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仙:填補我國船舶壓載水科研空白 保護海洋的「綠水青山」

2020-11-26 東方網

原標題:新時代奮鬥者 | 吳惠仙:填補我國船舶壓載水科研空白 保護海洋的「綠水青山」

  圖說:吳惠仙在辦公室 來源/上海海洋大學(下同)

  壓載水,對於普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不過你一定記得去年生蠔長滿丹麥海岸的新聞。沒錯,壓載水就是生蠔泛濫成災的元兇。此前,4種有毒藻類通過船舶壓載水傳播到我國,造成大面積赤潮災害。而中國大閘蟹也跟隨商船「移民」到歐洲,也讓不少國家頭痛不已。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生態系主任吳惠仙教授多年來致力於海洋生態環境研究,填補了國內船舶壓載水的科研空白。她領導創建的船舶壓載水檢測試驗室,是我國唯一具有國際互認資質的壓載水檢測試驗室。

  送別了患病逝去的父親,她又一頭鑽進了試驗室。她說,對親人最好的懷念,就是繼續為海洋事業作出貢獻。

  圖說:吳惠仙在工作中

  保護海洋的「綠水青山」

  壓載水指為控制船舶縱傾、橫傾、吃水、穩性或應力而在船上加裝的水及其懸浮物。在船舶航行、裝載貨物過程中,需要常常排放或吸入淡水或海水,以實時調整船上壓載水量,保障船舶安全平穩。以壓載水排放為主導致的海洋外來生物入侵被全球環保基金組織列為當今海洋的四大危害之一。

  去年9月8日,由國際海事組織通過的《國際船舶壓載水及沉積物控制和管理公約》正式生效實施。我國是國際海事組織A類理事國,壓載水公約一旦生效,我國勢必成為籤約國,公約履約和港監國檢查等技術保障成為亟須。同時我國是航運大國,壓載水公約的生效及其實施,也將涉及我國外貿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海洋生態環境的安全與保護、人民群眾健康的安全與保障。

  而美國、挪威等對壓載水的研究早已走在世界前列。相對美國、英國、荷蘭等海洋大國對海洋外來生物入侵的應對機制,作為海洋運輸大國的中國對壓載水引發的生態環境汙染研究已顯滯後。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吳惠仙毅然挑起了科研重擔,承擔了海洋工程裝備檢測試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船舶壓載水檢測試驗室的建設項目。2016年,試驗室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准,開始建設,並於同年投入運行。

  圖說:吳惠仙(左一)在指導研究生

  200多天穿越城市的奔波

  正當吳惠仙準備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的時候,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2017年1月,她的父親被查出膽管癌。為了照顧父親,同時不耽誤工作,她把父親接到了上海嘉定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治療。

  但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與她領銜的壓載水實驗室相距百餘公裡,橫跨整個上海。不知道有多少個日日夜夜,她帶著資料走進父親的病房。當父親在病床上睡著了,她才打開電腦,開始自己的工作。又不知道有多少次,她背包裡裝著父親的病曆本,衝進實驗室,查看樣本,對比數據,解答學生的疑問。

  父親在滬治療期間的200多個日夜,吳惠仙奔波在上海的兩頭。一頭是病重的父親,一頭是科研,兩頭都是她的「寶」。但這一天還是來了。去年8月,她接到了病危通知電話趕到醫院,這位給了她生命、教會她做人做事的父親永遠離開了她。料理完父親的後事,父親讓她好好工作的遺言仍猶在耳。站在實驗室裡,看著一大堆的英文資料,吳惠仙擦乾眼淚,帶著父親的囑託再次出發。

  腳步永不停歇

  隨著2017年9月8日的腳步越來越近,《國際船舶壓載水及沉積物控制和管理公約》正式實施的鐘聲提醒著她:需要儘快做技術儲備的工作,為科研提供技術支撐。吳惠仙知道,她身上的擔子越發沉重,科研工作一刻也不能耽誤。

  她的努力和堅持沒有白費。基於多年的工作成果,她建立了洋山港海域生態環境資料庫,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和一批科研成果。同時自籌經費開展了近200艘國際到港船舶壓載水的生物多樣性檢測服務工作,首次創建了上海港船舶壓載水資料庫,構建了到港國際船舶排放壓載水中存活生物的指紋圖譜庫,並對生物有效性檢測作了大量的科技服務工作。她積極申請挪威船級社壓載水型式認可資質實驗室和美國海岸警衛隊授權分包實驗室,通過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團隊建設、人才培養和檢測服務等平臺建設,構建國內壓載水領域領先的船舶壓載水檢測試驗室,工作成果獲交通部海事局、中國船級社、法國船級社、國際海事組織等機構的認可。「我想在今年讓我國的壓載水檢測能力進入世界前三。」這是她的心願和目標。

