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填補國內空白,開創國際先河,科研成果震動醫學界

2020-12-06 中國教育那些事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卻甘願遠離家鄉寒窗苦讀;他的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開創了國際先河,震動了世界醫學界,曾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擔任過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培養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眾多人才。他就是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1952屆校友、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鞠躬

出身於書香門第,投身於艱苦工作

生於1929年的鞠躬院士,出身於上海的書香門第家庭:他的舅公是胡適先生,他的父親和巴金是好友。他曾回憶道:"巴金先生下樓時,常常邊走邊背誦正在看的書。有一次我聽見他照例在背誦著,但我分辨不出是什麼語言,就問他是什麼書,他說是但丁的神曲。當時我家就像孤島上唯一的一個文化沙龍,我坐在一邊聽他們談論。他的朋友很多,我能想起的有鄭振鐸、靳以、陸蠡、曹禺、錢鍾書和楊絳等。"在這樣高規格的文化薰陶中,鞠躬院士懂多國語言,英文尤其精通,他的很多醫學筆記都是用外文來記錄的。他尤其愛聽古典音樂,直到今日,喝咖啡聽古典樂依然是他閒暇時最愛的享受。

鞠躬院士的名字很特別,其中蘊含的含義令人深思。他曾講述道:"父親姓周,但因為深感中國歷來氏族觀念太強,經常有氏族間的怨恨世代相傳以致械鬥不斷。因此,父親自己起名索非,廢棄了姓。"鞠躬院士起初不知道父親為什麼取名索非,直到許多年後才悟出來"索非"和"求是"是一塊硬幣的兩面——"不索非何以求是?"鞠躬院士說:"父親給我起這個名字,大概是希望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的兒孫一律姓鞠了,好在百家姓中有'鞠'。"

1947年,18歲的鞠躬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在湘雅,權威專家發言的時候,其他人照樣可以提出反對意見,或者展開辯論。鞠躬說,他那時候膽子比較大,經常會針對專家的講課內容,提一些問題。從上學起,學院自由的學術氛圍,就為鞠躬奠定了創新的基礎。從上海到長沙,物質條件的反差十分巨大。"但是我特別喜歡湘雅,條件再差也沒關係。"鞠躬說道,湘雅嚴謹的學風和治學態度,教會了他如何做學問

後來,鞠躬被分配至西安工作。他被分配到解剖教研室,儘管條件比較艱苦,但因為有他喜愛的神經解剖學,他便一有空就泡圖書館,直到泡得坐骨結節下的皮磨破了,他卻說:"值!磨破了屁股,腦袋裡長了知識。"經過近十年苦讀,他和團隊完成了國內首例神經束路追蹤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震動了當時的醫學界。在這之後,鞠躬又提出了"腦下垂體前葉受神經-體液雙重調節學說",打破了垂體前葉不受神經直接調節的半個世紀的定論,開創了國際先河,也讓他在國際上享有了極高的聲望

從教六十多年,創新無止境

1991年,鞠躬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科學家的生命在於不斷地更上一層樓的追求。對此,鞠躬解釋道:"為什麼要寫這句話?因為我當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後,有些同事就說,老鞠你到頭了,就是最高榮譽了。但我想不對,我不能停在這了,要一輩子往上走的。"

談起自己一生的事業,鞠躬院士眼神閃亮。在當時,脊髓損傷是戰場和軍事訓練中常見多發傷,輕者運動受限、重者癱瘓,歷來是各國軍事醫學研究的重點和難點課題。鞠躬的研究方向,就是要攻克這一難題。在傳統手術的基礎上,鞠躬大膽創新,率先提出了"硬膜外減壓治療法"。這一治療方案一經發表,便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2002年,鞠躬依託解放軍昆明總醫院脊髓損傷科,對30例最嚴重的全癱患者實施了脊髓挫傷早期神經外科手術。按傳統理念,他們已經無法再用雙腿站立,可術後三個月,他們中80%的人都可以獨立拄拐行走了

1985年,鞠躬建立了全國首個神經生物學教研室。此後的幾十年裡,這裡不僅創造出有世界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更為祖國培養了許多高層次醫學人才。作為老師,鞠躬的創新教學一直很受學生喜歡。他很關注錢學森的世紀之問,一心要為祖國培養創新人才。他說:"錢學森之問讓我知道,我以前不過是個好教書匠、好的老師,一定要學著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是我的責任。照本宣科,學生們沒有興趣的,所以我的課堂上,著重剖析醫學成就的發現過程,還原創作者的發現思路,一點點啟發學生。"

