談判政策提出了建議,受到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對制定我國的氣候變化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

2014年,方精雲率先提出"草牧業"的概念———即在傳統畜牧業和草業基礎上提升的現代化生態草畜產業的理念,課題組將這一想法寫成諮詢報告呈交國務院,受到國務院領導的重視。2015年,呼倫貝爾生態草牧業試驗區建設啟動;2016年,在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圍繞"加強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方精雲又提出"以小保大"的草地保護與利用模式。

2019年,美國生態學會第104 屆年會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舉行,方精雲憑藉30 年來"在推動生態學發展、服務國家和國際政策制定以及建立生態學共同體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獲頒"惠特克傑出生態學家獎"。這一獎項由美國生態學會設立,旨在紀念享譽世界的傑出生態學家羅伯特·惠特克。它被授予對生態學作出突出貢獻的非美籍生態學家,每年僅有一人入選,是國際生態學界最具影響的獎項之一。方精雲是獲得該獎的第一個中國人。

近30年來,方精雲課題組已對我國西藏、青海、新疆、黑龍江、海南等幾乎所有省區和日本的主要植被類型進行過實地考察或定點監測,初步發現了我國植物多樣性的某些地理分布規律。未來,他將繼續帶領課題組走遍祖國河山,為大自然"望聞問切",在生態學的高峰上不斷攀登。

關注"安徽農業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圖片來自安徽農業大學官網、中國科協網)

