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農藥廠工人,他29歲上大學、31歲考研,如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20-07-04 蘇州大學本科招生

他求學之路&34;,快30歲才如願上大學,卻在31歲就考取了研究生;他是我國光電功能高分子領域的專家,是國際上最早開展聚合物太陽電池光伏材料和器件研究的研究者之一;他是一位謙遜低調的化學家,更是勤奮治學的大學教授。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教授李永舫。

曾是農藥廠工人,他29歲上大學、31歲考研,如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34;求學路:從農藥廠工人到大學生

李永舫1948年8月出生於重慶,4歲時跟隨父親回到河南雎縣農村老家,6歲進入村裡的小學讀書,12歲考上離家30多裡的縣重點初中睢縣二中。

讀初中期間,李永舫平時住校,周六下午花半天時間步行36裡回家,周日下午再花半天時間步行回校,早早練就一雙&34;。當時他的同學中有三分之二因家庭生活困難中途退學,但他在父母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讀到初中畢業。1963年,李永舫以優異成績考上了當時的商丘地區重點高中商丘一高。

曾是農藥廠工人,他29歲上大學、31歲考研,如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78年,李永舫院士到上海讀大學時留影

1968年,高中畢業後李永舫響應國家號召回鄉務農。197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李永舫到雎縣微生物農藥廠當了工人,從事生物治蟲的實驗工作。他勤學好問、努力鑽研,很快成為一名業務精通的骨幹實驗員。&39;老三屆&34;

回鄉務農11年,李永舫沒有想到自己快30歲了還有機會實現大學夢。雖然僅有兩個月的備考時間,好在他已讀完高中的全部課程,加上中學讀書時基礎知識比較紮實,複習起來相對輕鬆。除了白天到工廠上班外,他還要起早貪黑認真複習,天道酬勤,最終李永舫一舉中的,以350多分的優異成績被第一志願華東化工學院抗菌素專業錄取。

1978年2月,29歲的李永舫辭退在微生物農藥廠的工作,告別父母、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兒子,懷揣錄取通知書,滿心歡喜地踏上求學之路。

上大學後,李永舫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卯足學習勁頭,每天天不亮就起來跑步、學習英語,就連平時走路、吃飯排隊都要掏出單詞本來記英語單詞。除課堂學習外,他還自學了很多數學、物理知識。1979年,李永舫在大學二年級時就以全校考研總分第三的成績提前考取了本校物理化學專業的研究生,研究方向為&34;。

曾是農藥廠工人,他29歲上大學、31歲考研,如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78年讀大學期間與同宿舍同學合影(前排中間是李永舫)

天道酬勤:好運會向努力的人傾斜

1982年碩士畢業後,李永舫考取了復旦大學物理化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師從吳浩青院士。讀博士期間,吳浩青院士給李永舫安排的研究方向是鋰電池正極上電化學嵌入反應的研究,這在當時是電化學領域國際上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李永舫在博士期間的研究成果&34;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二,導師吳浩青院士排名第一)。

曾是農藥廠工人,他29歲上大學、31歲考研,如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6年與研究生同學合影(左二為李永舫)

1986年,博士畢業後李永舫又到中科院化學所跟隨錢人元院士進行博士後研究,他又成為中科院化學所的第一位博士後。

博士後期間,李永舫主要開展導電聚吡咯的電化學製備和電化學性質的研究工作,在吡咯的電化學聚合反應機理和電化學聚合反應動力學、以及導電聚吡咯電化學氧化還原反應的機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列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1988年博士後出站後,他繼續開展導電聚合物電化學的研究。李永舫做出主要貢獻的&34;1993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9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二、他的博士後導師錢人元院士排名第一)。他主持的&34;獲2005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第一)。

曾是農藥廠工人,他29歲上大學、31歲考研,如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當年讀大學到現在,李永舫對科研的熱情有增無減,對自己的要求始終沒有降低過,這也讓他時刻站在研究領域的最前沿。他相信天道酬勤,&34;

光能轉化的探索者

2000年,李永舫進入聚合物太陽能電池(PSC)研究領域,是國際上最早開展聚合物太陽電池光伏材料和器件研究的研究者之一。與傳統無機半導體太陽電池相比,有機聚合物太陽電池具有器件結構簡單、重量輕、可以製備成柔性和半透明器件等突出優點,具有重要應用前景。

曾是農藥廠工人,他29歲上大學、31歲考研,如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永舫在國際上首次提出通過共軛支鏈來拓展聚合物共軛程度、從而拓寬其吸收光譜和提高其空穴遷移率的分子設計思想。他的研究組從2004年開始,設計和合成了一些列帶共軛支鏈的二維共軛聚噻吩衍生物,提高了聚噻吩給體材料的光伏性能。後來他與自己的學生合作又將這種二維共軛聚合物的設計思想拓展到了含苯並二噻吩(BDT)結構單元的共聚物體系,合成了一系列基予帶噻吩共軛支鏈BDT單元的二維共軛聚合物給體材,這類材料已發展成為一類有代表性的高效聚合物給體光伏材料。

