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團隊稱或已發現暗物質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2月18日,在美國波士頓結束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美國麻省理工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對外宣布,他們的阿爾法磁譜儀發現了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存在的證據

■ 將於未來幾周發表論文

■ 如被確認則有望解答宇宙組成之謎

2月18日,在美國波士頓結束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年會上,美國麻省理工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對外宣布,他們的阿爾法磁譜儀(AMS)發現了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存在的證據,6個科研小組達成了一致意見,都贊同是探測到WIMP,而WIMP就是一種暗物質的候選體。丁肇中稱,將於未來兩到三周發表涉及暗物質的研究論文,對這項研究的進展作詳細闡述。1976年,因發現「丁粒子」,丁肇中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昨天對早報記者表示,根據現在丁肇中透露的消息,只能說探測到暗物質湮滅的信號的可能性比較大,但他沒有說這些信號來自暗物質還是脈衝星,「如果丁肇中團隊的發現被確認,這肯定是這幾十年來的重要科學發現。」

2003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布,根據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的觀測數據,發現了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並估算出宇宙由73%的暗能量,23%的暗物質和4%我們已知的物質組成,可以說4%以外的部分大都屬於未知。如果此次暗物質的發現能夠得到確認,那麼人類對於宇宙的認知無疑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史上最昂貴的實驗

2011年5月,美國奮進號太空梭執行了最後一次太空任務,它將價值20億美元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送往國際空間站,用於探測宇宙射線及高能粒子。這也被稱為史上最昂貴的一次實驗。阿爾法磁譜儀重達7噸,擁有一個巨大的特製超導磁鐵,能使落在它上面的粒子軌跡發生彎曲。粒子的彎曲軌跡顯示了它的電荷,再通過一系列的探測器對粒子的質量、速度和能量等進行分析,科學家便能準確知道捕獲的是什麼粒子。丁肇中稱,在阿爾法磁譜儀運行的最初18個月中,已經探測了250億次粒子事件。

阿爾法磁譜儀項目便是由丁肇中在1990年代中期提議開始的。「我們等待了18年來寫這篇論文,如今到了最後確認階段,」丁教授在波士頓的一次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的年會上發言道,「我預計在未來兩到三周內,我們就能發布研究成果。我們一共有6個分析小組對相同的數據結果進行分析。如你所知,每個物理學家都有他們自己的見解,我們現在要保證每個人都能同意彼此的觀點。這項工作現在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

需等待論文來做最後確認

理論上,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即WIMP)的碰撞和湮滅會產生大量電子和正電子。通過測定二者的比例,以及在能量譜上的行為變化,可能找到暗物質。如果實驗檢測到在某能量處存在大量正電子,這可能暗示著檢測到了暗物質,因為電子在宇宙中無處不在,而已知的天體物理學過程很少會產生正電子。芝加哥大學卡弗裡宇宙學研究所的麥可·特納(Michael Turner)教授說,「在對正電子和電子的觀測中,如果發現二者比例突然上升然後急劇下降,那就是星系中暗物質湮滅的關鍵標誌。在能量體系中也要考慮,是否具有各向異性?正電子是從固定的某個方向還是從所有方向出現?」

據李淼介紹,WIMP這個名詞最初也是由卡弗裡宇宙學研究所芝加哥大學命名的。李淼表示,根據丁肇中發布的消息,目前還無法判斷,這些發現到底是來自脈衝星還是暗物質湮滅的信號。如果發現的正電子從某個特定的方向發出,就意味著該信號是來自像脈衝星一類的天體,而不是暗物質。如果是來自各個方向的,那就是來自暗物質。李淼認為,根據現在丁肇中透露的消息,只能說探測到暗物質湮滅的信號的可能性比較大,但這些信號來自暗物質還是脈衝星,他沒有說。

