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勝
從太空看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水球」。海水覆蓋地球表面的70%以上。對地球來說,正是這與生俱來的海水,使之在茫茫宇宙中可能是唯一最適合生命存在的星球,也正是這大約13億立方公裡的海水孕育了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
就自然環境來說,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風雨的溫床;大氣的襁褓;礦床的源泉。就人類社會來說,海洋是商貿航運的最佳通道;環境汙染的最終淨器;資源開發的最大寶庫;國家安全的最前陣地。因此,作為雄踞太平洋(601099,股吧)西岸的泱泱海洋大國,中國人民理應大踏步進軍海洋。擁抱海洋世紀,構築藍色輝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舉措。
奉行「天人合一」的列祖列宗早就明白「靠海吃海」的道理,河姆渡遺址出土了7000年前的單柄船槳;雙王城水庫發現了商周時期的古鹽業遺址,這說明,「漁鹽之利」的海洋文化由來已久。秦漢以降,「舟楫之便」又成為海洋文明的核心。新中國成立以後,面對過度捕撈造成的漁業資源匱乏,中國人率先嘗試人工養殖,並一舉成為海水養殖大國。今天,在人增地減、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的嚴峻形勢下,發展海水農業,實現「耕海種洋」,不能不說是一種睿智的選擇。
一、為什麼提出發展「海水農業」?
自古至今「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手中有糧,心裡不慌!老祖宗早就認識到,什麼是「飯」?從「食」從「反」,換句話說,就是「無食則反」!糧食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的生活條件水平大幅度提升,特別是一系列惠農政策和農業科技進步,使我國農業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僅僅圍繞捉襟見肘的「可耕地」做文章,即使投入再大,機械化程度再高,科技支撐能力再強,要保證13億人口的吃飯仍然是一個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要回答「誰來養活中國」,「如何養活中國」的世紀難題,必須考慮「海水農業」這一古老而又嶄新的學科範疇和產業領域。
1.建設海洋強國,實現藍色跨越的迫切需求
黨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強國」戰略,並明確了發展海洋經濟、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環境、維護海洋權益等四大任務。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習總書記號召「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並提出:「依海富國、依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四條原則。2013年10月,他又提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偉構想。這一切說明,中國人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速度,努力實現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藍色跨越」。在國際上「藍色圈地」愈演愈烈的大環境下,在新一輪「大國崛起」的洪流中,中國人正展現出勇立潮頭,劈波斬浪的颯爽英姿。
2011年,圍繞發展「藍色經濟」,國務院批准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廣東海洋經濟綜合實驗區三個藍色經濟試點。在此基礎上,又批覆了舟山海洋新區和青島西海岸新區。這麼多「海洋經濟新區」、這麼多國家層面的戰略規劃,使海洋經濟發展真正步入了歷史的快車道。