為了提高P3HT給體聚合物的光伏性能,他設計合成了具有較高LUMO能級的新型富勒烯衍生物受體光伏材料,包括茚雙加成C60衍生物ICBA以及茚雙加成C70衍生物IC70BA,使用這些受體將給予P3HT的聚合物太陽電池的能量轉化效率從使用PCBM受體的4%左右提高到6.5~7.2%,效率提高了60%以上。 之後,李永舫合成了一系列基於噻吩取代BDT(BDTT)給體單元和氟取代苯並三氮唑(FBTA)受體單元的中間帶隙D-A共聚物給體光伏材料,與窄帶隙n-型有機半導體受體 ITIS等共混製備的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陽電池能量轉換效率超過11%,最高達到11.77%,為文獻報導聚合物太陽電池最高效率之一

曾是農藥廠工人,他29歲上大學、31歲考研,如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永舫是聚合物太陽電池領域國際上最有影響的研究者之一。2012年他入選Thomson Reuters公布的&34; 21人名單,並分別入選2014年材料科學領域、2015-2017年連年入選材料科學與化學兩個領域&34;名單。他在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光電功能高分子方面大會報告和邀請報告100多次,其中在2012年世界高分子大會上有關二維共軛聚合物光伏材料的邀請報告獲美國化學會2012高分子學術報告獎。

由於在科學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李永舫2013年當選中科院院士,2014年當選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和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曾是農藥廠工人,他29歲上大學、31歲考研,如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永舫說,他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點是降低光伏材料和器件製備的成本,開展大面積柔性聚合物太陽電池的製備和穩定性的研究。他的人生夢想是實現聚合物太陽電池的商品化和實際應用,為人類清潔能源的發展和利用做出貢獻。

關注&34;頭條號,獲取更多&34;、&34;首批入列高校——蘇州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中華兒女新聞網、今日科協、蘇州大學官網等

