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言教語
掃地僧,很多人都不陌生。
在不少武俠小說裡,少林寺的掃地僧都是屬於深藏不露的角色。
看著其貌不揚、只是掃地的和尚,沒有什麼身份地位,但是往往都是隱藏的絕世高手。
一如這位中科院裡的「掃地僧」——李小文院士。
提起中科院,想必都不會陌生,這是我國專注於科學研究的一所高等院所,為國家培育了大批人才,也創造了大量的科技成果。
而中科院的院士頭銜更是非同凡響。
中科院院士全國不過800人左右(不包括中科院外籍院士),這是我國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的最高榮譽稱號。
在大家的印象中,中科院院士都是白髮蒼蒼、很有威望的老學者形象。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李小文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他看起來有些「土」,但實力不俗,是遙感領域的頂尖學者,是幾何光學的創始人,在國外內都享有盛譽,不過因為低調的性格鮮為人知。
李小文院士就是中科院裡的「掃地僧」,他的走紅純屬「意外」。
01「意外」走紅的李小文院士
一位其貌不揚,甚至看著有些像農民的老人坐在課堂的講臺前:
一身黑色的衣服,一雙黑色的布鞋,翹著二郎腿,在低頭念稿子,絲毫不顧及自己的形象。
2014年4月,一張拍自中國科學院大學某一堂課上的照片走紅網絡。
也「意外」讓這位事件的主角——李小文走紅網絡。
在大家的印象裡,一位大學的教授,尤其是院士這種級別的學者,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不說西裝革履,起碼應該穿正裝、皮鞋,看起來有很強的氣場。
然而單純說李小文院士的形象,如果是不認識他的人,很難將他和院士的身份掛上鉤。
正是這樣的落差,導致李小文院士因為一張照片而意外走紅。
自己從來沒用功念過書,從來沒努力爭取過什麼,從來沒有過多高的覺悟和志向……
李小文院士喜歡穿布鞋,也被同學們親切地稱為「布鞋院士」。
雖然穿著上不拘小節,但是李小文院士是遙感領域泰鬥級的人物,他口中的沒有用功念過書,自然也是自謙。
尤其是在他31歲的那年,就因為一件事遭到了嘲笑,也成為改變他人生的轉折點。
0231歲時的「倔強」
在31歲以前,李小文過得很平凡,並且得過且過,不思進取。
在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同時也恢復了研究生招生,這一年也是李小文31歲的時候。
當得知重新開始招收研究生,李小文就放言稱:「我要考研究生!」
這件事自然遭到了周圍人的嘲笑。
在當時,研究生的人數並不多,而且已經31歲的李小文,在不少人看來早就過了學習的「最佳年齡」。
可是李小文並不這麼想,面對周圍人的不認可和嘲笑,他決定自己要爭一口氣。
一定要考上研究生給他們看看!
功夫不負苦心人,在第二年,李小文順利考入中國科學院地理所二部(如今的遙感所),完成了當初說的話。
李小文考上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不僅達成了自己的誓言,而且為以後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如果沒有這次立志考研,他也許會默默無聞地度過自己的一生,做著普通的工作,就不會有後面的成就。
有些時候的「倔強」,值得去堅持。
03低調的遙感頂尖專家
在中國科學院讀研的第二年,李小文得到了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留學深造的機會。
就這樣,李小文開始了長達6年的留學時光。
在1985年,他以獲得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地理學博士和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碩士的成就,學成回國。
回國後的李小文就成為了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圖像處理室主任,開始了在國內的遙感領域的科研工作。
憑藉不服輸的精神和在遙感領域的天賦和能力,李小文在遙感領域不斷進步,很快就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在當時,在遙感界,談及李小文,國內外不少相關專家、學者都很熟悉他。
李小文為中國的遙感領域科研工作做出突出貢獻,還成為幾何光學的創始人。
憑藉多項成就,在2001年的時候,他被評為中科院院士。
雖然被評為了院士,但是李小光並沒有因此而迷失自己。
他沒有到處去辦講座掙錢,沒有去大肆宣揚自己,而是繼續專心自己的科研、教學工作。
甚至還將120萬元的獎金全部捐出,希望能夠給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
而他自己依然過著灑脫的生活,不拘小節,專心做事。
04有些人走了,實際上一直「活著」
在2014年的時候,華為副總裁曾經找到李小文院士,請他來為華為代言。
因為在華為看來,李小文身上有著大膽創新、一步一個腳印的科研精神。
而談及為華為代言的條件,李小文僅僅有一條:
不要一分錢代言費。
正是李小文院士的這份氣節,贏得了華為的尊重,華為對李小文院士的點評簡潔而不失重量。
華為堅持什麼精神?
努力向李小文學習!
正是這樣一位不追求名利,稱得上真正的科學家的「布鞋院士」,於2015年1月10日與世長辭。
正如魯迅先生曾言:「有的人活著,其實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其實他還活著」。
李小文院士在國外學成之後,毫不猶豫地回到國內,在國內繼續自己的科學研究,並且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他選擇將自己的成果在國內落地,這是家國情懷,也是科學家的愛國精神。
他淡泊名利,專注科研和教學,是真正值得世人去尊重和學習的榜樣。
李小文教授,是真正值得被人們記在心中的「明星」。
本文內容【立言教語】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和分享,請勿抄襲或搬運,為你講述有深度、有趣味、有幫助的教育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