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農業科研成果助力我國"藍色農業"發展

2020-12-04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獲悉,長期以來,中科院相關研究所和科研人員積極開展高效海水健康養殖體系、海洋養殖新品種培育、近海養殖病害防控等海洋農業科技研究,為我國「藍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據了解,我國海水養殖約佔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二,產業發展基本依靠我國自主研發的技術。而中科院在我國海水養殖產業發展研究領域中一直處於引領地位,以海帶、對蝦、扇貝的苗種繁育與品種研發為先導,引領了幾次海水養殖浪潮的興起,對我國海水養殖產業發展起到重要帶動作用。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孫松表示,我國海水養殖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產業良種覆蓋率低、病害發生頻繁、質量安全等制約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海洋所瞄準國家「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科技發展戰略和國際海洋科學發展前沿,開展綜合交叉研究和系統集成,在近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生態系統安全、產業化示範等領域取得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理論方法、技術體系與創新產品。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張國範介紹,經過10多年的攻關,研究所在海水養殖動物新品種培育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研發的「大連1號」雜交鮑、「中科紅」扇貝、「981」龍鬚菜、「科海1號」凡納濱對蝦等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並獲得新品種證書,填補了我國海水養殖生物新品種長期以來的空白。

    此外,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超群介紹,該所研發出熱帶海參的人工繁育與增養殖技術,對恢復熱帶名貴海參資源和開拓熱帶海參人工養殖新產業、保護和恢復熱帶特色的珊瑚礁海洋生態系統功能均有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發布暨項目對接會召開
    5月27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張國範帶領科研、管理和合作企業人員17人參加了由中國科學院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主辦的中國科學院·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發布暨項目對接會,本次會議共有中科院28個研究所和天津市50餘家企事業單位500餘人參加,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施爾畏,天津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苟利軍等到會並講話。
  • 曾呈奎 中國藍色農業的先驅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黨委副書記鄭曉林評價曾呈奎輝煌的海洋人生時說,他像一座山,令人仰慕;像大海,寬闊深邃;像一部教科書,教人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  民以食為天。曾呈奎院士在海洋科學研究上正是以人民的需要為己任,用畢生的執著和精力,做好「食」字科研的文章。  曾呈奎出生在福建廈門的一個華僑世家。
  • 2020年第六批科技成果轉化·中科院農業與環保專場活動舉辦,12個...
    、中科院武漢分院主辦,湖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中科產業育成(湖北)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2020年第六批科技成果轉化·中科院農業與環保專場活動」在武昌區洪山賓館成功舉辦。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21家科研院所的150餘項最新成果現場發布。
  • 東營市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東營市堅持需求導向,以重點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為抓手,在農業科技投入、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等方面持續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為農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農高區1處、省級農業科技園區7家,市級農業科技園區12家、國家級星創天地3個、省級農科驛站13所,農業科技平臺建設成效顯著。
  • 走進深藍|山東海洋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論壇成功舉辦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等省內地方有關漁業管理單位領導,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水科院黃海所等科研單位專家學者,地方漁業主管部門和知名涉漁企業代表等近100名代表前來參會。
  • 地面自動氣象站-助力我國農業發展
    地面自動氣象站,顧名思義,是對地面大氣層進行觀測,包括氣溫、氣壓、空氣溼度、風向風速等進行觀測,眾所周知,我國是農業大國,氣象對農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小編還記得幾年前,山東壽光因為洪澇災害,很多大棚都被毀壞,農民失去了經濟來源,這個時候,如果有地面自動氣象站,就可以預測氣象變化,以便老百姓及時作出應對措施
  • 我國鹽鹼地的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
    我國在鹽鹼地治理與農業利用方面具備較好的研究基礎和優勢,表現在:(1)擁有眾多鹽鹼地治理利用的研究成果及研究團隊,中科院、農業部、國土資源部和水利部等部委以及國內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在鹽鹼化防控、土壤改良、農田水利改造、農業高效利用等領域,凝聚了一批核心研究團隊;(2)野外試驗基地或臺站分布廣泛
  • 發展「海水農業」 實現「耕海種洋」
    要回答「誰來養活中國」,「如何養活中國」的世紀難題,必須考慮「海水農業」這一古老而又嶄新的學科範疇和產業領域。  1.建設海洋強國,實現藍色跨越的迫切需求  黨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強國」戰略,並明確了發展海洋經濟、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環境、維護海洋權益等四大任務。
  • 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在新疆昌吉成立—新聞—科學網