相關焦點

  • 29歲上大學、31歲讀研,他曾是農藥廠工人,如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29歲考上大學,到當選中科院院士,他抓住每一個機遇,憑藉努力與勤奮,不僅成為了我國聚合物太陽電池研究的先行者之一,還培養出了眾多青年科研人才。從農藥廠工人到"高齡"大學生年少時的李永舫家中條件並不好。
  • 四名溫州人當選中國科學院新院士
    此外,中國科學院新增外籍院士16人,出生於溫州的華人科學家沈志勳名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此次有兩名科學家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別為謝作偉、滕錦光,他們均是溫州鄉賢。出生於溫州市區的華人科學家沈志勳為何是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溫州市科協的工作人員表示,沈志勳是美籍華人,所以是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29歲成教授,他刷新中國AI領域數項紀錄,沒有海外背景卻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2002年3月,28歲的周志華被破格聘為副教授,一年後,29歲的他又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隨後被聘為教授。2004年4月,周志華獲博士生導師資格。一年一級。2017年,周志華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同年8月,在墨爾本舉行的國際人工智慧聯合大會 (IJCAI)上,他又當選了IJCAI 2021的程序委員會主席,這是1969年該會議創辦以來中國內地首位擔任此職位的學者。儘管刷新了大陸學者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無數個&34;,取得了如此的成就,但周志華卻仍然低調,熱愛事業,只想專心做研究。
  • 31歲考研,54歲成院士,這位「布鞋」院士的故事讓人倍受鼓舞
    目前距離2019年的考研還僅有28天的時間,可能很多人都在競爭的複習當中。今天想要分享的故事是想分享給那些還在猶豫要不要考研的人看的,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可以讓大家做出比較明智的選擇。
  • 42歲當選院士,一門三才子,他是2019年當選的最年輕科學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正式公布了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在名單之中,年紀最小的是42歲的孫斌勇,專業領域為基礎數學,工作單位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雖然從院士當選的年齡來看,不是最小的當選者,但是也是比較年輕的院士當選者之一了,並且這位新科院士及其家人也是當地的傳奇!孫斌勇,1976年11月出生於浙江省普陀區六橫鎮雙塘社區孫家村,母親是劉雅娣,提起這個名字,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誇她了不起,養育了三個優秀的兒子。
  • 舟山人孫斌勇當選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當選院士名單終於官宣!2019年共選舉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其中一位是我們舟山人孫斌勇。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5.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最小年齡42歲,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孫斌勇。孫斌勇,1976年出生於六橫雙塘,是普陀中學96屆(1)班和清華附中937班學生。他曾以滿分成績獲得浙江省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第一名,因課業成績優異,被保送至浙江大學數學系。
  • 中科院的「掃地僧」:31歲考研遭嘲笑,54歲成院士
    在大家的印象裡,一位大學的教授,尤其是院士這種級別的學者,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不說西裝革履,起碼應該穿正裝、皮鞋,看起來有很強的氣場。然而單純說李小文院士的形象,如果是不認識他的人,很難將他和院士的身份掛上鉤。正是這樣的落差,導致李小文院士因為一張照片而意外走紅。
  • 布鞋院士李小文,31歲被嘲笑考研,每天少不了一斤二鍋頭
    李小文任他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明月。一身青衣、一雙布鞋,31歲考研,少時不羈的李小文院士大器晚成,是中國遙感界當之無愧的泰鬥級別人物。他用過硬的科研實力、得體的育人之術和恣意的「仙風道骨」引人嘖嘖稱讚。星河閃耀,觸之滾燙。一壺酒,一桿身,世上如他有幾人?
  • 2019年中科院新晉院士名單新鮮出爐,共64人當選,最小的年僅42歲
    2019年中科院新晉院士名單新鮮出爐,共64人當選,最小的年僅42歲。萬眾矚目的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晉院士名單於2019年11月22日終於出爐了。根據中科院公布的64名新院士的相關信息,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新當選院士中有6名女性。此次當選的院士中有19人在中國科學院工作。5人在北京大學工作,4人在清華大學工作,4人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年齡最小的為在中科院工作的孫斌勇,年僅42歲。
  • 江西又多一位院士!江風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南昌大學江風益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院士,這是南昌大學本土產生的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標誌著南昌大學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生前長期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院士。
  • 他考研三次成功,42歲評為院士,現又自清華南下出任這所大學校長
    南方科技大學在薛其坤之前,已有2任校長,都大有來頭:第一任校長,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校長朱清時院士,有著「中國高校改革第一人」之稱。誠如他自己所講,他的起步並不高,沒有贏在起跑線上,但他卻沒放棄,向著目標一直前進,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彌補了不足。
  • 31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35歲成美國院士李政道先生現狀如何?
    中國人作為世界上最勤勞的種族,無論是高考還是學科競賽,出現的天才年輕人都很多,但在諾貝爾獎獲得數量方面一直讓人感覺遺憾。其實中國這片土地上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並不少,除了屠呦呦、楊振寧是中國籍的諾獎獲得者外,世界上還有7位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了諾貝爾獎,只不過後來都轉了國籍留在了國外,那麼這7位留在國外的諾獎華人得主現狀如何?
  • 中國科大少年班兩校友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東方網5月10日消息:日前,美國科學院公布84名新晉美國科學院院士名單。本次院士增選中共有3位大陸華裔當選,中國科大少年班校友駱利群、莊小威名列其中,另一名大陸華裔科學家董欣年為武漢大學校友。  駱利群是中國科大少年班81級校友,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系教授。
  • 我校8位教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位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正式對外公布,我校陸夕雲、葉向東、楊金龍、俞書宏4位教授,以及常進、陳學思、相裡斌、吳宜燦4位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譽教授安東·塞林格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華裔數學天才8歲高考得760分,31歲獲數學界諾獎!他會回國嗎?
    這位數學家就是就是陶哲軒,他13歲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21歲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24歲成為美國名校正教授,31歲榮獲數學界諾獎菲爾茨獎,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天才人物。1982年,7歲的陶哲軒開始自學我國大學才會教的微積分,隨後還出了一本關於用Basic程序計算完全數的書籍。8歲時,他直接升入了中學,沉浸中吸收數學知識的快樂當中。期間,他曾參加美國高考(SAT)數學部分的考試,滿分800分,陶哲軒拿到了760分的超高分!讓所有人覺得不可思議,要知道在美國,這個分數大部分17、8歲的高中生都不敢奢望。
  • 16歲上大學,38歲當選院士,盧柯今日再發《Science》
    開掛的人生,38歲便當選院士盧柯身上有兩個繞不開的「標籤」,第一個標籤就是「超音速」:他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傑出人才之一。
  • 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公布!最小年齡42歲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今天剛剛公布增選當選院士名單:共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7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29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當選。中科院2019年院士增選工作於1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科院院士64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10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0人,地學部11人,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技術科學部15人。新當選院士中,女性6名;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
  •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公布2018年新增院士名單,6位華人學者當選!
    中公考研小編為各位考研小夥伴們整理了關於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公布2018年新增院士名單,6位華人學者當選!的相關資訊文章,一起了解一下吧~4月18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公布了2018年新增院士名單,共有177位院士和36位外籍院士當選,其中華人學者共有6位。
  • 川大兩位校友當選科學院院士
    蒙大橋 封面新聞記者 何方迪 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出爐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在這名單當中,有兩名四川大學校友在列,他們分別是蒙大橋、趙紅衛。據悉,蒙大橋 1980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化學系,2002年博士畢業與四川大學原子分子物理專業。公布名單顯示,61歲的蒙大橋專業為核材料與工藝技術,工作單位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新選出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其中包括了兩位中國學者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當中最受人關注的是作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的顏寧,還曾一度上了熱搜。如果你還不知道顏寧是誰,那說明你可能是生活在沒有網絡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