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粉壟技術將助益你我他
農耕工具「犁」幾千年來為人類的生存作出了巨大貢獻,被比爾.蓋茨稱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發明成果之一。十年來,韋本輝繼發明「螺旋鑽頭」粉壟耕具在生產上應用顯示出增產、提質、保水、生態作用之後,現又研發出具有智慧財產權,令人欣喜的「空心型」、「半空心型」鑽頭等新的系列粉壟高效耕具,可成為粉壟農機的共性關鍵核心技術,有望助力改變農耕和農業格局,讓各種土地資源活化起來和使農業產生新的「造血功能」。並以十年來粉壟的研究與實踐,提出「粉壟定律」等重要學術理論觀點。這些,必將可造福於社會、造福於人類。
記者近日在採訪中發現,沿用傳統犁翻淺耙、耕層淺薄,大量使用雜交良種,為發揮其增產潛能追求作物單產,不得不靠追施化肥農藥和人工水利灌溉。既增加農業生產成本,又汙染土壤、水體、空氣,在食品汙染危及國民健康尤其生育能力面臨下降風險的情況下。我國自主發明了「粉壟耕作工具」及其「粉壟技術」,簡單易行,可大幅提升現有耕地生產能力和改造利用各類鹽鹼地,不需化肥農藥和人工水利灌溉額外投入,就能實現新一輪自然性增糧(農產品)10-50%、個別地區增產100%和陸地保水1倍、對改善了自然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模式,有效促進農業增收均起到一定作用。
粉壟技術作為繼人力、畜力、拖拉機整地之後的「第四代農耕革命」,它的自然性增產和保水效果,已受到袁隆平、劉旭、張洪程等10多位院士專家肯定和支持;韋本輝繼2009年發明「螺旋鑽頭」的基礎上,2019年又發明具有引領勢頭的粉壟耕具;根據10年來的研究與實踐,韋本輝新近提出並發表了「粉壟定律」,粉壟在學術與理論研究上又有了新突破。
山東東營重度鹽鹼地經3次粉壟處理取得改良成 功,小麥增產154%
這標誌著,廣西農業科學院韋本輝團隊的「粉壟夢」,「粉壟耕具」、「粉壟技術」和「粉壟定律」承載著造福人類新夢想,不僅可「三減」(化肥、農藥和人工灌溉)增糧,讓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回歸自然,利用自然之力使人類重新走上一條「依地靠天」的自然綠色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犁」與「鑽」耕具的使命承載, 已看到的和尚未看到的
「犁」的使用於公元4000年前發明沿用至今,已經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犁,過去使用牛等牲畜之力為淺耕型的翻耕碎土,進入拖拉機時代雖可深翻但經碎耙拖拉機重輪碾壓,最終鬆土層也不過十幾二十來釐米,在雜交良種化的今天,要發揮其增產優勢,就不得不靠大量追施化肥和人工灌溉,方能獲得理想的糧食產量。韋本輝發明的粉壟新耕具「鑽頭」,讓農耕進入了 「粉壟農業時代」,一個可減施化肥和人工灌溉量的綠色生態農業時代。這個利用「螺旋鑽頭」等新耕具,通過動力驅動垂直深旋耕,開創了人類農耕「超深耕深松不亂土層且一次性完成整地任務」先河,旱地深松達40-50釐米、稻田30-35釐米,比傳統鬆土15-20釐米加深1倍以上而形成「超級土壤水庫」和「海綿農田」,產生「活土、增產、提質、保水、淡鹽、生態」等效能,解決了對現有耕地和各類鹽鹼地的深度利用問題,以及進一步對土壤及空氣氧氣、天然降水、太陽光能等「天地資源」的增量利用,有效利用「依地靠天」(減少對化肥農藥和人工灌溉的依賴度)的原生態農業發展道路。
「鑽」耕具的使命承載, 是—項簡單易行已經看到成果的單項技術,一項充分利用土、水、氣、光等「天地資源」的物理性耕作技術,目前,還是在起步推廣階段,此項技術不受生態區域和作物品種等因素限制,就已經在26個省份40個作(植)物上得到應用,增產10一50%、高的超過100%,且還能增貯天然降水1倍以上。
2019年,韋本輝團隊首創稻田粉壟底耕(遁耕)種植水稻增產23.8%
河北鹽山縣粉壟深40釐米後連續三茬零灌溉,小麥增產20%(畝節水370.9立方),第二茬玉米增產10.47%;世界屋脊西藏山南市粉壟青稞創造增產20.03%、生物量增產41.38%;乾旱地區雨養種植,甘肅定西馬鈴薯增產82%,陝西佳縣玉米增產41%,廣西甘蔗最高畝創10.6噸、10.7噸,增產41%-62.39%;重度鹽鹼地粉壟改造,山東東營第一茬玉米增產73.0%、第二茬小麥增產154.2%;新疆尉犁縣第一茬棉花增產48.8%、粉壟第四年棉花增產81.7%;應用於稻田,湖南沅江水稻增產26.5%,廣西零施肥稻穀增產15.5%;持續增產,陝西富平小麥增產29.9%、粉壟第二茬玉米增產34.5%;河南蘭考粉壟第4年玉米增產18.3%;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測試,江西紅薯增產103%、粉壟第二茬木薯增產1倍,江蘇靖江香沙芋增產100%以上;退化草原,內蒙古通遼粉壟後130天增草116%。