而發展藍色經濟,離不開面大量廣的海水農業領域。需要海水農業的基礎和支撐作用,需要從田間走向海洋,需要開發海洋這一片農業發展的「處女地」,需要發展新型的「耕海種洋」產業。
2.海洋科技服務健康的重要途徑
人們不斷地認識海洋,揭示發生在海洋裡的自然現象,並探尋其發生發展規律;人們不斷地探索海洋,查明發育在海洋中的自然資源,並弄清其富集運移特徵,目的都是服務人類社會。海洋科技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務人類健康。因為海洋是保障人類健康的最後一塊「淨土」。
首先是向海洋索取健康的生存環境。海洋作為地球上最大的氣候調節器,賦予沿海地區冬暖夏涼、乾淨溼潤的氣候環境。海洋作為最終的環境淨化器,匯聚二氧化碳,吸納環境汙染。大氣中的塵埃顆粒、二氧化碳,最終被海水所吸收。陸地上的農藥、化肥,最終匯聚到海洋中,由海洋自然淨化降解。因此,海洋是人類健康的最後一道防線。
其次是向海洋索取藥物資源。藥物是維護人類健康的重要保障,目前藥物產業呈現出三個特點:仿製藥向創新藥轉變;合成藥向生物藥轉變;陸地藥向海洋藥轉變。海洋中的動植物生活在極端環境中,孕育了特別的生物活性,形成了巨大的海洋藥物資源。僅僅根據人們業已篩選出的海洋藥用先導化合物,就足以形成巨大的海洋藥物產業鏈,對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將發揮陸地藥源難以替代的作用。
第三是向海洋索取食品資源。陸地上的糧食、蔬菜、水果、畜產很難做到「無公害」,人們已很難吃到真正的「放心菜」「放心肉」了。但相對於陸地來說,海洋食品,特別是來自深海遠洋的食品,基本上是「無公害」的健康食品。更重要的是,相對於陸地食品來說,海洋食品的優質蛋白含量高。科學家估算,就目前我國每年5000萬噸左右的水產品來說,其優質蛋白含量基本上能滿足13億人口生存需要的三分之一。就連當年連篇累牘發表文章質問「誰來養活中國」的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先生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海水養殖走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有效地解決了13億人口的蛋白質來源問題。
就海洋科技服務人類健康的三大方面來說,不管是健康環境、海洋藥物,還是優質食品,都依賴於海水農業的發展。都是海水農業的重要分支領域。
3.海洋科學與農業科技有機銜接
海洋科學隸屬於地球科學,而海洋科學本身分為物理海洋、海洋地質、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等四大基礎學科。海洋生物學中又分出海洋水產學。而海洋水產學又再分為海水養殖、海洋漁撈、水產加工三大學科領域。其中海水養殖屬於典型的農業科技;海洋漁撈屬於農業科技與機械工程的交叉學科;水產加工又屬於食品工程。由此可見,從「地學」開始,分著分著,就分進了「農學」範疇。而且目前的海洋水產學還僅僅局限在「魚、蝦、貝、藻、參」五大品種,對於種類繁多的其他海洋動植物還缺乏研究。甚至就連令人談虎色變的「滸苔」綠潮,當年一夜之間,堆滿了青島海岸,但人們幾乎一無所知。
因此,有必要在海洋科學與農業科學之間,提出「海水農業」這一重要的學科領域,給「農學」增添一個新的系統的學科分支,以解決一些學科劃分上的不同認識。
4.「渤海糧倉」與「藍色糧倉」的聯結樞紐
為了儘可能地增大糧食產量,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國家及沿海地方政府推出了「渤海糧倉」「藍色糧倉」等重大行動計劃,取得了不凡的業績。渤海糧倉主要是鹽鹼地改良帶來糧食增產,藍色糧倉主要指海洋水產漁業。二者之間似乎缺少了一個過渡環節,就是廣袤的灘涂、溼地、海底,這恰恰是「海水農業」的用武之地。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應該提出「海水農業」這一概念,作為「渤海糧倉」與「藍色糧倉」之間的聯繫樞紐。
二、為什麼必須發展「海水農業」?
