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的「掃地僧」:31歲考研遭嘲笑,54歲成院士

2021-01-13 立言教語

文|立言教語

掃地僧,很多人都不陌生。

在不少武俠小說裡,少林寺的掃地僧都是屬於深藏不露的角色。

看著其貌不揚、只是掃地的和尚,沒有什麼身份地位,但是往往都是隱藏的絕世高手。

一如這位中科院裡的「掃地僧」——李小文院士。

提起中科院,想必都不會陌生,這是我國專注於科學研究的一所高等院所,為國家培育了大批人才,也創造了大量的科技成果。

而中科院的院士頭銜更是非同凡響。

中科院院士全國不過800人左右(不包括中科院外籍院士),這是我國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的最高榮譽稱號。

在大家的印象中,中科院院士都是白髮蒼蒼、很有威望的老學者形象。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李小文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他看起來有些「土」,但實力不俗,是遙感領域的頂尖學者,是幾何光學的創始人,在國外內都享有盛譽,不過因為低調的性格鮮為人知。

李小文院士就是中科院裡的「掃地僧」,他的走紅純屬「意外」。

01「意外」走紅的李小文院士

一位其貌不揚,甚至看著有些像農民的老人坐在課堂的講臺前:

一身黑色的衣服,一雙黑色的布鞋,翹著二郎腿,在低頭念稿子,絲毫不顧及自己的形象。

2014年4月,一張拍自中國科學院大學某一堂課上的照片走紅網絡。

也「意外」讓這位事件的主角——李小文走紅網絡。

在大家的印象裡,一位大學的教授,尤其是院士這種級別的學者,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不說西裝革履,起碼應該穿正裝、皮鞋,看起來有很強的氣場。

然而單純說李小文院士的形象,如果是不認識他的人,很難將他和院士的身份掛上鉤。

正是這樣的落差,導致李小文院士因為一張照片而意外走紅。

自己從來沒用功念過書,從來沒努力爭取過什麼,從來沒有過多高的覺悟和志向……

李小文院士喜歡穿布鞋,也被同學們親切地稱為「布鞋院士」。

雖然穿著上不拘小節,但是李小文院士是遙感領域泰鬥級的人物,他口中的沒有用功念過書,自然也是自謙。

尤其是在他31歲的那年,就因為一件事遭到了嘲笑,也成為改變他人生的轉折點。

0231歲時的「倔強」

在31歲以前,李小文過得很平凡,並且得過且過,不思進取。

在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同時也恢復了研究生招生,這一年也是李小文31歲的時候。

當得知重新開始招收研究生,李小文就放言稱:「我要考研究生!」

這件事自然遭到了周圍人的嘲笑。

在當時,研究生的人數並不多,而且已經31歲的李小文,在不少人看來早就過了學習的「最佳年齡」。

可是李小文並不這麼想,面對周圍人的不認可和嘲笑,他決定自己要爭一口氣。

一定要考上研究生給他們看看!

功夫不負苦心人,在第二年,李小文順利考入中國科學院地理所二部(如今的遙感所),完成了當初說的話。

李小文考上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不僅達成了自己的誓言,而且為以後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如果沒有這次立志考研,他也許會默默無聞地度過自己的一生,做著普通的工作,就不會有後面的成就。

有些時候的「倔強」,值得去堅持。

03低調的遙感頂尖專家

在中國科學院讀研的第二年,李小文得到了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留學深造的機會。

就這樣,李小文開始了長達6年的留學時光。

在1985年,他以獲得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地理學博士和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碩士的成就,學成回國。

回國後的李小文就成為了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圖像處理室主任,開始了在國內的遙感領域的科研工作。

憑藉不服輸的精神和在遙感領域的天賦和能力,李小文在遙感領域不斷進步,很快就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在當時,在遙感界,談及李小文,國內外不少相關專家、學者都很熟悉他。