據悉,此次阿爾法磁譜儀的數據涉及的是0.5至350GeV(10億電子伏特)質量範圍內的正電子-電子比例。這一範圍已經是其他實驗中科學家認為可能發現暗物質的上限。據特納教授介紹,理論上,這種粒子的質量大約在質子質量的30、40和300倍之間。大型強子對撞機能夠製造這樣質量的粒子,丁肇中的阿爾法磁譜儀能探測到這樣質量的粒子湮滅,而位於深地底的探測器對這樣質量的粒子也非常敏感。「如果非常幸運的話,我們能同時獲得有關暗物質的三個特徵信號,分別是通過觀測粒子湮滅、直接探測粒子以及用大型強子對撞機製造粒子,這三種方法在同樣的質量範圍內都很靈敏。」

什麼是暗物質?

20世紀30年代,瑞士天文學家弗裡茲·茨威基(Fritz Zwicky)研究了距離我們約兩億光年的COMA星系團,他先測量了星系團中各個星系的亮度,通過已知的亮度和質量的關係,得出了可以看見的星系團質量。接下來,他又測量了各個星系的公轉速度以及它們到星系團中心的距離,通過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了星系團的總質量。他發表了一個驚人結果:在星系團中,看得見的星系只佔總質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質量是看不見的,只能通過引力「感覺」到它們的存在。

在宇宙的天體之間,引力的作用並不能解釋天文學家看到的一切,如果只有這些天體的引力,那各個星系應該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因此在各個星系之間,還存在把它們聯接在一起的物質。天體物理學家將這種理論中的物質稱為「暗物質」,暗物質無法通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我們看不見它們,但它們確實在星系間起著作用。在最大的距離尺度上,宇宙正在加速擴張。因此我們更需要關注與引力作用截然不同的暗物質。目前的理論估計,宇宙的73%為暗能量,23%為暗物質,而只有4%是我們已知的物質。暗物質的存在可以完善大爆炸理論,對結構的形成也非常關鍵。

弗裡茲·茲威基極富想像力地提出了宇宙中存在「暗物質」的假設,儘管當時不被人接受,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都指向它真的存在。比如,通過觀測星系中恆星的公轉速度,也確認了星系中有大量暗物質存在。還有引力透鏡、星系碰撞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等的觀測都間接證實了暗物質的存在。能說明問題的是「子彈星系團」的觀測,這是兩個相撞後的星系團。2006年的一個研究表明,在「子彈星系團」中的星系團碰撞後,可見物質組成的氣體由於相互之間的作用還糾纏在一起,而暗物質相對穿行而過,暗物質之所以會穿行而過就是因為它們暗,不發生什麼相互作用。和暗物質一起穿行而過的是恆星。這個結果支持暗物質假說,基本否定了與暗物質假說競爭的其他理論,如一些新的引力理論。

從這個假設提出開始,幾十年過去,科學家在發現暗物質方面並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但對於天文學家來說,他們需要暗物質。在天文學家看來,暗物質的作用就像宇宙膠水。因為物質之間尤其是天體之間的引力無法保持恆星和星系之間聚集,為了使星系之間不致分裂,天文學家需要暗物質提供的引力把它們聚集起來。如果最後發現暗物質不存在,這意味著關於引力的理解在大尺度上是錯誤的。這對於很多天文學家來說是不可想像的。

科幻作家劉慈欣昨天對早報記者表示,雖然暗物質是一個重要的科學論題,但科幻作家對這一題材涉及不多,「在我印象中,跟暗物質有關的重要科幻作品只有加拿大科幻作家羅伯特·索耶的《金羊毛》。」

為什麼是WIMP?

在丁肇中研究團隊的報告中,多次提到了WIMP這個名詞,如果能探測到WIMP存在痕跡,就能宣布發現WIMP,WIMP被認為是一種暗物質的候選體。那麼,什麼是WIMP?