隨著經濟發展,陸地可耕地資源和淡水資源日益緊張,尤其是過度開發,造成濱海地區海水入侵、土地鹽鹼化、環境汙染化、海底荒漠化等生態問題。面對當前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發展要求,改善鹽鹼地、濱海溼地、淺海海底的生態環境,提高「非常規耕地」資源的利用效率顯得尤為重要。
1.面對「人增地減」的矛盾,必須發展海水農業
我國近10年增加人口約7845萬,而因基建用地、退耕造林、土地鹽鹼化等原因,可耕地面積正在以較大的速度減少。僅2013年,全國就減少耕地面積35.47萬公頃。目前,我國人均耕地僅0.101公頃,還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一半,排在世界第126位。而我國擁有廣袤的濱海灘涂和鹽鹼荒地尚未充分利用。粗略計算,若充分利用這些「土地」種植耐鹽作物,全國可多增耕地0.4億公頃,相當於中國現有耕地面積的1/3。因此,發展海水農業,可視為我國耕地資源的有力補充,對於緩解日漸突出的人地矛盾具有顯著作用。
2.面對缺水乾旱的困境,必須發展海水農業
我國是世界上13個最缺水的國家之一,而且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夏季水多,冬季水少。致使北方大部分農業主產區缺水形勢非常嚴峻。我國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資源短缺成為經濟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2013年全國水資源公報顯示,全國總用水量達到6183.4億立方米,大約佔全球用水量的12%。其中,農業用水佔了63.4%。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年缺水量可能會達到4000億~5000億立方米。
我國經濟已進入穩定發展的「新常態」,但水資源不足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嚴峻課題。農業是水資源的最大用戶,而且作為農業大國,我國仍有61%的耕地沒有水源保證。因此,大力發展海水農業,盡最大可能使用海水灌溉,打破傳統農業以淡水為命脈的第一產業格局,對於緩解我國水資源不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面對環境汙染的現實,必須發展海水農業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中與之發生聯繫的自然因素的總和。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嚴重影響著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生態環境安全。
2014年,長江、黃河、珠江等七大流域的國控斷面中,水質同比均呈下降狀態。多數河口生態系統海水呈富營養化,黃河口浮遊植物密度偏高,長江口部分區域出現低氧區。總體上,河口、海灣環境惡化趨勢未得到有效遏制,特別是半封閉型海灣汙染更為嚴重。
河口、港灣、潮灘、溼地是環境汙染的重災區,也是陸源汙染的匯集區。而這些區域恰恰是發展海水農業的主產區,通過種植海洋植物能有效消耗過量的營養鹽,吸收二氧化碳,淨化水質環境,恢復生態平衡。
三、何為「海水農業」?
從學科分類角度,農學包括植物生產類、動物生產類、動物醫學類、環境生態類、林學類、水產類和草學類等二級學科。在濱海地區發展農業幾乎涵蓋所有的農學二級學科,但同時又受到海水的劇烈影響。因此,明確提出「海水農業」這一概念,對於完善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結構和學科理論設置,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空間資源利用率,拓展農業發展新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海水農業的三大研究領域
狹義的海水農業一般是指海水灌溉農業,而關於海水灌溉農業的準確定義,國內外學術界眾說紛紜,但都是以海水澆灌農作物作為概念界定的基本條件。本文提出的「海水農業」是指利用鹽鹼地、灘涂、濱海溼地、海面水域和海底洋盆等空間資源,以海水為媒介進行的陸地和海洋動植物增養殖的農牧化生產活動。從內容上主要包括海水養殖業、海底漁牧業和海水種植業。