從教60多年來,鞠躬院士榮獲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八五"全軍後勤重大科技成果獎、原第四軍醫大學首屆教學終身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家發明三等獎等諸多獎項,帶出了67名博士、65名碩士,還有不計其數的本科生,他的學生張旭成長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的學生用諸多事例稱讚他是"一代恩師",但他卻說:"我對我自己這一生的評價是沒有什麼偉大的業績,只不過點燃了一支蠟燭而已。這是我的真心話,比起很多大師、名家來,我只能是一支蠟燭。"

在中南大學舉行的"我的理想、實踐與情操"百名院士百場報告會上,鞠躬院士曾強調:"要學會痛己之不足,要對於自己的不足如同芒刺在背,只有痛才能促使自己下決心改正,這樣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這也是一個科學家不斷追求的更上一層樓。"他寄語中南大學和中南學子們"喜看沉舟側畔千帆過",他說"沉舟"就是自己,希望廣大學子們能夠勵精圖治,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鞠躬院士參觀湘雅醫學院院史館

儘管成就眾多、育人無數,鞠躬院士卻一直保持著謙遜。有人寫了一幅字"大家風範"送他。他幽默地回應說,應該寫"小家弊玉",弊病的弊;人們稱他為"泰鬥",他回應說:"實際上我從來不接受'大師'的稱號,更不是'泰鬥'。我認為能當一個好漏鬥就不錯了,能濾掉糟粕,留些精華給後世就不錯了。"在他熱愛的醫學事業上,他用一項項科研成果造福著國家和人民,也始終用勤奮、堅持的態度,面對一切挑戰。