上海交通大學粒子物理宇宙學研究所劉湘在一篇文章中曾介紹,關於暗物質究竟是什麼,研究者曾對這種物質可能的形態做過很多理論上的猜測。就目前而言,被研究得最多也是最被看好的暗物質模型是所謂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即WIMP)。這種粒子的特點是雖然沒有電磁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但是參與弱相互作用,同時質量比質子和中子大。

劉湘認為,「WIMP之所以成為暗物質的熱門候選者主要有3個原因:首先,WIMP具有『冷暗物質』的各種性質,而基於冷暗物質的宇宙學模型與觀測符合得比較好。其次,在粒子物理理論中比較容易構造出符合WIMP 特點的粒子。例如,流行的超對稱理論就預言可能存在最輕超對稱粒子,這種粒子如果不帶電就很容易符合WIMP的特性。最後,WIMP具有弱相互作用截面,而按照統計物理的粒子退耦理論計算,WIMP的數量也剛好和暗物質密度的觀測值在同一個數量級。即WIMP可以很好地放入我們今天的宇宙理論模型裡。」

 

  電腦合成的數百萬光年以外的太空中暗物質圖片。

  上海交通大學粒子物理宇宙學研究所劉湘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紹暗物質在宇宙中的分布:中心螺旋狀是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紅藍綠代表銀河系中暗物質暈。

暗物質的存在是如何被認知的?

·萬有引力定律無法解釋太空人在外太空的所見。1970年,一位名叫Vera Rubin的太空人在測量外行星的速度時發現,星系邊緣的行星速度與僅在萬有引力作用下所得的數據不一致。

·如果只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各個星系應該是離散的,因此肯定有某種力量將它們聚攏在一起。

·在無窮遠處,宇宙的膨脹在減弱。

因此……

·天文學家假定有「暗物質」的存在,它們不能被看見,但的確在對星系的規模產生影響。

·與萬有引力相反,宇宙中還有「暗能量」對宇宙的膨脹產生作用。

2003年,NASA宣布測算到

宇宙=73%的暗能量+23%的暗物質+4%已為我們所知的物質

如果此次暗物質的發現能夠得到確認,那麼人類對於宇宙的認知無疑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錄入編輯:王卉