(1)海水養殖業
海水養殖業是指從海面到海底、從鹽沼溼地到灘涂泥沙、從淺近海到深遠海的各類與海水有關的養殖活動。我國海水養殖有「五次浪潮」。第一次是上世紀60年代以來,以海帶養殖為代表的海洋藻類養殖浪潮。在褐藻、綠藻、紅藻、藍藻、微藻等多種藻類養殖領域都有所突破,養殖海藻產量連續十幾年穩居世界第一,海藻幹品年產量約為150萬噸,折合鮮活海藻約1500萬噸,佔了全球產量的70%。第二次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以對蝦養殖為代表的蝦類養殖浪潮,特別是引進凡納賓對蝦新品種以來,蝦類養殖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目前,我國蝦類養殖產量基本穩定在80萬~100萬噸,位居全世界第一。第三次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海灣扇貝養殖為代表的海洋貝類養殖浪潮。目前,我國海洋貝類養殖產量基本穩定在1200萬噸左右,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第四次是世紀之交開始的以海洋鮃鰈類養殖為代表的海洋經濟魚類養殖浪潮。特別是大鯪鮃的引種成功,使過去高檔賓館的「貴族魚」變成了普通老百姓(603883,股吧)的餐桌菜。第五次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以海參養殖為代表的海珍品養殖浪潮。特別是海參、鮑魚的養殖規模和產量大幅度提高,一躍成為世界第一。
正因為海水養殖「五次浪潮」和海灣扇貝、凡納賓對蝦、大鯪鮃等「三次引種」的成功,使中國海洋水產業完成了「海水超過淡水、養殖超過捕撈」的兩大歷史性突破。
但是,目前「魚、蝦、貝、藻、參」的養殖都局限於近岸淺水區,基本上集中在水深5~40米的範圍內。存在與環境爭海、與旅遊爭海、與生活爭海的問題。而「向下向上」延伸是海水養殖的未來發展方向。
向下延伸就是海水養殖走向「深遠海」。第一個目標是「水深四十米,退海兩公裡」,就是把海岸線留給生活、留給旅遊,使人民群眾真正享受陽光、碧海、沙灘的快樂。而海水養殖離岸遠退兩公裡,逐漸走向40米以上的深水區。其次是發展深遠海養殖工船,形成新的深遠海養殖模式,同時承擔「屯漁戍邊」的軍民融合重任。
向上延伸是指依託潮間帶的灘涂養殖和海水池塘養殖。廣泛開展灘涂貝類養殖是開發灘涂資源、發展海水農業的一個重要方向。灘涂貝類是指匍匐或埋棲於潮間帶和潮下帶泥沙中的雙殼類和腹足類。我國養殖的主要品種有:泥蚶、毛蚶、魁蚶、縊蟶、大竹蟶、長竹蟶、文蛤、中國蛤蜊、四角蛤蜊、菲律賓蛤仔、雜色蛤仔等。由於灘涂貝類主要以浮遊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所以能夠淨化生態環境。
海水池塘養殖興起於上世紀70年代,經過數十年發展,一舉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隨著養殖技術的不斷進步,陸續開始出現池塘養蟹、蝦貝混養、池塘養參等養殖模式。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掀起了養殖刺參的浪潮,養殖方式以池塘養殖和潮間帶壘石養殖為主。到2011年,全國池塘養殖海參面積已達15.3萬公頃。海水池塘作為重要的海岸空間資源,已經成為發展潮間帶海水養殖的重要載體。
(2)海底漁牧業
海底森林、海底草原、海底牧場是海底漁牧業的三大支柱,也是我國發展海底漁牧業的主要方向。在世界大洋中,不少冷水海域,發育了大面積的巨型藻類,形成了真正的「海底森林」,譬如,在南非好望角的大西洋(600558,股吧)一側海域,巨型海帶覆蓋茫茫海底,每一棵都是高達30~50米的參天大樹。水下觀察,完全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原始森林!收穫海帶時,只需潛水員下潛海底,砍倒幾棵海帶大樹,就會自動上浮海面,然後裝滿小船,運回車間加工即可。澳大利亞大堡礁附近海域,水下望去,是一望無際的海底綠色灌木叢。各種海藻海草,隨著波浪起伏,猶如成熟季節的麥浪滾滾,各類魚鱉蝦蟹徜徉其中,完全是一個海底叢林世界。山東半島榮成的楮島灣,海底布滿了綠色的大葉藻,海參、貝類穿行其中,活脫脫一個海底「大草原」!