河北鹽山縣粉壟小麥零灌溉畝節水37O.9立方、增產20%
粉壟挖掘「10大自然力」:粉壟能使地球表層宜耕土地鬆土量增加1-2倍;土壤保水增加1倍;土壤氧氣增加1倍;土壤有益微生物量增加1倍;土壤速效養分增加10-30%;土壤降鹽20-40%(土壤中有害物質淨化作用有待觀察);作物強根壯體生物量增加20-30%;作物淨光合效率提高5-30%;土壤甲烷等氣體減排10%左右;地面空氣溼度提升10%以上。
廣西大學李素麗教授團隊參加實施粉壟雨養甘蔗項目增產優勢明顯
2019年,廣西粉壟雨養甘蔗創畝產原料10.7噸、增產4.1噸、增幅62%紀錄
全球變暖,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也在悄然變化,冰川融化改變了北極地貌、海平面上升讓城市慢慢消失、棲息地被毀可能讓小丑魚從地球上滅絕……。有資料顯示,全球變暖不僅關係到冰川融化、物種滅絕,也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多項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還會導致早產率增加、GDP減少,甚至讓智商變低。粉壟挖掘的「10大自然力」,可利用固碳減排的自然之力,讓農業生產回歸自然,倘若大面積全球推廣應用此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會助力減緩氣候變暖。減少自然災害,給地球增添利與人類生存的活力,由此可見粉壟挖掘的「自然力」,和其現實意義和自然生態作用。
2019年,新疆重度鹽磩地粉壟改造第四年棉花增產81.7%
這些表明,粉壟,在世界單項農業技術上實屬罕見,人們不能不為它的學術內函之「大科學」、技術上應用面之「無限量」、自然恩賜造福人類之「無邊性」,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息息不止而拍手叫好。
粉壟技術推動綠色農業持續發展
2019年,在原有基礎上,隨著粉壟技術研究的深入,粉壟技術發明人對粉壟技術的科學概念,進行了重新定義。
重新定義的粉壟技術,是基於「超深耕深松不亂土層」的「全層耕」或「底層耕」(遁耕)等一次性完成整地,構建成的「超級耕作層」「超級土壤水庫」和「物理肥力庫」,具有活土、增產、提質、保水、淡鹽等生態功能,可廣泛應用於現有耕地(水田和旱地)及各種類型鹽鹼地、退化草原改造和荒漠土地的生態重建等,促進作(植)物茁壯生長並能自然性增產提質的技術。
粉壟技術的特點,是由傳統不可能變成可能,顛覆人力、畜力、拖拉機翻耕碎土整地的耕作模式,能有效利用犁底層及其以下土壤資源,擴大利用原來難以物理性利用的重度鹽鹼地、退化草原等各種土地資源。
由此類推,我國及世界農業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和陸地可利用的水資源就可大幅增加,也為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基礎。
記者從採訪中了解到,2019年,是廣西農科院韋本輝研究團隊研發的粉壟技術捷報頻傳、亮點紛呈、可喜可賀的一年:河北零灌溉試點實現生態節水增產,廣西旱地雨養甘蔗創紀錄增產,廣西首次稻田底耕(遁耕)種植水稻成功獲得大幅增產,世界屋脊西藏青祼籽粒和秸稈大幅「雙增」,山東和新疆重度鹽鹼地大幅增產,江西和江蘇木薯和芋頭倍數增產;粉壟研究內函擴充而予以重新定義;加快粉壟技術推廣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有了新苗頭;首次系統闡釋了特定的「粉壟理論」,研究提出的「粉壟定律」已出爐公開發表,為進一步認識自然、利用自然、走「依地靠天而生」 之路提供理論參考。
「粉壟定律」與拓寬人類生存空間的「粉壟夢」
2019年,韋本輝的在多年研究基礎上,對粉壟進行科學分析、歸納、總結,提出了「粉壟定律」,並以《「粉壟定律」及其科學意義探釋》為標題在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9,11(12) 發表。
韋本輝在詮釋「粉壟定律」時,做了許多「功課」。
對粉壟的基本科學理念進行探討。韋本輝認為,粉壟遵循「依地靠天」的綠色發展理念,是傳統耕作的「升級版」。
人類的生存發展史至20世紀80年代,基本上是一部「依地靠天」 的「自然農業」發展史;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口不斷增長對糧食供給的要求,為追求單產的不斷提高,實施農作物的良種化與施肥的「化學品」化、多量化,造成土壤板結和土、水、氣等被汙染,可持續和綠色發展受到了嚴重挑戰。粉壟,遵循自然規律,統籌「以人為本」和「以自然為本」相兼容的「人依自然生」 新理念,摒棄現行農業靠化肥農藥方能增產的生產方式,形成了有別於傳統耕作的耕作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效果和耕作範圍的耕作技術體系;更可喜的是,它能可活化利用人類尚未完全利用的各種土地資源和多種空間資源,提升單位面積上的自然性生產能力,可擺脫農業依靠化肥農藥方能增產的環境汙染型的生產套路,由此形成新的技術「拐點」而走上一條全新的「依地靠天」的綠色發展之路。
