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暈針",卻已完成60餘座山地的野外調查工作,鑽山林、上高原、睡帳篷,足跡遍布全國,去過世界三極的兩極;他喜歡看書多於說話,但講起生態學總有說不完的經驗和新奇想法;他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提建議時直言不諱。務實而創新、執著而勇敢,他就是安徽農業大學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方精雲。
方精雲,1982年本科畢業於安徽農學院林學系。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理學部副主任、中科院植物所學術所長。現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雲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植被生態與生物多樣性、全球變化與碳循環、生態草業等方面的研究。先後發表學術論文近400篇,曾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基金一等獎等。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生態學卷》等。
1959年7月,方精雲出生在安徽懷寧。他從小學習就自覺,父母都是務農的,"學習是自己的事,不學習也是自己的事",他白天勞動、晚上點著煤油燈看書,"村裡書少,誰要是得了本書,必須飛快看完,因為很多人都排隊等著呢。"
後來,18歲的方精雲參加完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次全國統一高考後,被安徽農學院林學系錄取,報考安徽農學院林學系也緣於一個樸素的願望——家鄉沒有木材,方精雲希望"長大了從事跟木材有關的工作,幫村裡人搞到木材"。1982年畢業後,他考入北京林學院教育部政府派遣出國研究生。
1989年和1990年,方精雲曾兩度回國,但因生態環境領域的課題獲得科研經費相當困難,於是,他又去日本去做博士後研究。1995年,方精雲獲得"傑出青年基金"60萬元的資助。用方精雲的話說:傑青改變了自己人生的方向。自此,這位未來之星開始真正向生態學科研領域發起衝擊。
對於方精雲而言,科研之路有溫馨的時刻,也有不少驚心動魄的記憶。1990年夏天,方精雲參加中日合作的喜馬拉雅山南坡生物多樣性調查,並在珠峰腳下海拔5000~5800米的高山凍原地帶,研究植物對高寒環境的生態適應性。那次野外調查他兩次面臨死亡,幸運的是,都化險為夷。
1995年5月,方精雲作為"遠徵北極點"科考隊7名隊員之一參加了我國首次有組織的北極科學考察。方精雲回憶整個過程都很驚險:在極區飛行時,螺旋槳式的飛機出現了故障;取樣的過程也十分艱難,當時同行的人民日報社記者孔曉寧在《走進北極》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這事需要精細。他嫌戴手套礙事,於是把手套甩了上來。很快,他兩隻裸露的雙手,凍得又紅又腫……就這樣,方精雲冒險取得了北極生物、凍土、冰雪和大氣的大量樣品。
回北京對這些樣品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後,方精雲便開始關注植物和環境中重要化學元素的分布及相互關係。2005年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英國《新植物學家》(NewPhytologist)上發表關於中國氮、磷元素化學計量特徵的論文,被國外著名學者評價為"填補了全球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的空白"。這一年,年僅45歲的方精雲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在關於植物多樣性的野外調查過程中,方精雲被"森林碳匯"在緩解全球變暖方面的價值所吸引。經過對森林、草地、農作物、灌叢以及土壤等碳儲量的研究,方精雲課題組建立了我國陸地植被和土壤碳儲量的研究方法,構建了我國第一個國家尺度的陸地碳循環模式。同時,憑藉在野外科技工作中做出的突出成績,在2009年6月召開的我國首屆野外科技工作會議上,方精雲榮獲了"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稱號。這一稱號也是他科研足跡的有力見證。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召開前夕,受中科院學部委託,方精雲帶領他的團隊奮戰2個多月,對全球主要國家的碳排放趨勢和排放量做了詳細測算,並據此對我國的氣候談判政策提出了建議,受到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對制定我國的氣候變化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
2014年,方精雲率先提出"草牧業"的概念———即在傳統畜牧業和草業基礎上提升的現代化生態草畜產業的理念,課題組將這一想法寫成諮詢報告呈交國務院,受到國務院領導的重視。2015年,呼倫貝爾生態草牧業試驗區建設啟動;2016年,在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圍繞"加強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方精雲又提出"以小保大"的草地保護與利用模式。
2019年,美國生態學會第104 屆年會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舉行,方精雲憑藉30 年來"在推動生態學發展、服務國家和國際政策制定以及建立生態學共同體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獲頒"惠特克傑出生態學家獎"。這一獎項由美國生態學會設立,旨在紀念享譽世界的傑出生態學家羅伯特·惠特克。它被授予對生態學作出突出貢獻的非美籍生態學家,每年僅有一人入選,是國際生態學界最具影響的獎項之一。方精雲是獲得該獎的第一個中國人。
近30年來,方精雲課題組已對我國西藏、青海、新疆、黑龍江、海南等幾乎所有省區和日本的主要植被類型進行過實地考察或定點監測,初步發現了我國植物多樣性的某些地理分布規律。未來,他將繼續帶領課題組走遍祖國河山,為大自然"望聞問切",在生態學的高峰上不斷攀登。
關注"安徽農業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圖片來自安徽農業大學官網、中國科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