遺憾的是,這些自然的海底森林、海底草原、海底牧場越來越少。眼下,作為資源修復的重要手段,就是人工魚礁、海底種植、增殖放流。建設海底牧場是指在特定的海域通過培植大型藻類和投放人工魚礁,構建和恢復漁業生態體系。建設海底牧場,引導海洋資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掠奪式向可持續發展型轉變已經迫在眉睫。其意義在於,一是拓展海底種植業發展空間。通過建設人工藻礁,培植大型海藻,建設大型海藻場,形成「海底草原」甚至「海底森林」,恢復和發展海底生產力。二是修復和保護漁業資源。結合藻礁建設,廣泛開展人工魚礁投放,可以為海水魚類提供良好的產卵、索食、棲息和生長的場所。三是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提高海洋碳匯能力。大型海藻類,作為海洋的初級生產者,可以吸收海水中的氨氮和重金屬,降低赤潮和養殖病害爆發概率。同時作為碳匯漁業的主體,可以有效地匯碳固碳。
(3)海水種植業
海水種植業指以鹽生植物或海生植物為生產對象,以土地和海水為載體進行生產的新興農業領域,包括海面漂浮種植、天然海底種植和灘涂混合種植。
我國淺海海底空間資源豐富,是未來海水農業發展的重要水域。適合海底種植的品種主要有海帶、馬尾藻、大葉藻等。目前我國的海帶、馬尾藻等的養殖方式大多是筏式養殖,養殖空間主要為海區的中上水層。在廣大淺海海底種植海帶、馬尾藻、海草等既可以充分利用海底空間資源,拓展海藻種植業空間,同時又可以建設我國近海海藻場。能夠形成海藻場的大型藻類主要有馬尾藻屬、巨藻屬、昆布屬、裙帶菜屬、海帶屬和鹿角藻屬等。加大我國海藻場研究和建設力度,以潛在經濟效益推動海水種植業生產方式轉變,或許是我國發展生態海水農業的一條捷徑。與冷溫帶海藻床相對應的是熱帶、亞熱帶的海草場。海草場是許多大型海洋生物覓食、棲息的場所,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
灘涂是指沿海高潮位與低潮位之間的潮浸地帶,又稱之為「潮間帶」,有時被水淹沒,有時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經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則經常被水淹沒。高潮區主要有紅樹林、大米草和互花米草等鹽生植物,低潮區則有紫菜、裙帶菜、羊棲菜、鼠尾藻、石蓴、龍鬚菜、江蘺等海生植物。
2.海水農業的四大地理區域
按照地理環境,海水農業主要分為四大地理區域。
(1)自然海域
我國鄰近的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按自然疆界劃分,面積約473萬平方公裡。根據國際海洋法公約,我國主張30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國土,折合土地面積45億畝。我國的45億畝海域、18億畝耕地、60億畝的山林草原,大概各佔1/3。單從有機碳的貢獻這一個側面來看,30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相當於全中國的耕地面積。而且,海洋中70%以上是國際公共海底,若按全世界人口均分,中國起碼應該分得5000多萬平方公裡。若再折合為有機碳,將是一個天文數字!不難想像,對中國人的食品安全會發揮多麼大的作用!
(2)近岸灘涂
我國擁有18000多公裡的大陸海岸線,有16000多公裡的海島海岸線,被潮水侵襲和覆蓋的濱海灘涂面積至少有3800萬畝。即可養殖灘涂貝類,又可種植鹽生植物,是海水農業的一個重要領域。
(3)濱海溼地
溼地形成了特殊的生態環境。既是鳥類的天然王國,也是溼地植物的特定生長空間,又是匯碳固碳的黃金地帶。根據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結果,我國濱海溼地總面積可達3800萬公頃,折合5億多畝,扣除因測算界限不同產生的差別,我國濱海溼地起碼有1億畝左右,是海水農業的巨大土地資源空間。
