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韋本輝:「粉壟定律」進一步探明完善粉壟核心科學理論 3月18日,從廣西農業科學院獲悉,該科學院二級研究員韋本輝的論文《「粉壟定律」科學意義闡釋》(『Fenlong Law』 and Its Scientific Singnificance)日前刊發在英文期刊《亞州農業研究》(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上。
該研究成果基於「粉壟耕作技術」10年來在中國26個省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棉花、甘蔗、青稞等40種作物,及10個省鹽鹼地、退化草原等的應用實踐,首次論述宜耕的各種土地資源在合理深度區間粉壟深淺程度其土、氣、水、溫、光等「天地資源」利用程度與轉化為農業產出量、生態環境改善效應經濟產出量等呈「正比關係」的「粉壟定律」,並給出其公式和8個「效應定律」及其科學意義。
韋本輝團隊,首創的農耕新方法「粉壟耕作技術」,是基於「超深耕深松不亂土層」的 「全層耕」或「底層耕(遁耕)」,構建新的「超級耕作層」和「超級土壤水庫」的技術。
韋本輝介紹,「粉壟」整地的最顯著特點是「超深耕又超深松且不亂土層、一次性完成整地任務,保持粉壟深旋耕刀片橫切土壤粉碎懸浮狀態」,顛覆傳統犁翻碎土、耕層淺薄的耕作模式,10年來在中國26個省(自治區)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棉花、甘蔗、青稞等40種作物,以及在10個省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鹽鹼地、退化草原等應用,均取得不增肥水條件下的自然性10~150%增產並增貯天然降水100%以上效果。
該論文依據粉壟存在通過超深疏鬆土壤耕作和作物種植生產潛能的「相融」利用,能夠整體帶動農業新一輪對土壤養分、氧氣、水分、氣溫和天然降水、空間沉降物、太陽光能等「天地資源」的增量利用,帶來人類所需要的糧食及其它農產品的大幅增量產出;並能以其龐大「土壤水庫」等產生的「自然力」來減少洪澇、乾旱等災害以及甲烷等氣體,生物量增加的固碳減排等促進生態環境走向良性化等多方面正效應,對「粉壟定律」進行深度闡明。
在論文中確立的「粉壟定律」公式,簡要表達為:
該論文同時指出,本文給出的「粉壟定律」公式,是反應粉壟耕作與自然性產出的一種趨勢性、宏觀性的估算方法,具體細化的表達公式與計算應用,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韋本輝表示,「粉壟」看似簡單和易行,屬一種更多的回歸自然、良性活化利用自然資源、遏制土壤生產力退化的技術,但其最大的科學發現與創造在於「超深耕深松不亂土層」的 「全層耕」或「底層耕」(遁耕),還可應用於改造利用鹽、退化草原和荒漠化土地生態重建等,可由現行土地資源的單一「耕地農業」向「耕地+鹽鹼地+退化草」等「大格局農業」轉變;通過特有耕作方式,創造再倍數增量利用「天地資源」途徑,特別是使自然讓農作物增產10%-150%、品質提升5%以上,陸地土壤增貯天然降水1倍以上,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一次「大爆炸性」深度利用,使人類步入更多的「依自然生」發展道路,實現人類生存與發展空間的有效拓展。
該論文表示,「粉壟定律」的論述與確立,對於進一步探明完善粉壟的核心科學理論和若干支撐理論,對於進一步確立和闡釋對人類活動空間的立體、深層、廣適性應用與保護,對於促進人類進一步認識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並在深度享用自然賜予人類的各種動植物、美好環境的同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意義深遠。
該研究成果獲得廣西創新驅動發展專項資金項目(桂科AA17204037);廣西科技重大專項(桂科AA16380017);廣西農業科學院團隊項目(2015YT60)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