李小文為中國的遙感領域科研工作做出突出貢獻,還成為幾何光學的創始人。

憑藉多項成就,在2001年的時候,他被評為中科院院士。

雖然被評為了院士,但是李小光並沒有因此而迷失自己。

他沒有到處去辦講座掙錢,沒有去大肆宣揚自己,而是繼續專心自己的科研、教學工作。

甚至還將120萬元的獎金全部捐出,希望能夠給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

而他自己依然過著灑脫的生活,不拘小節,專心做事。

04有些人走了,實際上一直「活著」

在2014年的時候,華為副總裁曾經找到李小文院士,請他來為華為代言。

因為在華為看來,李小文身上有著大膽創新、一步一個腳印的科研精神。

而談及為華為代言的條件,李小文僅僅有一條:

不要一分錢代言費。

正是李小文院士的這份氣節,贏得了華為的尊重,華為對李小文院士的點評簡潔而不失重量。

華為堅持什麼精神?

努力向李小文學習!

正是這樣一位不追求名利,稱得上真正的科學家的「布鞋院士」,於2015年1月10日與世長辭。

正如魯迅先生曾言:「有的人活著,其實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其實他還活著」。

李小文院士在國外學成之後,毫不猶豫地回到國內,在國內繼續自己的科學研究,並且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他選擇將自己的成果在國內落地,這是家國情懷,也是科學家的愛國精神。

他淡泊名利,專注科研和教學,是真正值得世人去尊重和學習的榜樣。

李小文教授,是真正值得被人們記在心中的「明星」。

本文內容【立言教語】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和分享,請勿抄襲或搬運,為你講述有深度、有趣味、有幫助的教育話語。