(4)濱海鹽鹼地
我國是鹽鹼地大國,籠統地說,各類鹽鹼地總面積可達15億畝,其中在濱海地區,尚未改良種植的鹽漬化、鹽鹼化土地起碼有2億畝之多,適合抗鹽經濟植物和作物的生長,是農耕地的重要補充和後備資源。
3.海水農業的五大種植特色
海水種植業是海水農業的主體,也是未來發展的重點。根據我國國情特點,海水種植業的研究重點應聚焦在三個方面。一是調查篩選我國耐鹽或海生植物種質資源,通過選育、雜交或轉基因等方法挖掘野生耐鹽或海生植物的經濟價值和遺傳價值,為海水農業儲備種質資源。二是利用生物工程技術手段,馴化現有糧食作物、藥用植物、蔬菜等農作物,提高其經濟價值和耐鹽屬性,逐步達到完全海水灌溉的程度。三是注重農業生產與環境生態相結合,開展耐鹽林業和草場研究,結合紅樹林和海底藻場建設,推動濱海農業產區綠色化。
(1)海生植物種植
海生植物種植指種植對象完全脫離陸地而浸泡在海水之中。中國近海海生植物主要以海帶、裙帶菜、紫菜、江蘺等海藻種植業為主,年均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隨著海藻繁育養殖技術的不斷突破,海生植物種類近年來日益豐富,麒麟菜、石花菜、高產卡拉膠紅藻、馬尾藻、鼠尾藻等養殖規模和產能不斷擴大,進一步奠定了海生植物種植業在海水農業中的龍頭地位。
(2)鹽生植物種植
這一類植物主要生長在潮間帶,具有很強的海水耐受屬性,可以周期性浸泡在海水之中。鹽生植物種植主要包括紅樹林種植業和大米草種植業。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岸鹽生的木本植物群落,具有「海上森林」的美譽。紅樹林以其海岸綠化、防風固堤、淨化水體、調節生態等優點構成了現代海水農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米草原產於英國,具有耐鹽、耐淹、抗逆、快繁、高產等特點。我國於1963年從美國引種成功,大米草快速適應我國海岸環境,幾乎佔據了我國從南到北整個海岸線,並使我國部分地區第一次出現綠色海岸景觀。大米草具有保灘護岸、促淤造陸、防治汙染、作為飼料和工業原料等價值,但也有堵塞航道、誘發赤潮、破壞原生態等負面影響。大米草多糖的提取成功極大提高了大米草的經濟地位。
(3)海水灌溉種植
是指用海水或半鹹水進行灌溉的耐鹽陸生植物種植業。可種植耐鹽陸生植物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從先天野生耐鹽植物中進行品種選育,利用其先天耐鹽屬性,逐步提高其開發價值,從而達到利用鹽鹼地和海水資源的目的,如鹼蓬、海蓬子種植等;二是利用生物工程技術將耐鹽植物的耐鹽基因轉入經濟價值較高的淡水農作物中,以變成能夠海水灌溉的優良農作物。目前對水稻、小麥、蔬菜等農作物的耐鹽研究已經出現可喜的進展,成功培育出了小麥耐鹽新品種山融3號和鹽鑑14號。耐鹽番茄育種也取得重大突破,選育出了高產抗鹽番茄新品種。灘涂米草與水稻、甜高粱的遠緣雜交研究也取得重要進展,成功培育出了高產抗鹽甜稈的水稻新品種。
(4)溼地植物種植
濱海溼地範圍內,最常見的鹽沼溼地種植品種有蘆葦、鹼蓬、大米草和互花米草等。蘆葦的葉、葉鞘、莖、根狀莖和不定根都具有通氣組織,能夠有效淨化周圍水環境,而且蘆葦莖稈堅韌,纖維含量高,是造紙工業中不可多得的原材料,具有較高的生態和經濟價值。
(5)抗鹽植物種植
是指以沿海鹽鹼荒地為載體,通過遺傳選育技術對種植品種加以改造使之適應海水或地下半鹹水灌溉的農業生產活動。由於我國沿海鹽鹼地資源豐富,鹽鹼地種植業具有較大發展空間,在海水農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鹽鹼地種植品種除鹼蓬、大米草、黑枸杞等天生耐鹽品種外,在小麥、水稻、茄子、芹菜、青菜、菊芋、油葵等農作物的耐鹽選育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
四、如何發展「海水農業」?
