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定律已過時了?科學家提出月球核心理論,稱月核或有暗物質

2020-12-05 騰訊網

1687年,偉大的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上發表了一個驚世物理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立刻在全球學術界內引起軒然大波,這代表著所有物體都存在著引力,其中也包括了一切動物和植物,只不過我們感受不到,該定律成為世界最重要四種基本力之一。

萬有引力是一種看不見的力,萬有引力定律表明,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與質量成正比,而與兩個物體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公式為F=(G×M₁×M₂)/R²,F是兩個物體間引力,G是萬有引力常量,M₁是一個物體質量,M₂是另一個物體質量,R是兩個物體間距離。

因此,物體質量越大,彼此間距離越近,那麼它們之間引力就會越大。有了這條物理定律,很多自然現象就解釋得通了,比如之前一直令人費解的海洋潮汐現象,根據萬有引力定律解釋,海洋潮汐由於月球引力吸引導致,要知道月球移動速度約1千米/秒。

在過去的三個多世紀裡,萬有引力定律成為天體物理學中最通用力學之一。在宇宙中,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和其它7大行星圍繞太陽轉,太陽系和數千億星系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黑洞旋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引力。然而今天,有科學家認為萬有引力定律理論已經過時了。

針對牛頓關於海洋潮汐方面的理論,來自英國前皇家飛機製造公司科學家艾倫·洛伊(Alan Lowey)提出「月球核心理論」,根據他的說法,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理論已經過時了,在解釋一些天體現象和自然現象時存在一些漏洞,需要進一步修正和補充。

洛伊表示,如果你仔細考慮一下,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理論仍然無法完全解決海洋潮汐現象和數學理論,因此他認為,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可能有一個關於質量方面的遺漏問題沒有解決,這就是為什麼有科學家提出暗物質理論,因為四大力學根本無法解釋宇宙所有作用力。

在很多教科書裡,海洋潮汐都以最簡單形式向孩子們解釋:運動的月球吸引著海洋裡的水,向某個方向移動,從而製造出潮汐現象,而洛伊創立的「月球核心理論」則認為,這實際上可能是不正確的,它以另一種方式思考海洋潮汐是如何產生的。

根據月球核心理論說法,可能是位於月球核心地區暗物質或其他未發現物質拉動地球核心,從而導致海洋潮汐,因此潮汐最初來自於海洋底部,並不是來自地球表面。但這並不是就說之前的這些理論都是錯誤的,洛伊表示,只是它們太簡單了,沒有很好解釋重力或宇宙在所有條件下如何工作。

的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物理學很多基本理論一直處於危機之中,在解決一些特殊問題上進展甚微,似乎總缺少一些東西,同時,質疑前人的研究理論這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因為只有我們意識到已經超越了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人類文明才能真正進入更一個高度。

曾經對黑洞研究了20多年的安德裡亞·蓋茲教授在2018年公開向外界表示,愛因斯坦理論正在「邊緣化」,裡面就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們進一步補充解決。蓋茲說,越來越先進儀器讓我看到最極端的引力形式,在我們今天看來,愛因斯坦理論也不能完全解釋這一切。

洛伊的「月球核心理論」已經遭到了不少科學家的反對,洛伊坦言承認許多主流科學家可能會不同意他的新理論,但洛伊堅持認為,最新黑洞研究表明,牛頓和愛因斯坦兩位科學家的理論可能真的需要修改了,這也是為了更好地完善基本物理學理論。文章參考英國express網站。有趣的科學探索內容請關注唯一微信公眾號:有趣探索