相關焦點

  • 31歲考研,54歲成院士,這位「布鞋」院士的故事讓人倍受鼓舞
    目前距離2019年的考研還僅有28天的時間,可能很多人都在競爭的複習當中。今天想要分享的故事是想分享給那些還在猶豫要不要考研的人看的,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可以讓大家做出比較明智的選擇。
  • 年過三十考研被人嘲諷,五十四歲時成院士,被人譽為中科院掃地僧
    實際上,這位老僧人的武功是深不可測,並且擁有大智慧,他出手便震撼了所有人,所以掃地僧後來也成為了擁有極高技藝卻深藏不漏的人。看著其貌不揚,沒有什麼身份,平時的工作就是掃地,誰能想到他是隱藏的絕世高手呢?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人。平時為人低調,可他卻很有實力,這樣的人絕對不在少數,因此平時見到其貌不揚的人可千萬別去得罪,萬一對方非常厲害呢?
  • 中國科學界「掃地僧」:李小文院士奉獻一生,攻堅克難
    提起中科院院士,人們大多會想起一身西裝革履,文質彬彬,學識淵博的形象。中科院院士作為我國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的最高榮譽稱號,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有十分耀眼的科研成果。各位院士也都是各自領域的人才,名利對於他們來說不過信手拈來。人們對他們的印象也大都是西裝革履的學著形象。
  • 中國科學界「掃地僧」:李小文院士奉獻一生,攻堅克難!
    提起中科院院士,人們大多會想起一身西裝革履,文質彬彬,學識淵博的形象。中科院院士作為我國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的最高用於稱號,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有十分耀眼的科研成果。各位院士也都是各自領域的人才,名利對於他們來說不過信手拈來。人們對他們的印象也大都是西裝革履的學者形象。
  • 布鞋院士李小文,31歲被嘲笑考研,每天少不了一斤二鍋頭
    一身青衣、一雙布鞋,31歲考研,少時不羈的李小文院士大器晚成,是中國遙感界當之無愧的泰鬥級別人物。他用過硬的科研實力、得體的育人之術和恣意的「仙風道骨」引人嘖嘖稱讚。星河閃耀,觸之滾燙。一壺酒,一桿身,世上如他有幾人?
  • 李小文:最不像知識分子的中科院院士,31歲才考研
    李小文恐怕是整個中科院最不像院士的一位院士了,他瘦骨嶙峋,顴骨突出,頭髮花白,留著兩撇八字鬍,衣著普通低調,腳上習慣踏著一雙黑布鞋。這樣的老頭放在市井當中,你必然不會多看他一眼。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其貌不揚的老頭,卻是中科院的遙感領域泰鬥、幾何光學學派創始人。然而從他進入中科院時起,外界人對他的了解幾乎為零,原因就在於李小文是個非常低調的人,儘管他的學術已經踏上世界領先行列,卻依然衣著簡單,從未炫耀。直到五年前,李小文才真正被人們所「認識」。
  • 這位985教授是領域內頂尖院士,卻為何被稱為掃地僧?大俠風範!
    院士作為科研人員的最高榮譽,代表了中國學術界和科技界的最高水準。在我國為數不多的院士中間,卻有這麼一位學者:他舉重若輕,秉承做事情夠了就行的人生準則,是遙感領域的頂尖專家;他不修邊幅,粗衣布鞋頗有大俠風範,獲贈雅號布鞋院士。他就是我國著名的遙感地理專家,中科院院士李小文教授。時間退回到2014年4月21日,一張圖片在網絡爆紅。
  • 曾是農藥廠工人,他29歲上大學、31歲考研,如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求學之路&34;,快30歲才如願上大學,卻在31歲就考取了研究生;他是我國光電功能高分子領域的專家,是國際上最早開展聚合物太陽電池光伏材料和器件研究的研究者之一;他是一位謙遜低調的化學家,更是勤奮治學的大學教授。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教授李永舫。
  • 外有歐美科技制裁,內有人才集體離職,中科院的掃地僧們該出手了
    功成卻不需名就,默默隱退江湖,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位「掃地僧」,他就是世界級的遙感泰鬥、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1947年3月,祖籍安徽池州的李小文院士於四川自貢出生。1968年,21歲就從當時的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也就是如今的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畢業後回鄉參加工作,在部隊種地,一幹就是9年的時光。1977年,高考恢復,舉國沸騰。
  • 中國院士李小文:穿著樸素腳踏布鞋,被稱為「掃地僧」,65歲去世
    而有些人深藏不漏,有著很強的實力,過得卻是簡單,這位布衣院士李小文,被稱為「掃地僧」,一天兩斤二鍋頭的狂人,他將一生獻給科學,從來不圖名利。天資聰穎 出國留學李小文出生於1947年,他的父母文化程度高,在這樣家庭薰陶下的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學習。在讀書期間,他就對數學和物理感興趣,老師提出的問題他都能很快回答出來,老師也喜歡他。
  • 李小文:每天一斤白酒,遙感領域泰鬥級專家,被稱為:布鞋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說起他的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會表示陌生,還有很多人會疑惑,作為一個中科院院士,為什麼會被人稱之為「布鞋院士」呢其實是因為李小文院士作為我國首屈一指的遙感領域泰鬥級專家,他會經常被很多學校邀請去講學,然而每次他都是穿著一身粗布衣服,一雙布鞋,所以被很多人笑稱為「布鞋院士」。