  數年來,吳惠仙只在春節的時候,才會給自己短短三天的假期。三天後,又立馬返回到試驗室埋頭試驗。在她的辦公室裡,引人注目的並非一張張獎狀、獎牌,而是一輛山地自行車。「遇到難題壓力大時,我會騎著它出行,」她笑著說,「搞科研的人,如果沒有健康的體魄怎麼才能為國效力、保衛祖國海洋權益呢?」

  「我的工作普通平凡,但科學研究永無止境,為海洋建設出一份力,這也是激發我不斷前行的力量」。吳惠仙如是說。

相關焦點

  • 用自主智慧財產權保障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技術發展
    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我國陸權與海權並重的戰略方針,作出了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和強大國防的戰略部署。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作為中央直屬的特大型軍工企業集團,肩負著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和強大國防提供裝備保障的重要職責。
  • 大連這位女教授:從日本毅然歸國,填補國內空白,科研成果達國際先進!
    她響應祖國召喚毅然回國,投身教育創辦特色專業;她和團隊的科技成果總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應用於30餘個港口、船舶及鑽井平臺。近日,《大連日報》更是刊登了她的優秀事跡和科研成果。近年來,李穎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科研項目30餘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2013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並作為唯一獲獎代表出席了科技部新聞發布會,是當年技術發明獎最年輕獲獎團隊。
  • 【觀|動態】打破壟斷、填補空白,中國鋼鐵超!硬!核!
    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實現國際領先……鋼企研發生產出系列產品,展現出中國鋼鐵的硬核實力! 鞍鋼集團 填補空白,研發ⅠNi系耐海洋大氣腐蝕橋梁鋼
  • 保護海洋利器: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系統—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項目獲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 青島海洋所編制「高精地圖」 填補西太平洋海域研究空白
    該項目總結了「七五」至「十二五」近30年來的調查資料與成果,將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圖件的比例尺提高到1:300萬,填補了研究區空白,系統展示了中國海-西太平洋深淺地球物理與構造地質特徵,精細刻畫了地球物理場特徵所反映出的地質內涵,科學揭示了中國海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時空演化。系列圖件被綜合部門、產業部門、教育部門和科研院所廣泛使用,為國家發展規劃、生產教學科研等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數據。
  • 中科院海洋農業科研成果助力我國"藍色農業"發展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獲悉,長期以來,中科院相關研究所和科研人員積極開展高效海水健康養殖體系、海洋養殖新品種培育、近海養殖病害防控等海洋農業科技研究,為我國「藍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據了解,我國海水養殖約佔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二,產業發展基本依靠我國自主研發的技術。
  • 武大向中高層大氣伸出「望遠鏡」填補我國空白
    武大向中高層大氣伸出「望遠鏡」填補我國空白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1日 23:27 來源: 來源:湖北日報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記者韓曉玲、通訊員王懷民、趙華成)憑藉著自主研製、國際領先的觀測設備,武大6年來致力大氣遙感觀測,獲取大量關於中高層大氣的第一手數據,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
  • 填補國際空白!哈工程團隊成功研發「三合一」探海「神器」
    央廣網哈爾濱10月13日消息(記者遲嵩 通訊員霍萍)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院李海森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國際首創的「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讓神奇莫測的海底變得更加「透明」。    哈工程水聲學院李海森科研團隊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重器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儀式在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
  • 我國第一艘小水線面雙體船艇生記
    這就是汕頭大洋船舶工業總公司和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共同為國家海關總署設計建造的我國第一艘小水線面雙體船--「海關201艇」,該船於4月3曰正式交付拱北海關三門島監管站,成為我國第一艘高性能的海關監管艇。
  • 填補國際空白 哈工程團隊成功研發「三合一」探海「神器」