國內外學者公認,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在全人類大踏步走向海洋的「藍色行動」中,海水農業作為一個古老而又嶄新的學科分支,作為一個新的涉海技術領域,作為一個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越來越展現出誘人的發展前景。
1.全國沿海統籌規劃,發展新興海水農業
海水農業涉及產業技術領域眾多,覆蓋陸域、海域面積廣闊,需要從國家層面對全國沿海進行統籌安排,統籌天然海底、沿海海域、沿海灘涂、濱海溼地、鹽鹼地的開發利用,銜接區域土地利用規劃、海洋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制定沿海區域海水農業發展規劃,有序、合理推動海水增養殖、海底牧場、海水種植業發展。
開展海域、灘涂、溼地、鹽鹼地的適宜性評價,根據經濟功能、生態功能、景觀功能特點,設置鼓勵發展、優化發展、限制發展和禁止發展等不同水平和層級的區域,有針對性地發展海水增養殖業、海底牧場建設、耐鹽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培育、耐鹽綠化苗木和其他景觀植被種植。
2.依靠海水農業促進資源修復與生態環境保護
隨著經濟發展,陸源汙染、過度開發造成的海水汙染、災害病害頻發、種質退化嚴重、野生種質資源稀缺、海洋荒漠化等資源與生態問題愈演愈烈,陸海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發展海水農業是進行濱海資源修復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
著力開展海洋牧場、海底森林建設。重點開展海洋重要生物資源產卵場與索餌場生態環境修復、培育海洋碳匯養殖業;大力推廣人工魚礁、人工藻場等海洋生態養護技術,通過海底牧場和海底森林建設,推進海洋漁業健康發展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大力開展海洋漁業增殖放流和生態養殖。科學選定增殖放流海域,集中開展魚、蝦、貝類的增殖放流、苗種培育、標誌放流,定期評估放流增殖效果。大力推廣淺海貝藻生態養殖、灘涂高效健康養殖等新的生態養殖模式,促進海洋生物種群恢復。
3.立足自主創新,實施海水農業苗種工程
苗種培育始終是制約海水農業發展的核心問題,高產、優質、抗病、抗逆的海水農業苗種決定了海水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著力培育海水增養殖新品種,推出適應淺海、灘涂養殖的魚蝦貝藻參良種,加快培育適應規模化池塘養殖的抗病海參優良品種。
大力培育海水種植新品種,包括海藻、海草等海生植物新品種,鹼蓬、檉柳、菊芋等鹽生植物品種,耐鹽乃至適鹽水稻、小麥等海水灌溉糧食作物新品種。
加快耐鹽金銀花等藥用植物品種的選育和培育,有效利用大面積沿海鹽鹼地,發展藥用經濟作物種植,拓寬海水農業範疇。
4.實施綠化海岸行動,推動綠色發展
大力實施綠化海岸行動計劃,建設陽光碧海、生態和諧、氣候宜人、環境宜居的綠色海岸。選育耐鹽鹼植被優良品種,利用檉柳、鹽松、紅樹林等耐鹽樹木,實施海灘綠化工程。大量種植耐鹽菊芋、鹼蓬、錦葵、黃麻、楊樹、苦楝等,保護海岸生態環境,塑造濱海景觀。同時,突破關鍵技術,大規模推進鹽鹼地開發利用,大規模種植耐鹽植物,實施「白地綠化」工程。
大力度整治濱海溼地,精心設計、統籌規劃,進一步發揮濱海溼地的匯碳固碳作用,建設新型海岸「綠肺」。溝通水網,保護鳥類,繁殖魚蝦,建設蘆葦蕩裡的新型旅遊景區。
5.突出地理特色,構建海水農業技術體系
把握國際技術前沿,瞄準國家目標,突出沿海地域特色,加快海水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形成海水農業技術集群。突破海水農業苗種選育、濱海溼地環境整治、立體生態養殖、海洋漁業修復、海底牧場建設、工廠化海水養殖、耐鹽經濟植物栽培、淺海灘涂底播等關鍵技術,推動發展海水農業工程技術中心、海水農業重點實驗室、海水農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科技創新平臺,打造充滿活力的新型海水農業技術創新鏈條。
(作者系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科學報》 (2015-07-24 第11版 專題)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