  • 李小文院士:身穿素衣腳蹬布鞋,每天一斤二鍋頭,上課帶著酒壺
    ,身穿素衣,腳蹬布鞋,想必大部分人都不會將這種特徵與中科院院士這個身份聯想在一起。2014年4月,一張中科院院士李小文的講座照片迅速火爆網絡,人們這才了解到,照片中的這個一副農民樣貌的老頭,竟然是我國遙感界的泰鬥級人物李小文。 "一雙布鞋任平生",這句話可能是用來形容李小文院士的最貼切的語句。火爆網絡後,網友紛紛將他比作武俠劇中深藏不露的"掃地僧",也稱他為"布衣院士"。
  • 看似「掃地僧」的布鞋院士李小文,實是做「黃老邪」的「洪七公」
    誰知道這個「老農民」竟然是國內著名的遙感學家、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李小文。提起李小文院士的一生,知道的人都無不嘖嘖稱奇。一奇是他身為院士,數十年如一日,「不修邊幅」進課堂;二奇是他生性詼諧,愛開玩笑,言語時常令人噴飯;三奇是他在研究工作中,忘我投入,看淡了成敗得失。於是有人說他像是《天龍八部》中的掃地僧,但是我觀他講話語速像「打機關槍」,瀟灑做人,不像僧人像道人。
  • 布鞋院士李小文:看似「掃地僧」,實則是想做「黃老邪」的「洪七公」
    誰知道這個「老農民」竟然是國內著名的遙感學家、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李小文。提起李小文院士的一生,知道的人都無不嘖嘖稱奇。一奇是他身為院士,數十年如一日,「不修邊幅」進課堂;二奇是他生性詼諧,愛開玩笑,言語時常令人噴飯;三奇是他在研究工作中,忘我投入,看淡了成敗得失。
  • 「布鞋院士」李小文:一天一斤二鍋頭,為祖國科學事業奉獻一生
    最近幾年,「網絡紅人」成了最熱門的一個職業。隨著各種人才的加入,我們對網紅的認知也不再局限於,魔性的音樂、洗腦的神曲。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那位蓄著鬍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沒穿襪子的老人,坐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講臺前,低頭念著發言稿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
  • 清華副校長薛其坤:考研3次才成功,現在成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裡有一位神奇的院士: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他和團隊獲得了中國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人們對獲得這類「諾獎」級的人物,總有著一個統一的印象——他們都是從小就很聰明的「天才」。「哪有什麼天才,所謂天才不過是比任何人都努力」第一次考研數學39分,第二次考研物理39分回望當年,二十歲出頭的薛其坤就讀於山東大學物理系,年紀輕輕的他早就把要當「可以為人類謀福祉」的科學家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
  • 「網紅院士」李小文:一天一斤二鍋頭,因一雙布鞋走紅網絡
    「布鞋院士」李小文:一天一斤二鍋頭,為祖國科學事業奉獻一生最近幾年,「網絡紅人」成了最熱門的一個職業。隨著各種人才的加入,我們對網紅的認知也不再局限於,魔性的音樂、洗腦的神曲。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那位蓄著鬍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沒穿襪子的老人,坐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講臺前,低頭念著發言稿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當時這張照片被放在網絡上的時候,瞬間爆紅,李小文院士也被網友們稱為是「布鞋院士」。
  • 他考研三次成功,42歲評為院士,現又自清華南下出任這所大學校長
    01起步落後,考研三次方成功薛其坤1963年生於山東,1984年從山東大學本科畢業後,分配到當地一所大學任教,邊教書邊準備考研。第一次考研,高等數學只考了39分,自然無緣上榜。兩年後,第二次考研,結果大學物理又只考了39分,又名落孫山。在改革開放初期,嚮往成為科學家的理想激勵著薛其坤,第三次他終於得償所願,順利考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 每日電訊:李小文去世,再無「掃地僧」
    原標題:微觀中國:再無「掃地僧」   1月10日晚間,安徽籍作家@杜子建為自己的半個老鄉點上一根蠟燭,「又一個有腔調的人走了」。   1月的北京師範大學頗不平靜。1月8日晚,北京師範大學發布訃告,著名教育學家黃濟先生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94歲;兩天之後,北京師範大學再發訃告,李小文院士因病逝世。
  • 29歲上大學、31歲讀研,他曾是農藥廠工人,如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29歲考上大學,到當選中科院院士,他抓住每一個機遇,憑藉努力與勤奮,不僅成為了我國聚合物太陽電池研究的先行者之一,還培養出了眾多青年科研人才。1977年高考恢復後,已有兩個孩子的李永舫以29歲"高齡"考入了上海化工學院(由華東化工學院更名,現華東理工大學)抗菌素專業(現生物工程專業)。李永舫曾回憶說,他之所以報考這一專業,是因為他在微生物農藥廠當工人期間曾到上海化工學院購買過菌種,在那時了解到這裡擁有全國最好的抗菌素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