來源:中南大學

相關焦點

  • 這位中科院院士:填補國內空白,開創國際先河,科研成果震動醫學界!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卻甘願遠離家鄉寒窗苦讀;他的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開創了國際先河,震動了世界醫學界,曾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擔任過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培養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眾多人才。他就是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1952屆校友、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鞠躬。
  • 填補國際空白!東北又出一項重大科研成果!
    近日,由大連理工大學建工學部張吉禮教授團隊承擔的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中國節能協會團體標準《建築基本單元信息模型》送審稿在北京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通過審查專家組審查,專家組認為"該標準模型具有原創性,標準填補了國際空白
  • 國儀量子新品填補國內多項空白
    國儀量子新品填補國內多項空白 快訊
  • 硬核老院士研究DNA結構,填補國內理論空白,取得世界領先性成果
    天津大學物理系生物物理方向的創始人張春霆院士榮獲首屆中國生物信息學終身成就獎(全國僅6名),以表彰他所取得的重要學術成就和為我國生物信息學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張春霆,1936年出生於山東煙臺,從1984年起一直在天津大學物理系工作至退休。
  • 大連這位女教授:從日本毅然歸國,填補國內空白,科研成果達國際先進!
    她響應祖國召喚毅然回國,投身教育創辦特色專業;她和團隊的科技成果總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應用於30餘個港口、船舶及鑽井平臺。近日,《大連日報》更是刊登了她的優秀事跡和科研成果。其相關成果獲國家專利30餘項,發表SCI論文100餘篇,編制行業標準2項,向國際海事組織(IMO)提案10餘項,先後榮獲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航海學會科學技術特等獎和一等獎、大連市技術發明一等獎等20餘項科技獎勵。
  • 山東84歲老院士:研究DNA結構,填補國內理論空白,取得世界領先性成果!
    9月27日,在上海開幕的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上,天津大學物理系生物物理方向的創始人張春霆院士榮獲首屆中國生物信息學終身成就獎(全國僅6名),以表彰他所取得的重要學術成就和為我國生物信息學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
  • 莞企填補國內MEMS傳感晶片產業空白
    創新團隊成員在MEMS振蕩器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已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和產業化的前期準備工作,並建立矽MEMS振蕩器研發和測試平臺,填補這一產業的國內空白,打破國外壟斷。  創新團隊帶頭人李昕欣,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傳感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著名的MEMS技術領域專家,也是國內MEMS技術成果最多的研究帶頭人之一。
  • 中國量子再獲突破 一人成果填補空白世界首創 真正國人驕傲
    據新華社2月21日消息,中國科技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又在量子晶片的研製方面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喜訊!他們創新性地製備了六量子點的半導體晶片,並在國際上首創性的實現了3量子的比特邏輯門操控,為未來的晶片集成化打下基礎。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物理評論應用》上。
  • 科賽富公司:新型阻燃材料填補國內空白
    5月19日上午,安徽科賽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產品科技成果鑑定會在銅陵經開區管委會召開。
  • 華西醫院「卵巢癌基因治療實驗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
    華西醫院「卵巢癌基因治療實驗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 2002年8月21日04:10  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昨日,記者從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獲悉
  • 填補國內空白 均瑤又創第一
    他自豪地表示,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飛行模擬機,填補了國內裝備製造業的一項技術空白,也突破了國際上在該領域的技術壁壘。更為重要的是,從今往後,我們將擁有在此基礎上開發配套各種型號的模擬機產品的能力。「我很有信心」他表示:「除了模擬機,我們的數字航空、數字金融、數字物流、教育科技、陶鋁新材料,一定能辦出成果,一定能為國家、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為上海科創中心貢獻微薄之力。」
  • 成果被國際認可,科研達國際先進,天津這位院士還斬獲中科院特等獎!
    他是我國著名的雷射與非線性光學專家,提出了雙軸晶體最佳相位匹配精確計算的理論及方法,論文被國外學者引用百餘次,被稱為「姚技術」、「姚方法」,為國際科技界所採用,在國內外雷射學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姚建銓。
  • 陝西這個男人:一舉打破歐美技術封鎖,研究成果獲院士肯定
    焦李成是中國人工智慧教育及科研事業的先行者,從碩博時期開始,他就一頭扎進了人工智慧領域開展科學研究,遍嘗科研酸甜,經歷領域起落,為人工智慧學科建設奔走,至今已經30餘載;他的科研及教育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青年科技獎、霍英東青年教師一等獎、省部級一等獎以上獎勵十餘項,他出版的專著獲得中國圖書獎
  • 吳惠仙:填補我國船舶壓載水科研空白 保護海洋的「綠水青山」
    原標題:新時代奮鬥者 | 吳惠仙:填補我國船舶壓載水科研空白 保護海洋的「綠水青山」  圖說:吳惠仙在辦公室 來源/上海海洋大學(下同)  壓載水,對於普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不過你一定記得去年生蠔長滿丹麥海岸的新聞。沒錯,壓載水就是生蠔泛濫成災的元兇。
  • 中鐵青藏鐵路JQ140G型架橋機填補國內空白
    中鐵青藏鐵路JQ140G型架橋機填補國內空白  6月26日,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所屬的武漢中鐵工程機械廠自行設計、製造的青藏鐵路JQ140G型架橋機通過了總公司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審,填補了國內高原架橋機的空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 「泰州隊列」多項研究填補國內空白 建立我國最大單一地區生物樣本庫
    交匯點訊 9月18日下午,復旦大學泰州隊列科創成果新聞通氣會舉行,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在隊列建設、重大慢病防治等方面多項研究填補國內空白。截至目前,泰州隊列基線人群已達20萬例,收集了150萬份生物樣本,建立了我國最大的單一地區生物樣本庫。
  • 填補國內空白!北侖這家企業挺進國際高端材料市場
    12月28日,位於寧波市北侖區芯港小鎮的寧波錦越新材料有限公司傳來好消息:憑藉在超高純金屬領域的核心技術優勢,該企業已成功研製出純度為6N3(99.99993%)的電子級超高純鋁,並得到了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PAT(博飛克)驗證,產品質量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高純鋁。
  • 小材大用,填補國內空白,拒絕外國人「卡脖子」
    自主創新,為航天事業貢獻力量不僅自主創新,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還勇於填補空白做強教師隊伍,做精學生培養,培育一流科創人才繁花滿園離不開人才,一切成果終要回歸教學、應用於育人。學院對學科團隊的教師隊伍建設可謂不遺餘力。「學校聘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季麟擔任我們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 深圳RHD血型研究填補國際相關領域多項空白
    新華網深圳10月28日電(廣東頻道記者 李南玲) 深圳市血液中心和輸血研究所的部級科研課題《中國人Rh血型分子背景研究和HD基因分子方法的建立》日前通過專家認證。
  • 程津培:填補中國化學鍵能研究空白
    他的多篇論文發表在國際權威刊物《美國化學會會志》上,他也被導師Bordwell教授稱為自己「最好的學生」。隨後,他又來到美國杜克大學,在著名有機化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E.M.Arnett教授的實驗室做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