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射線中過量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4 光明數字報

    ■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相關特徵中,已經有5個得到確認

 

    ■國內多所大學為該項目立下功勞 

 

    近日,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發布了阿爾法磁譜儀實驗AMS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證明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相關特徵中,已經有5個得到確認,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這個發現再次轟動世界。

 

    暗物質探測一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科學界對暗物質的探索分為直接探測和間接探測,前者指採用高靈敏度的探測器探測暗物質相互碰撞產生的普通物質粒子信號,後者指通過探測正電子、反質子等暗物質粒子自湮滅或衰變的產物來「捕捉」暗物質。

 

    1995年起,丁肇中正式開始阿爾法磁譜儀實驗AMS項目,通過測量暗物質碰撞後產生的正電子,印證暗物質的存在。全球15個國家的56個研究機構參與了這個項目。

 

    2013年4月3日,丁肇中歷經18年的艱苦探索,第一次向世界公布研究成果:阿爾法磁譜儀探測到40萬個正電子;比例上昇平衡,沒有出現峰值;正電子來源沒有特定方向。對於這些正電子是否來源於暗物質,丁肇中表示還沒有完全的證據。

 

    2014年9月18日,丁肇中發布最新研究成果,證明了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相關特徵中,已經有5個得到確認,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

 

    「AMS實驗已經收集了540億個宇宙射線數據,並從其中的410億個宇宙射線數據中捕捉到1000萬個電子和正電子。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是一項比淘金還難的任務。」東南大學參與該計劃的項目團隊負責人、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羅軍舟教授告訴記者,東南大學自2002年起與丁肇中合作,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對海量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完成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數據處理量,相當於500萬部電影和30個中國國家圖書館的信息存儲量。

 

    「最新成果表明,暗物質碰撞產生過量正電子有6個特徵,其中開始點、上升速率、最高點等5個特徵都已被阿爾法磁譜儀測量到,證實暗物質存在只差最後一環。」羅軍舟說。

 

    據悉,國內多所大學也為該項目立下了功勞。上海交通大學牽頭的科研團隊用4年時間建成了世界上最深的地下實驗室,中山大學負責AMS矽微條軌跡探測器熱控系統的建造,山東大學歷時7年完成了粒子探測裝置阿爾法磁譜儀的熱系統。

 

    延伸閱讀

 

    Q:暗物質究竟是什麼?

 

    A:宇宙中看不見的物質

 

    每當我們仰望頭頂的璀璨星空,總會聯想到浩瀚無邊的宇宙,但極少有人知道,人類「看見」的陽光、土地、星球銀河等,僅佔據了宇宙物質總量的10%,可謂冰山一角。而剩下的都是人類看不見的東西,被科學家們稱之為暗物質、暗能量。

 

    這神秘莫測的暗物質,究竟是什麼?

 

    這個問題要追溯到1933年,瑞士天體物理學家弗裡茨·茲維基發現星系間的引力太小,根本無法維持住整個星系團。於是,他第一次提出了暗物質的存在。

 

    後來,科學家把宇宙膨脹速度的大小,和所有觀測到的星系、塵埃、輻射等物質的總質量放進廣義相對論方程裡比較,結果發現宇宙的總質量遠遠大於已知物質的總質量。因此,科學家認為宇宙中存在某種還未發現的、佔主導地位的暗的東西。

 

    「通俗地說,暗物質就是宇宙中看不見的物質。有跡象表明,宇宙中還存在大量人們看不見的物質,它們不發出可見光或其他電磁波,用天文望遠鏡觀測不到。但它們能產生萬有引力,會對可見的物質產生作用。」AMS項目參與者、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東方告訴記者,暗物質中的「暗」,不僅在於其「沒有正常物質的光譜」,還在於「人類對其的未知」。

 

    Q:研究暗物質有何意義?