相關焦點

  • 丁肇中:山大具有專注精神 繼續探索暗物質
    原標題:丁肇中:山東大學具有專注精神將攜手繼續探索暗物質今天上午,丁肇中教授來到山東大學,與山東大學校長張榮進行交流,並就下一步的長期合作達成共識。丁肇中教授將攜手山東大學繼續利用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這個前所未有的實驗平臺,進行深入持久的探測研究,邁向人類探測暗物質的新裡程。丁肇中教授表示,國內多所重要的大學對AMS項目的發展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其中就包括山東大學。
  • 丁肇中公布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暗物質可能存在—新聞—科學網
    新華網日內瓦9月18日電(記者張淼 施建國)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18日公布阿爾法磁譜儀項目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
  • 「40萬個正電子」,暗物質將要走出謎團?
    ——探測到了暗物質的蛛絲馬跡,那它將給丁肇中帶來人生中另一座諾貝爾獎盃」。  據英國BBC網站報導,2013年4月,物理學家丁肇中及其團隊公布了由其主持了18年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首批研究成果:現已收集到40萬個正電子,數據誤差只有1%,實驗觀察到宇宙射線流中正電子存在的比率符合關於暗物質存在的理論預測。  但研究者言辭謹慎,卻讓大眾覺得模稜兩可,究竟那40萬個正電子是什麼概念,人類為什麼要千方百計尋覓暗物質?新成果能讓我們解開它的謎題嗎?
  • 證實暗物質存在只差最後一環
    此項研究成果證明了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有關特徵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這是AMS實驗自19年前啟動以來,第二次正式公布研究結果。丁肇中特授權東南大學在國內發布AMS實驗最新研究結果。
  • 宇宙射線中過量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光明日報-光明網
    科學界對暗物質的探索分為直接探測和間接探測,前者指採用高靈敏度的探測器探測暗物質相互碰撞產生的普通物質粒子信號,後者指通過探測正電子、反質子等暗物質粒子自湮滅或衰變的產物來「捕捉」暗物質。     1995年起,丁肇中正式開始阿爾法磁譜儀實驗AMS項目,通過測量暗物質碰撞後產生的正電子,印證暗物質的存在。
  • 科學家首次發現暗物質存在直接證據:40萬正電子
    目前,科學家首次在國際空間站發現40萬正電子,可能是暗物質湮滅時產生的  【搜狐科學消息】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目前,科學家發現迄今證實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該發現源自「阿爾法磁譜儀」實驗,這部儀器是2011年美國太空梭倒數第二次飛抵國際空間站時安裝的。
  • 「暗物質的發現比上帝粒子更重要」
    什麼是暗物質?它的發現將有什麼重要意義?與「上帝粒子」的發現相比,暗物質發現更重要嗎?帶著這些問題,早報記者採訪了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製圖 鬱斐什麼是暗物質?它的發現將有什麼重要意義?與「上帝粒子」的發現相比,暗物質發現更重要嗎?帶著這些問題,早報記者採訪了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東方早報:暗物質與暗能量是一回事情嗎?李淼:暗物質有點像物質粒子,只是不發光而已;暗能量根本就不是粒子。暗能量這個概念相對年輕些,形成只有10年。
  • 暗物質粒子到底何時現身?
    元宵節前,傳來丁肇中先生領導的一個大型太空實驗發現暗物質的消息。好幾家媒體要我談談看法或寫點東西介紹一下。我說,現在只有英國BBC一家新聞,而且語焉不詳,現在談這件事還太早。不僅媒體在等,研究暗物質的同行更在焦急地等。
  • 重大新發現?暗物質佔宇宙多大比例?跨國科研團隊:已破解
    浩瀚宇宙,有太多的未知,可就在最近,國外的一些科學家們,卻稱他們已確定了宇宙中物質的總量......不管你信不信,他們反正已公開喊話了!其實,這次的研究,是由美國加州大學和埃及國家天文地球物理研究所,跨國聯手的一次科研項目,項目負責人天文學家穆罕默德 · 阿卜杜拉(Mohamed Abdullah)自信地表示:他們已經完成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一次測量——確定了宇宙物質的比例。
  • 暗物質和暗能量你知道多少?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世紀謎題人們把能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不可被觀測或檢測到的物質稱作暗物質;將其具備的作用稱之為「暗能量」。「暗物質」是當今科學界最大的謎團之一。當前科學界對暗能量的定義為驅動宇宙運動的一種能量。並認為暗能量和暗物質一樣,都不會吸收、反射或者輻射光,所以人類無法直接使用現有的技術對它們進行觀測。因為它們的神秘性,所以,哲學愛好者稱其為「精神、意識、意念」;普通人則乾脆將其叫做「神靈、靈魂、精靈」。天文和宇宙學家已經證明:暗能量存在的可能性已達99.996% 。