相關焦點

  • 牛頓定律已過時了?科學家提出月球核心理論,稱月核或有暗物質
    在過去的三個多世紀裡,萬有引力定律成為天體物理學中最通用力學之一。在宇宙中,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和其它7大行星圍繞太陽轉,太陽系和數千億星系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黑洞旋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引力。然而今天,有科學家認為萬有引力定律理論已經過時了。
  • 萬有引力定律過時了?科學家提出月球核心理論,稱月核或有暗物質
    有了這條物理定律,很多自然現象就解釋得通了,比如之前一直令人費解的海洋潮汐現象,根據萬有引力定律解釋,海洋潮汐由於月球引力吸引導致,要知道月球移動速度約1千米/秒。然而今天,有科學家認為萬有引力定律理論已經過時了。針對牛頓關於海洋潮汐方面的理論,來自英國前皇家飛機製造公司科學家艾倫·洛伊(Alan Lowey)提出「月球核心理論」,根據他的說法,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理論已經過時了,在解釋一些天體現象和自然現象時存在一些漏洞,需要進一步修正和補充。
  • 關於暗物質和牛頓定律,被忽略了幾十年的米爾格羅姆定律有話說!
    直到現在,科學家們還不知道暗物質的具體性質,不知道它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只是通過理論推測以及一些間接的觀測推定它們真實存在。這裡再簡單回顧一下暗物質是如何被推定存在的。根據牛頓的經典引力理論,引力會將有質量的東西拉到一起,我們的星系就是一個有無數有質量的物質的龐大集合體。
  • 牛頓力學又要修正?為了解釋暗物質,科學家提出大膽假設
    他們很快就想起了1922年時天文學家卡普坦提出的理論:宇宙天體周圍可能隱藏著我們還看不見的物質,能夠提供引力作用。儘管卡普坦的理論當時已經提出了近50年,但這次對於仙女座大星系的觀測成為了這個理論最有力的證據。從此,科學家們知道了宇宙中隱藏著一種人類還無法探測的物質——暗物質。
  • 有研究質疑暗物質理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大多數天文學家相信他們對宇宙的能量和物質有廣泛的了解,但是一小群特立獨行的研究人員並不信服。他們聲稱,新的衡量標準意味著科學界可能需要重新考慮他們的立場。根據那些對公認的物理學持懷疑態度的人的說法,物理學家需要使用新的運動和引力理論來解釋宇宙,而不是接受一種叫做暗物質的擬議物質的存在。
  • 艾薩克·牛頓錯了嗎?科學家的一個異常「空間發現」提出了質疑理論
    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於1687年首次出版,提出了運動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他的工作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鋪平了道路,他提出,由於宇宙中的引力曲線,行星離太陽越遠,它轉得越慢。牛頓的理論需要修改嗎?還是我們需要提出一種新的非常重的物質,來產生必要的引力,使這些方程成立?
  • 中國發射「悟空」尋找暗物質:科學家已走投無路
    我國也不例外,就在今天,2015年12月17日,我國的一顆重要衛星已經升天,而目的,就是為了抓住你身邊的幽靈,它也是宇宙的幽靈,你猜錯了,它不是中微子,而是暗物質!暗物質就是人死後的靈魂………………以上網友們的評論代表了很多人的觀點,更有人認為,暗物質就是科學家們對一些理論無法自圓其說後,拼湊出來的東西!沒錯!我們確實無法對一些理論「自圓其說」了,哪些理論呢?比如牛頓的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等等。萬有引力也出問題了?!是的!來,咱們一起看看,到底出了啥問題。
  • 改良牛頓力學?新的模擬提出暗物質或並不存在
    一個新的計算機模擬可以在沒有暗物質的情況下形成星系,為一個存在爭議的宇宙理論支持者提供依據,這個理論認為暗物質並不存在。天文學家模擬了星系的形成過程,但沒有使用括暗物質,一些人認為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宇宙模型---- 改良牛頓力學模型的勝利。 圖中,淺色的點顯示年輕恆星的形成。
  • 暗物質和暗能量理論過時了嗎?
    我們已經測量了行星的軌道和由於存在質量而產生的光的偏轉,這表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而非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最能描述我們的現實。我們發現了亞原子粒子、反粒子和光子的行為,揭示了控制我們宇宙的量子力和場。如果我們想模擬宇宙如何隨著時間演變,我們必須採用已知的,經過證明的正確定律(已對它們進行了測試)並將其應用於整個宇宙。我們還能夠測量整個宇宙中可以觀察到的所有物體的一系列屬性。
  • 暗物質和修正引力理論 誰是解釋宇宙本質的真理
    投稿請聯繫:mike300@126.com本期作者:晗冰 責編:王真暗物質理論是當前的主流理論,但在暗物質沒有完全得到證實的情況下,一些科學家又提出了修正引力理論來解釋宇宙現象。萬有引力定律是迄今為止最成熟的物理學定律。但是宇宙中的行星、恆星、星系甚至於更廣意義上的現象似乎並不符合萬有引力定律的描述,以至於你會反覆對你所看到現象進行反覆檢查。