 

    A:改變人們對宇宙構成的認識

 

    人類對暗物質的探索充滿了熱情,那麼研究暗物質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大爆炸產生3種類型的物質,一種是我們目前肉眼看到的正物質,一種是反物質,另外一種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暗物質。」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認為,暗物質的發現將改變人們對宇宙構成的認識,是進一步論證宇宙起源、揭露宇宙奧秘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人類認識自我和世界的重要途徑。

 

    李淼還提出,暗物質就像黏合宇宙萬物的膠水,維持著恆星和星系間的聚集,如果沒有它們,星系將分崩離析。如果最後發現暗物質不存在,這意味著關於引力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錯誤的。因此,研究暗物質對宇宙探秘意義重大。

 

    (本報記者鄭晉鳴、本報通訊員許琳) 

 

相關焦點

  • 研究推測「過量」正電子可能源於暗物質
    新華社華盛頓11月18日電(記者林小春)一個讓物理學家困惑近10年的問題是,那些經過地球上空的正電子數量超出人們預期,這些「過量」正電子來自哪裡?美國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所謂「正電子超出」現象可能源於暗物質。  正電子是電子的反粒子,是一種反物質。
  • 丁肇中公布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暗物質可能存在—新聞—科學網
    新華網日內瓦9月18日電(記者張淼 施建國)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18日公布阿爾法磁譜儀項目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
  • 「40萬個正電子」,暗物質將要走出謎團?
    據英國BBC網站報導,2013年4月,物理學家丁肇中及其團隊公布了由其主持了18年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首批研究成果:現已收集到40萬個正電子,數據誤差只有1%,實驗觀察到宇宙射線流中正電子存在的比率符合關於暗物質存在的理論預測。  但研究者言辭謹慎,卻讓大眾覺得模稜兩可,究竟那40萬個正電子是什麼概念,人類為什麼要千方百計尋覓暗物質?新成果能讓我們解開它的謎題嗎?
  • 也許我們錯怪了暗物質,脈衝星才是「過剩」正電子的兇手?
    脈衝星能解釋「過剩」正電子嗎?歐洲物理學家表示,通過AMS-02實驗的觀測,也許可以不用暗物質解釋「過剩」正電子,相反,已知的天體物理學進程(比如脈衝星和宇宙射線)就可完全解釋。用暗物質來解釋?2013年4月,安裝在國際空間站的阿爾法磁譜儀(AMS-02)觀測到的證據證實,來自太陽系以外的正電子(電子的反物質對應物)的比例出現了激增。
  • 證實暗物質存在只差最後一環
    此項研究成果證明了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有關特徵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這是AMS實驗自19年前啟動以來,第二次正式公布研究結果。丁肇中特授權東南大學在國內發布AMS實驗最新研究結果。
  • 暗物質是天體物理學中的「異形」嗎?
    此外,暗物質應該在銀河系中心周圍密度最大,隨著它的消失,密度會降低,並且可能延伸到星系本身的十倍遠。最後在每個光暈中都應該存在小塊的暗物質。那麼為什麼每次有一個正常的粒子 、光子、正電子、反質子等的天體物理學觀察,人們的第一本能就是歸咎於暗物質?本周早些時候,一個研究脈衝星周圍的伽瑪射線源的團隊在科學界發表了他們的成果 ,試圖更好地理解我們觀察到的多餘正電子來自哪裡。
  • "悟空"獲得世界上最精確高能電子宇宙射線能譜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在銀河系中除了可見物質之外它們和光、電磁波不發生作用,又被稱之為暗物質。從2015年12月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升空之後,關於"悟空"的科學成果大家期盼已久。11月30日,有關暗物質研究取得的首批重大科學成果,在南京發布。
  • 不是暗物質湮滅的證據!費米銀河系中心暗物質之謎,現在終於破解
    這些湮滅的粒子可以產生高達300千兆瓦電子伏特的能量,對暗物質的性質施加了迄今為止最強限制。在大約40年的時間裡,粒子物理學中暗物質的主要候選者是一種熱的、弱相互作用和弱尺度的粒子。該研究的合著者、物理與天文學教授馬諾伊·卡普林哈特(Manoj Kaplinghat):在許多模型中,這種粒子的質量從質子的10倍到1000倍不等,從理論上講,質量越大的粒子作為暗物質粒子的吸引力就越小,新研究排除了超過有利範圍的候選暗物質。
  • 暗物質粒子到底何時現身?