    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實物(央廣網發 哈爾濱工程大學供圖)央廣網哈爾濱10月13日消息(記者遲嵩 通訊員霍萍)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院李海森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國際首創的哈工程水聲學院李海森科研團隊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26研究所歷經12年的共同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了國際上首款可同時探測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集三種功能於一身的探海「神器」——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並得到廣泛應用。
  • 盤點船舶領域不可不了解的科研院所
    建所以來,七○二所遵循「團結拼搏創新奉獻」的精神,為我國船舶和海洋工程事業的不斷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1978年以來共獲國家級等各級科技成果獎600餘項,1997年起連續獲得江蘇省文明單位稱號。七○二所主要從事船舶及海洋工程領域的水動力學、結構力學及振動、噪聲、抗衝擊等相關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以及高性能船舶與水下工程的研究設計與開發。
  • 中國大型無人機颱風探測試驗成功 填補海洋觀測資料空白
    填補海洋觀測資料空白 提升颱風監測預報水平中國大型無人機颱風探測試驗成功本報北京8月3日電 (記者劉毅、趙貝佳)8月2日下午,在今年第3號颱風「森拉克」影響海南期間,一架由中國自主研發的高空大型氣象探測無人機從海南博鰲機場起飛
  • 704研究所研製穩定鰭填補國內減搖技術空白
    穩定鰭  東方網記者袁松祿6月28日報導:記者從中船重工704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製的小水線面雙體船(SWATH船)穩定鰭設備已獲實船使用成功,今天正式向國內外市場發布,這位減搖鰭家族的新成員的誕生,又填補了國內技術的一項空白,為小水線面雙體船提供了安全的保障。
  • 中國高校之上海海洋大學
    科研平臺上海海洋大學科研實力強悍,擁有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我國唯一的CNAS、CMA、DNV GL和USCG資質認定的船舶壓載水實驗室,建設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動水槽,研製學科門類上海海洋大學現有國家特色專業5個,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專業學位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國家一流建設學科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學科3個、上海高校一流學科3個。
  • 我國形成船舶燃油系統自主研製能力
    近日,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重慶紅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船舶重慶紅江」)自主研製的LC520A型船用低速機高壓共軌燃油系統,在中船動力(集團)位於上海臨港的船用動力試驗中心成功進行了首次配機試驗。
  • 蔚藍色的關注——我國海洋經濟致力高質量發展綜述
    (小標題)以科技支撐海洋強國建設海域可燃冰勘探開發取得重大成果、大洋科考和極地科研深入推進、「透明海洋」大科學計劃取得重大進展……我國海洋生產總值10年間翻了一番,背後是海洋科技的紮實突破。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廣順說,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對海洋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顯著。
  • 鹽城黃海溼地成功躋身「世遺」 填補我國濱海溼地類型遺產空白
    至此,這塊位於鹽城的自然溼地成為我國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江蘇首個自然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溼地類型世界遺產空白。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是一個系列世界遺產申報項目,包括16個申報點。此次成功躋身「世遺」的「第一期」範圍包括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部分區域、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境、鹽城條子泥市級溼地公園、東臺市條子泥溼地保護小區和東臺市高泥淤泥質海灘溼地保護小區。「21個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含中國),有18個其他國家聯署支持鹽城!無一票反對!」鹽城市申遺辦負責人介紹。
  • 題:蔚藍色的關注——我國海洋經濟致力高質量發展綜述
    以科技支撐海洋強國建設海域可燃冰勘探開發取得重大成果、大洋科考和極地科研深入推進、「透明海洋」大科學計劃取得重大進展……我國海洋生產總值10年間翻了一番,背後是海洋科技的紮實突破。如海洋生物醫藥業取得新突破,我國自主研發的治療老年痴呆(阿爾茲海默症)的海洋藥物甘露特鈉膠囊有條件獲批上市,填補了17年來全球抗阿爾茲海默病治療領域無新藥上市的空白,成為全球第14種海洋藥物;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全球首個波浪能裝機達120千瓦的養殖平臺「澎湖號」交付使用,可提供1.5萬立方米養殖水體;海洋船舶領域取得新成績,自主建造的「雪龍2」號首航南極,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原油船(VLCC
  •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那段時光裡,潘德爐開始勤跑圖書館,看文獻查資料,琢磨海洋遙感技術。當時,美國等國家已有海洋遙感技術,國內尚一片空白,潘德爐暗暗發誓要填補這個空白。  一個偶然的機會,潘德爐得知國家正在選拔出國深造的人才,他放下手頭的活立即趕去報名。憑藉著堅實的英語基礎,他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一個寶貴的名額,開始了為期2年的加拿大求學之路。  學成歸國後,潘德爐帶回來幾十個磁碟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