  • 丁肇中團隊稱或已發現暗物質
    丁肇中稱,將於未來兩到三周發表涉及暗物質的研究論文,對這項研究的進展作詳細闡述。1976年,因發現「丁粒子」,丁肇中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昨天對早報記者表示,根據現在丁肇中透露的消息,只能說探測到暗物質湮滅的信號的可能性比較大,但他沒有說這些信號來自暗物質還是脈衝星,「如果丁肇中團隊的發現被確認,這肯定是這幾十年來的重要科學發現。」
  • 如果暗物質不存在,修正牛頓引力理論會是正解嗎?
    暗物質不可能是任何這些東西,它也不可能是由標準模型中的粒子構成的。但是,暗物質並不是唯一一個解釋在宇宙中觀測到的引力現象。另一個想法是修正引力理論本身,並且有很多人已經在嘗試構建這樣的理論。比如「修正牛頓引力理論」(MOND),這是眾多替代暗物質最廣為人知的理論。為了更好的解釋這其中的來龍去脈,讓我們回到19世紀,來解決一個長久懸而未決的問題:消失的質量。
  • 尋找了幾十年,科學家又說暗物質可能不存在,難道是竹籃打水?
    目前來說,科學家的探測結果是:暗物質佔了宇宙總質量的85%,如果按照質能來算,則是26.8%。而可見物質,僅僅佔了總質能的4.9%。因此,暗物質對於宇宙來說,至關重要,所以才成為了科學家研究的重點。可是,隨著人類在暗物質探索領域一再折戟,也有一些科學家開始提出了他們的質疑。當然,他們也不是僅僅為了澆涼水才質疑的。
  • 宇宙中的物質有多少?科學家算了出來,加上暗物質也只有31%
    不過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稱,美國科學家對宇宙物質總量進行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測量,結果顯示,普通物質和看不見的暗物質(dark matter)的總和佔宇宙物質總量的31.5%,剩餘的68.5%都是暗能量(dark energy
  • 暗物質秘密被揭開!科學家公布暗物質暈內部結構!
    (Jacobus Kapteyn),他於1922年提出可以通過星體系統的運動間接推斷出星體周圍可能存在的不可見物質!1970年,兩位天文學家魯賓(Vera Rubin)和福特(Kent Ford)利用高精度的光譜測量技術對仙女座大星雲中星體旋轉速度的研究發現,星系外圍的星體繞星系旋轉的速度與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計算結果有著明顯的差別,於是他們推測星系中應該存在著大量的不可見物質,這便是暗物質!
  • 最新研究:也許「暗物質」根本不存在
    在宇宙學中,暗物質(Dark matter)是理論上提出的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又不屬於構成可見天體的任何一種已知的物質,無法透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人們目前只能透過引力產生的效應得知,而且認為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的奇異物質存在。根據數學模型,暗物質佔宇宙中所有物質的四分之三。
  • 否認暗物質的物理學家
    他的理論修正了牛頓物理學。在牛頓物理學中,暗物質和暗能量是被假設存在的,並且根據標準物理定律來計算引力的話,暗物質和暗能量佔據了宇宙總能量的95.1%。   當我拜訪他在魏茨曼研究所的辦公室時,這位70歲的物理學家在以色列炎熱的夏天裡穿著短褲,興奮激動的時候也會不知不覺地提高語調。
  • 歷史上的今天 | 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
    歷史上的今天 | 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 澎湃新聞 劉箏 姚勇 王基煒 2015-07-05 15:33 來源:澎湃新聞
  • 美科學家提出新理論,中子衰變產生暗物質,或解決物理學兩大難題
    近日,美國科學家提出新的理論"中子會衰變成暗物質",或許能解開困擾物理學界幾十年的難題——"中子衰變時間之謎"和"暗物質之謎"。原子核由更基本的中子和質子組成,質子帶一個負電荷,中子不帶電。(2)、中子:在原子核中非常穩定;但自由中子的壽命非常短,只有大約15分鐘(881.5±1.5秒),這個衰變時間,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得到的數據有差別,這個差異一直困擾著物理學界,稱之為"中子衰變時間之謎"。最後中子衰變成一個質子、電子和反中微子。
  • 暗物質有新解 著名科學家提出"非粒子"理論(圖)
    第1頁: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模擬事件 第2頁:藍色部分是觀測到的暗物質 第3頁:霍華德-喬治   【搜狐科學消息】北京時間1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儘管有大量觀測證據表明暗物質存在,但是科學家仍然對其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