    直接探測暗物質的實驗已經進行多年,還沒有任何具有說服力的結果。這些實驗都是地下實驗,選擇在地下建造實驗室是為了屏蔽宇宙射線以及地球表面的其他輻射背景。地下實驗室用來探測暗物質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將晶體放在極低溫的環境中探測,溫度低於100毫開爾文。當暗物質粒子擊中晶體中的一個原子核, 原子核反衝可以被探測到,例如反衝可以產生微小的熱量。最常用的晶體是鍺。
  • 暗物質,我們如何才能找到你
    到地下去的目的是為了屏蔽空氣中宇宙射線的影響。位於中國四川南部地底深處的錦屏地下實驗室就是全球最深的暗物質探測實驗室,已於2010年投入使用。  第三種是在太空進行間接探測,比如多國合作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阿爾法磁譜儀2」自2011年被送至國際空間站後已分析了410億個初級宇宙射線事件,結果顯示暗物質可能存在。
  • 「悟空」巡天,有望揭開暗物質神秘面紗
    團隊負責人之一、範一中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美猴王的「水晶棒」將撥開暗物質「烏雲」2015年12月17日8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放置自己的高解析度高能空間望遠鏡。」
  • 悟空衛星重大發現:師傅,我們找到暗物質粒子了
    根據目前理論物理學家的推測,如果暗物質粒子相互碰撞並湮滅,將產生高能電子。那麼到空間去精確地探測高能電子能譜,就可以發現暗物質存在的蛛絲馬跡。「悟空」的核心使命就是在宇宙線和伽馬射線輻射中尋找暗物質粒子存在的證據,並進行天體物理研究。
  • 「悟空」巡天 有望揭開暗物質神秘面紗
    「悟空」的使命是尋找宇宙暗物質。科學家推測,宇宙中95%以上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其中暗物質佔26.8%。物理學家們認為,暗物質粒子碰撞後會產生高能粒子,如伽馬射線、正負電子、正反質子、中微子等。暗物質衛星能精確探測這些粒子,通過其能譜、空間分布來尋找暗物質粒子存在的證據。
  • 美國航天局最新數據證實宇宙存在過量反物質
    因此,人們可以這樣說:暗物質現在在宇宙中有很多,但我們卻不知道它是什麼;而反物質我們相對了解,可是現在的宇宙中卻沒有很多。  在這些微乎其微中,最早被人們發現的反物質就是正電子,而在所有反粒子中,最容易獲得的也是正電子。  因此,儘管正電子信號可能具有各種生成來源,但目前最主要的候選源就是暗物質。
  • 暗物質衛星上天 揭秘暗物質是什麼?怎麼存在的?
    「悟空」是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超過國際上所有同類探測器。它將在太空中開展高能電子及高能伽馬射線探測任務,探尋暗物質存在的證據,研究暗物質特性與空間分布規律。佔宇宙95%以上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由萬有引力定律證實存在,卻從未被直接觀測到。暗物質粒子的探測目前是國際科學前沿競爭最為激烈的研究領域。
  • 宇宙射線對地球生命的影響
    (關注「小龍科普」,領略科學魅力)宇宙射線是來自外太空的帶電高能次原子粒子。它們可能會產生二次粒子穿透地球的大氣層和表面,主要的初級宇宙射線(來自深太空與大氣層撞擊的粒子)成分在地球上一般都是穩定的粒子,像是質子、原子核、或電子。
  • 「悟空」超期服役近2年 有望揭開暗物質神秘面紗
    團隊負責人之一、範一中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美猴王的「水晶棒」將撥開暗物質「烏雲」2015年12月17日8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放置自己的高解析度高能空間望遠鏡。」常進說,「它有望深刻地改變人類的宇宙觀,實現空間科學重大突破。」
  • 「悟空」火眼金睛探究暗物質:怎樣施展「神通」?
    在各國爭相投入研究的情況下,我國也於2015年12月17日發射了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高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在軌運行兩年多來,「悟空」不辱使命,搜尋出100多個異常電子,並直接測量到了電子宇宙射線能譜的一處拐折。這些訊號讓暗物質研究更進了一步。
  • 「悟空」號衛星超期服役近2年 有望揭開暗物質神秘面紗
    團隊負責人之一、範一中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美猴王的「水晶棒」將撥開暗物質「烏雲」  2015年12月17日8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
  • 「悟空」巡天 美猴王的「水晶棒」有望揭開暗物質神秘面紗
    團隊負責人之一、範一中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美猴王的「水晶棒」將撥開暗物質「烏雲」2015年12月17日8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放置自己的高解析度高能空間望遠鏡。」