    瞄準西部農業需求 助力「一帶一路」倡議   新疆是農業大區,也是我國面向中亞的橋頭堡,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核心區
  • 德陽市科協助力成德眉資現代農業聯動發展
    德陽市科協助力成德眉資現代農業聯動發展 2020年11月26日 16:08:31 來源:四川新聞網 此次活動圍繞省委「要把加快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作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先手棋」以及「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重點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推動四川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要求,就成德眉資現代農業園區融入聯動發展坐標系,加強要素整合和資源協調,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重大需求,形成協同融合、聯動發展的優質「朋友圈」共商發展大計。
  • 德豐富硒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項目開工 助力通江現代農業發展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取得初步成果據孫輝介紹,近年來,在巴中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通江認真按照全市「三個四」產業發展要求部署,立足「綠色、生態、有機、富硒」特色優勢,深入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茶葉、生態養殖、銀耳等特色優勢產業,初步形成以北部乾果、南部養殖、中部中藥材、小通江河食用菌、大通江河茶葉為重點的全域梯級產業發展新格局,並成功創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 當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21世紀 該如何向海洋要效益
    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我國的科學家就提出了「海洋牧場」這一概念,截至目前,建設海洋強國已經成為國家戰略。除去捕撈之外,海島旅遊、海水灌溉、灘涂鹽鹼地改良,都是未來海洋牧場建設布局的一部分。  海洋農業也被稱為「藍色農業」,是指依託豐富的海洋資源,通過培育、養殖、捕撈等方式為人類提供動植物食品和工業原料的生產活動。
  • 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與哈薩克斯坦農業科學院
    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所長陳曦、哈薩克斯坦農科院院長、農業科學院院士卡裡耶夫、哈薩克斯坦農業部農業創新集團公司主席薩提包金分別代表雙方籤署合作協議。   據悉,該協議的籤署,是對7月21日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在院部會見卡裡耶夫一行,承諾就中科院與哈薩克斯坦農業部、農業創新集團三方儘快籤署科技合作備忘錄的落實。
  • 讓農業藉助科技的翅膀騰飛!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
    會上,發布了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位於鰲山灣畔的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打造世界級藍色高地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就像一面旗幟,指明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發展方向。」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吳立新表示,來自中央、省、市等各級的關心支持,為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建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據不完全統計,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去年在《自然》《科學》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的高水平論文近30篇,連續四年保持26%的增長,已經比肩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日本國立海洋開發研究機構等國際一流海洋科研機構。新增科研項目合同總經費約9.68億元,在研科研項目合同總經費約43億元。舉世矚目科研成果的背後,是與時俱進的體制機制創新。
  • 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會上,發布了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2020年中國農業科研「亮點」論文成果
    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村經濟全面繁榮,農民生活顯著改善。這其中,農業科技的貢獻居功至偉。這一年,雖然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但農業科學家並未停下研究的步伐。他們用卓越的研究和執著的精神為農業、農村、農民帶去豐碩的科研成果,在希望的田野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農業農村部發布「十三五」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新華社南京11月21日電(記者黃垚、董峻)農業農村部日前總結並發布了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等10項「十三五」期間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 石瓊:立足基因組學科技,助力海洋藍色經濟
    從基礎研究的點(基因組學研究),到技術研究的線(水產分子育種技術體系和藥源多肽性基因高通量篩選技術),拓展到產業應用的面(水產良種培育和新型海洋藥物研發),多方深度結合又相互支撐,石瓊與華大海洋(集團)在助推深圳建設成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同時,也在助力著我國海洋藍色經濟發展。
  • 「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回顧「十三五」,我國農業科技基礎前沿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動農業產業發生一系列重大變革,對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一系列重大貢獻。農業農村部從2018、2019年公開發布的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十大引領性技術以及獲得國家科技獎勵一、二等獎的成果中,遴選出了10項重大標誌性成果,讓我們一睹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