  • 丁肇中: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實驗物理科學家
    1977年8月,剛剛恢復工作的鄧小平建議,每年派10位科學家參加丁肇中團隊的工作。當時,丁肇中正在位於德國的佩特拉(PETRA)正負電子對撞機上開展MARK-J實驗。1978年,第一批中國科學家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唐孝威研究員帶隊加入實驗組。「從那時至今,許多中國科學家參加我的團隊,並作出了世界公認的貢獻。」丁肇中說。
  • 科學家丁肇中的日常生活(組圖)
    4月29日,在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丁肇中主持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組會議。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目前正帶領由數百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分析從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傳回的數據,探索包括暗物質和反物質在內的前沿宇宙問題。
  • 暗物質粒子究竟何時現身?我們這代人或親眼看到
    新聞背景    歷時18年,由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終於公布了第一個實驗結果,文章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該項目對宇宙中究竟是否存在暗物質有望給出有趣的探索。    元宵節前,傳來丁肇中先生領導的一個大型太空實驗發現暗物質的消息。好幾家媒體要我談談看法或寫點東西介紹一下。
  • 阿爾法磁譜儀發布最新成果 推動人類對暗物質研究
    由世界著名實驗物理學家丁肇中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北京時間凌晨2點在歐洲核子中心公布5年太空實驗成果。據悉,本次公布的太空實驗結果揭示了與以往實驗結果有所不同的新信息,推進了人類對宇宙線產生、加速及傳播的認識。同時,阿爾法磁譜儀最新測量的正電子流強及正電子比例結果顯示,正電子的數據與暗物質質量為1TeV的暗物質模型很好地符合。這意味著人類關於暗物質的研究也將更進一步。
  • 被提問科研是否熬夜,丁肇中講了個鄧小平的故事
    【這部分略難懂,但對科學很重要】山大參與AMS項目14年2024年暗物質研究或有決定性結果「沒有山大熱科學團隊,AMS就沒有現在的成果」7日中午,丁肇中訪問山東大學新聞發布會在該校中心校區召開。此次前來,雙方共同商討了下一步山大參與阿爾法磁譜儀(簡稱AMS)項目的合作計劃。
  • 暗物質衛星上天 揭秘暗物質是什麼?怎麼存在的?
    C 在太空創造中國的第一次自暗物質被發現80多年來,科學家還從未探測到暗物質的明確信號。常進坦言,如果期望暗物質衛星一下就能準確找到暗物質,這個期望指數太高了。暗物質的基本物理性質還沒有弄清楚,沒有人能百分之百保證找到暗物質。「但只要衛星工作正常,就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觀測宇宙的新窗口,必然會發現很多新奇的現象。」
  • 原始黑洞或能揭示暗物質本質,暗物質的物理性質是什麼?
    包括歐核中心科學家在內的一個國際團隊,藉助超級計算機聚焦大爆炸後瞬間誕生的原始黑洞,再現了光子與氫之間的交互,該研究有望為人們揭示暗物質的本質。是因為太陽和銀河系中間存在著大量我們還沒看得見、看不見的物質,可能是暗物質。我們測量銀河系外圍的星雲也就是氣體繞銀河系轉的速度,發現它的速度也在200公裡左右。根據這些尺度、速度、距離,我們大概推斷出銀河系裡的物質分布大概是發光物質分布的10倍,還有90%的東西是不發光的。
  • 丁肇中:以科學的態度面對一切
    小時候對念書沒興趣丁肇中因發現J粒子,1976年成為繼楊振寧和李政道之後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家長們希望他談談如何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回答說,我沒有資格談這些,因為各國的情況不同。
  • 暗物質,我們如何才能找到你
    也就是說,暗物質幾乎不發出任何波段的電磁輻射。  曾經有這樣一段話來形容暗物質:科學家們深信,有一種神秘的物質,它們就像幽靈一樣瀰漫在我們每個人周圍,它可以輕易穿過每個人的身體而又不被人察覺。  如此神秘而又重要的存在,讓暗物質成為現代天文學和物理學的一大謎團。發現暗物質,成為重大科學前沿。暗物質帶來的問題也因此被認為是「籠罩在當前物理學天空中的烏雲」。
  • 阿爾法磁譜儀:在丁肇中的5分鐘遊說中「一步登天」—新聞—科學網
    首席科學家丁肇中說,阿爾法磁譜儀的重要使命是尋找反物質。如果宇宙大爆炸理論自洽,物質和反物質應該是平分秋色、等量齊觀的。人類怎能對另外的「半邊天」無動於衷呢?丁肇中教授的另一大雄心,是發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構成我們已知星球和星系的可見物質只佔宇宙總量的5%,另外95%是暗物質和暗能量。我們作為宇宙中的「一小撮」,怎能對「一大片」毫無所知呢?此外,宇宙中是否有3個夸克構成的「奇異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