相關焦點

  • 山東84歲老院士:研究DNA結構,填補國內理論空白,取得世界領先性成果!
    9月27日,在上海開幕的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上,天津大學物理系生物物理方向的創始人張春霆院士榮獲首屆中國生物信息學終身成就獎(全國僅6名),以表彰他所取得的重要學術成就和為我國生物信息學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
  • 硬核老院士研究DNA結構,填補國內理論空白,取得世界領先性成果
    天津大學物理系生物物理方向的創始人張春霆院士榮獲首屆中國生物信息學終身成就獎(全國僅6名),以表彰他所取得的重要學術成就和為我國生物信息學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張春霆,1936年出生於山東煙臺,從1984年起一直在天津大學物理系工作至退休。
  • 他是江西人、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女英雄,80歲的她走了
    有一位來自江西的女性,他是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80歲的她走了!她所做出的科研成果,貢獻大,萬眾矚目!張俐娜院士雖然1940年生於福建光澤,不過他的祖籍地是我國第一大將軍省——江西,老家在江西萍鄉市上慄縣金山鎮。他在江西接受了啟蒙教育,小學畢業考入南昌一中(現,南昌第五中學),196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
  • 四川82歲老教授,當選中美"雙院士",讓中國在這一領域實現崛起!
    200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4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曾任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生物材料學會理事長等。張興棟院士長期從事生物材料研究及開發工作,是國際著名的生物材料專家。開創了我國生物活性人工骨研究,對促進我國生物活性人工骨和植入體跨入國際先進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
  • 研究核心機密技術,填補國內空白,他為企業創造超千萬效益,當選院士!
    在學界,他在陶瓷膜領域艱難探索、不懈努力,終於通過自主研發設備為許多工業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政界,身為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的他始終牢記報國初心,推動我國科技事業不斷向前發展。他就是現任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合肥工業大學1982屆校友——徐南平。
  • 四名溫州人當選中國科學院新院士
    陳式剛:溫州市區人,老家在市區永寧巷,他7歲進入康樂小學,13歲考入溫州中學。2001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物理學部院士。他是我國混沌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在映象混沌、符號動力學、混沌控制與同步等方面的研究都獲得了創造性成果。張淑儀:曾在龍灣永興鄉中心小學、溫州中學就讀。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先後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都有哪些?
    1910年,17歲的賽珍珠離開中國,回到美國攻讀心理學,畢業後又來中國。婚後舉家移居到安徽北部的宿縣(今安徽省宿州市),在此期間的生活經歷成為後來聞名世界的《大地》的素材。1932年借其小說《大地》(The Good Earth),獲得普利茲小說獎;1938年由於賽珍珠「對中國農民生活史詩般的描述,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豐富的,以及她傳記方面的傑作」獲諾貝爾文學獎。
  • 這位中科院院士:填補國內空白,開創國際先河,科研成果震動醫學界!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卻甘願遠離家鄉寒窗苦讀;他的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開創了國際先河,震動了世界醫學界,曾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擔任過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培養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眾多人才。他就是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1952屆校友、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鞠躬。
  • 曾是農藥廠工人,他29歲上大學、31歲考研,如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求學之路&34;,快30歲才如願上大學,卻在31歲就考取了研究生;他是我國光電功能高分子領域的專家,是國際上最早開展聚合物太陽電池光伏材料和器件研究的研究者之一;他是一位謙遜低調的化學家,更是勤奮治學的大學教授。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教授李永舫。
  • 我國80後北大數學天才許晨陽打破傳統,獲得美國代數最高獎項!
    中國人很少在理科方面獲得國際獎項,這似乎是一種定律。難道中國人在這些方面永遠比別人差嗎?隨著近幾年湧現出許多華人科學家,這一定律逐漸被打破。美國數學會代數領域的最高獎項,有史以來第一次頒給了中國人。美國數學會官方報導,將明年的科爾代數獎授予許晨陽,肯定他在對Kˉ穩定性法諾簇的模理論中的貢獻。早知道,許晨陽可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打破了國人在這個領域的零貢獻。為什麼這麼說呢?科爾代數獎是世界代數方面的最高獎項,其含金量不言而喻。許晨陽的導師此前也獲得該獎項。他的成功離不開導師的幫助,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取決於自己。
  • 他是圖靈獎中國唯一得主,70歲棄美加入中國籍, 他說做回中國人萬分...
    他說,這是「一生中感到最有意義的工作」。  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圖靈獎」唯一華人獲獎者  13年前,姚期智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到清華大學全職任教。那時,在他所研究的算法和複雜性領域,中國學術界幾乎是一片空白。
  • 填補國內空白!這些航空、核電、國防領域的翹楚,都來自這所高校
    國產大飛機因為他的精心鍛造有了"骨骼"和"雙腳",讓其中的關鍵技術牢牢把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2019年他被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授予"科學技術獎青年優秀創新人物獎",部分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核電廠壽命管理的
  • 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兩位大工人獲此殊榮
    我校校友彭士祿院士榮獲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環境學院全燮教授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光華工程科技獎是由中國工程院設立的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旨在獎勵工程科技及工程管理領域取得突出成績和重要貢獻的中國優秀工程師、科學家。
  • 中科院院士:填補國內空白,開創國際先河,科研成果震動醫學界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卻甘願遠離家鄉寒窗苦讀;他的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開創了國際先河,震動了世界醫學界,曾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擔任過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培養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眾多人才。
  • 廈大教授孫世剛當選院士 另有兩名廈大校友榜上有名
    經過歷代化學家的努力,廈大化學系已成為在國內名列前茅,在國際上知名的化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另有兩名廈大校友入選  上一屆的院士增選,時年53歲的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韓家淮當選,再上一屆,海洋學的教授焦念志當選,也就是說,廈大連續數屆都有老師入選院士。
  • 西電校友王中林院士獲世界能源領域「諾貝爾獎」——埃尼獎,系獲獎...
    王中林院士是迄今為止獲得埃尼獎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也是在中國境內現職工作期間獲此重大國際性獎項的第一位科學家。埃尼獎(Eni Award)是世界能源領域最權威、最負盛名的獎項,被譽為世界能源領域的「諾貝爾獎」( The Nobel Prize for energy ),與計算機界圖靈獎、數學界的菲爾茲獎及沃爾夫獎等並稱為領域性的最高獎項。
  • 她79歲退休享年80歲,首位中國人獲國際再生資源領域最高獎
    據武漢大學官方微博10月18日消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張俐娜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她在全球首創的水溶劑低溫溶解高分子技術,為生物廢棄物製作新材料打開了一扇「綠色」的新大門,未來可在生物醫學等領域展開廣泛應用。
  • 7位華人當選今年美國院士 生物領域獨霸5席
    四歲隨父母從臺北移民赴美,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求學,主要研究方向為探討癌症基因和後天環境的關係。李純慧既是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基因學和病理學教授,也是霍華?休斯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沈志勳在凝聚態物理和複雜材料領域研究中做出了許多開創性工作,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凝聚態物理領域一流科學家。
  • 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獎 系首位獲得諾獎科學類獎項中國人
    據悉,屠呦呦是首位獲得諾獎科學類獎項中國人。  拉斯克獎設有四個獎項:基礎醫學獎、臨床醫學獎、公共服務獎和特殊貢獻獎。屠呦呦獲得的是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 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這兩個極具分量的詞彙讓顏寧,這位研究成果在世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生物學家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這位清華女神有多牛?看看她所獲得的榮譽就知道了。  201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12年獲「霍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