提出粉壟遵循無生態區域及作物類型限制的普適性農耕理念。粉壟,作為繼人力、畜力、拖拉機犁翻碎土模式之後新的農耕成員的「第四套」升級版耕作模式。10年來,經過應用實踐表明相對傳統的人力、畜力、拖拉機犁翻碎土模式增產10~50%的物理性技術,可適於中國全域甚至全球性推廣應用,是一種能更多地回歸自然、良性活化利用自然資源、遏制土壤生產力退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技術。
闡明了粉壟的核心科學理論。粉壟的核心科學理論,是「天地資源」的倍數增量利用,促進人類生存與發展空間的拓展。粉壟科學理論與追求目的,是通過粉壟特有耕作方式,創造倍數增量,利用土水氣溫光等「天地資源」途徑,培育農業增長和生態文明新一極,使人類更多實現「依自然生」的目的。
提出「粉壟定律」的定義及其科學依據。韋本輝認為,「粉壟定律」內涵定義,是宜耕各種土地資源深耕深松不亂土層,在合理深度區間內的粉壟加深度其「天地資源」利用程度與轉化為總的農業產出增加量、生態環境改善效應經濟產出增加量等呈「正比關係」現象,這一規律現象稱之為「粉壟定律」。
給出的「粉壟定律」公式 「粉壟定律」的公式為:
——表示粉壟耕作的合理深度區間,如旱地粉壟深度60cm為底線,稻田粉壟深度底界30~35cm。
——表示傳統耕作層深度
——表示粉壟耕作「天地資源」利用量
——表示粉壟耕作增加部分的總農業經濟產出量、生態改善效應增加部分的經濟產出量等。
——表示粉壟耕作深度和利用「天地資源」所產生:糧食產量增加量,其它生物量增加量、土壤相關因子改變量。
給出「粉壟定律」的科學意義。對於進一步探明完善粉壟的核心科學理論和若干支撐理論,對於進一步確立和闡釋對人類活動空間的立體、深層、廣適性應用與保護,對於促進人類進一步認識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並在深度享用自然賜予人類的各種動植物、美好環境的同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意義深遠。
「粉壟技術」對農業發展的深遠意義
韋本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要使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基本條件應該至少有五個方面:一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耕地資源、水資源必須無汙染的安全;二是生態環境和空氣宜人的安全;三是經濟穩定發展和國防能力保障的安全;四是國民健康尤其生育能力保障的安全;五是必須有一條遵循「依地靠天生」 的食物來源的生產途徑。
韋本輝介紹,粉壟技術可建設深厚的「海綿農田」,創造了再倍數增量利用「天地資源」途徑,具有挖掘物理肥力(基礎肥力)20-30%,減少化肥20-30%、減少灌溉量(有的地區可零灌溉)仍能增產或平產;還可應用於各種類型鹽鹼地、退化草原改造和荒漠土地生態重建等。
鹽鹼地以及荒漠的開發利用一直是農業生產的重頭戲,是解決周邊群眾生產生活的大問題,是脫貧致富的有效捷徑,既能保護環境,又能創造財富,可謂是一舉兩得,隨著「粉壟」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有效延伸,對於穩定地方民生,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和早日脫貧致富會有更加廣闊的發掘空間。
在中國,如果將全國18億畝耕地中的10億畝,由現耕層平均16.5釐米粉壟加深到35-40釐米,按每畝每年增產100~150公斤,每年可增產糧食等1000~1500億公斤;鹽鹼地2億畝粉壟深40釐米,按每畝每年增產300公斤,每年可增產糧食600億公斤;草原10億畝粉壟底耕深35釐米,按每畝每年草產量增產1倍,可增產大量的優質肉、奶產品。合計可多養活人口3-4億。粉壟這22億畝土地資源,按每畝每年增貯天然降水40立方計共達880億立方,對減少旱、澇災害,促進全國工業、城鎮化和生態改善,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粉壟技術」在全國有更加廣泛的利用空間、創造空間和實效空間,普及以及應用「粉壟技術」,必將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對解決當地民生問題和經濟效益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